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谁写的论语
8156400000228

第228章 颜渊12.7

12.7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子贡的问题,涉及“政治”的核心要义,有民方有国,有食才能养民,民以食为天,保家卫国要有国防力量。孔子的治国方略“足食,足兵,民信之”,看似简单,实则践行做到很不简单。古往今来,存国、灭国具多也,治国者亦多也,穷兵黩武者有之,此即“”必不得已而去之,先去食者也”,宁饿死人也不放弃炫耀武力,与饿死相比,战死才光荣。不单单是今天的朝鲜,为一家一姓荣辱而不惜代价与外部世界抗争,历史上这样的治国者还真不鲜见。

孔子所说要义,需要强调的是“去食”,不是去民之食,而是去治国者之食,如果有先后选择,也是“舍己为民”,即使饿死自己,也不能失信于民。可不要理解歪了,以为孔子的意思是:“宁愿饿死人民,也要守住老百姓对自己执政的信任”,可能吗?!

《论语注疏》:此章贵信也。“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者,此答为政之事也。足食则人知礼节,足兵则不轨畏威,民信之则服命从化。“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者,子贡复问曰:若不获已而除去,于此三者之中何者为先?“曰:去兵”者,孔子答言,先去兵。以兵者凶器,民之残也,财用之蠹也,故先去之。“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者,子贡复问:设若事不获已,须要去之,于此食与信二者之中先去何者?“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者,孔子答言,二者之中先去食。夫食者,人命所须,去之则人死。而去食不去信者,言死者古今常道,人皆有之,治国不可失信,失信则国不立也。

《论语集解》: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言仓廪实而武备修,然后教化行,而民信于我,不离叛也。〕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去,上声,下同。言食足而信孚,则无兵而守固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民无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无信则虽生而无以自立,不若死之为安。故宁死而不失信于民,使民亦宁死而不失信于我也。程子曰:“孔门弟子善问,直穷到底,如此章者。非子贡不能问,非圣人不能答也。”愚谓以人情而言,则兵食足而后吾之信可以孚于民。以民德而言,则信本人之所固有,非兵食所得而先也。是以为政者,当身率其民而以死守之,不以危急而可弃也。〕

朱熹对“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解释为“治国者与民之间的互信,比没有粮食而饿死还重要”,信,不是单方的,而是互相的。这个和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有一拼,对“道义”的信仰大于生命的“苟活”,因为人固有一死,怎么死不重要,怎么活着很重要。“朝闻道,夕死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