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震的上表没有起到效果,因为皇帝是奶妈哺育的,他不敢处理此事。可是,杨震不屈不挠,接连上奏,为清明政治而呼喊。他的行为激起一大批清流士人拍案而起,共同抨击朝政。就在这时候,有一个清流人士又冲出来,给皇帝上表批判宫内争权夺利的乱政,言辞尖锐。可是,这人地位低,朝廷便将他抓起来,关进大牢,治个诽谤罪。杨震按捺不住,再次上表,说不能以诽谤治罪,批评得相当激烈。皇帝把这道上表压下去,没下文。但那位关在牢里的清流却被处死。这事情没有结束,朝中掌权的人早就想铲除杨震,便借着这个案子,到皇帝那里进言,称杨震因为此案而仇视朝廷,有怨恨之气,不能再当官了。他们合力将杨震罢黜,遣送回乡。
对正义的打压,把士人心中的好皇帝梦给揉碎了,连杨震如此德高望重的高官都遭禁锢,正压不住邪,那希望在哪里呢?杨震本人更是悲愤交集,他并不怕当朝权贵,之所以不断抗争,是因为相信皇帝被奸臣蒙蔽,驱散乌云就能重见太阳,可这回真让他心碎了。走到半路,他跟身旁的孩子说:“朝中有奸臣,我不能去除;宫内有佞幸小人,我也无力抑制,我这个官不起作用,还有什么面目活在世上!所以,我不想再活了。我死了以后,你们就用杂木做薄棺,拿一张布单盖住尸体就可以了,千万不要给我起坟修墓。”说罢,饮毒而死。
杨震的死在当时激起了非常大的反响,关西孔子、清流的中流砥柱死了,很多人为他鸣冤。大概一年以后,顺帝继位,他听从清流阶层的呼吁,恢复杨震的名誉和地位。平反的那一天,四面八方的人奔到杨震家乡,隆重悼念他,车马列成长队,人们心中的一座丰碑立了起来。
树立一个形象容易,屹立不倒才难。杨家声名远扬,这个家族难能可贵的是严于自律,表里一致,把儒家道德变成家庭教育,养育出一代又一代杨震式的人物,后继有人。
杨震的儿子杨秉也以学问见长,读书明理,不恋权势,有清高之风。杨秉家传学业,在乡村教授子弟,无意当官。后来清流人士呼吁他出来从政,激浊扬清。他当官以后,跟父亲杨震一样,上了许多奏折,抨击宦官用人走旁门左道,贪污受贿。有一次,他跟皇上讲如果再不整肃朝政,国家将会灭亡,一口气弹劾了几十个贪官。根据他的指名弹劾,一大批贪官被罢免,天下为之震动。
杨秉晚年退休,一生清白。他说自己有三样东西是不惑的——酒、色、财。要知道政坛上许多官员败就败在这三样上。
杨家给世人树立了什么榜样和规矩呢?杨震立下“四知”——天知、神知、你知、我知,就是不能昧着良心做事。他儿子有“三不惑”——酒不惑、色不惑、财不惑,就是不被财色等物质利益迷惑,在任何场合都能把持得定,浩然正气。杨家就这样把优良传统一代代接力下去,在东汉之后成为天下敬仰的名门,哪怕再有权势的人,也以同杨家攀亲带故为荣。
西晋武帝的皇后就来自弘农杨氏。杨皇后早逝,临终前与武帝讲:“我死后,你是不是再娶杨家?”晋武帝如获甘露,欣然同意,所以他第二任皇后还是出自杨家。晋武帝为何如此高兴?他正在提倡以孝治天下,怎么建立自己的形象呢?杨家声望非常高,对于注重门风的士族社会,这件婚事本身就具有礼的意义。此后各个王朝的皇帝也明白这一点,所以,从西晋以后的历朝历代,皇后嫔妃有很多出自杨家,各朝皇帝都以迎娶杨氏女为荣。杨家男子也是人才辈出,这个家族的社会定位确立下来,历经数百年,给人的印象是有文化,重礼仪,门第高贵。从军功起家到士族名门,几百年的积淀,杨氏家族成为转型非常成功的事例。
这样的事例当然不止杨家,中国古代家训家教培育出来有格调的家族繁多,故在世界文明古国中,其文化传统更加深厚而悠远。下面再讲一例。
唐朝公认的天下名门,有崔、卢、李、郑、王,其中的王家出自山东琅琊,也就是现在山东临沂地区。这支王家最初也是靠军功起家,太古老的起源传说就不去考证追究了,其真正成为众人瞩目的名门,是从秦朝的王翦与王贲父子开始的。
王翦是很能打仗的将军,他把作战的本领传给儿子王贲,王贲也成为一代名将。他们父子两人在秦灭六国的战争中,参与了灭齐、楚、燕、赵、魏、韩六国的战役,对秦的功劳非常巨大。不用说,这时期的王氏是一个军功权贵家族。
王家功勋卓著,位高权重,秦朝以后的王朝也任用他们家的人,但这个家族并没有得到社会普遍的尊崇。所以,王家虽然代有人出,入仕任官,但其社会地位并没有多大的提升。
东汉末至魏晋时代,由于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造成官场乌烟瘴气,激起社会对于公平正义的追求,要求政治清明汇成一股浪潮。面对政治腐败的官场,有品格的士人不肯同流合污,他们洁身自好,以自己的言行成为天下楷模,民间自发评选出一批清流官员,共相表彰,蜚声海内。在这些人中,王祥赫然在列。
在史书中,王祥被描写得颇具传奇色彩。据说他的后娘不疼他,甚至恨他,虐待他,干活不给饭吃,百般折磨,没事就诅咒他,还给他下毒,总想弄死他,就因为他不是亲生的。然而,王祥对后娘从来都是逆来顺受,没有怨言。有一次,后娘生了重病,医生来了,号脉开方,这帖中药需要用黄河的新鲜鲤鱼做引子。那时候已是冬天,冰天雪地,哪来新鲜大鲤鱼呢?大家急得团团转,一筹莫展。王祥二话没说,奔出家门,跑到黄河冰床上,解开自己的衣服,趴在冰面上,用自己的体温融化冰封。他的行动实在太感人了,连老天爷都给感动得大发慈悲,让冰融化,鲤鱼跳了出来。王祥拿着鲤鱼救活了后娘。这个故事不是常人能够做到的,感人至深,纷纷传颂,以至被列为二十四孝楷模。在古代传下来的《二十四孝图》中,那幅趴在冰床上的图画,描绘的就是这位至孝王祥的故事。
这则故事如果完全当真,恐怕很有疑问,里面有很多人为编造的情节,目的在于强化孝的观念,以致不近人情。统治者对孝顺故事的人为夸张与拔高,无非是为了把它绝对化,导向愚忠。因此,被统治者绝对化的故事,不可信的成分很多,我们完全不必把它太过当真。那么,这则王祥孝顺的故事有什么价值呢?就家族演化史而言,它告诉我们王家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一个很大的变化,军功权贵的形象被忠孝礼法所替代,王祥本人是饱学之士,更以卧冰求鱼来凸显道德品质的高尚,这同前面介绍的杨家转型如出一辙,就是这个家族在政治黑暗的时代逆势崛起,以文化和品格的崇高而受到世人的敬仰。剥去后来被统治者粉饰之处,还是能看到王氏家族的转型过程。这个转型是真实的,从王祥以后,王家就代出名士,东晋王朝最主要的拥立者王导就出自这个家族。
王导风姿飘逸,见识器量,清越弘远,完全是一位儒学政治家的形象,并非乱世中叱咤风云的武将。五胡乱华,北方沦陷,中原士族不愿意被外族统治而纷纷南下。当西晋主力在河南地区被匈奴和羯族的军队围歼之后,南渡长江的各支士族联合起来,在王导的主持下,拥立实力微弱的司马睿为皇帝,建立东晋政权。当时各支士族之间矛盾重重,相互瞧不起,对前途缺乏信心。幸好王导品德才识为人推重,凭借此声望把大家团结起来,才保住南方半壁江山和汉文化。王导的号召力很大,在东晋前期举足轻重,所以当时人称“王与马共天下”,意思是王家的影响力和东晋皇室司马氏可以相提并论。由此可知,此时王家的社会地位和声誉有多高。
从东汉末年到东晋时代,王家出了很多人才,例如思想家王述,竹林七贤的王融等,都是饱学之士,也是那个时代思想解放的先驱人物,引领风骚。有这么深厚的思想文化基础,这个家族一定要出更多大人物。
东晋时代,王家出了一位至今都备受推崇的人物——王羲之,号称“书圣”,成为中国书法的象征。王羲之在家族文化的浸染之下,很有才华,十分潇洒。当时东晋的掌权者郗鉴,有一个女儿很漂亮,想嫁给王家。郗鉴跟王家提亲,王家当然很高兴,因为郗鉴也是名士。这么好的姻缘,谁不想要?王家子弟听说要娶郗鉴的女儿,每个年轻人都打扮得漂漂亮亮,走出来让郗鉴的管家挑选。看来看去都不太满意,管家点点人数,发现王家的孩子缺了一位,便问此人在何处?王家人告诉他,在东墙下面袒腹高卧的那位便是。此人自己躺在那里,逍遥自得,对迎娶豪门千金丝毫不在意,不来争取这份好事。管家走过去打量,公子清秀俊朗,一下子就相中了。回去跟郗鉴说,王家子弟都来争当郗家女婿,就一位没来,非常洒脱。郗鉴听了汇报,当即拍板,就要这位。此人便是王羲之,而此事流传出去,成为美谈,便有了成语“东床快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