〖背城一战〗
【释义】背向自己的城堡,抱必死决心与敌人战斗。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成公二年》。
春秋时战乱不断,齐国经常欺侮弱小的鲁国和卫国,后来鲁卫两国就同晋国结盟。三国联手与齐国交战,齐军大败而退。晋军主将郤克统率三国联军紧追不舍。齐在无奈之下,只得派大臣宾媚人专向联军求和。
宾媚人来到晋营向郤克表示,愿意献上珍宝,同时归还鲁、卫两国的土地,以此作为与三国讲和的条件。
但是郤克却提出两个条件:一是把顷公的母亲萧同叔子送到晋国去当人质,二是齐国境内的农田垄亩和道路沟渠全部改为东西向。
郤克提出这两个条件是有原因的。三年前他出使齐国时,萧同叔子曾经讥笑他一只脚有点跛,他要乘机报仇。至于将农田等改为东西向,那是为了今后可以方便地进攻齐国。
宾媚人不卑不亢地说:“萧同叔子是我们国君的母亲,也是你们国君的母亲,怎么能当人质呢?先王划分疆界和田地,是根据土地的特点来分布所种植的东西,有的东西向,有的南北向。全部改成东西向,违背了先王的意向,违背先王就是不义,不义怎么能当盟主?晋国如果能平等相待,与我国重续旧好,那是我们国君的荣幸,珍宝可以赠予,土地也可以归还。如果晋国不答应,那么我们齐国就要收拾余部,背城一战,借以求得生存,如果侥幸能取得胜利,仍然不敢违背贵国命令;如果不能取得胜利,其结果也不过是任君摆布。”
郤克与鲁、卫两国的主将商量对策,他们都认为,晋国与齐国实力相当,再打下去晋国也未必能再胜,不如适可而止,与齐国讲和。郤克觉得他们说的道理对,就把宾媚人请来,同意按齐国的条件讲和。
〖赴汤蹈火〗
【释义】敢于面对沸水和大火。指不避艰险,奋勇向前。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刘表传》。
东汉末年,汉室衰微,各派军阀为扩大势力范围,互相混战不休。担任荆州刺史的皇族刘表,对当时的军阀混战采取观望的态度。
公元199年,袁绍与曹操在官渡(今河南省中牟东北)争战。袁绍派人要刘表支援。刘表口头答应,实际上按兵不动;对曹操他也采取同样的态度。
从事中郎韩嵩认为刘表采取这种态度不妥,对他说:“曹、袁两公相持不下,将军的行动举足轻重,应慎重选择一方。若是继续犹豫暧昧,后果必然得罪两方。”
韩嵩向刘表分析了天下的形势,认为胜利必在曹操一方,建议刘表归附曹操,才是万全之策,其他将领也赞同韩嵩的建议。
刘表还是犹豫不决,他考虑再三对韩嵩说:“目前,曹公已经迎天子到了许都,请先生到那里为我去观察一下实情如何?”
韩嵩严肃地说:“我是您的部属,自然应该听从将军的命令,就是要我赴汤蹈火也会奋不顾身,死也不推辞。不过要请将军郑重考虑,如果此番能作出上顺天子、下归曹公的决策,那么我去京都是正确的;如果将军主意还未定下来,就派我进京,若天子封了我的官,我就成了天子之臣,不能再为将军效力了。望将军到时不要使我为难。”
刘表对此没有明确表态,就让韩嵩去京都了。果然不出韩嵩所料,他到京都见到受曹操控制的汉献帝后,马上被任命为零陵太守。韩嵩赴任前,去向刘表辞别。
刘表知道韩嵩已接受汉献帝的任命一事后,勃然大怒,认为他是对自己的背叛,当场要将韩嵩处死。文武官员都非常震惊,纷纷为韩嵩求情。但是,韩嵩却神色自若地对刘表说,他进许都前有言在先,因此刘表现在这样处置他,是负了他,而不是他负了刘表。接着,他当众把先前对刘表说的话重说了一遍。刘表只好不杀韩嵩,而将他囚禁起来。
〖食不甘味〗
【释义】比喻心里忧虑不安,或因操劳忙碌,吃东西都不知味道。
【出处】汉·刘向《战国策·楚策一》。
苏秦是战国时赵国一位著名的纵横家。
苏秦起初用离间六国、各个击破的连横策略,去游说秦国的惠文王。他劝说惠文王的奏章先后上了十次,始终没有被采纳,只得离秦回家。后来他又到赵国,有声有色地说服赵王采纳了他合纵的策略。赵王封他为武安君,授予相国印件,还给战车百辆,锦缎千匹,玉壁百双以及大量黄金,叫他带着去游说各国,建立合纵,共同对付强横的秦国。
苏秦先后说服了韩、魏、齐国,又来到楚国游说威王。他首先向威王讲了一番楚国在各方面的有利条件:
“楚国是天下的强国,楚王是天下的贤王。楚国的地理位置非常优越,方圆五千余里,带甲的兵百万之多,战车千乘,粮食足够吃上十年,这些都是当霸王的基础。以楚国这么大的疆域和大王这样的贤明,天下没有人能与之相比,如今楚国打算向西侍奉秦国,那末其他诸侯国也只能跟着向西侍奉秦国了。”
苏秦对秦、楚两国的形势进行了比较,以及分析了楚国应该怎样采取策略:“秦国最害怕的就是楚国。楚国强了,秦国就弱;楚国弱了,秦国就强,双方势不两立。所以为大王的个人利益考虑,还不如与各诸侯国联合起来孤立秦国。如果大王能听我的话,我可以请东西的各诸侯国一年四季向大王进献礼物,各国的美人可以充满大王的后宫,各国的好马可以充实大王的马厩。所以合纵成功能使楚国称王,而连横成功则使秦国称霸。我以为,大王也不会宁愿抛弃霸王的事业而去侍奉人家。”
最后,苏秦从本质上分析秦国说:“秦是虎狼之国,有吞并天下的野心,是天下人的仇敌。主张连横的都想割诸侯国的土地去孝敬秦国,所以连横成功了,楚国得割地给秦国。这两者的结果,相差有十万八千里。为此,赵王命我来向大王说明这些道理。”
苏秦的一番话,说动了威王的心,他感慨万千地说:
“是啊,我们楚国的西面与秦国接境,秦国一直想侵吞我的土地,秦国是虎狼之国,不可与它亲近。而韩国与魏国又受到秦的挟制,恐怕有人把消息透露给秦国知道,所以不能与它们共谋。我也估量到,如果只是我们楚国来抵挡秦国,未必能取胜。与各大臣商议,他们中没有智足谋多的人,依靠不了他们什么。为此,我一直在床席上睡不安稳,吃东西也吃不出好的味道来,心像悬挂的旗子一样摇晃不定,没有平静的时候。今天听了先生的话,觉得很有道理,我决定参加合纵。”
〖食少事繁〗
【释义】“食少事繁”比喻吃的饭很少,事务却很繁多。这个成语多用来劝告别人要注意身体的健康。
【出处】此典出自《晋书·宣帝纪》。
三国时,魏、蜀、吴各据一方。刘备死后,诸葛亮辅助幼主继承刘备遗志,想要统一天下,便率了十万大军向魏进攻,在渡渭水之前,曾派使者去魏国。魏国大将司马懿非常敬重诸葛亮,向使者询问诸葛亮的日常生活情形。说:“诸葛孔明先生生活得好吗?他的饮食如何?能吃多少饭?”使者说:“只有三四升。”接着又问诸葛亮处理政事的情形,使者回答说:“凡是处二十(指挨打)罚以上的公文,诸葛丞相都要亲自审察。”事后,司马懿对他左右的人说:“诸葛孔明的食量这样少,而工作量又这样繁重,他能长命吗?”后来真的被他说中了。
〖鬼有三技〗
【释义】“鬼有三技”用以说明:不受迷惑,不被阻拦,不怕恐吓,就会无往而不胜。
【出处】此典出自《子不语》。
有一个姓吕的人,是松江县的秀才,性格很豪放,自己取了个外号叫“豁达先生”。
有次,路过泖湖西乡。天渐渐黑了下来。忽然看到一个妇人,搽粉画眉,急匆匆地拿着绳索向前走。她望见姓吕的,便跑到树下躲起来,但所拿的绳索却丢失在地上了。姓吕的拾起绳索一看,原来是条草绳,闻一下,有一股阴冷腐臭的气味。他心里明白了,这是一个吊死鬼。便将草绳藏到怀里,一直朝前走。
接着,那个妇人从树阴中走出来拦他的路。姓吕的向左走,她就拦住左边;向右走,就拦住右边,姓吕的心想,这便是大家常讲的“鬼打墙”,于是他便无所顾忌地向前冲去。
鬼拦他不住,没有办法,便大叫一声,变成披头散发、七孔流血的凶恶样子,舌头从口中伸出一尺多长,向着姓吕的跳跃。姓吕的对它说:“你开头搽粉画眉,想迷惑我,接着挡住去路,想遮拦我;现在又装出这副凶样子,想吓唬我。你的三套本领都用完了,我还是不怕,我觉得你也没别的本领使出来了。你也该知道我向来就叫豁达先生吧?”鬼听了这些话,只得恢复原形,向他跪拜……然后急急忙忙走开了。
〖鬼怕恶人〗
【释义】“鬼怕恶人”比喻鬼也和神一样,都是人造的。若不信鬼,也就不怕鬼。
【出处】此典出自《艾子杂说》。
艾子路过一条小河,看见一座庙宇,建筑矮小但装饰得很威严壮丽。庙前有一条小水沟,有人走到水边,不能涉过,回到庙中,就搬来大王的神像,放在水沟中间,踩踏着走了过去。
又有一个走来,看见了神像,一再叹息着说:“对待神像哪能这样轻慢冒犯呀!”就亲自扶起神像,用衣服把尘土擦干净,然后把神像捧到座位上,一拜再拜而去。
过了一会儿,艾子听见庙里的小鬼说:“大王住在此地为神仙,享受乡里人的祭祀,反被愚顽的百姓侮辱了,你为什么不施加灾祸责罚他们呢?”
大王说:“是,但应当把灾祸降给那个后来的人。”
小鬼又说:“前面那个人用脚践踏大王,再没有比这种侮辱更厉害的了,你反而不降灾祸给他;后面来的那个人,是尊敬大王的,反而要降祸于他,这是什么原因呢?”
大王说:“前面那个人早已不信奉鬼神了,我又怎么能够降祸于他呢?”
艾子说道:“这真叫做鬼怕恶人呀!”
〖乘风破浪〗
【释义】船借着风势,破浪前进。比喻不畏艰险,奋勇向前。
【出处】梁·沈约《宋史·宗悫传》。
宗悫是南北朝时的一名刚强少年,出身武术世家,从小就随父亲和叔父练拳弄棒;年纪不大,武艺却十分刚强。
他哥结婚那天,家里宾客盈门,热闹非凡。有十几个盗贼也乘机冒充客人,混了进来。
正当前面客厅里人来人往、喝酒贺喜之际,这伙盗贼却已潜入宗家的库房里抢劫起来。有个家仆去库房拿东西,发现了盗贼,大声惊叫着奔进客厅。
霎时,客厅里的人惊得目瞪口呆,不知如何是好。只见宗悫镇定自若,拔出佩剑,直奔库房。
盗贼一见来了人,挥舞着刀枪威吓宗悫,不许他靠前。
宗悫面无惧色,举剑直刺盗贼,家人也呐喊助威。盗贼见势不妙,丢下财物,夺命而逃。
宾客见盗贼被赶走了,纷纷称赞宗悫机敏勇敢,少年有为。问他将来长大后干什么?他昂起头,大声地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干一番伟大的事业。”
后来,当林邑王范阳迈侵扰边境,皇帝派胶州刺史檀和之前往讨伐时,宗悫自告奋勇地请求参战,被皇帝任命为振前将军。
一次,檀和之进兵包围了区粟城里林邑王的守将范扶龙,命宗悫去阻击林邑王派来增援的兵力。
宗悫设计,先把部队埋伏在援兵的必经之路,等援兵一进入埋伏圈,伏军立即出击,把援兵打得个落花流水。
宗悫为宋国打了无数次胜仗,立下许多战功,被皇上封为洮阳侯,实现了他少年时“乘风波浪”的远大志向。
〖宽猛相济〗
【释义】“宽猛相济”指施政时宽大与严厉要相辅而行。
【出处】此典出自《左传·昭公二十年》:“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春秋时,郑国的政治家子产执政后,实行改革,整顿贵族田地和农户编制,并把刑书(法律条文)铸在鼎上公布。因而不久就使国力增强,威信提高。
公元前522年,子产病危。临死前,他对大臣子太叔说:“我死以后,由您执政。只有有德的人才能用宽大来使百姓服从,其次就是严厉了。火猛烈,百姓看着就害怕,所以很少有人死于火;水懦弱,百姓轻慢而玩弄它,所以死于水的就很多。因而宽大不容易做到啊!”
子产死后,子太叔执政。他不忍心严厉,而实行宽大,结果郑国出现了很多盗贼,并且聚集起来侍机闹事。子太叔后悔地说:“我早听子产老人家的话,就不至于到这一步了。”于是发兵攻打盗贼并全部杀掉。这一来,其他盗贼也就收敛了。
孔子听说这件事后,非常赞赏子太叔的做法。他说:“好啊!政事宽大百姓就怠慢,怠慢了就用严厉来纠正。严厉了百姓就伤残,伤残了就实施宽大。用宽大调剂严厉,用严厉调剂宽大,这样政事就调和了。”
〖徒手搏虎〗
【释义】好勇斗狠,露才冒险,不过匹夫之勇而已。真正的大智大勇,就要为国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甚至生命。
【出处】此典出自《魏书·列传第三》:“可悉陵年十七,从世祖猎。遇一猛虎,陵遂空手搏之以献。世祖曰:‘当才力绝人,当为国立事,勿如此也。’”
这段话意思是说:
可悉陵十七岁的时候,跟着北魏国王拓跋焘去打猎。遇到一只猛虎,他就赤手空拳地冲上去,捉住了老虎并把它献给了国王。拓跋焘看到这个情形,对他说:“你的才智和力气,没有人比得上,但是,你应当用你的本领为国家出力,再不要像这样只能打老虎了。”
〖格杀勿论〗
【释义】“格杀勿论”指在捉人的时候,由于被捕者抗拒而引起搏斗,捕人者打死了抗拒者可以不按杀人论罪。也【出处】指把行凶或违反禁令的人当场打死,而不以杀人论罪。
此典出自《后汉书·董宣传》:“叱奴下车,因格杀之。”
东汉初年,洛阳令董宣刚直不阿,不畏权贵。有一次,汉光武帝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的家奴杀了人,但这个家奴却依仗着湖阳公主的势力,逍遥法外。董宣决定对这个家奴依法惩处。一天,这个家奴跟随湖阳公主外出,董宣知道后,立即带人前去捉拿。赶到公主的车驾旁边,董宣上前勒住马缰绳,当面指出公主窝藏杀人罪犯是不正确的,同时大声斥骂那个杀人凶手,并让衙役把他拉下车来,当场杀死了。
董宣杀了公主的家奴,公主在皇帝面前告了他。刘秀立即召董宣进宫,并让内侍拿着鞭子要当着公主的面责打他。董宣说:“没必要打,让我把话说完,我情愿一死。陛下是中兴之王,一向注重德行。如今纵容公主的奴仆乱杀无辜,还能够治理天下吗?没必要打我,我自杀就行了。”说着,董宣挺着脑袋向柱子上撞去,头都撞破了。汉光武帝叫内侍把董宣拉住,说:“你向公主磕个头,道个歉吧!”谁知董宣宁肯杀头,不肯低头。光武帝非常佩服董宣的刚直不阿,笑着把他送出宫去,并赏了他三十万钱。从此,董宣不怕豪门贵族的举动震动了洛阳,人们都称他为“强项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