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我的天堂
850100000202

第202章 常熟的“品牌”故事(15)

“这是因为我们招商城的含金量高呗!”一位常熟市领导很自豪地这样说。

什么叫寸土寸金,常熟的招商城就是。

我作过一个小小的计算:一张百元大面额的人民币,长16厘米、宽76厘米,每张合1216平方厘米。如果那个铺面是18平方米,那么95万元的年租金就等于要用百元大面额人民币在这个商铺的地面上铺66层厚!也就是说,一张百元人民币那么大的一点点面积,一年要用660元钱才能把它租下来!商家不是傻蛋,660元租那么一块手掌大的地方,赚进的钱是多少·没有人告诉我,但拍卖现场那位以95万元拿到铺面的老板当时的一脸得意劲可以看出他的胸有成竹。

至此,我才明白那个徐琴梅为什么能依靠倒卖商铺摊位就能成为“千万富婆”的奥秘了。原来由于市场交易的火爆而给常熟招商城里面形成了一个“铺位价差市场”——那些手中囤积铺位和急着想要商铺之间的私底下交易所形成的买卖……当时的徐琴梅手中有300个商铺,不等于有300个随时随地可以提钱取款的众多“小银行”一般·

陈正达,普通的常熟农民,今年51岁。以前一家三口靠15亩地营生。1992年他开始制作竹针、竹镊子等手工艺品到招商城贩卖,农忙时还要回家种“责任田”,就是靠着一个90公分宽的地摊,两年内他成了“万元户”。后来生意越来越红火,1996年他在常熟城内买了一套房子,彻底告别了乡下的农民生活。现在陈正达在服装城内有三个小商品店面,一年“七位数”收入是稳稳当当的。

“我太普通了,像我这样的农民因为服装城而富起来的常熟人太多太多!”陈正达不屑地对我说。

常熟办了招商城,到底有多少人通过这个平台赚了大钱、富了家庭,也许谁也说不清。但有些现象是明摆着的,你只要到招商城去转一转,你就会发现:除了那些在商城内设有铺位的大大小小的老板在点钞机上点钱外,还有数以万计的周边百姓也整天脸上露着笑颜在点钱——他们点的是出租房屋赚来的钱,用他们自己的话说这叫“坐地收金”。

商城周边现在大约有2万家城乡居民,95%以上的老百姓把自己多余的房屋出租给了在商城做买卖的老板们,或作仓库、或作车间,一年也有四五万、七八万的稳定收入,而这还都是些等闲之辈。有些头脑和手脚灵光一点的,则看准商城每天20多万来自四面八方的客源,开起饭铺、旅店或运输站,这样的收入就不止是几万元的事了!

2008年底,常熟的一位政府官员告诉我:这个本地人口104万的县级城市,人均收入已经超过一万美元;各金融机构存款超过800亿元,高居江苏全省各县之首。“这些指标证明常熟的人均收入已经达到或超过世界上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这位官员说,“在常熟,全市平均每户拥有一辆私家汽车,每四个家庭中就有一个老板。”

常熟的经济是“全民老板经济”,这个“全民老板经济”依托的正是常熟招商城的磁性力和辐射力。据常熟官方提供的数据表明,这个市场在2006年实现成交额306亿元。“其实这是一个保守的数字。我们的服装城是个批发市场,如果算上从这里批发出去的货物的终端成交额,我们每年为全国市场的贡献应在1000亿以上。”常熟人这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