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外民间故事杂谈(下)
6970300000025

第25章 民间流传的故事(12)

【重阳节的由来】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在这一天,人们登高望远,思念亲人。正如诗中所说:“每逢佳节倍思亲。”那么重阳节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我国古代把九叫做“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九相重,都是阳数,因此称为“重阳”。重阳节来源于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

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农村小伙子,父母双全,妻子儿女一大家。日子虽不算好,半菜半粮也能过得去。谁知不幸的事儿来了。汝河两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户户都病倒了,尸首遍地没人埋。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出来到人间走走。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带到哪里。桓景决心访师求友学本领,战瘟魔,为民除害。听说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装,起程进山拜师学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昼夜地练开了。转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到跟前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仙翁说罢,用于一指,一只仙鹤展翅飞来,落在桓景面前。桓景跨上仙鹤向汝南飞去。

桓景回到家乡,召集乡亲。把大仙的话给大伙儿说了。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每人分了一片,说这样随身带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呷了一口,说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乡亲们安排好,就带着他的降妖青龙剑回到家里,独坐屋内,单等瘟魔来时交战降妖。

不大一会儿,只听汝河怒吼,怪风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来,穿过村庄,走千家串万户也不见一个人,忽然抬头见人们都在高高的山上欢聚。它窜到山下,只觉得酒气刺鼻,茱萸冲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只见一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声向前扑去。桓景一见瘟魔扑来,急忙舞剑迎战。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战他不过,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声把降妖青龙剑抛出,只见宝剑闪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腹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后,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们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事,父传子,子传孙,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重阳节已近晚秋,天气凉爽,空气清新,能见度高,这大概也是人们选择登高远眺的原因吧!

【婚礼上放鞭炮的由来】

婚礼上放鞭炮同春节放炮一样,是为了驱逐邪魔。

在以前,男婚女嫁是不放鞭炮的,只是后来有两家姑娘争一女婿时引起的。

传说有一位姓王的人家给公子娶亲。东方欲晓,王家院里灯火辉煌,亮如白昼。公子身着红袍,满面春风。王家老幼及街临四舍都等待着新娘子到来哩!卯时,端盘提壶的忙客就叫开了:“新娘子到了,快来看啦。”随着喊声,王家父老和“月老”都已出门相迎,欢声、笑声、夸赞声接连不断,优美动听的唢呐声更是响彻云霄。新娘子在一片赞叹声中,羞答答地进了院子。就在准备给新郎新娘拜天地时,管家突然慌里慌张地跑进来,对王家老爷说:“外边又抬来一乘大轿,在门前赖着不走,说是同我家公子来结拜夫妻的。”王家老爷听后,感到很惊讶,便差人去找“月老”。“月老”听后,也感到莫名其妙,很是迷惑不解。心想:“自己说了一门亲事,怎么来了两抬轿呢?”“月老”认为奇怪,两位新娘子长得一模一样,像对孪生姐妹。回答的问话也完全一致,丝毫不差。“月老”没法,只好求王家暂停新郎新娘拜天地,带着新郎新娘前去县衙评判。县太爷便在大街上升了堂,两位新娘子各不相让,互相争辩,说自己是真的,对方是假的,是妖精变的,弄得县太爷一时也晕了头。停了片刻,县太爷有了主意:“我在这儿竖根两丈高的柱子,谁若先爬上去,就让谁和王家公子结为夫妻;谁若爬不上去,就将其赶出去。”随着一声令下,先到的那位新娘子旋风似地爬了上去。后者则急得在地上嚎哭不止,怎么也爬不上去。此时,只听“噼叭”几声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接着几支带响的弓箭也一起向柱子顶上的新娘子射去,众人亲眼看到,一缕青烟,直上云霄,摔下来的是一具狐狸的尸体。原来,这位先到的“新娘子”是一只狐狸变的。

后来,人们才明白,县太爷为证实究竟谁是凡人,谁是妖精,才用了让两位新娘子爬上两丈高的柱子的良计。事实上,一般女子要爬两丈高的柱子,是很难做到的。既然其中的一个能轻而易举地爬上柱子的顶端,县太爷果断判定其人就是妖精变的,便随即命差人发箭捉妖。也就从那以后,人们在结婚时,总要先放鞭炮,以示震妖除邪,图个吉利。这种象征吉利的做法,一直流传至今。

【新娘乘花轿的由来】

轿子的产生要比车晚许多。封建社会早期,封建士大夫家庭娶亲的礼仪很讲究。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六项规定。每项规定中,又有极为细致的要求。譬如,男子到女家“亲迎”,要穿黑色衣服,要在黑夜里用黑漆车子,打着火把前去。新媳妇是坐在车子里的,车上有盖,里面有帷幕,以免被人看见。黑夜里“亲迎”,是因为当时的人们认为妇女代表阴气,迎阴气入室,宜在晚上进行。

轿子起源大致从唐朝开始,南宋孝宗曾为皇后制造一种“龙肩舆”。上面装饰着四条走龙,用朱红漆的藤子编成坐椅、踏子和门窗。内有红罗茵裤、软屏夹幔,外有围幛和门帘、窗帘。可以说,这是最早的“采舆”(即花轿)。这以后,历代帝王都为后妃制造采舆,而且越来越华丽。

用轿子娶亲这个仪式出现在宋代,后来才渐渐成为民俗。

这个变化是和“亲迎”仪式中的其他变化同时出现的。例如这时亲迎已改在早晨进行,新郎要披红插花,所以新娘坐的轿子也改成鲜艳的花轿了。

【送寿桃寿糕的由来】

在中原和豫北地区,老年人过生日,儿女们都要送一份寿礼,向老人祝寿,祝贺他们健康、长寿、幸福。在民间寿礼中经常要送个寿桃,这个风俗是怎么兴起的呢?

战国时,齐国的孙膑18岁离家到千里之外的云蒙山,拜鬼谷子为师学习兵法。一连12年没有回家,也没写封家信。老母亲在家不知他在外是死是活,十分挂念。

一天,孙膑猛然想起今天是老母亲的70岁生日,心想:乌鸦反哺母娘,羊羔吃奶跪乳,这些禽兽还孝顺母亲,我却12年未报母亲养育之恩,心中顿觉羞愧不安,便向师父告假回家探母。

鬼谷子听了表示应允,又摘下一个桃给孙膑:

“这桃是不轻易送人的,你在外学艺未能报效母恩,我送你一个带回去给令堂上寿。”孙膑接过桃就辞别师傅急忙往家赶。

这天,孙府张灯结彩,宾客满门,大摆酒宴为老母庆寿。来贺寿的文武官员、亲戚朋友走后,老母亲见合家男女老少都为她敬酒,惟独少了一个孙膑,想起孙膑12年未回家生死未卜,心里一阵难过,禁不住泪水纷纷滚下,放声大哭。一家人正在劝慰老母亲时,家人赶来禀报:“老太太不必忧虑。三少爷回来了。”孙膑拜见母亲,从怀中掏出一个鲜桃,双手捧着送到母亲面前说:“今日告假回来,师傅送我一个桃孝敬母亲。”母亲接过桃,就吃了一口,桃还没吃完,老母亲容颜大变,白发变成了黑发,昏花的两眼变得十分明亮,全家人欢笑一堂。

【过生日吃长寿面的由来】

民间有生日吃寿面的习俗,其由来可有漫长的历史了。这个习俗源于西汉年间。

相传,汉武帝崇信鬼神又相信相术。一天与众大臣聊天,说到人的寿命长短时,汉武帝说:“《相书》上讲,人的人中长,寿命就长,若人中1寸长,就可以活到100岁。”

坐在汉武帝身边的大臣东方朔听后就大笑了起来,众大臣莫名其妙,都怪他对皇帝无礼。汉武帝问他笑什么,东方朔解释说:“我不是笑陛下,而是笑彭祖。人活100岁,人中1寸长,彭祖活了800岁,他的人中就长8寸,那他的脸有多长啊。”

众人闻之也大笑起来,看来想长寿,靠脸长是不可能的,但可以想个变通的办法表达一下自己长寿的愿望。脸即面,那“脸长即面长”,于是人们就借用长长的面条来祝福长寿。渐渐地,这种做法又演化为生日吃面条的习惯,称之为吃“长寿面”。这一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男人剪短发的由来】

无论中国还是外国,在过去的历史时期,男人的头发同女人的头发是一样长的,只是梳头盘发的方式有区别。

那时区别男女的方式是靠“胡子”。欧洲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男人流行戴假发,那些假发同女人的头发长度一样。

1509年,英国国王亨利八世登位,他在头发上作重要改革,下令男人一律剪短头发,女人一律留长头发,不过男人可以留胡子。詹姆斯一世登基以后,恢复男人留长头发的习惯。法国路易十四时代,所有的男人都戴假发,而且假发越长越好,还要烫许多发卷儿。

在19世纪以前,发型总是变来变去,仍有许多人留长发,比如《共产党宣言》的作者马克思。

直到19世纪以后,才形成男人留短发、女人留长发的风俗。就是今天,英国的法官在法庭的时候还要戴上长长的假发,以示他们早日的威严。

中国留短发是在辛亥革命以后,那时认为男人剪掉满清的长辫子是“革命”。故而有“留头不留命,留命不留头”的说法。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就有生动的描述。

【喝酒碰杯的由来】

人们在喝酒之前喜欢先碰一下杯,这个习惯现在遍及全世界。它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呢?

一说是古希腊人创造的。传说古希腊人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在喝酒时,人的很多器官都可以分享到喝酒的乐趣:鼻子可以嗅到酒的香气,眼睛可以看到酒的颜色,舌头可以辨别酒的味道,惟有耳朵被排除在这一享受之外。怎么办呢?聪明的希腊人终于想出一个办法:在喝酒之前,互相碰一下杯子,杯子发出的清脆响声传入耳里,这样,耳朵也高兴了。

另一说碰杯起源于古罗马。古代的罗马崇尚武功,常常开展角力竞技。竞技前选手习惯饮酒,以示相互勉励之意。由于酒是事先准备好的,为了防止有些心术不好的人给对方暗放毒药,人们想出一种防范的办法,这就是在角力前,双方各持自己的酒向对方的杯中倾注一下,这样,便逐渐发展为一种碰杯的礼仪。

【“沙龙”的由来】

“沙龙”是英文的音译,原指聚会的场所,后引申为一种时鬈的聚会或互相交流。比如“文艺沙龙”、“音乐沙龙”等。作为一种文化的产物,“沙龙”的由来与人们日常的言行举止有关。

在17世纪初叶,法国上流社会的暴力行为屡见不鲜,经常有武斗事件发生。对这种恶风极感不满的兰布耶公爵夫人1610年特别把自己邸宅开放为社交场所,供上流社会的贵族们协调矛盾、交流意见,这就是“沙龙”的由来。所谓“沙龙”,最初的意思是指客厅,从兰布耶公爵夫人起,才成为特别社交场所。社交内容包括谈书论道、交换读书心得、发表新思想观念、朗读与批判文学作品,后来变成具有各种专门设备与公用设施的小房间,同时特别留意采光与空气的流通,建筑物的构造也为之一新。

【北京烤鸭的由来】

北京烤鸭,是举世闻名的珍馐。烤鸭必须用填肥的北京鸭加工,味道才鲜美。据说北京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辽代,当时辽国贵族游猎时,常把捕获的白色鸭子带回放养,视为吉祥之物,这就是北京鸭的祖先。北京鸭喜冷怕热,北京地区春秋冬三季较冷,夏秋的溪流河渠中水食丰富。特别是明代以后,运河一代装载漕粮的船只往来不绝,常把粮食散落河中,为北京鸭生长、发育和繁殖提供了理想的自然条件。当地人民改进了过去喂养方法创造了人工填鸭法,终于培养出肉质肥嫩的北京填鸭。闻名中外的北京烤鸭,就是用这种肉质肥嫩的北京填鸭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