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当“红娘”的故事
717500000020

第20章 “要继续谈下去”——为李银桥韩桂馨牵线搭桥 (2)

临行前父母告诉她说,咱们解放区靠了毛泽东,托了他老人家的福,他是我们的大救星。你要是参军了以后,看到毛泽东替我们问好,把我们的心情向毛泽东汇报。韩桂馨来毛泽东身边的时候可以说还是个孩子,有什么说什么,她想我一个小当兵的怎么能见到毛泽东呢?这样想着就和父母这样说了。

韩桂馨带着想要见毛泽东的心情来到了部队,虽然自己也在延安,离毛泽东不远,但是多少年的心愿一直都无法实现,一个小黄毛丫头,凭什么去见毛泽东?忽然有一天,部长找韩桂馨谈话,说你符合毛泽东提出的要求,就这样韩桂馨多日的梦想突然之间就变成了眼前的现实。

韩桂馨的工作主要是照顾毛泽东的小女儿,当时李讷只有7岁。韩桂馨的工作除了照顾李讷之外,还常常给毛泽东缝补衣服。毛泽东穿着上的俭朴几乎到了苛刻的程度,甚至连洗涮的毛巾也只有一条。韩桂馨认为毛泽东得有两条毛巾,于是她就找到了毛泽东,说我们都还两条毛巾呢,衣服还比你的新,应该给你再预备一条毛巾。

毛泽东却说,现在是行军打仗,这个脚比脸辛苦。我要是再领一个擦脸的毛巾,这个脚会有意见的。毛泽东的幽默使韩桂馨大笑起来。韩桂馨想,怎么会这么回答呢?于是韩桂馨说,那你也得有一条毛巾擦脚啊。毛泽东说要这么算这个账,你说我多一块毛巾,要是每个人都要多一块毛巾,集中起来这应该给前方战士,叫他们穿好吃饱。他们打仗很需要,他们在前线,我呢,节约为了更好地支援前线。

“我要喝你们的喜酒哩!”三大战役开始后,毛泽东与周恩来几乎一刻也不曾分开。

周恩来与毛泽东两个人配合得非常好.事事协商、件件共议,一同指挥着前线的百万大军与国民党反动派一决雌雄……

恰在这时,江青接到她同父异母的哥哥李干卿和姐姐李云露的来电,告知她的生身母亲在济南去世了。

江青要求去一趟济南为她的母亲奔丧,毛泽东考虑后同意了,并派李银桥、阎长林、周西林和孙勇陪同她一起去。

12月初,江青坐上周西林开的美制中吉普车,在李银桥、阎长林和孙勇的陪同下,5个人一起离开了西柏坡。

李银桥和阎长林随同江青在济南并没有待上几天就回到了西柏坡。

大家一起进了毛泽东的办公室,李银桥向毛泽东汇报了随江青去济南一行的工作情况,毛泽东听后很满意,同时关切地问李银桥:“银桥啊,你去济南也算是进了趟大城市,没给小韩阿姨买些什么回来吗?”李银桥实话实说:“买了。”毛泽东微微一笑,又问:“都买了些什么呀?”李银桥回答说:“给她买了件毛背心和一些日常用的小东西……”李银桥说着,将准备好的几包大前门牌香烟从衣袋里取出来,伸手递向毛泽东,“我没多少钱,只给你买了这几包烟。”毛泽东又是微微一笑:“感谢你想着我!”接过烟后又说:

“你哪有什么钱嘛!你那点儿残废金,应该多给小韩买些礼物。”这里要解释一下,为什么毛泽东把李银桥当成“残废军人”呢?那还是李银桥在晋绥军区当战士的时候,一年冬天和日本鬼子作战.他和他的战友们被围困在了山上,天下起了鹅毛大雪,深山雪岭里冷得人们完全靠毅力勉强维持了生命,但大家依然坚持战斗。由于天寒地冻、雪大路艰,日本鬼子人生地疏,只得撤走了;而被困在山上的八路军战士们,这时有人已经被冻掉了耳朵,有人被冻坏了手,李银桥也被冻掉了一个脚指头。因此,李银桥被组织上确定为“残废军人”,每月发给他一小笔残废金,也因此毛泽东总爱拿他的“残废”取笑他。

李银桥只是腼腆地笑着,没再说什么。

毛泽东随手打开一包烟,取出一支夹在手上,李银桥立刻上前去划着了火柴;毛泽东吸燃了烟,深吸一口气说:“烟这个东西,还真能提神哩!”李银桥收了火柴说:“打进了北平,我多想办法去给主席买好烟吸。”“我吸的烟不用你去买。”毛泽东说,“我们现在实行的是供给制,留着你那点儿残废金备急用嘛!再说,以后你和小韩还要过日子哩!”李银桥憨笑道:“过日子也是供给制,反正都一样。”毛泽东再一次笑了:“现在情况好了,形势也安定多了,你和小韩的婚事也可以办了嘛!”李银桥仍然憨笑着,腼腆地说:“我看主席现在太忙,前方正在打大仗……”一直坐着的毛泽东站起身来说:“我们现在打的都是胜仗,现在结婚办喜事,正当其时嘛!”李银桥心跳地咧开嘴笑道:“那我去告诉小韩一声,就说主席说的……”“去嘛!”毛泽东也笑起来,“两个人一起写个申请,拿去办公处批一下,我要喝你们的喜酒哩!”李银桥高高兴兴地离开了毛泽东的办公室,快步走去南屋找韩桂馨。

韩桂馨正想让李银桥坐下来,没想到李银桥先说了句:

“你等等!”随即转身去拿来了给韩桂馨买的毛背心和那些小日用品。

韩桂馨很高兴,觉得礼物虽小,情意却很重,这是李银桥的一片心啊!李银桥将毛泽东同意他们俩结婚的事讲了,同时说:“大伙儿对我们俩的事都挺关心的,我们向领导打个报告,把这事办了吧?”韩桂馨红了脸说:“毛主席都同意了.那就办吧……”12月10日,李银桥和韩桂馨向组织上递交了结婚申请书。

同一天,毛泽东向已于11月8日率部起义的原国民党军第三绥靖区的两位副司令何基沣、张克侠拟发了复电:

你们在徐州前线率部起义,加入人民解放军,极有助于革命战争的发展。希望你们团结一致,加强部队的政治工作,改造官兵关系与军民关系,以便早日出动与人民解放军并肩作战,为完成全国革命而奋斗。

1948年12月11日,毛泽东代表中央军委向已经人关的东北野战军和已经进入战略地域的华北野战军部队发出了《关于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的十六条电报指示。

12月13日,满心喜悦的韩桂馨认真收存了已经批复的她和李银桥的结婚申请书,在人们的庆贺下高高兴兴地同李银桥结婚了。由于条件所限,两个人没有举行什么结婚仪式。

晚上,在毛泽东的办公室里,五大书记临开会之前,毛泽东对依然侍卫在自己身旁的李银桥说:“今日是你大喜的日子,‘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放你的假,不要待在我这里了!”周恩来也说:“小李呀,快走吧!”这时毛泽东又说:“现在我们的条件不行,等明年条件好些了,你和小韩选个日子,把结婚仪式补了。”李银桥说:“现在前方正在打大仗,主席就别为我们这点小事操心了……”这时朱德说:“仪式总要补的,终身大事嘛!”毛泽东笑着挥挥手说:“银桥啊,你去吧!”***和任弼时也笑着向李银桥摆摆手,示意他尽快离开;李银桥再次看一看毛泽东和周恩来、朱德,这才转身离开了毛泽东的办公室。

李银桥和韩桂馨的洞房花烛之夜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开始的……

“把结婚仪式补办一下吧”1949年3月23日,中央机关随毛泽东从西柏坡出发.3月25日进驻北平香山。有一天,毛泽东的情绪特别好,他忙中偷闲,喊来李银桥,说:“过去受条件的限制,你和小韩的结婚仪式一直未办,现在条件好些了,你们选个日子,把结婚仪式补办一下吧。李银桥连忙推辞:“大家都在准备建国的大事,太忙了,仪式就算了吧。”然而毛泽东坚持要补办,因为这是毛泽东在李银桥和韩桂馨洞房花烛的时候就答应下的事情。但是李银桥和韩桂馨是有顾虑的,他们想啊,一到北平就想着自己的事情,举行那个仪式不合适,再说耽误主席时间是一个方面,主席忙可以不来。

但是国家的大事更重要的,不搞仪式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所以他们一开始就不同意,拖了一段时间。但是二人拗不过毛泽东的一片好意,因为毛泽东说了要有仪式,所以一定要意思意思。于是他们商定了五四青年节的日子。

毛泽东点头赞同:“好,这个日子选得很有意义。”五四青年节那天的所谓仪式,也就是大家在一起吃了一桌饭。不像现在要吃几桌几十桌。大家又不发钱,只发小米,也花不了多少钱。之后,又照了一次相,结婚的事情就告一段落了。遗憾的是,他们的结婚仪式,毛泽东没来参加。那天毛泽东有会,又要接待来访的各界人士,很多事情缠身。事后,李银桥和韩桂馨特意将喜糖送给毛泽东,毛泽东显得格外高兴,他看到亲自说合的这桩婚事开花结果了,心里藏着的幸福感、成就感分明地洋溢在脸上。

“你们比我的孩子还亲”从1947年到1962年,李银桥在毛泽东身边工作服务了15年之久,两人之间建立了很深的感情。为了培养接班人,也为了李银桥的前途着想,毛泽东下决心让他离开自己。

1962年4月,李银桥和韩桂馨调离中南海,去天津工作。

临别前毛泽东叫李银桥夫妻到办公室来坐一坐.毛泽东问:孩子怎么没来呢?其实孩子就在门口外头等着呢,听了毛泽东的问话,孩子们也都进来了,一起和主席照了一张像。要再见了,双方都很激动,李银桥和韩桂馨觉得不能老这样激动,老激动主席也难过,也对不起主席呀,要控制自己。但是控制却觉得很不好受。还是毛泽东比较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毛泽东稳定下来之后说,你们走了以后,到地方去要谦虚,不要骄傲,夹着尾巴做人。我给你们写一首我过去的《长征》诗,毛泽东把《长征》诗交给李银桥,这时毛泽东的摄影师照下了李银桥手里拿着这个《长征》诗的形象。

李银桥哭着对毛泽东说:“当初我不愿来,你借我来。现在我不愿走,你又撵我走。你这不是难为我吗?”毛泽东也流泪叹息说:“我也舍不得你走啊。我和我的孩子,一年见不上几次面。只有我们朝夕相处,你们比我的孩子还亲。可是,我得为你的前途着想,我不能误你的前途。卫士长,地位虽很高,可也只是团级干部,职务低了些……”这位伟人把他的卫士长揽人怀里,抱紧他,一边哭,一边动情地说:“你走了,我这里就不要卫士长了。你在这里干得长是因为我们合得来。你走之后我这里再不会有卫士长了,你是我最后一名卫士长……以后我死了,你要每年到我的坟前来看看!”这时,革命同志之间的平等合作关系已经转化成为了一种最亲密的友谊和父子之情。

1963年,李银桥回北京办事,去中南海看望了想念的主席。当时李银桥的家乡发了大水.毛泽东不断地向李银桥询问他家里的情况。

毛泽东说,河北省发了大水了,你们家里是灾区,我只是帮助你们,给你们一千块钱。当时那一千元钱还分了两个口袋,一个口袋五百。那意思很明确,因为李银桥和韩桂馨都有父母,那分明是让他们拿这些钱去接济一下自己的父母。这个事情给李银桥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使他们至今都在感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