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观想一个你平时觉得很难以相处的人,这个人时常引起你的焦虑,现在在充满光的世界中就好像他在你面前,给自己一些时间接纳这个人的到来。
4.允许自己现在看着他或者一件与他相关的焦虑性事情,并去感觉现在自己内心有什么感觉。不管这个感觉是什么,你都允许自己不去排斥它,也不对抗它,允许自己只是单纯地去感受这一感受。
5.也允许自己内心浮现出任何过去与此人发生的事件内容、影像、画面、声音……当内心浮现出这些觉受时说:“是的,我看到了,我听到了。”
6.现在观想自己在光里面,把你内在对他的全部看法与感受完完全全地表达出来。我们须知如实、如是地表达是慈悲观的第一步,也是解放自己与对方的第一步。因此,在意象对话中请充分地表达你的情绪或愤怒,唯有当这股能量有所释放时,一个人才能够相对清明地换位思考与拥有同理心,所以不必担心自己的情绪表达会是不慈悲的。
7.允许自己敞开心灵,抽离自己的身体,去感觉对方此时此刻听到刚才的那些话语后有什么回应。你也可以融入对方的内心,完全成为对方,看看他是什么感觉。无论你感觉到对方是什么样的感觉、想法,你也都允许他表达出来。
9.然后,你再次出离他的位置,回到你自己,成为你自己,并再次将你的内心感受与想法表达给他。
10.可以有几个回合,在你与他之间轮流去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不论这个感受是什么,直到你们彼此都可以把所有想对对方表达的感觉、想法都完全表达出来。
11.带着同理心,去尝试了解为何当时在那件事件中他会有那种反应,是不是他也有一种难言的苦衷抑或他也是一些早年教育者与监护者情绪的牺牲品。
12.观想自己最后可以带着爱去看着他,并对他说:“我已经完全宽恕你了,谢谢你!”
【步骤说明】
慈悲观是出离与融入技术的整合,也叫作自他相换,是帮助我们培养平等心的辅助方法,可以良好地处理一些因人际关系冲突或亲子关系冲突而造成的内心焦灼感。
练习慈悲观的时候,我们只需要完全信任自己内在的感觉与指引即可,不需要任何勉强;我们要表达的是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想法,既不是压抑,也不是逃离;情绪、感受本身永远不是固结所在,只因为我们曾经没有去正视和表达,要么是采取压制,要么是采取逃离,所以它们才会变成我们的问题;慈悲观,也不需要我们带有任何的预期目的,就只是单纯地表达彼此的感受与想法。有目的便有了界限,慈悲观是没有主观思维界限的。
《大学》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而观想心法则十分有助于“知止”(将心停留在该停的地方)。
在日常生活中将观想(包括抽离观、慈悲观)与站桩或静坐结合,长期锻炼,就会有机会达到道家无为全生法所强调的形神不亏之境界。
补充:长期冥想的结果:寂静轻安
那是一个从未出现过的可爱清晨,那是一个分外晴朗的早晨,你的头脑里充满了清晰与明朗,似乎整个世界都充满着令人屏息的奇特光辉。此时,你不能只用眼睛,还得用心眼去感受……外面的天空也似乎非常接近地面,于是你整个人迷失在这美中。在你上班的路上,你看到路肩小花丛里绽放着一朵花,走近一点看你居然发现其中还绽放着爱……这种微妙的觉受仿佛雨后的天空被刷洗得干干净净,马路上回荡着喜悦,大地充满着寂静、安详。安忍的大地和你的脚心连成一体,一股巨大的临在感降临到你身上,你的脑子及心灵开始呈现如实如是的本然面目。你的内心对以往的恐惧担忧都没有了抗拒,也就是彻底解脱了“早期失落事件”所带来的负荷,以及它们带来的冲突和虚伪,你开始张开手臂迎向真实律动的生活。
于傍晚时分,你的心仿佛停驻在潮湿的沙土上,四周都是海鸥,你感到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和充满着美的感恩之情。那份感觉真是不可思议,很奇怪,深夜来临时它甚至都追着你不放。随着绵延的呼吸,一种更加深沉的寂静笼罩在整个睡眠时分。你醒来后,太阳尚未升起时它已再次停驻在你的心堂,使你充满着没有理由的喜悦。它的呈现没有任何理由,却又那么令人沉醉。只要你不执着它,不需要你的邀约或请求,它大部分时间都会陪伴着你。
面对未来充满挑战与新奇的人生,你开始彻底觉知到活在此时此刻的美丽,你开始轻装上路,你的心中充满着彻底的空寂和美。你逆风而行,突然觉得自己和天空之间没有任何阻碍,这份开阔的感觉如同身在天堂!
欲擒故纵
长久以来因为无明焦虑情绪的侵袭与蔓延,我们的身与心早已被妄情妄识所奴役,随着不断对这股漂浮性焦虑产生盲目的好恶习性反应,导致我们总是看不清焦虑背后的幼稚性,不断沉沦在这个心灵坑洞中。因此,最令人悲悯的不是方法的问题,而是“小我”缺乏对“幼稚性情绪”的认识与领悟,所以总是活在预期焦虑中而对实相(喻指本然的心)一无所知,只知道“焦虑”是自己此时此刻最大的敌人,只热切地幻想着干掉它。几年下来,一些带有慢性焦虑的心灵一直在重复这个错误的心气反应模式,然后不断地被自己创造出来的体觉不适与灾难性联想所摆布。这些病友们俨然已经发现一个事实:不想要的在不断地发生,期许中的愿景却渺无踪影。每日、每周、每月的生命运作品质是那么苦涩与僵硬。
是的,当焦虑来临的时候我们都想对其先做点什么,或赶快将自己保护起来,抑或通过小我最擅长的压抑、消弭、逃避、麻醉等方式来获得暂时的解脱,而这些都属于有为法的范畴。有为法并非不能使用,在某些情况下也是可以用的,只是从长远来看有一定的“副作用”,可能会造成更多的压抑与焦躁。对于一颗已经拥有足够定力修为与正念品质的心灵而言,真正的自在就是不怕它(妄念)的存在,不怕它起起伏伏,也无须压制恐惧性的能量使内心平静,一切都自自然然。
《金刚经》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引申到心理学中,可以喻指在各种烦恼现象中的许多“有为法”都十分短暂,不可执,不可取。应当如实如是地反观本心本性的清真原貌,就能显示出内在自我调谐机制的巧妙造化。圣贤们讲的“如是”就是无为,反观本性的清真原貌就是无为,这个过程中只要有能力对妄情妄识不做任何分别与执取,它就能显示无比巧妙的造化。智者云:性之动有为,性不动无为。也就是说顺着自性的本然造化规则就是无为之道、康庄大道。
《庄子·逍遥游》启发世人:我们可以通过发展我们的自然本性,从而使我们得到一种相对的幸福。
《庄子·秋水》启发世人:顺乎“天”(自然规律)是一切幸福和善的根源,顺乎“人”是一切痛苦和恶的根源。
庄子强调的是若“以人灭天”一定会得到不可思议的痛苦和不幸。老子也说“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老子并不是期许世人变得孩子一般的天真,而是在颂赞孩子的纯真之心与赤子之心的可贵。因为在“赤子之心”的状态中,一颗心灵是没有多少会妨碍自我心性的分别心与执着心的。
妄念(幼稚性思维与灾难性联想)的本质是空,我们与之拼命搏斗,就相当于与天斗一样,不但徒劳无功,反而形成严重的内耗而彻底败下阵来。因此所谓的“欲擒故纵”就是说与其穷追不舍,不如先放松下来,再看看到底会发生什么。
就好比一个3岁的孩子如果突然脸红害羞了,下一秒就没事了。他们的大脑边缘系统并不会把这个“现象”定义为“病”,仅仅只是一种非常纯粹与自然的意识状态,并不会因此产生对立冲突,所以安然无事,保住了“晚节”。这一切只因为他们年纪还小,习性不大,还不容易产生过度的分别心与对立的念头。所以小孩子就没有成年人那般强烈的抗拒自然现象的进攻性,因此就没有形成精神交互与拮抗的作用力。但是随着慢慢长大,我们接受了太多负面的批判以及诸如“这个是软弱的,那个是羞耻的”等各种(分别)知见的持久灌输,这就是最初的心业及初期焦虑的原始种子。
许多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也如同进入了多事之秋。青春期是性心理成熟与生理成熟的巅峰时期,伴随着快速壮实,一股潜抑许久的“初期无意识焦虑”也希望有机会升腾出来,以求得“解脱”。许多苦痛心灵就是在青春期的时候出现了强迫性症状与焦虑性症状的苗头。因为在第一次所谓电光火石般的“经验”出现时,许多青春期孩子的“无明识”立刻将它认为这是“我的”,这是真实的“痛苦”,“我”必须要想办法扼杀它,“我”必须干掉它,“我”必须现在就干掉它,“我”需要避免它下一次出现,万一下一次还来怎么办?天呐,下次千万不要再来了,太难受了,我一定要尽快找到方法消弭它、转移它……就这样,经由不合理与不合道的心气反应模式,最初的症状就这样开始了泛化与固化的造化旅程。
《庄子·齐物论》启发世人:人初生之时的淳朴天性与自然本来是同一的,但后来为什么会变成不同一的呢?笔者认为主要就是后天的各种患得患失的人欲干扰所造成的。
《庄子·大宗师》启发世人:天与人的关系不论你喜欢与否都是合一的,天与人是不能互相战胜的,它们是阴阳互根的关系,本质是一不是二。
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个人想要以皮革覆盖大地,好让他走起路来比较舒服。事实上,他只要穿上一双皮鞋就可以了。同样,与其不断尝试控制妄念的升起从而让自己感到快乐,还不如采取“欲擒故纵”的策略,唤醒与生俱来的喜乐。
“欲擒故纵”源自兵法,精髓是故意先放开敌人,使敌人放松戒备,丧失警惕,斗志松懈,充分暴露,然后再伺机而动,歼灭更多敌人。
通过上文的描述,我们已经深谙在心理自我疏导过程中,我们十分需要欲擒故纵的底气。与其被自己的预期恐惧搞得紧张不堪,不如放开它,信任天地的无为清净造化,允许这份“无中生有”的妄识妄念在它自己的舞台上充分的成、住、灭、空。而你只需要气定神闲地如明镜之心一般觉知着妄念的生灭过程。你永远都不用去担心妄念会不会造成心灵溃堤现象,答案是绝对不会的,最终会破碎的只有妄情妄识本身而已,再无其他。我们的清净本性原本就不曾染垢,根本不存在受到伤害的问题,也不存在需要保护的道理。在对妄念的积极认识与领悟的前提下,再结合一些正念的品质,广大自助者就可以大胆地去践行这一心灵法则,虽然它看起来有悖常规理性逻辑,但事实就是如此。
在自我疏导中“欲擒故纵”是一种先入为主的底气,深深地信任“结果”一定会如其所是,这种气势本身就充满了正能量,对于止歇妄念背后的“动能”有重大意义。这种不战而胜的智慧贯穿本书,因为我们的潜意识需要反复的灌输与强化才能扭转一些习性。
下面我先提出9条正见基础,领悟后,即可自然而然地加深对“欲擒故纵”这计阳谋的认识与理解。
1.企图通过驾驭焦虑情绪来化解无明焦虑是没有用的,你若假定无明焦虑需要被驾驭,就等于是助长了它的威力,真正的解决办法唯有在正念与禅悟(积极的生活禅悟)中以爱(完全臣服便是爱)来驾驭。你越是想要去压制它、转移它,就表示你正在怕它,你在对它分别取舍,这样反而会加深自己的痛苦。不论我们面对何种焦虑情绪,唯有以爱来驾驭,用爱去涵容它、用宽恕去臣服它,让那“焦虑气机”自由地起,自由地落,而不给予任何分别取舍的知见,这才是真正的自爱。因此“欲擒故纵”的核心本质就是:即使当我们感到焦虑的时候,我们也深爱并接纳自己。
2.有的人知道刚强却保持每日看似微不足道的精进,把无为当有为,以小为大,以退为进,久而久之,量变引起质变。诚然,调心蜕变的过程就是从一个恍恍惚惚的主观“我执”世界中,有了相对确定的乐观和自信停驻,以及相对稳定的能量场呈现。我们普通人解决困难一定要从容易处着手,一定要从细小处着手,先学会真诚地跟焦虑情绪说:“是的,我同意,我爱你。”而后在3分钟内先不要跟随“心瘾”急着做冲动的反应,诚如亚圣孟子所言:“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其大意就是当心中有罣碍时,不要急着去端掉它,或端正它,也不要去刻意忘记它,一旦汲汲营营地去对抗都是在助长它的淫威。
《道德经·七十八章》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庄子·养生主》所主张的“缘督以为经”就是要求我们不论是保养身体还是保养精神都要以“顺应自然”为标准。
3.当你感觉到沮丧、焦虑或者愤怒的时候,恰好是你去体验它们最完美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