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谁写的论语
8156400000041

第41章 八佾3.5

3.5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夷狄,泛指文化、文明较为落后的中原周边各族。诸夏,指文化、文明先进的中原华夏各族。

孔子这句话在什么背景下说的,不得而知。在句意的理解解释上,后世出现了相悖的观点:正方认为,孔子是从文化角度褒诸夏贬夷狄,夷狄之国虽有君而无礼乐之治,不如诸夏之国即使无君也郁郁乎文哉;反方认为孔子是从大夫、家臣僭越君主角度贬诸夏褒夷狄,诸夏之国虽有礼乐传统但如今国君之地位威严犹如虚设,夷狄之国无礼乐之教但国君能使其令可行、其禁可止。

至于孰是孰非,难下定论。如果孤立的看这句话,正方释义更符合文化史实和习惯表述,似乎更有道理。但《论语》作者把这句话放到季氏僭天子及鲁君之礼“八佾舞于庭”、三家僭用赞美周天子和周公的“《雍》彻”、孔子感叹“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及林放问“礼之本”之后,季氏僭礼”旅于泰山”之前(紧接着下一句就是),则反方的解释似乎更符合孔子是时的情绪表达。

蛮夷戎狄,南东西北,中间是诸夏各国。《礼记.名堂位》云:“昔者周公朝诸侯于明堂之位:天子负斧依南乡而立;三公,中阶之前,北面东上。诸侯之位,阼阶之东,西面北上。诸伯之国,西阶之西,东面北上。诸子之国,门东,北面东上。诸男之国,门西,北面东上。九夷之国,东门之外,西面北上。八蛮之国,南门之外,北面东上。六戎之国,西门之外,东面南上。五狄之国,北门之外,南面东上。九采之国,应门之外,北面东上。四塞,世告至。此周公明堂之位也。明堂也者,明诸侯之尊卑也”,可见天子之封国,尊卑排序:三公、诸侯、诸伯、诸子、诸男、九夷、八蛮、六戎、五狄、九采。各国尊卑有别,但都在周天子治下,团结一家亲。那时候,能分清楚各自的祖宗是谁,大家都清楚自己是哪个山上的猴子变的。如今呢,不必多言,更是一家亲了,亲到早已分不清楚谁是谁的祖宗了,讲蛮夷戎狄只是个方位概念,诸夏及夷狄文化已经共同融化到中华文化大染缸中了,哈。孔子的思想主要由《论语》撑起展现,其他诸子百家和蛮夷戎狄的思想有的有文字系统记载,有的则散见在几千年来浩如烟海的各门各类书籍中…

夷夏之辨,即华夷之辩,在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进程中一直是特点鲜明、生动有趣的文化现象,尤以非诸夏之异族入驻中原前后论辩为甚。孔子这句“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早已脱离开《论语.八佾》篇章编排的语境成为独立表达语义的名言,由是有变“我注六经”为“六经注我”之说,即变“我悟圣人之心注述经文本义”为“我用圣人之经文注述我心本义”,六经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