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外国名人故事荟萃(下)
6970100000007

第7章 奥利乌斯·君士坦丁

奥利乌斯·君士坦丁,约公元274年罗马古国的君主。君士坦丁是罗马帝国西方奥古斯都康士坦提乌斯与其第一个妻子海伦娜的长子。他出生在米西亚省的奈萨。君士坦丁早年从军,先是在加里留部下参加对萨桑波斯战争,后去高卢,随父转战于不列颠,同加里多尼亚作战。306年夏,康斯坦提乌斯在担任奥古斯都仅15个月后死于约克。君士坦丁被军队拥立为奥古斯都。东方的奥古斯都伽列里乌斯也被迫授予君士坦丁以恺撒的称号。然而,君士坦丁为确立其在西方的统治地位,不得不花了6年的时间同其他3个劲敌展开斗争。公元312年,他在罗马郊外战胜劲敌马克森提,胜利地进入罗马,并占有了原属于马克森提管辖的意大利、非洲和西班牙,确立其对帝国西部的统治,成为名符其实的奥古斯都。

公元313年,君士坦丁与帝国东部的统治者李锡尼在米兰会晤,并共同发布敕令,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敕令承认基督教徒同其他异教徒有信仰自由的同等权利,并把过去被没收的教堂和教会财产归还给他们。基督教从此成为帝国的合法宗教,变成了国家政权的精神支柱。李锡尼在东方打败了占据小亚细亚、埃及和帝国亚洲部分的奥古斯都——马克西米·达札,控制了东方各行省。至此,整个罗马世界只控制在两个奥古斯都手中。

但是,两个奥古斯都并立的局面没有维持多久。公元314年,君士坦丁与李锡尼因边界纠纷而展开战争。李锡尼在班诺尼亚境内和亚得里亚堡一带连遭失败,不得不让出东部的伊利里亚、马其顿、亚加亚等大片土地。这次战争没有取得决定性的结果。随后君士坦丁在莱茵河与多瑙河一带连年作战,曾经打败哥特人,并允准大批“蛮族”入境以补充兵员。公元223年,君士坦丁与李锡尼开始决战,并在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卡尔西顿一带彻底地打败了李锡尼。李锡尼被送往帖撒罗尼加。第二年,他被以阴谋叛变和私通蛮族的罪名而处死。君士坦丁从此就成了罗马帝国唯一独裁统治者。

恢复帝国统一后,公元325年,君士坦丁在小亚细亚的尼西亚召开了第一次基督教主教会议,确定正统教义,谴责阿里乌斯派为“异端”,从思想上、政治上全面控制基督教,使之成为罗马帝国政治统治的工具。但是,帝国的统一以及废弃戴克里先的四君共治制,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帝国内部分裂的因素。鉴于帝国特定的地理环境,复杂的政治局势,为加强对帝国的控制,避免皇权旁落,君士坦丁不得不继续奉行共治制,把他的3个儿子任命为恺撒,分别统治帝国的不同区域,君士坦丁二世掌管西班牙、高卢和不列颠;康士坦提二世掌管亚洲行省和埃及;康士坦斯掌管意大利、西伊利里亚和非洲。此外,还派两个侄儿——达尔马提和汉尼巴里阿努斯治理较小的地区;达尔马提驻守哥特前线,后者驻守黑海沿岸。君士坦丁只是直接统辖巴尔干半岛和黑海附近,把主要精力放在多瑙河边境上。君士坦丁本想以此来避免皇权旁落,但事与愿违,同许多专制君主一样,只会给他的家族带来骨肉相残之祸。帝国分裂不可避免,内战势必发生,从而加速了帝国社会经济崩溃的过程。

继戴克里先之后,君士坦丁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中央集权,强化官僚体制,实行文武分治,征收人头税和土地税等。

为加强其君主专制统治,君士坦丁竭力寻找理论根据。继公元313年的“米兰敕令”之后,于公元325年亲自主持召开了尼西亚主教会议,确定基督教为正统教——国教,为君主专制提供了精神支柱。此后,他对基督教采取保护的态度,授予基督教会许多特权。例如,免除基督教僧侣个人对国家的徭役义务,主教有权审判教会案件。教会还获得了接受遗产、馈赠购买和释放奴隶等权利。同时,宣布阿里乌斯教为异教,规定基督教徒必须尊奉的信条,即圣子基督是永恒的,与圣父、圣灵是同体的。

为加强君主专制统治,君士坦丁强化官僚体制。他统治时期,设立了许多新官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官僚机构。官僚按严格的等级制度冠以尊贵头衔,享有一系列如免纳租税、免受拷打,只受元首审判等特权。君主保护他们,而他们则以效忠君主为其最高职责,君主的意志就是唯一的法律。至此,共和制的残余已经不复存在了。

为加强君主专制统治,君士坦丁继续推行由戴克里先开创的把军队分为边防军团和内地机动军团的军事改革以及在各行省中使军权和民政权分立的政策,使军事权力集中在皇帝的手中。为了确保兵员,提高军事实力,君士坦丁改变传统的招兵制度,招收蛮族人充实军队,结果,罗马军队的蛮族化大大加强。例如,由4万名哥特人组成的“同盟者”是一支特殊的军队,它从帝国政府领取饷银。许多蛮族人在帝国军队中获得高级军官的职位。

君士坦丁在其统治的最初20年中,在罗马建立起一个比戴克里先体制更为完备的君主政体。但是,这种体制的根本目标在于君士坦丁试图通过强制措施来缓解3世纪业已出现的奴隶制危机,维护大奴隶主阶级的根本利益。君士坦丁曾正式宣布,准允贫民出卖自己的子女为奴。还颁布法令确认奴隶主有权将被释放的奴隶及其子女重新沦为奴隶。公元2世纪时,皇帝哈德良和安敦尼曾先后颁布过禁止主人杀害奴隶的法令。这时,君士坦丁的法令中则明确规定:主人为纠正不驯顺的奴隶的恶劣行为而鞭挞奴隶致死可不受起诉。对煽动奴隶逃跑的人由原来的仅处以罚款到这时的受严刑拷打。从前,对逃跑的蛮族奴隶只需将其交给原主即可,而现在则要把他们放逐到矿山去,有时砍断奴隶的腿。在君主制统治下,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更加恶化。奴隶主阶级在它的保护下,重新获得了随意役使,甚而杀害奴隶的特权。

当然,这些严刑酷法对社会其他劳动者,特别是隶农同样行之有效。实际上,它已经使隶农和奴隶在地位上很少区别。君士坦丁曾下令对窝藏别人奴隶的人处以大批罚金,给逃亡隶农戴上镣铐,送还原主。君士坦丁的这些法令为其继承者所承认并使其适用范围日益扩大。大批隶农及其子女依法被禁锢在奴隶主的土地上。城市手工业者同样也失去了基本人权:不能自由脱离其所属的手工业公会;向国家缴纳贡税并服劳役。

因此,君士坦丁的君主专制制度的阶级实质就是推行一系列反动的政策,竭力迫使劳动群众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确保隶农制大土地所有者所需要的劳动人手和国家赋税的收入来源。这种制度实施的结果是导致了罗马帝国的农业、手工业日益走向衰落,使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更加恶化。

在对外政策上,他继续奉行戴克里先的政策。公元313年,曾先后在西方和多瑙河沿岸成功地反击了法兰克人和哥特人的进攻。

由于帝国东部在经济、战略上日益重要,公元330年,君士坦丁放弃了千年古都——罗马,迁都于巴尔干半岛的拜占庭,改名为君士坦丁堡(意为“君士坦丁之城”)。临终前,君士坦丁受洗为基督教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