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我的天堂
850100000036

第36章 田埂上点燃的熊熊烽火(14)

这是上世纪80年代的永联村。这也是上世纪80年代苏州大地向全国人民展示的乡镇企业所带给中国改革开放的全新的领跑式的万千景象片断……

1984年早春,*中央的一次重要会议——全国农村工作会议刚刚结束,2月25日《人民日报》在第一版显要位置发表了一篇题为《碧溪乡发展农副工建成新型集镇》的报道,并且加了一段“编者按”:随着农村商品生产的蓬勃发展,将有越来越多的人脱离土地,经营、从事林牧渔等生产,并将有一部分人转入小集镇从事小工业和服务业。这是一个必然的历史性进步,可为农业生产向深度广度进军,为改变人口和工业布局创造有利条件,并使集镇逐渐建设成为农村区域性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建设成为农副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的集散地。常熟市碧溪乡从事社队工业生产的农民做到了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生动反映了新兴集镇的特点。碧溪镇已成为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裕文明的集镇。次日,新华社又播发了同样加了“编者按”的长篇通讯《碧溪之路》。

在那篇文章的开头,记者对当时的碧溪镇进行了一段现场描述,至今读来仍让人激动不已——新年伊始,正是农家闭门欢聚、休闲生息的时光。然而,在江苏常熟市碧溪乡,却是另一番景象。清晨,通往碧溪镇的几条宽阔的马路上,自行车的铃声响成一片;数以千计的人高高低低,挤挤撞撞,犹如起伏的波涛,从四面八方,向碧溪镇滚滚而来。人们浩浩荡荡地涌进镇上的布厂、羊毛衫厂、塑料厂、针织服装厂。路上的积雪和薄冰转眼间被潮水般的人流冲刷了,消融了。然而,不到半个钟头,喧闹的马路上重归于宁静,各工厂门口的车棚里黑压压地挤满了自行车……记者笔下的这幅画面,在今天看来已经没有什么新鲜动人之处了。但在上世纪80年代初的那个时代,这种情景除了像深圳那样少数的开放城市可以看到外,在内地的城乡是罕见的。尤其是一个乡间小镇,能有如此繁荣壮观的“农民工大军”,这不能不视为一种奇迹!

这就是我的老家——苏州的乡间情形。

在那个时代,我有几次从部队探亲回家,站在自家故宅后的那条田埂上,傍晚快收工的时候,会看到从生产大队的厂子里突然飞扬出一群延绵近一里路长的、骑着自行车的年轻绣娘们下班回家的情景。那景象很好看。姑娘们个个穿得漂亮,而且肩上似乎还无一例外地披着那种用来遮挡阳光的纱绸,随着自行车的飞动,那五颜六色的纱绸会随风而飘,特别好看。姑娘们一边骑车,一边发出阵阵银铃般的笑声,笑声又伴车铃声和风儿走,飘动的纱绸又伴笑声和车铃声跃动……那情景,我至今一想,就会感到它是最美的乡间欢乐图。那是个集体经济刚刚走向开放,农民们第一次在自己的田野上感受到当工人和拿工资的那种喜悦与快乐的年代。那些下班的姑娘和小伙子们,开心欢乐地在工厂劳动了一天后,如果是农忙,就会马上换掉干净、漂亮的衣裳,重新卷起裤腿,挑起担子,回到农田;如果是农闲,他们会成群结队地赶到附近的集镇去看电影、唱卡拉OK,甚至还有的去水泥溜冰场练滑冰什么的。那个时代的农民们真的非常幸福和开心。他们挣的钱有时还会被生产队拿去换成工分,到年底再作分红给他们。但我看到农民工人们仍然特别的高兴,似乎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