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当“红娘”的故事
717500000029

第29章 意外做“红娘”——蒋含宇与彭淑清的爱情故事 (2)

那时候和现在可不一样,谈恋爱是很害羞的,不像现在表白得那么清楚明白,特别是女孩子,把爱都藏在心里头。其实彭淑清也很想跟蒋含宇照一张照片,但是叉不好意思。对彭淑清而言,可能照了这张照片,可就是一个定情物了,两个人的关系基本就定下来了。但是合影还是照了,只是彭淑清刻意地和蒋含宇保持了一段距离。

毕业了,马上就要离开学校了,蒋含字找彭淑清来了。他写了一个条子,大致也就是我们在哪个哪个地方见面之类的意思。

彭淑清去了,蒋含宇比彭淑清晚到了一小会儿。

刚刚见面.蒋含宇就说了:“我们的关系能不能进一步向前发展?”彭淑清就等这句话呢,她非常肯定而又特别害羞地说:

“可以啊!”4年了,这层窗户纸总算被捅开了。

终成眷属毕业分配的时候到了,两个人响应党的号召,选择了到农村和基层锻炼。当时大学毕业分配的方向有四个面向,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边疆,面向工矿。可以说,是哪里需要到哪里去。蒋含宇选择了农村,被分配到辽宁凌源县的农村;彭淑清选择了工厂,被分配到辽宁锦西石油五厂,两个人专心投入到工作之中。当时的交通条件非常不便,两个人的工作单位相距200多公里,近4年时间里两个人只见过3次面。

热烈爱恋中的两个人都把爱和相思深深地藏在了来来往往的书信当中。当时的情书与现在的情书不一样,可以说都是革命情书,信中的内容多半是工作啊、学习啊、革命啊……没有那么多浪漫的情调也没有爱情、亲密之类的字眼儿。

1971年1月17日,两个人花了40多元钱,在凌源县举办了一个非常简单的婚礼,正式结为夫妻,成为“中国第一幸运伉俪”。没房、没床,彭淑清从锦西来到蒋含宇的单位,利用一个军人家属探亲的空当,借这位军人的家暂作新房。彭淑清只买了一双新单鞋,蒋含宇买了一双新棉布鞋,外加一床新床单、一对新枕头,这就是他们新婚的全部家当。

蜜月没过完,彭淑清就惦记着厂里的工作返回了锦西。那年的9月份,湖北省江汉油田筹建,需要从全国各地抽调技术力量,彭淑清不顾几个月身孕,毅然报名。1972年4月.彭淑清来到了原是一片荒野的油田,他们所在的炼油厂新建制叫十六团。这里没有厂房、没有宿舍、没有道路,甚至连买菜都要到三四里外去买,住的是芦席搭成的干打垒(上面芦席下边是黄土搭的房子)。当时彭淑清已经怀孕7个月了,从东北出发到湖北江汉油田报到,参加油田会战。因为路上奔波劳累,孩子7个多月就早产生在了老家。

那时候的产假是56天,彭淑清只在家休息了40天.就去报到上班了。当时蒋含宇还在东北,彭淑清一个人抱着40多天的小孩,领着60多岁的老妈妈.3口人从韶山坐火车去湖北上班。

彭淑清为什么那么早就去报到呢?

“不能给主席抹黑,不能给韶山人民丢脸,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这就是她当时最朴素的想法。

领导了解了彭淑清的情况,关切地说:“你产假都没休完,你干脆回去休产假吧。工资照发你的。”彭淑清急了说:“我既然来了就要上班,你给我分配工作吧。”就这样,彭淑清开始了在湖北的工作和生活,一干就是8年,那里的条件的确差,买菜买鸡蛋要清早起来,走上一两里路才能碰到老乡。当时的口号是先生产后生活,一切为了生产,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尽管艰苦,他们却过得非常充实,非常愉快。他们在那里干了8年,是江汉油田荆门炼油厂最艰苦的8年。

1980年,因为工作需要,蒋含宇和彭淑清夫妇俩又双双来到江西支援建设九江炼油厂。两个人从基层干起,先后获得了高级职称,蒋含宇还担任了公司的领导。

有一天,蒋含宇敲响了候波的家门。

侯波就是为毛泽东照相的摄影师,那张充满了笑声的照片就出自她的手笔。一见面,侯波就非常感慨而惊讶地说:“都长这么大了!”那是1992年7月,32年已经过去了。而在她的印象中,蒋含宇、彭淑清始终还是孩子。

落座后,她忙不迭地问这问那,两个人回忆起当年的一幕幕,笑得合不拢嘴。一幅照片,成就了一桩美好的姻缘,侯波打心眼儿里高兴。

为了记录这段人生中最难忘的那个瞬间,蒋含宇曾经写过一首诗,诗的名字叫《在那杜鹃花盛开的六月》:

在那杜鹃花盛开的六月.风儿漫舞,百花飘香。

浏阳河水纵情欢笑.韶山一片艳阳。

乡亲们奔走相告,师生们欢呼把歌唱。

啊,毛主席回到了久别的故乡!我把鲜花捧在毛主席胸前.我把红领巾献给毛主席。

毛主席的大手抚摩着我的肩.幸福的暖流涌进我的心房。

那慈祥的笑容,那赤子的情恋永远永远在我的心里珍藏,毛主席的期望是力量的源泉,毛主席的恩情世世代代永不忘.那胜利的光辉,那激越的怀念,永远永远在我的心里珍藏。

1999年,在祖国50周年华诞之际,蒋含宇和彭淑清两个人回到了家乡韶山。站在当时和毛泽东照相的地方,彭淑清感慨万端,她说:“如果毛主席还在的话,知道我们结为夫妻了,还生活得很幸福很美满,他老人家一定会很高兴。”红色收藏自从那张照片发表之后,蒋含宇和彭淑清赢得了无数钦羡的目光。几十年来,夫妇俩应邀作了许多次报告,到各地演讲,收到了上千封信函,同时也收到各地寄来的纪念毛泽东的书法、绘画、诗词、著作等作品。所有来信,都在表达对毛泽东的无限爱戴。即使在他们结婚之后,仍然有不少书画名家给他们寄作品,祝福这对夫妇。毛泽东逝世后,仍然经常有人给蒋含宇夫妇写信、寄东西,以表达对毛泽东的崇敬之情。

夫妇俩很珍惜这份纯朴感情,他们把寄来的信、物品都仔细收藏起来。没事的时候,他们就把那些东西拿出来检视一番,沉浸在对毛泽东的无限怀念之中。忽然有一天,他们被这些珍藏所启发,蒋含宇、彭淑清开始有意识地收集起与毛泽东有关的一些物品.每每见到有关毛泽东的书籍或纪念品,他们都要购买,如今收藏量已经相当可观了。有一次,为了买一张由多哥发行的邮票——那是由一千张风情画组成的毛泽东纪念邮票,他竟然专程赶往北京,那张邮票的价值又该怎样衡量呢?彭淑清心疼地说:“除了工作,老蒋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收藏上了。”为此,他们还于2000年、2003年、2004年在南昌、长沙、福州等地举办了四次大型红色收藏展,结交了很多有共同爱好和兴趣的朋友。

退休之后,蒋含宇和妻子一起,将这些收藏按系列划分为毛泽东的字画、自传、著作、邮品、票证、宣传画等,向下一代甚至更年少的孩子们讲述过去的故事。谈到这些事情,蒋含宇先生显得有点激动:“一点不比工作时轻松,我们俩现在还是韶山学校少先队的终生辅导员,我们还要到北京、上海举办红色收藏展览。”现在,夫妻俩的藏品已超过万件,包括1944年邓拓在晋察冀边区编辑发行的建国前第一套的《毛泽东选集》,1937年9月解放区发行的第一本《毛泽东自传》,甚至1917年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笔名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第一篇学术论文——《体育之研究》。

2003年12月,毛泽东诞辰110周年之际,为表达对毛泽东的怀念之情,夫妻俩精心筹办了一场名为“拥抱阳光”的收藏展,出版了由他俩合写的《阳光·鲜花和红领巾——毛主席为我们结良缘》一书,还发行了一套两枚的由他俩设计的纪念封。

在成功举办了“拥抱阳光”收藏展之后,他们两个又从江西南昌驱车几个小时,来到了韶山学校礼堂的阶梯上。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夫妻俩郑重地将110本《阳光·鲜花和红领巾——毛主席为我们结良缘》一书赠送给母亲——韶山学校。

44年前,当时在这里读中学的两个少先队员代表全校学生向前来视察的毛泽东献上了鲜花和红领巾。正是这段激动人心的共同经历,使他们两个人的关系从同学变为朋友,最后从朋友变成了一对夫妻,他们至今仍然被人们称为“金童玉女”、“中国第一幸运伉俪”。

最美好的回忆目前,蒋含宇、彭淑清夫妇都已退休,两人的年收入可达到6万多元,相当于30年前的近30倍。蒋含宇一家在南昌买了一套130多平方米的房子,并把当年和毛泽东的合影以及蒋含宇为毛泽东戴红领巾的照片挂在家里最显眼的地方。蒋含宇说:“这样既是表达我们对毛泽东的怀念,也是想让老人家看着我们的生活一天更比一天好。”照片所散发的幸福热力,足以震动观者的心灵。年逾甲子的蒋含宇在毛泽东逝世30周年纪念日来临之际,曾向记者讲述了那次合影对他的人生意义。

蒋含字说:“四十多年前的幸福时刻,早已成为我们家庭中最美好的回忆。但实际上,那次与毛主席的见面与合影,对我们来说已不仅仅是幸福的回忆,更是我们在事业和生活中不断前进的最主要动力。”有着在毛泽东身边“金童玉女”的荣耀,蒋含宇和彭淑清却从不张扬,从不以此作为资本,去谋取个人私利。毛泽东与他们合影的照片及底版,他们一直珍藏在相册里,直到1976年毛泽东逝世,这张照片铺天盖地覆盖了全国,人们才知道,这对“金童玉女”原来就在他们身边。

蒋含字在九江炼油厂先后担任教科干事、副科长,该厂成立教育中心时,他被任命为主任。1991年他调任石化总厂党委任宣传部长,工作干得有声有色,先后撰写论文30多篇,其中多篇被评为省、市、石化系统优秀论文;1997年他又以最高票数当选为总厂党委委员并兼任组织部长。2000年,蒋含宇被调到中国石化江西石油分公司,任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现在退休了,仍受聘担任多项社会职务。

彭淑清是位技术人才,她的工作成绩不逊于丈夫。

作为石化总厂设计院一名高工,多年来潜心钻研,除完成该厂设备设计、改造等大量丁作外,还担任几位大学毕业生的导师,为培养青年科技人员尽心尽责。

他们有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儿子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分配到广东佛山市,从事移动通信工作;女儿中学毕业后任文档管理兼打字员,两个孩子都努力进取。

一幅经典照片,演绎了一曲人间幸福良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