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唐宋词史演义
7056600000008

第8章 ○六 冯正中凤楼观细雨,李后主深院问春花

江南的钟灵毓秀孕育出一位久负盛名的词人,他就是南唐的冯延巳。近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冯正中词虽不失五代风格,而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与中后二主词皆在《花间》范围之外,宜《花间集》中不登其只字也。”南唐词人与西蜀词人有一个显著的差别,就是他们都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以冯延巳和李煜为代表的南唐词人,将其艺术才华与诗人气质相结合,以文雅的词风来表现那相当深广的忧患意识,使词具有超出一般歌词之上的诗的特质,而为西蜀词人所望尘莫及。

冯延巳(903-960),一名延嗣,字正中。广陵(今江苏扬州)人。他有辞学,多伎艺,能言善辩,“学问渊博,文章颖发,辩说纵横”(南唐史某《钓矶立谈》)。能书,似虞世南;长于作诗,虽贵且老而不废;尤喜为乐府词,是五代的著名词人。

据夏承焘《冯正中年谱》记载,冯延巳二十多岁时以布衣见吴国宰相李昇,授秘书郎。李璟在庐山筑读书堂,他曾随侍左右。南唐代吴后,以驾部郎中为李璟齐王元帅府掌书记。李璟即位后,他颇受宠信。保大四年(946),即以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成为显赫一时的宰相,总揽朝政大权。表面看来,冯延巳仕途一路顺畅,并没有什么痛苦、烦忧可言。其实不然,在他出任重臣期间,偏安江南的南唐小朝廷正处在内外交困之中:一是党争激烈,宋齐丘、孙晟两党形同水火,冯延巳被目为“五鬼”、“四凶”之首而遭到猛烈的攻诋。中书待郎孙晟曾当面骂他不以道义辅佐君王,却只知“鸿笔藻丽”、“诙谐歌酒”,“谄媚险诈”,作帝王的“声色狗马之友”,“适足以败国家”(南宋陆游《南唐书》)。二是南唐不断受到邻近大国特别是后周的武力威胁和入侵,尽失江北淮南十四州之地,以致贬损仪制,屈辱求和,国势危殆。而他因此四次罢相,时间长达六、七年之久。面对自身遭受的打击和日渐黯淡危亡的政局,冯延巳心中的悲哀、忧愤和焦虑、怵惕的心境是不难想见的。因此,冯延巳词虽然多为艳情之作,表现出香艳、纯情、纤美的风格,但它减少了浓妆艳抹的描写,增加了感时伤世的抒情,显示出十分文雅的气度来。而且善造清语,每以忧患自省,词中饱含了词人的满腹情感。因而,词至正中时意境渐大,不再局限于追求词藻的华丽,而臻于词之上乘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张皋文谓:‘飞卿之词,深美闳约。’余谓,此四字唯冯正中足以当之。”他作有《鹊踏枝》十四阕,就体现了其词的这种特点。如第四首: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长病酒。敢辞镜里朱颜瘦。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这首词论及的是一种新愁旧恨,一种无可名状的忧伤之感,一种欲说还休的惆怅,始终萦绕在身前。词人借酒浇愁,却是愁上加愁。冯正中作为富贵闲人,却有着“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情思,这和晏殊是相通的,决然不是什么“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是对灵魂的孤独作出内心的独白。新月升起来了,行人归去之后,词人还独自伫立在一座没有遮拦的桥上,任凭夜风吹拂,盈满衣袖。而河边万分孤寂,一片凄清,不染纤尘。此词写来极其清新雅致,深婉含蓄,对人物的心理刻画非常传神。吴熊和先生有诗赞曰:“风吹双鬓燕归迟,中酒心情只自知。独立小桥人静后,无声最胜有声时。”

据宋代马令《南唐书》卷二十一记载,冯延巳写过一首《谒金门》词,在当时十分流行,后来李璟(中主)读到这首词后,也十分赞赏。但是,李璟看到这首词这么流行,心里却有点儿不高兴。其原因有二:一是因为李璟对自己的词艺也很自负,但自己的词作却没有大臣的流行,因而有点心理不平衡;二是因为这首词写的是后宫宫人们的生活,如今到处传唱让他觉得有点面子上过不去。一天,冯延巳陪同李璟在御花园游玩时,恰巧路过一条小河,微风吹过,水面上漾起层层涟漪。李璟便对冯延巳说:“‘吹皱一池春水’,关你什么事啊?”冯延巳知道自己的词名超过了皇上,引起了皇上的不满,这是有可能给自己带来灾祸的。因此,惯于官场逢迎的他,便立即奉承道:“我的词句虽然不错,但哪里比得上陛下的‘小楼吹彻玉笙寒’呢?”李璟听了,自然龙颜大悦,十分高兴。“小楼吹彻玉笙寒”出自李璟的《山花子》: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容光共憔悴,不堪看。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李璟十分满意词中的“细雨”一联,所以冯延巳这样说了,他特别高兴。据说李璟嗣位后,终日沉湎歌舞,不理政事。一次,李璟醉意朦胧,命歌妓王感化唱《水调词》。这个王感化虽为歌女,却想到了国家的安危,为了规劝这位风liu皇帝,她就反复歌唱“南朝天子爱风liu”一句。李璟听后,有所醒悟,难得一个歌女有如此忠君爱国之心,便写了两首《山花子》词相赠。

冯延巳这首差点给自己带来祸患的《谒金门》词是这样写的: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此词起首二句就出之以大手笔,使词的境界全出。抒情深挚而幽雅,细腻而委婉。清代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评论道:“‘手挼红杏蕊’,所谓无情之处都有情也。”触景生情,鸳鸯戏水,引出佳人“终日望君君不至”之言。佳人听到喜鹊叫,抬头闻喜却是空,带来的恐怕只是更大的失望与悲伤。

据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卷五十九引《雪浪斋日记》记载,王安石曾经问黄庭坚说:“你写作小词的时候曾经看过李后主的词没有?”黄庭坚回答说:“曾经看过。”荆公又问:“哪些句子最好?”山谷以“一江春水向东流”回答。荆公说:“不如冯正中的‘细雨湿流光’。”王安石推崇冯延巳词,尤其看好“细雨湿流光”一句。此句乃出自他的《南乡子》:

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烟锁凤楼无限事,茫茫。鸾镜鸳衾两断肠。魂梦任悠扬。睡起杨花满绣床。薄倖不来门半掩,斜阳。负你残春泪几行。

这首词开头一句便使全篇大放异彩,颇似中唐的韩孟诗派追求炼字之术,讲究神来之笔,正是一句救了全篇。近代俞陛云在《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中说:“起两句情景并美,下阕梦与杨花迷离一片,结句何其幽怨乃尔。”极是中肯之言。无边的丝雨润湿了青草,草叶上闪烁着晶莹的光泽,让人一见倾心,故王国维称赞它“能摄春草之魂”。愁恨与小草一样春去春来春又生。烟锁秦楼,一腔心事,无处可诉,茫然而顾,作断肠语。此言见朝朝夕夕的思之深、望之切,俨然一个深闺怨女,让人不禁想起李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桥伤别”的词句。下阕思极而梦,梦会却是无凭,只见那斜阳正在烟柳断肠之处。佳人只能将满腹的相思化作盈盈粉泪,给人无可奈何、幽怨动人之感。

冯延巳生长于五代十国的封建割据时期,偏于江南一隅的南唐已是岌岌可危。自从举兵征伐闽、楚败绩之后,南唐元气大伤,自顾不暇,更无余力挥师北上。此时冯延巳主持国政,毫无建树,反而以才艺自负,狎侮朝士,因而招人嫉恨,朝士群起而攻之,其晚境颇为凄凉。他作为南唐重臣而无力匡扶社稷,又成为政敌攻击的目标,注定了他要以悲剧收场。

虽然冯延巳与温庭筠并非同时代之人,但后人评价两人时经常将他们联系在一起。两相比较,自是泾渭分明。清代周济在《介存斋论词杂著》中说:“毛嫱西施,天下美妇人也。严妆佳,淡妆亦佳,粗服乱头,不掩国色。飞卿,严妆也;正中,淡妆也。”一浓一淡,不仅体现了两位词人的创作风格及其兴致趋向,而且也与两人所处的社会地位极有关系。飞卿乃是一介落魄文人,可以混迹于青楼酒馆之中;正中却是位极人臣,自当正襟危坐。这也是冯延巳词被晏殊和欧阳修等人喜好的一个原由。五代宋初人词,常多相混。冯延巳《阳春集》所收之词,又见于欧阳修《欧阳文忠公近体乐府》的,就有十六首之多。其中《蝶恋花》(庭院深深、谁道闲情、几日行云、六曲阑干)诸阕,历来词选、词评,大都认为冯延巳作,对之揄扬备至。《阳春集》本以此压卷,失之将大为减色。

总之,风雨飘摇的时代特征,芊绵多姿的地域特色,沉浮不定的宰辅地位,多愁善感的诗人气质,使冯延巳词写艳情而不失雅,抒哀愁而思之深,处于温、韦之后转变词风的关键地位,成为花间词向北宋词转变的枢纽,对宋初晏殊、欧阳修等词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清代刘熙载在《艺概》卷四中说:“冯延巳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足见正中词魅力之深。

附注:曾昭岷、曹济平、王兆鹏、刘尊明编著《全唐五代词》正编收录冯延巳词112首。

***

生于帝王之家,长于深宫之内的风liu皇帝李煜,以填词著称于世,为后世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横绝千古的词作。李煜历来为人所称颂,被冠以“词帝”称号,前可追步一代大诗人屈原,后可与两宋诸词人媲美。

李煜(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自号钟隐、莲峰居士。徐州(今江苏徐州)人。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子。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六月李璟去世,李煜嗣位于金陵,在位十五年,史称南唐后主。李煜性格软弱,迫于形势,对宋称臣纳贡,苟且求安,并借佛教安慰精神。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宋军长驱直入,围攻金陵,李煜被迫肉袒出降,随即被解送到汴京,受封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两年后被太宗毒死。

李煜天资聪颖,博通众艺,书法自创金错刀、撮襟书和拨镫书诸体。画山水、墨竹、翎毛,皆清爽不俗,别具一格。又通晓音律,既自度《念家山曲破》、《振金铃曲破》等曲,又曾与昭惠周后审订《霓裳羽衣曲》残谱。而且好读书,精于鉴赏。他诗文俱佳,词则尤负盛名,可以说是一个全面发展的艺术天才。李煜十八岁时,与周宗之女娥皇结婚(世称大周后),夫妇之间,甚为相得。十一年后,大周后病逝。又三年,李煜立娥皇之妹为小周后。宋太祖建隆二年(961),李煜二十五岁时继承父业做了南唐国主,一方面过着穷奢极侈的享乐生活,一方面承受着心理上的沉重压力。十四年后国亡,他从此变成了宋朝的俘虏和囚徒,过着“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屈辱生活。

后主在政治上庸懦无能,而倾心侍奉中朝,惟恐不及。但他却是一个性情中人,尤其看重情义。大周后患病的时候,他朝夕侍奉在床前,汤药都要经过他亲口尝过后才让喂给大周后服下,他在床前衣不解带的日子竟然长达数月之久。但他生性风liu,喜好风花雪月,这一点很像北宋那个亡国之君宋徽宗。就在大周后卧病不久,他却与大周后的妹妹小周后密约偷情,寻欢作乐。如这首《菩萨蛮》词,就是李煜为小周后所作,记载两人偷约相会经过的:

花明月暗笼轻雾。今朝好向郎边去。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

小周后本来是因为姐姐生病而进宫来服侍的,不料碰到后主,两人一见钟情,引出这段风liu韵事来。此词写良宵淡月、薄雾萦回之时,一个娇美如花的女子,为怕人知道,双手提着金缕鞋,穿着罗袜,越过长廊,气喘吁吁地来到画堂南边与心上人幽会。此词将少女蹑手蹑脚的动作、小心翼翼的神态和让你一次爱个够的心理,极其真率传神地表现出来。虽然是记叙幽会之作,情感却是那么直率真挚,描写也十分生动活泼。

李煜词以开宝八年(975)降宋为界,可以明确地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的作品主要描写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多是一些花前月下、莺歌燕舞之类的绮丽之篇,一副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姿态,表现了他才情蕴藉而又多愁善感的特点。如其《玉楼春》: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归时休照烛花红,待放马蹄清夜月。

据说,后主宫中从来都不点蜡烛,每到夜晚就会悬起一颗大宝珠,照得一室光亮如同白昼。溶溶月夜之中,肌肤胜雪的娇美嫔娥翩翩而舞,演奏着大周后谱定的《霓裳羽衣曲》。后主一边在如痴如醉地欣赏着舞曲,一边在慢慢地酝酿着新词。曲终人散,兴犹未尽,便乘着骏马踏着月夜的清辉缓缓而归。

宋太祖赵匡胤于开宝七年(974)派兵渡江,攻打金陵。大兵压境之际,李煜于围城中,仍然在搜索枯肠地填写《临江仙》词,吟咏“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轻粉双fei”之句,词还没有写完,城已被攻破,宋军拥入宫中,李煜狼狈不堪,被宋兵所俘。宋太祖曾经感慨万千地说:“李煜如果以作诗的工夫治理国家,怎么会被我所俘虏呢?”这话是十分深刻的。

自古便有诗谶一说,宋祁作《落花》诗:“香随蜂蜜尽,红入燕泥干。”不久就离开了人世。后主也作了一首《落花》诗:“莺狂应有限,蝶舞已无多。”未过多长时间就遭逢亡国。虽然我们不应该相信这种宿命,但细细思索诗句所言,真的是不由人不信。

成为亡国之君、阶下之囚以后,李煜思念故国,感伤身世,自诉衷曲,词风为之一变。此期的词作写尽了亡国之后的哀怨与凄凉,字字感伤,句句啼血,再也找不到那种缠mian悱恻、温情脉脉的情调,取而代之的是满腹的悲怨和对故国的眷念。如其《望江南》二首: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多少泪,断脸复横颐。心事莫将和泪说,凤笙休向泪时吹。肠断更无疑。

第一首词起首即言“恨”字,李煜在现实中找不到丝毫的慰藉,故国已亡,宠姬见夺,他只能在魂梦中追寻那如烟的前尘往事。然而,往事不堪回首,想到这些就会让自己更加神伤。第二首词更是断肠之语。寥寥几句,即滴尽了清苦之泪。从此朝朝夕夕只能以泪洗面,满腔的心事无处诉说,怕提旧事,怕听细乐。那份孤寂,那份凄凉,真是生不如死了。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其词确实饱含了后主的一腔真情,如《乌夜啼》二首: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常恨朝来寒重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这两首词的语言直白通俗,在伤春惜花中抒发家国之痛,用朝夕风雨象征凄苦孤危的心情和处境。第一首词写明月初升,桐阴深锁,作者独自一人踏上西楼。他无言以对,淡眉紧蹙,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萦绕在心中。第二首词写林花飞谢,佳人远去。作者忍受不住那朝是寒雨夜起凉风的天气,他的愁苦只能付与那愁苦之泪。曾经的美人留醉,凄艳动人,几时可以再度相见?自己的愁恨就像那日夜东流的江水,毫无停歇之时。

宋太祖死后,太宗赵光义即位。一天,太宗问同李煜一起被俘、曾为南唐吏部尚书的徐铉道:“你见到李煜了吗?”徐铉回答说:“微臣不敢私自相见。”太宗就命他去见李煜,并说是皇上让他去的。徐铉本来十分想念旧主,欲叙亡国之痛,无奈身不由己,亡国君臣相见不便。既然得到了太宗的许可,他便即刻来到“违命侯”的赐第。徐铉见了李煜,连忙下跪行旧日君臣之礼,李煜慌忙扶起他说:“今天还用得着这种礼节吗?”因而两人相对而坐,默默无言。李煜思前想后,悲痛至极,忽然大哭起来。哭罢,他长叹道:“当初悔不该杀了潘佑、李平!”徐铉见过李煜后,太宗问他与李煜谈了些什么。徐铉不敢隐瞒,就将李煜后悔不该杀了潘佑、李平的话如实禀告。太宗知道李煜思念故国之心不死,便起了杀机。太平兴国三年(978)七夕,正是后主生日,李煜作了一首《虞美人》词,并招来歌妓演唱,南唐旧臣听了,莫不黯然泪下。君臣因悲作乐,声闻于外。太宗听到这个消息,龙颜大怒,于是命楚王元佐等人以“牵机药”毒酒将他毒死。这首千古名作《虞美人》词云: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依然在。只是朱颜改。问君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全词语言浅显易懂,却一字一泪,如泣如诉,处处摄人心魄。“问君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句,以强烈的感情以水喻愁,显示出作者很高的艺术概括力与感染力。在这首绝笔词中,李煜奏响了一曲生命的悲歌,为他那屈辱的人生抹上了一层血样的亮彩。

李煜词的内容由花前月下到江山人生,从狎妓宴乐到亡国深痛,经历了一番深刻的变化,从而扩大了词的题材,开拓了词的意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正是李煜完成了词从歌妓乐工侑酒助兴的工具到文人士大夫寓意抒情的手段之间的转变。吴熊和先生有诗赞李煜曰:“辛苦诗文几卷存,繁华事散了无痕。词中南面谁能替,沾溉才流百辈恩。”

附注:曾昭岷、曹济平、王兆鹏、刘尊明编著《全唐五代词》正编收录李煜词40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