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中国历史上的非凡女人
7087000000044

第44章 第51话 模范母亲“仉氏”

姓名:仉[zhang]氏(具体不详);

性别:女;

身份:“亚圣”孟子的母亲;

祖籍:邹(今山东邹城市);

生卒年:?~公元前317年;

特点:克勤克俭,坚守志节,教子有方;

备注:孟母仉氏是一位伟大的母亲,是典型的中国良母,名垂千秋万世的模范母亲。孟子能成为“亚圣”,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体系中地位仅次于孔子的人,多得力于他的母亲。

故事:周威烈王三年四月初二日的深夜,在邹城郊外马鞍山下的凫村里,一位伟大的人物诞生了,他就是在中国地位仅次于孔子,有“亚圣”之称的孟子。

自古相传,但凡伟人出世,大都伴随着一段神奇的征兆。孟子也不例外,据《天中》记载:“孟子于出生之际,其母梦一神仙,乘祥云自泰山而来,止于孟家上空。孟母凝视许久,只见祥云忽然而下,霎时,孟家被五色详云覆于其间,满个街巷都能看得到。”

天象变化无常,这些神奇的征兆自是不足深信,倒是“胎教”之说,根据科学的实验结果还是颇有几分道理的。“胎教”的说法由来已久,据说周文王的母亲妊娠时:目不视恶色,耳不听**,口不出恶言;周成王的母亲怀孕期间亦是: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独居不倨,虽怒不骂。孟母深深体会到“胎教”的重要,《韩诗外传》就载有她的一段话说:“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

种种可见,孟子之所以有这样的成就,非天使然也,实则跟其母有着密切的关系。

孟子的母亲姓仉,至于名字历史上倒是没有记载;父亲名叫孟激,字公宜,是一位怀才不遇的读书人。他为了光耀门楣,离别了娇妻稚子,远赴宋国游学求仕。谁想,天不遂人愿,三年后,孟母的受到的不是丈夫功成名就的喜讯,而是丈夫逝世的晴天霹雳般的噩耗,从此孤苦无依的孟母只能与年纪尚幼的孟子相依为命。她下定决心,要凭着自己的双手谋取衣食所需,更要以自己的力量,把儿子教养成一个有用的人。

为了儿子,年轻的孟母坚持守节,决定不再改嫁。她克勤克俭,含辛茹苦坚守志节,抚育儿子,从慎始、励志、敦品、勉学以至于约礼、成金,数十年如一日,丝丝入扣,毫不放松,既成就了孟子,更为后世的母亲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她本人也成为名垂千秋万世的模范母亲,属于典型的中国良母。

仉氏的丈夫初丧之时,她和儿子孟子就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整天和村里的孩子们一起追逐嬉戏,不时看到丧葬的情形,也三五成群地模仿大人们的礼仪,扮演丧葬的过程。孟母看到后,皱起眉头,心想:“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既不能把一个活泼好动的孩子关在家里足不出户,那唯一的办法就是变更生活的环境了。”于是,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

这繁华的集市可要比以前住的小村子热闹多了,每车水马龙,日人来人往,远远近近的百姓们手拎肩挑一些自己的土产来到集市交易,讨价还价,喧嚣热闹。这场面对孩子来说是颇有吸引力的,耳濡目染之下,孟子和其他一些孩子也学就了锱铢必较的模样。孟母既不愿儿子成为一个默默无闻的人,也不屑于儿子沾染唯利是图的市侩气,孟母忐忑不安,在集市中住了半年又再次迁居了。

第三次,她把家搬到了邹城的学宫附近,虽然这里的房子漱隘不堪,但是孟母带着儿子还是安安心心地定居下来了。学宫附近常常有读书人来往,高雅的气韵,从容的风范,优雅的举止与循规蹈矩的礼仪行为,都给附近居民不少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初解人事的孩子们,常群集在大树底下,演练学宫中揖让进退的礼仪,有模有样。

那一片庄严肃穆的景象,使得远远察看的孟母内心深处大为欣慰,心想道:“这才是我儿子最佳的居住环境啊!”她由衷地发出感叹。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这也说明了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就是这个道理。

再说,孟子少年读书时,跟其他孩子一样,开始也很不用功。有一次,孟子放学回家,孟母正坐在机前织布,她问儿子:“《论语》的《学而》篇会背诵了吗?”孟子回答说:“会背诵了。”孟母高兴地说:“你背给我听听。”可是孟子总是翻来复去地背诵那么一句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孟母听了又生气又伤心,举起一把刀,“嘶”地一声,就把刚刚织好的布割断了,麻线纷纷落在地上。孟子看到母亲把辛辛苦苦才织好的布割断了,心里既害怕又不明白其中其中缘由,忙问母亲出了什么事。

孟母教训儿子说:“学习就像织布一样,你不专心读书,就像断了的麻布,布断了再也接不起来了。学习如果不时时努力,常常温故而知新,就永远也学不到本领。”说到伤心处,孟母呜呜咽咽地哭了起来。孟子很受触动,从此以后,他牢牢地记住母亲的话,起早贪晚,刻苦读书。

这就是后世广为流传的“断机教子”的故事,孟母施教的种种作法,对于孟子的成长及其思想的发展影响极大。良好的环境使孟子很早就受到礼仪风习的熏陶,并养成了诚实不欺的品德和坚韧刻苦的求学精神,为他以后致力于儒家思想的研究和发展打下了坚实而稳固的基础。

不仅在求学方面,在品德方面,孟母也对孟子有着很好的启蒙教育。“买肉啖子”的故事,讲的就是孟母如何以自己的言行对孟子施以诚实不欺的品德教育的故事。她就教育孟子,做人是要求诚实,所谓“言必行,行必果。”

话说,当时孟家还居住在集市中(应该是“孟母三迁”中的第二次迁居),当时东邻有人杀猪,孟子不解地问母亲:“邻家杀猪干什么?”孟母当时正忙,便随口应道:“给你吃的!”孟子十分高兴,自以为有肉吃了。孟母看到儿子的模样心中暗叫不好,没想到自己无心的一句话竟让儿子信以为真了,为了不失信于儿子,忍痛在捉襟见肘的生活费中,拨出一部分钱买了一块肉,让儿子吃了个痛快。

孟母对儿子的教育是无微不至的,即使在孟子成亲之后,夫妇相处之道,也少不了孟母的操心,《列女传》中记载:孟妻(由氏)经常在卧室内裸袒身躯走动,孟子不悦,孟妻认为丈夫太过见外,就去对婆婆(孟母)解说:“妾听说夫妇之道,私室里是不应该相互避讳的。而现在我在房中裸露了一些,夫君就认为我堕落而不高兴,这根本就是拿我这个媳妇当外人。妇人之义就是要照顾好丈夫,现在夫君对我不喜,外人听来还以为是我不贤惠。我还是回娘家算了吧。”

其实,长期以来,孟子对自己的妻子总是不满,认为她太过倨傲,遂生了休妻的意思。孟母对儿子晓以大义,说:“你说你的老婆不守礼仪,那好,礼仪之一:进门前要问问有没有人在,这是一种尊敬;上堂前,声音要故意放大,这是为了告诉别人自己来了;入户的时候,不应该抬头,这是为了避免看到不该看的,现在你去了你们夫妻的私房之中,入户却不做声,你老婆裸体在内,你却看了个满眼,还说人家非礼,你这是哪家的道理?”孟子闻言深感羞愧,于是心中芥蒂尽除,与妻子和乐相处如初。

孟母一生操劳,故而孟子除了周游列国那一段时日以外,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为了奉养老母,担任齐国一个消闲的教授职务,而不忍远离故国谋求更大的发展。

在齐国,孟子多次向当政者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齐宣王虽然以年禄十万钟来酬谢孟子,但却不肯积极地实行他的政治主张,对此,孟子如是说道:“君子称身就位,不为苟得而受赏。”孟子不贪荣禄,他的希望是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孟子理想的去处是宋国,但为了奉养老母而一再迁延,光阴荏苒,一晃三十年过去了,孟母已经年逾古稀,而孟子也到了知命之年,整日长吁短叹,闷闷不乐。孟母问明原因,又对儿子说道:“夫妇人之礼,精五味,擅酒浆,养舅姑,缝衣裳而已,故有闺内之修,而无境外之志。以言妇人,无擅制之义,而有三从之道也,故年少则从乎父母,出嫁则从乎夫,夫死则从乎子,礼也。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子行乎子义,吾行乎吾礼。”三言两语就把孟子心中的积虑一扫而空,于是孟子再次周游列国,受到了空前的尊敬与欢迎。

可惜就在儿子扬眉吐气的时候,孟母却已过逝了,在归葬故乡时,过去的乡邻争相在路旁祭奠,极尽哀思。如今在山东省邹城县北二十里的马鞍山麓,还留有古柏森森的孟母墓,历代都有石刻颂扬她的坚贞志节与慈母风范,并建有孟母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