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我的天堂
850100000117

第117章 昆山的称王之路(10)

三好一郎值得昆山人和苏州人尊敬。两年后的1986年,苏州市也有了第一家外资企业。

话说当年第一个外商来到新设立的开发区,这对昆山人振奋极大。

吴县长竟然把外商都招来了,我们还不能把内商招进来·招商!招商第一!招来商,就是对昆山的最大贡献!招来商,就能被提拔,就能有翻身的日子!一时间,全昆山的“招商热”如飓风般地在干部和广大群众中吹开了……

招商多了,就得有块像样的地方把这些企业“装”进去。于是“依托老城,开发新城”策略真正开始启动。昆山由此有了第一个小开发区,面积317平方公里。

有了这么一块地方,有了搞开发的方向,就得有人去领着干。于是蔡长林对吴克铨说:“有个人你可以让他去干开发区。”

“谁·”

“陆杨镇的宣炳龙。”

吴克铨当然认识宣炳龙。这个祖籍浙江萧山,出生在上海,随母亲到昆山的“昆山人”,有点像吴克铨的背景。吴克铨对宣炳龙的印象最初不是特别的好,瘦小个头,说话有点拗劲,但此人“脑子灵光”。陆杨镇的乡镇经济发展当时在昆山是走在最前列的,这其中宣炳龙的作用很大。宣炳龙所在的陆杨镇是80年代初昆山县的第一个“亿元乡”。那时陆杨镇这儿“亿元乡”是昆山最牛的乡镇,是“穷昆山”的富裕之地,这个宣炳龙因此也成为当时昆山数一数二的能人。都在一个县上,吴克铨当然了解宣炳龙。曾在粮管所工作的宣炳龙比较早地与那些上山下乡到村里的知识青年们交上了朋友,然后几个人凑了240元在镇上办了一个玻璃钢厂。“说玻璃钢厂,其实也就是做些比油毛毡好一些的材料而已,但陆杨镇的经济就是从这个小玻璃钢厂慢慢发展起来的,一直到1983年我被县上调去搞开发区时,我们陆杨镇的年收入已经达到了6800万元。”宣炳龙自己这么回忆说。

“万元户”是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人非常向往的一个富裕目标。那时谁能当上“万元户”,绝对受人眼红和尊敬。宣炳龙却把全乡的人都搞成了“万元户”,所以他很牛是自然的事。

宣炳龙这样被调到县上搞开发,这一干就是23年。宣炳龙因此也有了“宣开发”的美誉。“我是参与全国开发区建设中资历最老的一个。”瘦削型的老宣,心直口快,却是个典型的实干家。由于他在对外经济工作中的特殊敏锐力和丰富经验,甚至连原国务院副总理*都对他极为尊重。宣炳龙被调到县上搞开发后,从此成为吴克铨的得力助手和昆山开发区的元勋。

蔡长林和吴克铨从昆山大发展的战略考虑,在1984年初就将一批年富力强的年轻干部充实到乡镇一线去施展才华,其中有后来成为苏州“园区王”的王金华。这是后话。

吴克铨和宣炳龙等人筹备开发区初期,条件十分艰苦不说,关键是小昆山搞开发区在当时是明显的“违规”行为。因为上面明确指出办开发区必须经过国家批准。当时国家已经批准14个国家级的开发区,昆山算老几·国家怎么可能批准它搞开发区呢·

吴克铨胆子大,说国家不让搞,我们就自己悄悄干。

有人说:“搞开发区光通路通电通水等基础设施没有几个亿的钱,想都别想。”

吴克铨说:“我们穷昆山搞开发区就是在做梦,不过我们这个梦是为了彻底改变穷昆山的面貌,让老百姓能够尽快富起来的美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