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外民间故事杂谈(下)
6970300000016

第16章 民间流传的故事(3)

【尼西情舞的由来】

古代有个藏王国。王妃带着一个挑夫回娘家省亲,途中歇息,王妃靠一棵大柳树休息,酣酣入睡。王妃穿裙子,挑夫见王妃撒尿地方有滴白液垂着。见状,挑夫摘一柳枝,把自己尿撒在柳叶上,悄悄地放到王妃撒尿的地方。

回到王府,王妃肚子一天比一天鼓大,国王觉得很蹊跷,王妃回来才几天,肚子怎么会鼓得这么快。国王就逼问王妃跟谁发生了关系,王妃自己也觉得莫名其妙,冤枉。无论怎么拷问,王妃都不承认跟他人发生了关系。但怀胎的日子算起来刚好是王妃回娘家的那段日子,跟王妃的人只有挑夫一个,国王又拷问挑夫是否跟王妃发生了关系。在拷问中挑夫想起王妃回娘家途中休息时他所作的恶作剧,就把这情况告诉给国王,但死不承认发生了关系。国王半信半疑,无法,就指天咒誓,说:如果孩子生下来耳上有柳叶粘着,就说明挑夫说实话,否则说明挑夫欺骗国王,要定欺君死罪。当孩子生下来时,耳上确有一片柳叶粘着,应验了咒誓,国王也不好再追究惩罚王妃,但孩子长大后被国王流放出走。

这孩子因身上有柳叶斑,因而取名为中格尔阿吾(意为柳树哥哥)。中格尔阿吾无家可归,过着流浪生活。人们只知道这人叫中格尔阿吾,却不知道他是什么地方的人。中格尔阿吾长途跋涉到居加,就在居加村村头的松坪里盖房定居(现还有残墙遗址)。

中格尔阿吾自小聪明伶俐,人长得英俊,又精通藏文,语词丰富,还能听懂各种鸟语音义。他看到山村人不懂文艺娱乐,很想解决这个问题。但苦于无曲。有一年春,他靠大树构想曲子,突然有一对青绿色的鸟落在不远处的树上互相对歌,歌声婉转动听。中格尔阿吾就模仿这对鸟的歌声又经加工改造,创造了锅庄和情歌情舞,并把情歌情舞取名为“龙巴学俚(意为河谷情舞)”。这种鸟叫“阿中追姆(阿中:歌手之意;追姆:画眉鸟类)”,阿中追姆只有在春意盎然时才双双对歌出没。这种鸟也只有居加才有。

古时居加村只有三户人家,叫“居加三户村”,也叫刻尔那居加(刻尔那:意为隐没在森林之中)。有一天,中格尔阿吾下山来居加村,见到村里在办结婚喜事,就站着不说话,居加人见他,就打招呼,“呀、呀,中格尔阿吾,我们办喜事,只是吃吃喝喝而已,不会文化娱乐,觉得很乏味,你有什么可解决的方法吗?”他就把自己所创作的锅庄曲传给了居加人,也把情舞情歌传给了居加人。从此,居加人学会了各种文艺娱乐活动,精通锅庄和情歌情舞的也代代传承。不说远古,就谈近代,居加村有个叫鲁茸农布的,就闻名尼西全乡,奔子栏、拖丁乡的洛玉、夺通两个行政村。他的歌词和歌喉是最优美的。他去世后又有居加摆脚肖巴,他不仅会唱,而且喜爱舞。据说舞不跳时间长了,他的脚就疼的厉害,一跳舞脚就不疼了。在尼西全乡,居加附近,好多家办喜事,都请肖巴来当锅庄和情舞师傅。情歌有约会歌,男女搭肩拥抱对歌,打野睡、抱枕睡对歌。出外劳动或者走村串寨,男女遥相对歌。男女先把情舞地名唱出,就知道对方是什么地方的人。歌声有雄壮、豪迈的,有婉转柔顺的,词语丰富多彩,举不胜举。情歌情舞统称学俚,也叫“宗旦”(宗旦:意为年轻人聚会谈情说爱。也有俏皮的意思)。所以跳唱情舞情歌要避违长辈,要离开村子去跳唱。

情舞情歌是从居加起源发展的,但范围局限性较大。根据“龙巴学俚”名词知道,“龙巴”就是河谷,低海拔地方的意思。她流传于尼西乡,德钦县奔子栏乡,还有拖顶乡的洛玉等村,辐射的范围有四川德荣县的瓦卡乡,德钦县霞若乡的着林、霞若两个行政村,还有中甸县的五境乡。

凡是跳舞地方,都取有情舞地名。情舞地名主要依据各自然村的地形、地貌、地质或特殊植物来取。也有少数由人的性格特征命名的。情歌情舞起源发展于居加村,所以,中格尔阿吾把自己的名字送给居加村,叫“中格尔阿主”意为柳树庄或柳树情郎,也因居加河边自然垂柳成林而得,后来随着情舞的扩展,根据居加牧草多,人善良、老实活泼,又取名为“奔格尔阿主”(奔:草原或豪迈之意,“格尔”:意为牦牛类,性格温顺,如果是母牛,出奶多、奶质好)。男方唱或跳时,要称“中格尔阿主”,女方唱时要称“中格尔阿妈。”中格尔是地名,“阿主”,阿妈是男方或女方的意思。在居加开创后,中格尔阿吾把自己所创作的锅庄、情歌、情舞词曲编辑成书,用马驮着到处去传播,传到哪里,就给那个村命名情舞地名,如:江东村江东自然村取为“齐杰”(齐杰:意为水边游泳,又名:“下格尔”意为白岩)。江东胜利村叫“得通”,意为旗坝;国光村叫“些那”,因岩峰林立,像珊瑚状之意,洛它、西丁各两村取名“四德”,意为柏香树多,此地以柏香柴特别香而闻名。

传说中格尔阿吾把锅庄、情歌、情舞传授至西丁各后,就丢了半驮歌本,所以现在的西丁各,洛它两村,从古至今很喜欢组织跳锅庄和情舞,会唱会跳的也较多。

“中格尔阿吾”的身世也象阿古顿巴一样,不知道他从哪里来也不知道他的去终,而他的名字和锅庄、情舞却千秋万代在居加等地流传下来。居加人把唱得好跳得好的伙子美称为“中格尔阿吾”的转世,他代表仪表美、语言美。这一美称代表文艺的智慧星。被誉为“中格阿吾”的人是要受到尊敬与羡慕的。

【西湖醋鱼】

西湖醋鱼为杭州西湖最负盛名之菜肴,始制于南宋高宗时,据古籍记载,西湖醋鱼一菜来源于“叔嫂传珍”。

相传在南宋时,有宋氏兄弟两人,颇有学问,但不愿为官,因而隐居江湖,靠打鱼为生。当地有一恶霸,名赵大官人,他见宋嫂年轻貌美,便施阴谋害死了宋兄,欲霸占宋嫂。至此,宋家叔嫂祸从天降,悲痛欲绝。为了报兄仇,叔嫂一起到衙门喊冤告状,哪知当时的官府与恶势力一个鼻孔出气,告状不成,反遭毒打,把他们赶出了衙门。回家后,嫂嫂只有让弟弟远逃他乡。叔嫂分手时,宋嫂特用糖、醋烧鲩鱼一碗,对兄弟说:“这菜有酸有甜,望你有出头之日,勿忘今日辛酸。”后来,宋弟外出,抗金卫国,立了功劳,回到杭州,惩办了恶棍,但一直查找不到嫂嫂的下落。一次外出赴宴,席间得知此菜,经询问方知嫂嫂隐姓埋名在这里当厨工,由此始得团聚。于是,“叔嫂传珍”这道美菜,也同传说一样在民间流传开来。

清人方恒泰有《西湖》诗咏之,云:“小泊湖边五柳居,当筵举网得鲜鱼。味酸最爱银刀桧,河鲤河鲂总不如。”道出了西湖醋鱼的烹制与美味。西湖醋鱼至清代末年,以西湖楼外楼菜馆所烹制者最负盛名,时至今日仍然。

【佛教圣地的传说】

传说五台最早是道家的地盘,《道经》里称五台山为紫府山,曾建有紫府庙。《清凉山志》称佛教的文殊菩萨初来震旦(古代印度人称中国为震旦)时,居于石盆洞中,而石盆在道家的玄真观内,这说明当时五台山为道家所踞。

佛教最初传入我国时,只有少数人奉行。公元前二年,大月支国(原居我国新疆西部伊犁河流域的少数民族,西迁中亚后建立的国家)国王的使者伊存来到当时中国的首都长安(即今西安),他口授佛经给一个名叫景卢的博士弟子,这是中国史书上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最早的记录。

佛教传入五台山,普遍的说法是始于东汉。史籍记载,永平十年(公元67年)十二月,汉明帝派往去西域求法的使者同两位印度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来到洛阳。

永平十一年在洛阳城西雍门外御道之南,建造一座僧院以供主两位印度高僧居住为纪念白马负经(《四十二章经》)输像(佛像)之功,因名白马寺。

永平十一年,迦叶摩腾、竺法兰从洛慢来到了五台山(当时叫清凉山)。由于山里很早就有阿育王的舍利塔,再加上五台山又是文殊菩萨演教和居住的地方(相传峨嵋山是普贤菩萨、普陀山是观世音菩萨、九华山是地藏王菩萨演教和居住的地方),他二人想建寺,但由于当时五台山是道教根据地,他二人颇受排挤,奏知汉明帝。据《国史旧闻》第一册五〇二页载:“永平十四年正月十五日,明帝集诸道士于白马寺,使与摩腾、竺法兰二人塞法。”双方达成协议——约期焚经,以别真伪(相传,焚经地点在今西安焚经台)。焚经的结果,道教经文全部焚毁,佛教经文却尚未完全烧尽,他二人获得建寺的权利。台内山多地广,河流纵横,何处建寺适宜?《清凉山志》载:“在大塔左侧,有释迦佛所遗足迹,其长一尺六寸,广六寸,千幅轮相,十指皆现”。相传他二人不仅发现此足迹,而且还发现有“舍利”,再加上营坊村这座山的山势奇伟,气象不凡,和印度的灵鹫山(释迦佛修行处)相似。由于这三种原因,故决定在此建寺。寺院落成后,寺以山名——灵鹫寺。汉明帝刘庄为了表示信佛,乃加“大孚”(即弘信的意思)两字,因而寺院落成后的全名,叫做大孚灵鹫寺。大孚灵鹫寺是现今显通寺的前身。从那时起,五台山开始成为中国佛教中心,五台山的大孚灵鹫寺与洛阳白马寺同为中国最早的寺院。

南北朝时期,五台山佛教的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北魏孝文帝对灵鹫寺进行规模较大的扩建,并在周围兴建了善经院、真容院等十二个寺院。北齐时,五台山寺庙猛增到二百余座。到了隋朝,隋文帝又下诏在五个台顶各建一座寺庙。即东台望海寺、南台普济寺、西台法雷寺、北台灵应寺、中台演教寺。也因为五台山是文殊菩萨演教的地方,所以这五个台顶上的寺庙均供奉文殊菩萨,但五个文殊的法号完全不同:东台望海寺供聪明文殊、南台普济寺供智慧文殊、西台法雷寺供狮子文殊、北台灵应寺供无垢文殊、中台演教寺供孺童文殊。从此以后,凡到五台山朝拜的人,都要到五个台顶寺庙里礼拜,叫做朝台。此时五台山之名已经大量出现在北齐史籍之中了。

盛唐时期,五台山佛教的发展出现了第二个高潮。《华严钞》载:“自太宗至德宗凡九帝(公元627-805年)莫不倾仰灵山,留神圣境,御札天衣,每光五顶……不可悉记。”这个期间据《古清凉传》,全山寺院多达三百所,有僧侣三千多人。此时的五台山,不仅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名山之一,而且是名副其实的佛教圣地了,被誉为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

五台山佛教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北周武帝建德三年(公元574年)、唐武宗会冒五年(公元845年)、后周世宗显德二年(公元955年),所谓“三武一宗”,由于他们不信佛,曾经四次大灭佛法,全国不少佛教寺庙遭到了毁坏,五台山也不例外,所有的寺院几乎被焚毁殆尽,仅留下一座边远小庙南禅寺。后来,唐宣宗虽大兴佛法,五台山因元气大伤,难以复原。到了北宋,台内、台外寺庙仅存七十二所。北宋的太宗、真宗和仁宗信奉佛教。这三个皇帝留在五台山上的“天书玉札”就达三百八十多轴。元至明初,五台山的寺庙建筑又有所恢复。

明清时期,五台山佛教再度振兴,出现了第三个高潮。清代各帝,均信佛法。康熙时,还在台怀、射虎川和南台等地营建行宫,每隔两三年必朝山一次。乾隆时也是如此,直到嘉庆中年以后,才不复继续下去。民国年间,仍有善男信女布施钱财,修建寺庙。据一九五三年成立的“五台山古迹保护所”调查,台内、台外、台顶、台下青庙有九十九座,黄庙有二十五座,共计一百二十四座(《五台山导游》一书,有124座寺院的名称表)。在抗日战争前,通常冬季五台山有僧尼一千余人,夏季的二千余人。日寇侵占五台山以后,许多僧尼逃走,五台山佛教骤衰。一九四六年五台山解放后,这座举世闻名的佛教名山才真正回到了人民手里。一九五二年,政府拔款对五台山的古迹进行整修。一九五三年,又正式成立了五台山古迹保护所,对寺庙建筑和名胜古迹有重点在进行保养和修缮。在这方面,五台山民族事务委员会和宗教事务委员会,作出了很大努力。使得五台山这位历经沧桑的历史“老人”,如今能以新的姿态,新的面貌迎接慕名而来的中外游客。

【天津城也叫算盘城】

天津城也叫算盘城,城墙东西长,南北短,俨然是一只大算盘。

天津的算盘城是怎么来的呢?

传说明朝的刘伯温在北京修了里九外七的都城以后,看到北京三面环山,惟独南侧一马平川,好象营门大敞;又看到天津地处九河下梢,是个水陆要冲,盐粮集散之地,正好拱卫京门,便决定在这里也筑一座城。

刘伯温带领一批人在天津实地查勘多日,对这里的地理位置十分满意。可是提到筑城,还有两件事叫他为难。第一件是眼前国库空虚,拿不出钱来;第二件城垣的位置是建在三岔河口以南,还是以北?一时举棋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