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外国名人故事荟萃(下)
6970100000207

第207章 亚历山大·赫尔岑

亚历山大·赫尔岑于1812年4月6日出生在莫斯科一个显赫的大贵族家庭。他是俄国19世纪解放运动中突出的作家、革命家、思想家。他的一生对于俄国革命起了伟大的推动作用。其父伊·阿·雅科甫列夫是沙皇禁卫军的上尉。其母是一个外籍女佣。两人由于相爱而走到一起,但是由于身份相差悬殊,父母一直没有举行正式仪式。但是两人相亲相爱共同爱护这个宝贝儿子,这是他们爱情的见证。“赫尔岑”原是德文中“心”字的音译字。

小赫尔岑在如此优越的环境中生活,但由于缺少玩伴和父母由于太爱他对他管教又不严,所以,他就经常跑到农奴家中,跟下等人家的孩子一起嬉戏。他从小就感受到下层劳动人民生活的凄苦与不幸,经常从厨房中偷一些东西给朋友们吃。小赫尔岑很小就懂事了。

后来,赫尔岑渐渐长大了,父亲不能再让他这样玩下去了。于是,给赫尔岑请来两位家庭教师,开始让赫尔岑学习。这两位教师对赫尔岑的一生影响非常大。一位是叫布梭的法国人,他曾经参加了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他经常向赫尔岑讲述法国人民为了民主、自由而奋勇斗争的事迹。另一位是叫普罗托波波夫的俄国大学生。他经常给赫尔岑讲述革命性的,充满激情的诗歌。此外,赫尔岑的玩伴中,有几个他的亲戚朋友,也非常喜欢现代的科学与民主思想。在他们共同的成长中,小赫尔岑开始向往着革命。

当时的俄国依然是沙皇统治下的封建农奴专制制度的国家。由于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广大人民不堪这种牛马不如的生活,纷纷揭竿而起。1825年,十二月党人在首都彼得堡的参政院广场举行了公开的武装起义,但很快被镇压下去。1826年7月13日,十二月党人的5个重要领导者被绞死,其他大批的起义者被流亡到遥远的西伯利亚。但是,这场战争拉开了俄国解放斗争的帷幕。赫尔岑当时只有13岁,这一声“为自由而斗争”的惊雷在赫尔岑幼小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829年,赫尔岑考入莫斯科大学哲学系数理科学习。在大学里,赫尔岑与社会上的革命组织有了更多的接触。他自称为“十二月党人的儿子”,并自己组织了一个政治小组,举行秘密的会议,热烈地讨论世界各国的政治活动,揭露俄国与世界各国统治阶级的种种罪恶行为。渐渐地,赫尔岑成为小组中的领袖人物。

赫尔岑在学校中学习很刻苦。由于对俄国社会很多现象、制度产生怀疑,赫尔岑把自己埋入书的海洋中去寻找理论依据。他刻苦地研究社会学、自然科学、政治经济学,从而用完整的理论武装了自己的头脑,开始对人类社会进行思索。

1833年7月,赫尔岑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他的毕业论文《哥白尼太阳学说的分析》,获得了硕士学位与银质奖章。

毕业之后,赫尔岑依然参加政治小组秘密的集会,探讨各种新的社会思想。但是,由于被人告密,1834年7月,赫尔岑被捕入狱,同时被捕的还有小组中的奥加辽夫。由于这时沙皇反动统治已如惊弓之鸟,一有风吹草动,马上惊恐不安。因此,赫尔岑在没有一项确切罪名的情况下被流放到比尔姆省,后来又被送到维亚特加省。由此,赫尔岑对沙皇统治更为痛恨,经常愤愤不平,发誓要推翻它。1841年,沙皇特务截获了赫尔岑给他父亲的一封信,信中,赫尔岑痛斥沙皇统治下的罪恶与黑暗,因此又被流放到诺夫哥罗德。

1842年,赫尔岑回到莫斯科。经历了苦难的流放生活,赫尔岑更为成熟了。他接连不断地在进步杂志《现代人》与《祖国纪事》上发表政论、文学作品与哲学论文,抨击农奴制的罪恶,号召人们起来投入到“为自由而斗争”的战斗中去。这一时期,赫尔岑还发表了小说《谁之罪》与《偷东西的喜鹊》等小说。

早在1841年,赫尔岑就开始创作长篇小说《谁之罪》。小说分为上下两部。上部以平民知识分子克鲁采弗尔斯基为主人公。他应聘担任地主涅格洛夫家的家庭教师,指导地主的儿子莱沙的功课。因为他潇洒的仪表、富有磁性的声音,充满青春的智慧与热情的眼神,地主涅格洛夫年轻漂亮的妻子对他产生好感,经常主动关心克鲁采弗尔斯基的生活。但是克鲁采弗尔斯基不爱她,而是爱上地主涅格洛夫的女儿柳邦卡。柳邦卡也被他的丰富的知识与先进的思想所吸引,两人相爱了,这引起涅格洛夫妻子的嫉妒。她总找一些小事给克鲁采弗尔斯基制造麻烦。涅格洛夫一直把克鲁采弗尔斯基看作情敌,巴不得他有个喜欢的女子,于是很快答应了他与自己女儿柳邦卡的婚事,并且在城里替克鲁采弗尔斯基找到一个中学教员的职业。下部以贵族青年别尔托夫为主人公。别尔托夫是一个热情的具有革命精神的贵族青年,他与克鲁采弗尔斯基一家认识,并且爱上了柳邦卡,他认为柳邦卡身上有一种非凡的力量。她第一次让他认识到什么是爱情的力量,什么是一种幸福。柳邦卡虽然是真心爱着克鲁采弗尔斯基,但现在由于贵族青年别尔托夫的出现,她发现了别尔托夫身上具有一些克鲁采弗尔斯基身上所消失的东西,而这些东西能让她产生新的思想和感情,为她的心展开一个新的世界。她忍受着精神的折磨。而克鲁采弗尔斯基由于深爱着柳邦卡,把其他的一切都荒废了。出现了这种情况,他也十分抑郁,每天借酒消愁。别尔托夫爱上了不该爱的人,破坏了别人的幸福,也非常地苦闷,不得不出国去逃避这种矛盾。小说最后以一种悲剧性的忧伤情绪结束。小说提出了一个问题“谁之罪”?把矛头指向了罪恶的社会制度。

而另一部《偷东西的喜鹊》以一个农奴出身的演员安涅塔为主人公。她的主人赏识她的才能,出钱让她学习,带她去意大利与巴黎学艺并且演出。但由于主人突然死去,剧团被另一个地主斯卡林斯基公爵买了下来。他垂涎于安涅塔的美色,想占有她。他用物质引诱安涅塔,被严词拒绝。这个人面兽心的老家伙意欲闯入安涅塔的卧室,想用强力占有她。安涅塔把他引到镜子面前,让这个公爵看着自己丑陋的面目,说宁愿自杀也不要他这样丑恶的人。公爵恼羞成怒,大骂安涅塔,说农奴是主人的财产,她只是他随意摆布的东西。后来安涅塔爱上一个农奴演员,怀了孕。她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再成为一个让人随意摆布的奴隶,她服毒自杀了。

赫尔岑在他的小说中以下层劳动人民为主人公,赞扬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同时谴责了上层统治阶级的丑恶面目。

1847年,赫尔岑的父亲病故。他继承了巨大的遗产,成为一个富裕者。他更加渴望着革命的自由,但是在俄国,各种思想言论控制得更为严密。赫尔岑为了寻找革命的出路,于1847年3月底来到了法国巴黎。

后来意大利爆发了青年意大利党的领袖马志尼与加里波领导的革命运动,赫尔岑赶到意大利参加了意大利人民所进行的罗马大游行。后来,1848年法国也爆发了革命,赫尔岑得到这个消息后,马上赶回法国,参加了法国人民举行的巴黎示威大游行。但是,起义被反动势力残酷地镇压下去了。由于赫尔岑参加了罗马和巴黎的大游行,法兰西政府把他当作危险分子,将他驱逐出境。这时,沙皇勒令赫尔岑回国。赫尔岑明白回国之后必然受到监视甚至流放,于是,他不听从沙皇的命令,全家迁到了瑞士,并加入了瑞士当地的农民协会。

赫尔岑经过大量的理论、经验总结,认为人民才是社会的根本力量,不能把政府与人民混为一谈。他要让世界了解俄国,认识俄国人民斗争的现状。他写了《俄国人民和社会主义》、《论俄国革命思想的发展》、《今日世界与俄罗斯》等等介绍俄国的作品。由于赫尔岑与俄国沙皇专制统治一直为敌,俄国政府决定,从1851年3月22日起,剥夺赫尔岑的一切权利,终生驱逐出境。从此,赫尔岑丢掉了贵族身份及各种荣耀,他成了一个没有祖国的人。但是,赫尔岑却非常高兴,他觉得自己为俄国解放事业做的努力取得了效果。“这是让人兴奋的事”,他这样说。

1851年6月,赫尔岑一家又搬到法国南部定居下来。由于家庭连遭不幸:母亲与儿子因沉船而丧生,妻子又病逝,赫尔岑伤心至极,但他很快从灾难的哀痛中恢复过来,投入到斗争中去。

1852年8月,赫尔岑来到伦敦。首先,他创办了一个自由俄罗斯印刷所,专印宣传用的俄文刊物。

1855年,赫尔岑着手创办了一种定期刊物杂志《北极星》。在创刊号上,赫尔岑以十二月党人五领袖的侧面像作为封面,继承十二月党人的传统,刊印了大量在沙皇严密监控下不能发表的作品,例如普希金等人的政治诗等。

1856年,赫尔岑的战友奥加辽夫也来到此地。在他的帮助下,又增加了一个定期文集,主要刊登来自俄国的信件,称之为《俄罗斯之声》。但是,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这些刊物仍不能满足斗争的需要。1857年7月1日,赫尔岑又创办了《钟声》。在这个革命的火焰正慢慢燃烧起来的日子里,赫尔岑以深刻的理念为指导,紧密配合国内的革命斗争,发表了许多专论文章,如《俄国的革命》、《解放的果实》、《给未来朋友的信》等等。这些刊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吸引了无数追求自由与解放的人民读者。同时,它竟能越过沙皇边防警戒的重重封锁,送到俄国各阶层手中,甚至连主教与沙皇的宠臣也都人人有一份。由此可以看到这些刊物的巨大力量。

但是,在俄国革命热情逐渐高涨时期,由于赫尔岑远居国外,不了解俄国革命的真实动向,曾经与国内以车尔尼雪夫斯基为首的《现代人》杂志产生了一些分歧。1859年,车尔尼雪夫斯基带着和解的心情来到伦敦与赫尔岑亲切地交谈,交换了彼此的意见,最终达成共识。这之后,车尔尼雪夫斯基与赫尔岑联手合作,一个国内,一个国外,更大地发挥了斗争的力量,终于迫使沙皇进行改革。但是改革之后,赫尔岑清醒地看到沙皇改革的实质。他在《钟声》中写道:“解放是一种骗局”,“沙皇用虚构的解放使人民开了眼界。”从此,他对沙皇统治制度进行更为激烈的斗争,号召人民起来斗争,号召士兵转到人民的一边,强调组织革命秘密团体的必要性。赫尔岑利用《钟声》对人民的斗争起了指导性作用。

此外,赫尔岑清楚地看到了自由派的反人民性,对之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与揭露。果然,以卡维林之流为代表的自由派看到日益壮大的革命力量感到害怕。他们就以造谣诬蔑、叛变投敌的方式挑拨政府迫害民主派。1862年,政府封闭了《现代人》与《俄语报》等进步报刊。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被逮捕、流放。

1867年,在《钟声》创刊十周年的时候,这个刊物与读者告别了。赫尔岑说:“每一代都有它自己要做的事,我们这一代所应当做的是准备革命的工作。”又说:“新的一代已经成年,找到了自己的道路,他们不需要我们的言论,我们没有什么对他们好说的了。”

《钟声》停刊之后,赫尔岑开始研究学习马克思主义。他认为,俄国革命的胜利,必然应是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他已认识到农民革命的局限性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剥削性。到了晚年,赫尔岑终于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他还要坚持起来继续进行斗争。但是,长期的革命工作已损害了他的身体。

1870年1月21日,赫尔岑因患肺炎在巴黎与世长辞了。

这位出身贵族的平民革命家以其一生不懈的革命斗争为俄国革命开辟了一条道路,把革命斗争的种子播入每一个受压迫的人的心中。他的功绩将被历史所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