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谁写的论语
8156400000337

第337章 微子18.8

18.8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

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

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

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孔子对无尊位的“逸民”的品德节行给予了很高的正面评价。其中,对伯夷、叔齐更是赞誉有加,不降志、不辱身,轻人爵、重天爵,扣马谏武王,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求仁得仁,无怨无悔。

唐代文学家韩愈(768~824)曾作《伯夷颂》:

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

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于举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则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若伯夷者,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昭乎日月不足为明,崒乎泰山不足为高,巍乎天地不足为容也。

当殷之亡,周之兴,微子贤也,抱祭器而去之。武王、周公,圣也,从天下之贤士,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未尝闻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殷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繇是而言,夫岂有求而为哉?信道笃而自知明也。

今世之所谓士者,一凡人誉之,则自以为有余;一凡人沮之,则自以为不足。彼独非圣人而自是如此。夫圣人,乃万世之标准也。余故曰:若伯夷者,特立独行、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虽然,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完)

孔子赞伯夷叔齐,韩昌黎也颂扬之,但也有大人物贬二人的。M爷爷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唐朝的韩愈写过《伯夷颂》,颂的是一个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开小差逃跑、又反对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那是颂错了。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

历史是客观的,历史观确是很主观的。呵呵,没办法。

说完伯夷叔齐,再说柳下惠和少连。本篇第二句,提到柳下惠直道而行,三次被罢黜典狱之职。孔子评价二位是“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

再说虞仲、夷逸。虞仲,即仲雍后人,在泰伯篇有过介绍和讨论。泰伯,周文王姬昌的大伯,仲雍,文王的二伯。《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述:“泰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泰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辟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泰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馀家,立为吴泰伯。泰伯卒,无子,弟仲雍立,是为吴仲雍。仲雍卒,子季简立。季简卒,子叔达立。叔达卒,子周章立。是时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于,得周章。周章已君吴,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故夏墟,是为虞仲,列为诸侯”。孔子对虞仲、夷逸的评价是“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

孔子评价了几位著名的逸民,而后说自己“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首先认可“众逸民”,但自己与他们也不同,无可无不可,孟子解释的好:“孔子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这也应了子罕篇,9.29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这里“权”的艺术就是“无可无不可”。遇事相机抉择,又不失“大道”的原则。

邢昺说:此章论逸民贤者之行也。“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者,逸民,谓民之节行超逸者也。此七人皆逸民之贤者也。“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者,此下孔子论其逸民之行也。言其直己之心,不降志也,不入庸君之朝,不辱身也,惟伯夷、叔齐有此行也。“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者,又论此二人食禄乱朝,是降志辱身也。伦,理也。中伦中虑,但能言应伦理,行应思虑,如此而已。不以世务婴心,故亦谓之逸民。“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者,放,置也。清,纯洁也。权,反常合道也。孔子又论此二人隐遁退居,放置言语,不复言其世务,其身不仕浊世,应于纯洁;遭世乱,自废弃以免患,应于权也。“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者,孔子言,我之所行,则与此逸民异,亦不必进,亦不必退,唯义所在,故曰无可无不可也。不论朱张之行者,王弼云:“朱张字子弓,荀卿以比孔子。”言其行与孔子同,故不论也。

朱熹说:逸,遗逸。民者,无位之称。虞仲,即仲雍,与大伯同窜荆蛮者。夷逸、朱张,不见经传。少连,东夷人。柳下惠事见上。伦,义理之次第也。虑,思虑也。中虑,言有意义合人心。少连事不可考。然记称其“善居丧,三日不怠,三月不解。期悲哀,三年忧”。仲雍居吴,断发文身,裸以为饰。隐居独善,合乎道之清。放言自废,合乎道之权。

谢良佐说:七人隐遯不污则同,其立心造行则异。伯夷、叔齐,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盖已遯世离群矣,下圣人一等,此其最高与!柳下惠、少连,虽降志而不枉己,虽辱身而不求合,其心有不屑也。故言能中伦,行能中虑。虞仲、夷逸隐居放言,则言不合先王之法者多矣。然清而不污也,权而适宜也,与方外之士害义伤教而乱大伦者殊科。是以均谓之逸民。

尹焞说:七人各守其一节,而孔子则无可无不可,此所以常适其可,而异于逸民之徒也。

扬雄说:观乎圣人则见贤人。是以孟子语夷,惠,亦必以孔子断之。

孔子评价人,其实开了一个很好的头,可惜的是,近现代以来,孔子的“品人观”被认定为文化糟粕扔到故纸堆里当垃圾了。所以,曾几何时,中华大地上的地、富、反、坏、右(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坏分子、右派分子)等“黑五类”的子女,出生即有“原罪”,在入学、工作、恋爱、婚姻等人生的各个阶段、生活各个方面都受到歧视,孩子们惹谁了呢?去哪讲理去呢?给人贴标签,扣帽子、打棍子、抓辫子,忽左忽右打倒人、改造人、折腾人……千年礼仪之邦,演尽人间荒唐。

孔子天上有知的话,哭都哭不出来了,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