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医院送餐员的所见所闻
8681600000001

第1章 第一天上班

上午十点半,我按照和周姐约定好的时间来到北京东南医院。

走进医院大厅,正对大门的左前方墙壁上悬挂的巨大电子屏幕正在播放着介绍医院、科室特色、专家等内容的专题宣传片。每个服务窗口前都排着长长的队伍;引导台的工作人员为咨询者详细介绍着所要前去地点的路线;靠墙一侧的蓝色塑料长椅上坐满了人;满脸病痛的患者、忧心忡忡的病人家属、来回巡视的保安、打扫卫生的保洁员、行走匆匆的医生、护士、抬着担架的急救员……络绎不绝的人们在大厅里穿梭不停。

周姐的办公室在地下一层,职工食堂饭厅的一侧。她是个40多岁的河北女人,高颧骨,说起话来始终不紧不慢,带着口音。身穿一套黑色短袖西服套装,白净的面孔配上一副黑边儿眼镜,显得很干练。靠近右下唇的地方长着一小片红疙瘩。从面试到办理各种入职手续一直是她接待我。

办公室里就两张办公桌,桌上各摆放着一台电脑,各种单据、账本整齐地分类叠放着。周姐的对面是一位中年男人,皮肤黝黑,分头,典型的大长脸,瘦高瘦高的,估计得有一米八五左右,大手大脚。几次来办公室,都是有人叫他“松哥,你们要的大米送来了”、“大松,领一箱饭盒、一箱筷子”……看来这位是库管。

周姐对我几句简单的叮嘱后,带我从办公室出来拐了几个弯儿,来到职工食堂的“备餐区”。

刚一进入备餐区,一股香喷喷的饭菜的气息就钻进我鼻孔,同时,我看到了八九位身穿蓝色短袖衬衫,黑色长裤,年龄不一,高矮胖瘦各异的女人。其中三位格外的吸引眼球,看着还年轻些,但年龄也肯定不在30岁之内。这三位的身高呈阶梯状,而且一位赛着一位丰满,有两位的胸部好像要把衬衫扣子撑开一样,呼之欲出。其他的那些女人估计年龄都在40岁开外了,没有一位长得顺眼的。另外还有身穿白色厨师服的一老一小,一高一矮两位男士。五六辆双层不锈钢的长约一米五的大售餐车、三四辆不锈钢单层的长约七十多厘米的小售餐车装满了菜肴和主食,整齐地靠两侧墙停放着。

从这支队伍的组建结构来看,再加上回想起我自己前两天应聘的亲身经历:来应聘的时候,周姐只简单地问了一下我的年龄、家庭住址、学历、就职经历等基本情况,就决定录用了。由此可见,他们现在缺人手,这份工作对员工的要求也并不是很高。

我看别人的同时,所有的人也都在注视着身高仅1.62米的我:圆圆的脑袋用剃须刀刮得锃亮,上身是灰色圆领文化衫,下身是磨石蓝的牛仔短裤,脚上是一双李宁牌旅游鞋,小眼睛单眼皮,大大的扇风耳,高挺的鼻子,红红的嘴唇轮廓明显。脸上总是带着微笑,一看就是个好接触的人。(这是后来大家熟识后说起第一次见到我时的印象。)

周姐带我走到第一辆售餐车前面停了下来,面对三位女士说:“这位是新来的蒋师傅。”然后转身对我说:“以后你就在这组,跟着这三位师傅好好学吧。”最后向周围所有的人环视了一下,说了声:“你们忙吧”转身就走了。

周姐刚走出备餐间,电梯对面餐车前站着的一位有些驼背、描眉画眼儿的三角眼老女人带着浓重的东北口音哑着嗓子冲我们挤眉弄眼地说道:“哎呀!这回总算是来新人啦。还是个男的,多好啊!这回你们组也能轮着休息了。”这些话一下验证了我刚才的判断。

经过简单的相互介绍,我对我同组的三位新同事有了初步的认识:

小汤,身高与我相仿,脸圆圆的像个丸子,两颊有些“高原红”,微胖,丰满的胸部把衬衫顶的高高的,云南人,说话比较快,不标准的普通话要仔细听才能明白。马尾辫儿垂到了肩膀下面。

汪姐,身高1.65米左右,体型微胖、丰满,,戴着一副黑框眼镜,有些“噘嘴儿”,上嘴唇的右侧有一颗黑痣,说起话来总是不紧不慢的,河北人。齐耳短发。

杨姐,身高也就一米五,体型微胖,可能是因为平时爱撇嘴的习惯,使得她看起来嘴角总是向下垂着,始终处于撇嘴的状态。山西人,说话的声音就像是掐着脖子发出来的,又细又高,一说话就好像在和别人吵架一般。浓黑的长发留到腰部。(几个月后,当我赞扬她的长发的时候,她说浓密乌黑的长发是她最引以为豪的。)

就在这个时候,站在电梯旁的那位矮个儿中年男人带着口音说了声:“到时(丝)间了!走了!”并从厨师服的口袋里拿出一张白色的厚塑料卡片,在电梯按钮的上方黑色区域放了一下,电梯门就打开了。随后,他推着一辆小售餐车走进了电梯。

这位矮个子中年男人一米六七左右,小三角眼、小鼻子、小嘴儿、小耳朵,所有的五官都是小的。娃娃脸儿,上嘴唇微微向前突出。肤色稍黑;额头宽宽的;左边的头发留的很长,横跨头顶直至右边,但是,稀稀拉拉的几绺儿头发已经难以遮盖住中间白色的头皮。那几绺儿头发还经常很不听话地从头顶滑落下来遮住眼睛,他就不厌其烦地一次又一次地把几绺儿头发小心翼翼地捋上去,同时还伴有小幅度的向右后方甩头发的动作。

汪姐告诉我,这部电梯是厨房的专用梯,所有的售餐车和食堂工作人员都是通过这部电梯上下楼的,需要专门的电梯卡。

“咱们也走吧。”汪姐说了声就拉上大售餐车向电梯走去,小汤在后面推着,杨姐拉上了小售餐车,紧跟其后。我跟在她们后边上了电梯。

电梯在四楼停住了,一阵嘈杂的说话声钻进了我的耳朵。随着她们走出电梯,首先进入我视线的是一条足有四五十人排成“长龙”。队伍中有穿着病号服的病人、穿着便装的人,还有穿蓝色短袖套装工作服的人。(后来才知道他们是照顾病人的护工、外送员、陪检员。)看到餐车从电梯里出来,队伍中传出“饭来了”、“今天不知道吃什么”的议论声。

餐车在距离一面墙有一米左右宽、队伍前面停稳后,汪姐熟练地从大餐车的尾部掀起一块与餐车相连接的不锈钢板子并固定好,从车子下面的储物柜里拿出一台pos机、一包一次性竹筷子、装满一塑料碗的一次性塑料小勺子、两双一次性手套、两个一次性口罩和一把不锈钢的长柄勺子。杨姐则把小餐车停在大餐车的后面,收起白色小被,漏出白花花的馒头、花卷儿和用一次性餐盒装好的米饭,接过汪姐递过来的pos机和一次性手套和口罩戴好,站在了小餐车的后面和汪姐并排,同样都是墙与餐车中间的位置。

汪姐戴好口罩、手套,把长柄不锈钢勺子分别在四个菜里搅拌一番后,高声对着买饭的队伍高声喊道:“开始卖餐了!排好队!病人先过来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