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0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期月,周月,谓周一年之十二月也。
孔子发表“竞职演讲”,《论语》中没有交代这句话的背景,是孔子见卫君时的自荐之辞,还是卫君不用的遗憾之辞。在孔子(前551年—前479年)身后三百多年后,司马迁(公元前145—前90年)所著《史记.孔子世家》中,有这句话的记载,考证是在卫灵公不用孔子之后:“…灵公老,怠于政,不用孔子。孔子喟然叹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孔子行。”
前面孔子说“鲁卫之政,兄弟也”,到访卫国对冉有说“庶之,富之,教之”,说明孔子对卫国的国情很了解,对经济、政治基础和文化传统很熟悉,有信心、有能力治理好这样的国家,使之走向强盛。
孔子这句话:“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如果有重用我的,给予我施政“正名”的,一年十二个月就可以见到效果,三年就能收获成果。
孔子的这个政治宣言,应该是仅针对他所熟知卫国而言的,并非“放之四国而皆准”。因为本篇截至目前,都是围绕卫国在讨论事情、发表观点。如果面对一些文化落后的“蛮夷戎狄”之国,一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治学严谨的孔子应该不会说这么大的话:“施政,一年见成效”。
有句成语叫“断章取义”,在刻竹简记录的古文中,尤其容易如此。拴竹简的绳子断了,一片一片的竹简,没有页码,文章的章节就乱了,不考证、研究话语的背景,话语脱离章节规范,就话论话,所以“断章”造成不同的“取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