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我的天堂
850100000135

第135章 昆山的称王之路(28)

这事在我很小的时候也发生过,父亲第一次带我到昆山,我闹着一定要去登山。结果父亲带我到了玉山镇的一个公园,说那个长着一些树木的土墩墩就叫“昆山”。这让我十分失望,因为比起我出生地常熟的虞山来说,小昆山确实太小了!

几十年过去了,我再次来到昆山,昆山已经完全变了样,成了连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人都知道的大昆山了,而市区中央的那个“昆山”还是那么高。昆山人在我去采访的第一天就一定要让我见见“昆山”真面目——他们带我到玉山畔的一座非常漂亮的建筑里面,进去一看,方知这里是昆石博物馆。而正是这一次,我才真正了解原来昆山虽无山,却有稀罕的昆石、琼花和并蒂莲这三样宝。其中昆石以漏、透、瘦、皱而闻名,是一种十分稀罕的宝玉石,据说一块质高的昆石,可以卖到几万、几十万元。琼花在昆山早已有之,只是改革开放后的昆山人才真正把名贵的花种重视起来。莲花江南到处都有,但昆山的并蒂莲独具一格。

昆山在中华文化史上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当然还是昆曲。昆曲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宋元时代的南戏。当时这种南戏主要剧本是“传奇”,其演唱的声腔很多,而“流丽悠远”的昆山腔,比流传浙江的海盐腔、流传江西、安徽的弋阳腔和流传江苏常州、镇江等地的余姚腔更富特色。昆腔的开山鼻祖是元末明初的大戏曲家、昆山人顾坚。自称“风月散人”的顾坚是昆山千灯人,太学生,精于南曲,善作古赋。他在海盐腔的基础上结合昆山一带民间小调,发南曲之奥,创立了昆山腔。顾坚一生才华横溢,不断创新,尤其是他将戏曲艺术与吴侬软语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开创了昆腔的历史纪元。然而昆曲后来能够流传北方成为“国粹”得感谢另一位昆曲大师魏良辅。

生活在明嘉靖、隆庆年间的魏良辅,长期“流寓于娄东一带”,以演唱民间曲调为业,由于他接触北方和南方的多种曲调,所以渐渐不满昆山腔的曲调平直简单、缺少起伏变化等情况,于是与志同道合者合作,开始对昆腔进行改革。这一改革使昆腔从此走上了“正道”,这主要体现在魏良辅在昆腔原有的基础上,汇集南、北方各种曲调的优长,同时借鉴江南民歌小调,整合出一种不同以往的新式曲调,演唱时注意使歌词的声韵与曲调相配合,同时延长字的音节,造成舒缓的节奏,给人以特殊的音乐美感。魏良辅也因此被誉为“国工”和“曲圣”,他对昆曲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昆曲之所以后来名传神州,还得益于另一位昆山人梁辰鱼的功劳。梁创作了一曲脍炙人口的《浣纱记》剧目。魏良辅的昆曲加梁辰鱼的剧目,使得昆曲从此传遍大江南北……于是昆山这个默默无闻的弹丸之地也名声大振。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中国的剧种广泛流传,而昆曲则在其中发挥着独特作用,故而它被尊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

昆曲之乡的昆山,如今仍然留存了许多昆曲民间艺人,他们或在豪华的大型剧场演出,或在街头巷尾的石亭小桥上拉腔唱调……

在我们粗略了解一下昆山之后,发现昆山并不光有今天人们看到的连片高楼、众多的外资企业和辐射四方、形如网状的高速公路和美丽如画的城市,昆山的历史文化同样具有无穷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