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精选成语故事(上)
6969900000067

第67章 勤劳的故事(14)

〖铜头铁额〗

【释义】“铜头铁额”形容人勇猛强悍。

【出处】此典出自《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龙鱼河图》:“黄帝摄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震天下,诛杀无道,不慈仁。万民欲令黄帝行天子事,黄帝以仁义不能禁止蚩尤,乃仰天长叹。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帝因使之主兵,以制八方。蚩尤没后,天下复扰乱,黄帝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方万帮皆为弭服。”

在四千多年以前,中华民族的祖先生活在氏族公社时代。氏族公社不断扩大或者通过和其他公社合并,慢慢地就形成为部落,几个部落又联合起来,成为部落联盟,部落联盟也可以叫做部族。黄帝是我国古代黄河流域一个很有名的部落联盟的首领。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比较能干的君主,也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据说黄帝姓公孙,也有人说他姓姬,名叫轩辕,也叫有熊氏。在黄帝部族开始种植五谷、驯养家畜、打造船车兵器、造字记事,开始过上文明生活的时候,中国的土地上还存在着许多其他部族。黄河流域的西北方有一个部族,首领是姓姜的炎帝。炎帝部族看到黄河中游一带的土地肥沃,他们就逐渐向东南迁徙,于是就和已经住在黄河中游的九黎部族发生了冲突。两个部族斗争的结果,炎帝部族被打败了。炎帝不得不带着他的族人,逃到黄帝部族居住的地盘上来,又和黄帝部族在阪泉(在今河北省涿鹿县东南)发生激战,经过几次角逐后,黄帝打败了炎帝。炎帝服输,同意把两个部族合并,由黄帝担任合并后的部族首领,炎帝担任副首领。这个炎黄部族就是中华民族雏形。后来,中国人常称自己是炎黄子孙。

炎黄二族合并以后,炎帝要求黄帝帮他洗雪当初被九黎部族战败的耻辱。九黎部族正向东南迁徙,从而威胁炎黄部族的安全。九黎部族的首领蚩尤因为打败过炎帝,所以十分骄傲,不把炎黄部族放在眼里。

黄帝摄政时,蚩尤有兄弟八十一人,个个都是人头兽身,铜头铁额,有8条胳膊,9个脚趾,脸上有各种颜色的花纹,能吃沙子石块。他们制造兵器、刀戟、弓箭,从而威震天下。并且多行诛杀而惨无人道,不讲仁慈。天下万民想推举黄帝为君主,可黄帝无法以仁义道德规范蚩尤,于是黄帝仰天长叹,一点办法也没有。天神派玄女授给黄帝兵书神符,制伏了蚩尤。黄帝令蚩尤镇守八方。后来蚩尤死了,天下又混乱起来,黄帝用蚩尤的画像威镇天下,天下人都以为蚩尤没有死,这样八方的部族都臣服了。

〖揭竿而起〗

【释义】原意为没有兵器,揭竿起义。后用于奋然起义的意思。

【出处】汉·贾谊《过秦论》。

秦二世胡亥时,朝廷横征暴敛,对百姓进行忍无可忍地压迫。陈胜即陈涉,年轻时终年像牛马一样苦干,有一次与几个雇工谈论时充满了对统治者的仇恨。

这一年,陈胜被征去守边防,同行的共有900多人。行军途中,碰上连绵的雨天,道路泥泞不堪,十分难走,赶路赶得精疲力尽,但还是不能按期到达。秦朝的法律非常严酷,超过规定期限就要被砍头。陈胜认为,不按期到达边防,要被杀死;就是按期到达,也会被活活累死。反正都是死,不如造反,便毅然决定举行起义,反抗秦王朝。

起义的农民们赤手空拳,没有兵器,于是,他们砍下树枝充当兵器,高举竹竿作为义旗(揭竿而起)。天下百姓早就痛恨秦王朝的残酷统治,所以陈胜义军振臂一呼,各地英雄马上就云集响应。原来六国的诸侯贵族,也趁此机会起兵抗秦。经过几年战争,秦朝终于被推翻了。

〖鲁阳挥戈〗

【释义】“鲁阳挥戈”用以赞扬坚强勇敢,挽回危局。也可用它形容气概豪迈,威震天地。

【出处】此典出自《淮南子·览冥训》:“鲁阳公与韩构难,战酣日暮,援戈而后扌为之,日为之反三舍。”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

战国时期,楚国的鲁阳公与韩国军队作战,双方战鼓齐鸣争斗最激烈的时候,太阳落山了。鲁阳公举戈挥向太阳,太阳就倒回了三舍(古代三十里为一舍)。

〖勤能补拙〗

【释义】勤:勤劳。能:可以。补:弥补。拙:笨拙。勤劳能补笨拙,用以表示自谦。

【出处】唐·白居易《偷闲走笔题二十四韵》。

白居易是我国唐代杰出的诗人,在公元825年,他被封为苏州刺史。

这年阳春三月,白居易乘船离开洛阳,经过千山万水之后,来到苏州。当地居民隆重地迎接新的地方官吏来临,这使得白居易感动不已。他对苏州早已神往,知道不少的名山胜水很值得游玩,但因到任后事情繁多,无暇抽空散心,日以继夜埋首于政务公文中,甚至通宵不眠,也不以为意。

白居易勤于政事,在寄给朋友的书信中,曾有一句是:“补拙莫如勤”,意思是再愚钝的人,只要勤勉亦能弥补不足了。后来这句话就演变成成语“勤能补拙”。

〖廉颇善饭〗

【释义】大将廉颇虽然老了,但是饭量却很好。人们用”廉颇善饭”比喻人老当益壮,雄姿不减当年。

【出处】此典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公元前244年,赵孝成王死了,他的儿子悼襄王即位,悼襄王委派乐乘为将,取代了廉颇。廉颇很生气就率兵攻打乐乘,把乐乘打跑了。廉颇投奔到魏国的首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第二年,赵国派李牧做将军率兵攻打燕国,李枚很快攻下了武遂、方城。廉颇在魏国居留了很长时间,但魏国却不信任他。赵国数次被秦军所困扰,悼襄王于是希望能再次起用廉颇,而廉颇也想再次为赵国效力。于是赵王派使者前去魏国,想证实一下年迈的廉颇是否还可以任用。廉颇的仇人郭开送给使者很多钱财,叫他说廉颇的坏话。这个使者见到廉颇之后,廉颇为了表示自己健康,一顿饭竟然吃了一斗米十斤肉,他还披着铠甲纵身上马,以显示自己老当益壮,还可任用。那个受贿的使者回来以后,对悼襄王说:“廉将军虽然年迈,不过饭量很好。可是,同我坐着坐着,一会儿工夫就拉了三回屎。”赵王于是觉得廉颇确实老了,不能再作用了,因而就没有再召他回来。

〖精疲力尽〗

【释义】尽:完。形容极度疲乏,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出处】宋·李纲《病牛》

李纲,字伯纪,是宋高宗时宰相,但由于他为人耿直,得罪了不少人,所以只做了七十天便被贬职,他在宋徽宗时任太常少卿,力主抗金。后来金兵围困开封。有人建议割地求和,并劝皇帝逃跑。

李纲坚决反对,并慷慨陈词地说:“祖宗疆土,应当死守,一尺一寸都不能让给敌人!”

敌兵攻城时,李纲亲自上战场督战,士气大振,军民们一鼓作气,杀退了敌人。可是,昏庸的皇帝还是听信投降派的谗言,以至李纲多次被贬。以国家、民族兴亡为己任的李纲,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无论是在位时,还是被贬时,他总是一再上书,陈说抗金大计,尽管都没有被采用,但他毫不气馁。他的凛然正气,使得敌人也很敬畏他。以至宋朝的使者一到金人处,他们总要问李纲是否安好。

李纲曾写下《病牛》一诗,这首诗的题目虽然是“病牛”,实际上作者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抱负和心情。

全诗共四句: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诗的大意是:牛为主人辛勤耕耘了千百亩田地,主人粮谷满仓,可是又有谁对累得一点力气也没有的牛表示同情和哀怜呢?只要大众百姓都能吃饱饭,哪怕累得爬不起来也心甘情愿。

后来,人们就用“力尽筋疲”或“精疲力尽”来形容累得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暴虎冯河〗

【释义】暴虎:徒手与虎搏斗;冯河:徒步过河。比喻有勇无谋。

【出处】春秋·孔丘弟子《论语·述而》。

子路是孔子的弟子,他性格粗鲁,有勇无谋。在他拜孔子为师前,听说孔子正在讲学授徒,就拿了宝剑并在帽子上插了几根鸡毛,来到孔子讲学之地找碴滋事。

见到孔子后,子路拔出宝剑舞了一阵,剑锋好几次逼近孔子。孔子面不改色地看完了他舞剑后,称赞他剑舞得好,接着劝他认真读点书。不料子路板起脸说:“我像一根笔直的竹竿,天生是做一支好箭的材料,还读书做什么?”

孔子开导他说:“读了书就有了学问,好比在竹箭尾部装上了羽毛,前面又按上了锋利的金属头。这样,箭就更有用了。”

子路觉得孔子说得很有道理,便拜孔子为师,但是,他粗鲁简单、有勇无谋的习性一直改不掉。

有一次,孔子当着子路的面,对最得急的弟子颜渊说:“用我呢,我就去干;不用我呢,我就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这一点吧!”

子路好胜心强,见孔子这样赞扬颜渊,心中有些不服气,就问孔子:“老师,如果让您统率三军,那您找谁共事。”

子路本以为自己在军事方面很在行,老师一定会找他共事,不料孔子回答说:“对空手去和老虎搏斗以及徒步过河这种自以为勇不怕死的人,我是不和他共事的。我要的是遇事谨慎,善于谋划而能完成任务的人。”(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螳螂捕蛇〗

【释义】“螳螂捕蛇”表明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弱者是完全可以战胜强者的。

【出处】此典出自《聊斋志异·螳螂捕蛇》。

一个姓张的人正在一条河谷中行走,忽然听见山崖上传出一阵很刺耳的声音,他寻路登上山顶,想看看发生了什么事,只见一条碗口粗的大蛇,在树丛中摆来摆去,尾巴打在树上,把枝杆都折断了。看它扭曲弓张,反转颠扑的样子,似乎是被什么东西牵制着似的。然而仔细观察了很久,什么东西也没有发现。

这个人更觉得事情蹊跷了,慢慢走近前一看,原来是一只小螳螂爬在巨蛇的头顶上,用一对刺刀般锋利的前腿抓着蛇的脑袋不放,任凭大蛇如何颠扑也弄不掉它,很长时间后,蛇居然死去,看那额上的皮肉,已经完全破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