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梁山外传
7057800000143

第143章 花荣开办文秘处 将领随礼出书忙 10

花荣遣散了学生,对宋江说道:“我想到学堂看看,请个老师来,下午讲讲礼仪。如何?”

“好哇,我也应该去看看。”宋江和花荣穿过家属住宅区,来到东山坡的学堂,正式上课时间,三间屋子传来朗朗读书声。

三人先到学堂主管的房前,周主管远远看见,赶紧迎来:“宋总,花经理,欢迎光临指导。”说完请他们进屋,让学堂唯一的小厮去弄茶水。

宋江笑道:“不渴,老周,我们看看就走。”周主管还是倒下茶水。花荣问道:“你这学堂,三位教师,哪位教的最好?”

“当然是吴老师。”这位周主管四十多岁,面庞白皙,留着短胡须,未说话先笑,有点笑面虎朱富的神韵。“王教师,原是孔太公庄上的门客,年岁大,无依无靠,投奔的梁山,他教初级班,讲解《百家姓》《千字文》之类的蒙学读物;郑老师,原是东平府的老军,跟随董平上的梁山,腿脚不行,才当的教师,现在教中级班,学习《千家诗》、《幼学琼林》之类。二人都五十多岁了,凑合着干吧。”

“嗯,我听说有个吴教师,是军师吴用的本家?”宋江问道。

“对,对对。吴加明是军师的本家哥哥,原来同和军师当教授,后来受到牵连,才上的梁山。”周主管娓娓道来。宋江想起来,这周主管是小霸王周通的二叔,吴用先安排他管理学堂,后来吴加明上山,不便顶替,所以还让他本家大哥依旧教书。

“我们到这三个学堂看看,你带路。”花荣道。三人放下手里的茶碗,出了主管室,先到第一间房门外,听听,里面正在念百家姓,众学童放开喉咙,跟个蛤蟆坑似的。宋江身子矮,点着脚尖,隔窗户往里看看,王老师靠在书桌上,正在打瞌睡。

周主管刚要进去叫醒,花荣拉了拉,三人再往中间那屋子走来。宋江隔着门缝往里看,郑教师正在教学生念《千家诗》:“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那先生念到这里,跟学生解释:“你们看,做学问多好,将来你们学业有成,也要做这样的诗。小小年纪,眼睛好,要学作者,他那两眼就跟探照灯似的,一下看到千里远。”

“老师,我眼睛也好,站在山顶能看到百里之外,以后我就写:百里莺啼绿映红。”一个孩子说道。

“老师说过,咱们作诗要超过古人,我这视力更好,能看到万里之外,以后我就写:万里莺啼绿映红。”另一个孩子不服。

“好好,就是这样,一定要盖过古人,”郑老师一面夸奖,一面往下解说:“视力好不行,还要算术和记忆力也好。你们看,他为了写这首诗,数了一下在烟雨中的寺院,共有四百八十个,既不是四百八十一个,也不是四百七十九个,你们以后一定要认真数,要做到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绝不含糊!”

“是,是,我们记下了。”众学童答应道。

“老师,我有一个问题,”有个孩子站起来,说道:“咱们学的《千家诗》,我今天数数,作者没有一千家。这是怎么回事?”

“这个,这个吗。”郑老师直挠头皮,看看手里的书:“咱们梁山,你们看多偏僻?一千家的诗太多,太多了,你们也记不住。你们看,这四百八十个寺院就没处找去,别说其他了,所以,先学这几个,你们长大些,再学那一千人的,名副其实的《千家诗》。”

“老师,您这些年,怎么没有作诗?”有个孩子又问。

“全怪我腿脚不好。哎,我要是向你们小孩,能满出跑,一定满处数楼台,看寺庙,算清楚,那样肯定也能进《千家诗》了。好了,念下一首。”郑先生赶紧往下念。

宋江听到这里,直摇头,走开,对花荣和周主管说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怎么用这老军来教孩子?你们听听,一首诗,让孩子照着去数,照这样教下去,孩子全毁了。”

“总经理有所不知。”周主管听完,羞得满面通红,“这教孩子,没人愿意来,年轻些的,哪有耐性哄他们?您没听过。家有五斗粮,不当小孩王。”

“以后有合适的,一定把这两个教师换掉。”宋江吩咐周主管。三人又来到最后那间屋门外,就听里面正在答辩。宋江透过窗户纸望去,一个十二三的孩子,正问吴加明问题。

“老师,论语上说,子不语怪、力、乱、神,可是我在汴梁听平话,说书的全是说什么打仗呀,比武呀,还有什么妖魔鬼怪,而且全爱听,这跟圣人之言差得远了。”这个孩子长得象徐宁,宋江想想,猜到可能是徐宁的二公子徐银。

“呵呵,孔子说的不假,你听说过孔夫子讲评书吗?他老人家就不爱听这些,等你们也不听、不讲怪力乱神,思想境界就和孔圣人相通了。”吴加明捻着胡须说道,那样子跟吴用有几分相像。

“哦,您是说,要听孔子的话,不讲这些。”徐银又问道:“可是,孔子又说:敬神鬼而远之。他老人家不语怪力乱神,怎么还要敬?而且还远之?”

“问得好。”吴加明又笑道:“他老人家不说,但是不表明他心里没有。心里要敬,不管这鬼神之事真有也好,假有也罢,敬敬无妨,还要远之。但是,嘴上不能说。”

听得徐银似懂非懂,哎了一声坐下。又有一个孩子站起来:“老师,您说的一叶知秋,我认为不对。”

“怎么不对,你说说。”吴加明看着那白白胖胖的孩子,问道。

“您上次讲,掉下一片枯叶,就知道秋天要到了,可是,我从家门口到这学堂,看见一棵树也掉叶子,但现在不是秋天,正是夏天,所以,这成语要改成‘一叶未必知秋’。”那孩子说完要坐下。

“你呀,跟你爸爸裴宣一样,认死理,较真!”吴加明笑道。“如果全照你所说,天下没有对的成语了。”

“我说的是实情。”那孩子依旧不服气。“那棵树枯萎,可能是旱的,只掉叶子,但是,现在的确不是秋天。”

“好了,好了,以后要有什么抬杠大会,我一定请你去,保准你能得冠军。”吴加明笑道。

“那也未必,老师说过强中自有强中手,能人背后有能人。未必我就能得冠军。。。。。。”那孩子还要往下说,吴加明一挥手:“大家休息会儿吧,到外面活动活动。”

宋江推门进来,笑道:“吴教授,博学多才,宋某佩服。”

“啊,是宋总经理!”吴加明起身,让他们到屋外,笑道:“什么风把二位经理吹来了?”

“今天为请教授而来。”花荣说道:“刚才一看,还属你教得好。”

“三位,都到主管室去谈吧。”周主管相让,路上,花荣将来意说明,吴加明怎好推辞,三人又寒暄一会,吴加明答应下午去文秘处,宋江、花荣各回经理室。

宋江穿过忠义堂,看到孔亮正在小跑,东张西望,问道:“孔亮,慌慌张张的干什么?你也是一个副处长了,还像个毛头小伙子?”

“哎呀,我可找到你啦!”孔亮来到宋江身边,喘着气说道:“宋总师傅,快去饮食处的门市部,吕方和曹正打架,快去,快去劝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