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走出焦虑风暴
6991000000013

第13章 探秘焦虑——化繁为简(9)

所谓的投射性发泄是指网友或“粉丝”会把自己对生活的不满与压力投射到自己所关注的“明星”上,这是一种不容易自我觉察到的自私心理与潜在的人性弱点。如同在心理学治疗中常见的“负移情”现象。许多有良知与素养的心理指导师或咨询师有时候都会不小心承接某位来访者的负性发泄式投射。每当当事人不愿意卸下一些对成长不利的阻抗因素时,往往更容易发生这种变相的投射现象,他们会把早年对某些家庭成员的无尽嗔恨与愤怒借着咨询诉求未被及时满足而发泄出来,这种愤怒与嗔恨会转移到咨询师身上,而一些求助者往往不能自觉,只是单纯地归咎为是咨询师没有照顾好他的诉求,而不能正确地意识到自身诸多诉求都是积重难返的问题,是需要时间与耐心来领悟与精进的。

顶级运动员正因为承揽了许多叠加性的压力,一时半会儿找不到释放的途径,其精神防御机制中的某一环为了提前缓冲预知中的更大焦虑,会退行到一种盲目追求目标可以快速弥补这种空洞感的诉求中,这时,毫无疑问“性能量”的释放是一个看似唾手可得的途径。在性能量释放的过程中身体的确可以分泌出一种类似“兴奋剂”的化学物质,可以让焦虑的身心获得一定的和缓,但这种精神快感也是很短暂的,一旦发展成一种逃避压力的习惯,它就会成为一种顽固的心瘾,后期调和它的难度可能不比一些强迫症来得小。其中有一些运动员发现性能量也已经不够有刺激性时,一不小心就陷入了依靠各式披着兴奋剂名义的新型毒品来满足这个虚假的心灵坑洞的陷阱。我认为大部分因素皆是失落的优越感文化与缺失心灵正见文化的普及。这个是全社会需要引起反思的哲学问题,若把这些现象无知地归咎为个人品行问题,恐怕这个社会已经缺乏最基本的自我净化能力与正确思考的能力,如同哲学中所讲的“未出入已堕入两边”的非中道观。面对各种各样的社会性问题,只要是偏于一端看待问题与决策的,一段时间后就会遭受更大的苦果或灾难。

面对上文所提到的小伙子“依靠性瘾来转移焦虑”的问题,我在初期的几次交流中尽可能地在认知上协助其卸下道德伦常方面的自我批判与负疚感,有时候这种负疚感本身比强迫观念或焦虑情绪都更加容易摧毁一个人的信念系统与能量场。我反复强调他们之所以沾染了一些心瘾与不良习性,是有苦衷的。这些人早已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与无可奈何,只是缺乏改变的有效工具而已。而临床中常见的各种性心理失序的个案,我们也不能用道德的色彩去评判这些表象,他们也不想这样,只是一些外界的压力与挫折超出了其能力范围,以及缺乏一些必要的社会性协助与理解,所以才会退行到盲目的性取乐的代偿中。

从东方哲学角度而言,非中道观的评判本身就是一种心业的投射,而平等心接纳则是感化“卡点能量”的基本前提。若要通过沟通来化解一些隔阂,沟通者最需要的素养不是喋喋不休的口才,不是清高的教养或高人一等的“智慧”,更不是带着先入为主的成见来交谈,因为这样的沟通过程往往都会投射出沟通者对被沟通者的一种精神施压。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我认为有些隔阂之所以不容易化解,核心就是缺乏一颗柔软的心,总是缺乏以退为进的智慧和以柔克刚的宽容式自信。因此,破除沟通障碍的过程一定要先尊重对方的心理空间,人与人之间之所以有隔阂就是因为内在空间受到挤压,有时候多说不如少说,少说不如不说,不说不如无话可说,无话可说意味着一切通达。这种不言之教的背后是一种对人性深深的尊重。在尚未点化前,仅仅只是这样一种心念,即可让一些所谓“冥顽不灵”的心灵感受到一股正能量与慈念。因为大部分人在潜意识中都不喜欢被教育,最需要的是获得对方的深刻理解与尊重,而后才会认同一些点化与建议。若直接去说教,不仅容易事与愿违,而且会加深对方的对立情绪与厌恶感。许多沾染不良习癖与慢性焦虑障碍的心灵,多半心智系统没有明显缺陷,道德系统也没有明显缺陷。相反他们的智力水平、潜在道德水平、潜在才华水平均高于普通人,甚至在某些方面的创造性智慧是所有人格形态中最具天生优势的,关于这方面的数据毋庸置疑,有成千上万的人可以证实这一点。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我强调它的目的不是为了引发不必要的口水战,而是寄语广大在网络上喜欢扮演评判角色的“宗教掺和者”与“道德清高者”,对许多迷惘苦痛的心灵或误入歧途者要给予一些心理空间与中道的人性观,因为有一天一些无明烦恼或麻烦可能也会降临在那些“好为人师”的人身上。有智者间接启蒙:喜欢对他人说三道四或强加他人罪恶感的,最容易拿走自己的“福气”。除非我们可以帮助到这些迷惘的心灵,否则最好保持沉默。

文中的小伙子的“性瘾”问题,是一种逃避社会性压力以及曾经为了转移强迫观念的焦虑感而被创化出来的。这个问题依靠常规的认知说理或行为疗法中的“厌恶惩罚”原理,作用力是比较有限的。此外,在面对这个强烈的心瘾来袭时依靠所谓的顺其自然哲学,往往会被当事人的习性冲动曲解为听之任之,盲目任其妄为。

诚然,顺其自然的哲学可以与正念觉察哲学应用于各种焦虑情绪的调适中,往往有十分积极的正面意义。但若是运用在针对一些深沉坏习性的纠正上,对于有些人而言则并非是最契合的工具。因为对这部分心灵而言,当那种强烈的“瘾头”来临时,“顺”它还是不“顺”它抑或不管它,似乎都会给自己带来一定的焦虑。若是顺着它的冲动,就会继续沦为这股习性的奴役,而去化作行动继续采取纵欲或“嫖娼”的方式来满足这个心灵坑洞;若是不顺着它,在那边跟它对话,试图用意志力压制它,恐怕会在瞬间强化焦虑感;若是不管它,带着这个冲动的感觉做该做的事情,如果有一定的内观能力,的确也可以把这股能量适当导引或消耗掉。只是不少此类当事人面对性瘾冲动来临时,犹如足足憋了几个小时的尿意一样,感觉似乎不去释放一下膀胱就会爆炸,所以很快就招架不住而向习性投降。而若是用宗教道德批判来进行压制性教育,有时候的确可以收摄一些习性的冲动,但是依然是一种否定性的自我压抑。那么如果有一种方便法可以处理这个“瘾头”,则意味着很多其他方面的瘾头或坏习惯都可以获得类似的效度。

东方哲学中有:法无高下,法无定法,理通法自明。在具体的临床疏导工作中,心理指导者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跳出局限性观点,从人本主义的角度抱持“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良好的互动关系胜过理论”的价值观作为自己引导来访者的依据。而在多年的求学过程中,我发现在“神经语言程序学-NLP”中有一个方法可以相对良好地处理这方面的问题。面对上文中这位25岁的主人公,后来我教导他掌握了这个自我调适策略,他娴熟地运用并操作了一个多月,效果几乎是立竿见影,最终比较妥当地解决了这个“性瘾”困扰,再一次看见了生命的微笑,欣喜不已。接下来我把这个方法的具体应用方式与细节叮嘱公布如下。(《激发无限潜能》一书中亦有记载,作者乃NLP著名实践者安东尼·罗宾)

神经语言程序学理论认为许多“坏习惯”是以记忆或影像的方式储存在大脑神经元网络中,因此若能改变心理暗示所对应的画面,就能阻断或更换掉这份习性的神经链。简言之,大脑喜欢将听觉、视觉、触觉的感官信息组合成影像的方式储存着,那么我们就可以以相同的储忆方式来替代原先的储存信息,从而改变原先坏习惯所对应的心理画面。

好比当一个人回想起一份愉快的经历时,大脑中总是同步呈现一幅相对明亮且轻快的画面,且画面中储存着特定的声音与感觉。反之,当一个人悲观的时候,大脑中也总是同步呈现出一幅相对灰暗且令人感觉焦灼的画面。一些心理学前辈们根据这个原理发明了“影像飚换策略”,它可以用来处理一些顽固的坏习惯,诸如拖延、怠惰、咬指甲、暴脾气、性欲亢奋、厌食、贪食、购物癖、烟瘾、酒瘾、物质滥用等。其原理也非常简单。当习性浮上心头的时候,通过一些简单的冥想,用一幅积极的“好行为画面”迅速替代坏习惯所对应的画面,再经由多次重复,就会形成新的条件反射。一些研究脑神经学的心理学家认为失落和快乐都不是客观事物,而是通过特定的心理画面、声音和生理行为创造出来的,因此是可以进行人为加工的。

步骤一:花一点时间确定自己想要改变的坏习惯,且将这个坏习惯视觉图像化。比如一个人想要改掉贪食的坏习惯,则在心中预想自己大快朵颐的馋嘴画面。

步骤二:构建期许中的理想画面,也就是说当改掉贪食的坏习惯后,自己所呈现出的新精神状态以及体形曼妙、自信满满的画面。(人的潜意识喜欢正面且具有一定激励性的个人影像画面)

步骤三:此乃最为关键的步骤,需要将这俩组心理画面“飚换”。所谓的“飚换”就是让后者的积极心理画面迅速占上风。当那幅我们想要改变的旧有画面浮现时,通过想象的触发,以一种全新的、活力的方式替代掉旧有画面中所潜藏的各种觉受。具体操作方式:首先让对应坏习惯的那幅心理画面自然升起,这幅画面尽量清晰一些,而后在这幅画面的右下角植入期望中的理想画面,这个画面只需占用很小的一块角落,颜色呈暗淡。紧接着,在2秒钟左右将这个右下角的小图片逐渐放大,使之越来越清晰,直到完全覆盖之前行为的画面。就在完全覆盖的同时,嘴巴顺带喊出一句激情的口号,比如“YES”“喔”“呼”,这种简单的口号容易传递给大脑一种兴奋的信号。

步骤四:闭上眼睛,感受一下积极的心理画面所带来的美妙感觉以及对生活无与伦比的冲劲与达观。然后过一小会儿再睁开眼睛,进行以上步骤的多次重复练习。这个策略应用的关键就是当我们想象小图片变大时的速度尽量要快一些,同时整个完整的步骤要至少重复21次以上,这样就容易形成一种新的神经链路径。当重复数十次后,再回头瞧瞧原先的心理画面,可能就没有了此前的那种感受或冲动,那么很自然地就不会继续被旧习性牵绊而重蹈覆辙。如果所设计的期望画面不足以引起大脑的兴奋或不够有吸引力,那么最好重新思考设计一下画面。因为人的潜意识与“本我”总是喜欢寻找快乐的元素。如果一个人看见自己不贪食时的良好精气神与优雅形体比暴饮暴食时的画面更具有吸引力,那么就意味着向大脑传递了一种强有力的兴奋信号。

前文案例中的那位被性瘾困扰的当事人就是依靠这个方法成功解除了“冲动”,他的理想画面便是:开着自己心爱的车子在风景怡人的山坡上,享受夕阳无限好的平和心境,而画面中的自己因为不再有性纵欲而充满了生气与畅然。通过积极地练习,这种新的状态和之前的沮丧画面同步联系在一起,每当他出现想要依靠发泄性欲来转移焦虑的心理画面时,会即刻用这幅积极的达观画面来取代,而这幅积极画面中的感觉也会代替之前画面中的不良感觉。这样一来,原先的坏习惯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与动力。不过,这个技巧不适合针对一些顽固的强迫性妄念,因为一不小心一些心态急躁的心灵会把这个策略当成是控制症状的方法,而控制的过程必然会产生紧张与抗拒的感觉。而一些带给自己较大焦虑的坏习惯是以相对静止的画面储存在记忆系统中的,因此是可以通过想象的方式进行信息再加工处理。

探秘气质、人格结构与性心理失衡现象

导言

我们亟须了解各种慢性焦虑障碍背后的气质因素、人格冲突模式与性心理基本误区,经由科学的认识与领悟必定会舒缓不少焦虑感。同时,当我们面对困难的时候,最好都从最易明理的地方切入,一来可以培育自信心,二来这是不悖自然规律的做法。

《沉思录》:宇宙的本性有这一工作要做,即把这个地方的事物移到那个地方,改变它们,把它们从此处带到彼处。所有事物都是变化的,但我们没有必要害怕任何新的东西。所有的事物都是我们熟悉的,而对这些事物的分配也保持着同样的感觉。

笔者:哪里有恐惧的冲动,哪里就有解脱的隐意。

从疾病文字相中抽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