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走出焦虑风暴
6991000000056

第56章 附录(4)

“末那识也称之为第七识,它包括了我、他、你、你们、我们、他们、它们、绝对不允许、绝对不同意、绝对不放心一类,属于更加深刻的‘我执’情绪;而阿赖耶识也称之为第八识或含藏识,专门储存所有以上七识分别后的种子(心识)。所以儒家讲的不以恶小而为之,就是这方面用心良苦的叮嘱,因为再小的业习、恶念、自责、消极、沮丧、暴力、目中无人、看不惯、嗔恨、破口大骂、歹念、执着心等都会被含藏识所保存着,一个都不少。量变就会引起质变,待因缘具足就起现行,而后就形成反作用力,形成一股暗能量,形成最初那个烦恼的推手。”

“孩子,关于八识是具体如何工作的,举例来说:在一个周末的下午,你坐在客厅里看电视,大门也没有关,透透自然气。这时从门外忽然进来一个不太认识的邻居,接下来我们就立刻会产生很多一系列的分别。眼睛可能会初步看到这个人的长相、外貌、衣着、气质等(眼识),耳朵能听到他走路的声音。推门进来听到说话所发出的声音(耳识),鼻子可能闻到这个人身体所散发出的味道(鼻识)。之后呢,我们可能也会开始分别:男人?女人?美还是丑?大还是小?认识还是不认识?好人还是恶人(意识)?再然后,我们的注意力会被吸引到我们感兴趣的地方,而不感兴趣的地方就会变成被排拒的对象。这就是另外一种分别(第七识)的产生,即从内心排拒自己不想要的,而执着于自己想要的部分,将自己想要、喜欢的部分执着为‘我(们)的’,而将自己不想要的、不喜欢的部分排除在‘我(们)’之外,这让我们的内心进一步产生了对立意识而远离整体意识,这也是人与人之间价值观冲突的根源之一。这个进门的人虽然是个陌生人,当事人的‘眼识’本来有一点惊愕,觉得这个人不懂礼貌。但是当‘第六识’发现这个人是一位美女,气质也很棒时,他的心开始小鹿乱撞,没有了排斥,并且持欢迎态度。后来发现这个美女只是走错了房门,等这个美女走了后,他开始日思夜想,茶不思饭不想,突然觉得有点失落,这个时候就是第七识在运作‘患得患失’了。”

“哈哈,神仙爷爷你说得太有意思了!”

“因此当世人执着于这些分别,只看到这个人的表象而产生喜恶或患得患失时,则意味着并没有认识眼前这个人的‘本来面目’。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对任何事物的认识也常常跟这个例子雷同。当他们活在事物的表层现象中,就必然跟事物的本来面目产生不了真正的联结。”

“是的,神仙爷爷,这个道理我也有所体会,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例子。”小姑娘继续附和道:“当我们站在长城上,感叹这是‘一幅多么法喜的风景’‘气势非凡’的时候,其实也并没有真正跟山的本来面目联结,而是用更多的‘文字相’将我们跟山的本身进行了分割,而这样的分割却让我们离认识山的本来面目更加遥远。这样的分别识在我们称‘雄伟的一座山’的时候,又或许是在刚开始看到的那一刻,就已经产生了吧!”

“孩子,正解!”

“爷爷,西方哲学中是否也有类似的说法呢?”

“在人世间,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基本上是不相上下的,东方心灵哲学文化中有‘分别心’的说法,而西方的基督文化中亦然。《圣经》记载说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原本是居住在‘天堂’,但却因为受引诱而吃了知识之树上的果实,结果他们被逐出了天堂,而天堂的大门从此关上,由举着光剑的天使严密守卫着,不准他们进入。”

“那他们为什么被‘驱逐’?”小姑娘好奇地追问着。

“哦,这个呀!只因为他们‘吃’了知识之树的果子呀。”

“啊,那知识之树意味着什么呢?”

“其中之理就是隐喻人类有了分别之心。有了分别之心,人类便远离了‘上帝’,远离了‘神’。有了分别之心的第一个效应就是亚当与夏娃发现他们是裸体的,从身体上认识到他们不是合一的,而是分别的个体,一个是男人,一个是女人。《道德经》中也曾暗示了这个道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大意就是告诉世人了解‘大道’首先要不断减损因主观知识带来的分别心。”

“原来是这样,我明白了,爷爷!”

“那么,在东方哲学中‘一切唯心造,应作如是观’,也就是启蒙世人一切事物与现象本身并没有任何意义,而是因为人的内心分别而产生了不同的意义。人的意识分别使得一切事物都打上了人类自身的主观烙印,即便对于同样的一件事物,人们可能也有不同的价值观和看法,而这些都是人们观察者意识分别的产物。爷爷,我的理解对吗?”

“基本正确,人类心灵世界的部分强迫症与焦虑症最初的那个初期无意识焦虑印痕种子在第七识的作用下起了‘现行’,多半人在青春期的时候正好撞上了那个压力源,也就是导火索,然后就把那个东西当成了替罪羊,某个‘内在小孩’很自然地就发明了一个关于症状的故事,这就是多数人症状的缘起之一。”

小姑娘懵懂地问道:“神仙爷爷,那么最初的印痕是如何输入的,为什么会影响成年人那么久?”

“每个人一生都有无尽的烦恼与分别心,但多数分别心只会影响人一小会儿并不会形成量变抑或造作太厉害,只有在某种特殊的状态下输入的分别种才会影响人一生,这个状态就是恍惚闷蔽状态。”

“爷爷,请您赶快与我分享什么是‘恍惚闷蔽状态’吧!”

“好,我给你举个例子吧!一个人在意外交通事故中产生了短暂昏迷即‘意识恍惚’状态,这一瞬间他眼睛所看到的景象、听到的话、身体触觉乃至鼻子所闻等,都会直接输入第八识(深沉心识)。事后,当某天他再次身临其中,比如他看到某个类似的场景,听到类似的话,或感觉到类似的身体触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出意外事故发生当时的感受,比如恐惧、颤抖,而身体也可能会因无法自主理性控制而陷入昏沉以及莫名的不安。”

“再比如一个孩子出生后,在1- 4岁期间,如果经常被周围的大人们所惊吓,或大声呵斥,不管大人是什么合理的理由都会造成孩子无意识的印痕输入。或者一对父母经常当着幼儿的面吵架或打架,十分不尊重地骂来骂去,如果这个孩子的后天能量场不足,就十分容易受到惊吓。那么这个小孩子稍微长大一些后,就会显得自我价值感不足,安全感不足抑或在行为上容易出现紧张、胆小、害羞、拘谨、怕生、怕吵等反应。有些孩子先天抵抗力好一些,影响不是很大,但有些孩子能量场不强,就相对容易植入早期焦虑印痕抑或原始焦虑。”

“再举例:让我们离开常规思维,回到更早以前。在怀孕期间,也就是胎儿期7个月或以上(这也属于类似“闷蔽”状态的状态,第六识理性思维完全不起现行)时,父母若持续吵架,并恶语相向,甚至肢体扭打,或是母亲经常感到哀伤、凄凉、无助等,这些来自外界的觉受,在母亲身体内的触觉都会被肚子里的胎儿不分好坏对错地全部吸收,并执着为‘我’,进入心智中。那么当这个胎儿出生、长大成人之后,遇到类似的吵架情境、听到类似的恶语,有可能会激发他在胎儿期的这些感受而起现行。所以有些孩子似乎天生就胆小,害怕吵架,更不敢跟人打架,也恐惧跟不熟悉的人打交道,甚至严重的时候看到有人吵架的情形也会突发心悸、胸闷、难受等,有可能就是这个缘起。这些孩子长大后虽然理智上知道没有必要有那么过分的反应,但就是头脑明白而身体不明白,这往往都跟胎儿期或幼儿期(1- 4岁)所亲历的事件中种下的印记有关。总之,这一类的印记种子起现行的时候,表现的特征就是无法经由理性控制而起习性反应,变成所谓的‘问题循环模式’,如同一部早已写好的心灵剧本在人生中不断地重复播放。所谓的问题循环模式就是不断地自动化重复,发生类似的经验,或持续感召到类似的经验,直到个体穿越了罣碍背后的印痕并将其残留的能量释放,它们才会自动止息。”(注:这方面最好需要深度的心理治疗,多半人在自己的盲点中难以进入潜意识处理这些印痕。)

“哇,神仙爷爷!我父母到现在已经吵了近20年,估计在怀我的时候也经常吵架,我真是太‘幸运’了,难怪我听到一些人在大声说话时,心里总是有点不舒服、不自在。”小姑娘悻悻地说道。

“孩子,西方心理学家都非常重视胎教的意义,正是因为他们了解孩子在胎盘中6个月左右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大部分的感知能力,也正因为成长中的胚胎还不会表达,所以只会将一些不舒服的觉受以一种特殊感觉的方式打包储存在心智中以及身体细胞中。如果妈妈在怀孕期间经常想到轻生之类的,或经常被辱骂感到窒息般难过,那么这个孩子在人生中的某个阶段体验隐匿性抑郁症的可能性比正常的孩子要高一些。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西方心理学家非常重视家庭序位与爱的流动,亦有不少权威的心理学家都认为许多问题孩子是某个家庭成员问题的一面镜子,有时候与其治疗孩子,不如先治疗父母,因为父母的冲突人格一定会内化成孩子人格的一部分。了解这个正见后,在道德认知上要以感恩的宽恕心对待自己的父母,因为他们也有苦衷,他们也不想这样,他们也是其父母情绪的投射者,他们也没有得到很好的科学家教,他们的童年甚至比我们更加可怜与无助,因此我们不仅不应怨恨父母早年的失误教育,反而要以一颗感恩的反哺之心孝敬父母,这样才能说明你有福气,避免了‘命运共同体’的恶性循环。”

“恩,明白了。不过,神仙爷爷,还有哪些情况会造成恍惚闷蔽状态呢?”

“情况有很多的,诸如被意外暴打、被严重呵斥造成大脑恍惚;重大失落事件发生时,如重大分离、失恋或丧失亲人时造成大脑恍惚;肉体的剧烈疼痛感造成大脑恍惚;幼儿时期受到严重惊吓或生命遭受重大威胁时造成大脑恍惚;工作中持续数个月或数年,被喘不过气的业绩指标压迫着,时不时地造成瞬间恍惚与抑郁情绪等。不过有些人在经历以上这些事件时,并没有形成应激创伤或心理障碍,主要是因为他们并没有进入严重的恍惚状态,全程理性智能地分析及加工眼前的信息,所以没有使之渗透到无意识中成为一种负荷。相反有些人遇到这些事件时,大脑一片空白,毫无防备,在惊惧中陷入了恍惚状态,因此容易输入一些与当时情景相关的一些负性觉受,这就是有些人时常‘触景生情’的原因所在了。”

“爷爷,我明白了,在‘恍惚闷蔽状态’下发生的事件,才会给当事人以后造成较大影响,所以往往是无意识心理治疗的一个重点。日常生活中普通的不应激事件每个人都会遇到不少,并非都需要所谓的心理治疗,我们的心灵有自动过滤及修复的能力。但是在恍惚闷蔽状态下形成的创伤种子则会有消极影响,我理解的对吗,神仙爷爷?”

“没错,孩子!印痕形成后并非都会起现行,好比农民播撒菜种子,若没有碰到阳光、空气、水、土壤,生命力再坚强的种子也不会发芽的。从修心角度而言,一些印痕种子也只是一个狭隘的观察者意识的产物,只是一个假象或幻想。我认为世间心理学家的职责就是帮助人们抵达并且感觉到这个被卡住的点或僵局,而后依靠科学有效的方法予以中立引导、解释,帮助人们在其中探索,看清楚印痕的作用力,看清楚早年与父母的互动是如何形成无意识的压抑与投射的,同时让一些‘未完成事件’在意识层面获得领悟与释然,那么这段心路就有机会获得调和,最终将有机会可以从对立状态走向各归其根,归根曰静!因此,最终的真正‘自在’就是不怕‘症状’的存在,不怕它起起伏伏,只要拭去恐惧失落印痕以及把执着知见拿下来即可。当然关于如何穿越它,的确需要一个科学的调心过程与长远心,对于一部分心灵而言或许更需要一些针对性的心理分析与心理治疗。”

“孩子,这堂课先到这里,我们休息一下进入下一回合。”

“嗯,神仙爷爷,我给您沏茶!”

对自己抗拒的质地说YES

“爷爷,逃避是否会加重焦虑情绪?在逃避前我们最需要做对的第一个‘动作’是什么?”

“孩子,焦虑或恐惧情绪本身并不是坏东西,一个人若要更好地生存下去或积极地追求自我实现,本来也需要一些焦虑情绪的助力,否则人类有时候可能会想要成为上帝。只是当个体内在调谐情绪的系统一旦持续失衡,就会表现出过度的焦虑或恐惧,这样一来就会对个体的心境与社会效能造成麻烦。”

“有个故事:一个人被老虎追到悬崖边,只好纵身一跳以求生路。幸运的是,山壁上有棵树挡住了他,它一只手抓着树枝,摇晃着,上方有老虎踱着步,下面则是尖凸的岩石,它绝望地高声大喊:‘救命啊,谁来救我!’突然有个声音回答:‘我来。’这个人大叫:‘神啊,神啊,是您吗?’又有回应:‘是的。’男人心里恐惧极了:‘神啊,拜托,我什么都愿意做,只要您肯救我!’神则回答:‘好,那么就放手吧。’男人停顿了一下,然后大叫:‘还有其他人在附近吗?’孩子,如同以上这个故事,许多人面对恐惧或严重的焦虑时,把自认为是救命稻草的事物放掉,是我们最不乐意做的一个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