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全职的修炼历程
7114100000066

第66章 农村生活体验

这个清明节,云石把林可与帅帅送回了安徽农村,这个春天帅帅接二连三的不舒适,林可也想带着帅帅换换环境,也许对孩子健康有益,至于过多长时间没考虑,也许一个星期也许半个月吧,林可也没想到这一呆就是三个月。

婆婆家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的农村,小时曾经生活在农村,农村给林可印象是还是充满诗情画意的。三间灰砖黑瓦的房子,门旁有池塘,门前有宽敞的场院,前面就是一大片菜园,春夏秋冬菜园里不乏时令蔬菜水果,梨树、山楂树、桃树、苹果树,种植在菜园中,菜园里还有一处专门栽花的地方,有玫瑰、月季、凤仙花、鸡冠花、喇叭花、各式菊花,这里的花常开不谢。农村生活,给林可的童年涂抹了一层淡淡的蜜色。

而这次带着帅帅在农村久住,虽然林可不止一次的来这里,每次都是匆匆过上三两天就走了,尽管生活上有很多不习惯,因为时间短,总巴望着过两天就离开。这次来安徽,为了孩子,她决定安心的适应这里的环境。

安徽这里的农村我林可小时候生活的农村全然不同,这里再穷的人家都有院子,用石头或者砖头围成一个方形,在院子里养着猪,婆婆家也不例外,两个猪圈占了庭院的一半,每天清晨婆婆都要清理着猪粪,可即便这样,到了初夏,院子里的猪圈成了蚊蝇的滋生地,天气刚转热,苍蝇就乱嗡嗡地飞舞着,怎么灭都灭不彻底。

村里没有自来水,多数人家门口都是用手动的抽压水井,婆婆家比较高级,是电机带动打水。没有煤气灶,只能用原始的草锅炒菜,不过家里还有电饭煲,没有菜园子,逢集时去赶集才能买到菜,院子里养猪,尽管天天用水冲洗着,总有一股难闻的猪屎粪味,尽管这种生活离林可曾经的生活环境相差很大,可是林可决定入乡随俗,人家能过得来,相信自己也能过。

婆婆家没有煤气灶,用最原始的草锅做饭炒菜。每次做饭都要先抱一大抱的草,婆婆一边烧火一边炒菜,婆婆一般不让她动手,她也感觉无处下手,反而添乱,于是她安心享受着这里的生活。

这里在农历的三、六、八、十都会逢集。赶集市时,有的把自家的几个鸡蛋拿出去卖,或者捞到了几条鱼也拿出去卖,有做生意的人赶集时贩点应季的菜卖卖,都是小本经营户儿,有个别两家是用小型卡车贩卖蔬菜。每次赶集林可抱着孩子坐在婆婆的三轮车上,她觉得很新鲜。

不逢集,集市上就是冷冷清清了,逢集其实也就相当于城里的农贸市场而已,趁这个时候他们买点自己想要的物件。丁字形的路上在赶集时被围得水泄不通,人挤人,人挨人,真是挺壮观的,一条街全部被人塞得满满的。

集市的直接食用的饼干类的食品敞开在尘土飞扬的地方,肉类食品没有什么卫生检疫,有很多病猪死猪就这样在集市上流通着,香油装在没有任何标志的瓶子来买……食品卫生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他们对这一切都习以为常了。如果你担心,拿他们会笑话你杞人忧天了,一辈子都这样生活下来,都没有什么问题,就你一个外地人这样讲究?

这里买的袋装食品都是用薄薄的塑料袋简单包装,没有生产日期,没有保质期,没有产地说明,只是在塑料袋外面有一个“囍”字,这就是全部的包装了。如白糖,冰糖等就这样的简易包装着。

这里的饮食也很单调,以面为主,不是吃馍(自家做的馒头)就是吃面条,一天三顿如此,365日天天如此。这里不种植水稻,农植物是小麦丰收后种植玉米,再补充点花生,大豆。花生是过年时候招待客人的,大豆是用来换豆油的。平日里一日三餐,以面为主。不过婆婆知道林可那儿以米为主,于是婆婆专门从集市上买了米,中午一顿该吃米饭。

而菜呢,以时令的蔬菜为主,集市上卖什么就买什么。春天的时候以芹菜,花菜,洋葱,蒜薹,土豆等为主,林可在这里的时候,婆婆早上炒两个菜,可以吃上一天,第二天再重复着,农村菜品很单调,今天一天吃土豆丝、洋葱,明天可能还是这样,一个星期还可能就那么两三样菜,在这里婆婆已经对林可格外照顾了。

同样是家务劳动,农村和城里有很大差异。农村要比城里要付出更多的辛苦和劳作,拿做饭来说,在农村要用草锅,做饭前,先从外面抱些草回来,然后一边做饭一边烧火,一烧火满屋里都是热气腾腾的,暗黑的厨房里,晚上只用20瓦的灯泡照明。刷锅也是一件麻烦事,没有自来水,又是很大的锅,从外面的水缸里提水,然后再舀到锅里,用把子在锅里擦几下,锅里的剩下水用水舀舀不出来,再用把子把水分沥尽,其实里面的油脂之类的很难洗净,反正屋子里很黑,也看不到究竟是否洗干净。

饮食上的营养观念依然很落后,他们认为集上买的东西都是有营养的,所以小孩子的零食常常是桃酥啊,饼干啊,方便面等,只要味道符合孩子口味,他们就认为是好东西。而蔬菜类他们认为是最没有营养的,认为玉米那是猪才吃的东西,根本就没有营养。鸡蛋也是极好的营养品,现在农村条件好了,鸡蛋可以任孩子吃了,因帅帅拉肚的经验教训,林可只给帅帅一天吃一个蛋黄,蛋白吃了孩子不好消化。婆婆说,“一天多给他吃几个鸡蛋,营养高。你看谁家的小孩一天要吃七八个鸡蛋呢,孩子长得胖墩墩的。”

每次林可倒开水给帅帅喝,婆婆总会问一句,“要不要加白糖?”吃饭的时候也问:“加不加白糖?”在那里,白糖可是养人的好东西,让人长得又白又胖。小孩爱吃,吃馍的时候里面夹着白糖,喝水的时候里面放着白糖,农村的孩子好多小胖墩其实就是这样喂养成的。可是他们认为小胖墩才招人喜欢,那是不缺营养的标志!

农闲了,守在家里的妇女会做着手工艺活,比如给一个一扎长的包上串满小珠子和叶片,一个熟悉的老手要花一个半小时的时间才能完成一个包的任务,一个包串好后,只能赚4角3分钱,就是这样的报酬许多人乐意去做。婆婆曾经也串过,1天做10个小时左右的工,一天赚个4元左右,用赚来的钱到小店里买馒头吃,“一元钱的馒头可以够吃一天的呢”婆婆说。林可说,这样多得不偿失啊,她说,“这至少把家给照顾了,赚点钱总比没有强啊。”

这里有许多人家盖起了高大的楼房,婆婆家也盖起了楼房,可是里面只用白石粉水简单粉刷一下,就没有经过任何的修饰了,而墙外面却装饰着瓷砖。农村的人喜好面子,外面的亮色别人可以看到,对自我的舒适与否、空间布局合理与否,从来不会考虑在内。辛苦一辈子的父母们在房子盖好后很欣慰地松了一口气,儿子的结婚房子不愁了。

房子盖了,儿媳取了,再带带孙子,操持家务,自己也心满意足了。他们一辈子的幸福,一辈子的奔头也就在此了。忙碌从来不会就此止步,“一头母猪一年下两窝猪仔,遇上好年景一年也能赚着万儿八千的,”婆婆幸福地说着,“现在的日子比过去幸福多了。

他们想着以后用钱的地方还多着呢,所以还要继续辛苦地劳作着,不肯停下来歇歇。他们是质朴的农村人,大半辈子都在操劳中度过的,你让他们闲下来,他们怎能闲得住呢?他们就是林可的父老乡亲,生活在另一处的亲人们!

打防疫针了,医院里的孩子挤满了人,人挨着人,走廊上,房间里到处都挤满了打防疫针的孩子。孩子的哭喊声,大人的拥挤声,交谈声,感觉又一次置身于闹市之中。大家都想往屋子里挤,屋里的人本来就很多,即便是再大的房间也盛不下了,有的站在走廊上,走廊上也是人挨着人。这里打防疫针不像在城里天天都可以打,随时都可以打,而是提前一两天用广播通知,集中在某一天,可以想象这一天在医院里聚集了多少孩子。帅帅在这里打过一次疫苗,婆婆认识的人多,走了后门,才免受拥挤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