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我的天堂
850100000049

第49章 牵“牛鼻子”让姑苏光芒四射(4)

“这是苏州的一个耻辱时期。”这位苏州干部如此对我说。

但也有苏州人对我说:“E”字很好,它只是将“王”字的一竖挪动了一下位置,而当下苏州的实力在江苏诸市中就是王者,给苏州“E”很适合。

哈哈,两种解释皆显王者风范。前者有一种不甘落于他人之后的王者之气,后者乃是永远居于他人之上的真正王者。

但我想,当时新出任市委书记的高德正心头可能丝毫没有这种“王者”之气,因为他回苏州后,有关部门给了他一个统计资料显示:1986年苏州工农业总产值市区一块总量不及无锡、常州;加之地市合并后,无锡县、江阴县划给无锡市,苏州的经济规模也相应下降。这对曾经在省内一直领先的苏州人来说,有些难以适应,更多的还是不服气、不甘心。

苏州经济往何处发展,突破口又在哪里·高德正和市委一班人在思考……

“走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道路!这是‘牛鼻子’。抓住了这个‘牛鼻子’,整个苏州经济就可以重新快马加鞭,迎头赶上兄弟地区甚至超过他们!”市委常委会议上,高德正将调研的结果和一段时间的思考向一班人作了陈述。他说,任何一种地区经济的发展都讲求“天时”“人和”“地利”,我们苏州也不例外。中央要求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搞改革就是“天时”,苏州干部们团结一致搞经济建设是“人和”,现在苏州被列入沿海开放地区是“地利”,有了这天时、人和、地利三大优势,再加上我们各级干部带头解放思想,敢于领导,善于领导,苏州经济一定能更上一层楼。

对此,常委们十分赞同,并认为把抓外向型经济、调整发展乡镇企业作为发展苏州经济的“牛鼻子”,紧紧抓住这个“牛鼻子”、带动全市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完全正确,非常及时。

如何衡量外向型经济·外贸收购无疑是一个风向性的标志。1986年,苏州全市的外贸收购额为1286亿元。有关部门在确定1987年全市外贸收购计划时定的是16亿元。

“16亿元是苏州的实际水平吗·”高德正到各县(市)、区调查时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干部们讨论。

“16亿有点低了,20亿完全有可能。”大家反映说。

“那为什么就定了16亿·”高德正问。

“多保留点余地稳当些嘛!”回答道。

高德正笑了,说,保留些余地是对的,但过分的“保留”,反而可能会影响应有的工作成果和发展速度。在市委、市政府班子商量此事时,大家的意见一致:当年度全市的外贸收购计划确定为19亿元,给可能实现的20亿元留一定的余地。

“结果这一年我们实现了1997亿元的外贸收购额!老实说,如果不是市委及时调整计划和鼓劲,也许我们只能完成16亿元的水平。”一位外贸部门的老同志告诉我当年的这件事。

1987年底,党的十三大胜利召开,中央更加明确地提出了实施沿海经济发展战略,要求沿海地区积极发挥优势,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促进发展外向型经济,以先富之地带动西部地区发展。中央精神如一场及时雨,苏州干部好比喝了一帖清凉剂。尤其是这一年尝到了解放思想鼓干劲外贸收购额从16亿元一跃上到近升20亿元的甜头,大家感到苏州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潜力巨大,必须牢牢抓住这个“牛鼻子”!

“我看现在的主要问题是我们缺乏进出口权,这个制约因素如果克服掉了,苏州外向型经济发展定能实现跳跃性前进。”苏州市外贸公司的同志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摆在了市委领导面前,并进而解释道:当下我们的苏州市外贸公司实际上只是省外贸公司的一个“收购站”,既没有直接的客户,更没有进出口经营权,一年12个月辛辛苦苦为省公司“打工”,没有主动权,因此也就没有太多的主观能动性与更大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