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丰碑杨门
8832200000170

第170章 孩子气做派?(为盟主趙廸加更!)

曹琳在杨府内养女主人威严的时候,杨延嗣已经到了东华门。

今日,东华门口聚集的朝臣明显有些增多。

而且大多都是许久不上朝的武将勋贵。

杨延嗣心里清楚,今日朝议,八成要决定左领军卫将军一职。

高敬中下狱不过三日,已经被定罪。

文官们打压武将,完全是不遗余力的。

杨延嗣弹劾高敬中才几条罪状?

文官们审结以后,高敬中的罪状高达十几条之多。

条条都是杀头大罪。

奏折报给了赵光义,赵光义当即罢黜了高敬中的一切官职。

当然了,高家有丹书铁卷在手,勉强在文官们炮轰下,保住了高敬中的性命,改判流放沙门岛。

上朝的时辰一到,文武百官进了皇城,到了拱垂殿。

在议论完了各地的政务以后,枢密使曹彬,奏报左领军卫将军一职空缺一事。

朝中的将门,开始互相推举自家亲信,你争我夺。

最具竞争力的,无非石家、符家、王家。

赵光义有意把左领军卫将军一职交给石家,却被今日破例上朝的石守信给拒绝了。

高怀德今日一反常态,对于众多将门争夺属于他们高家的左领军卫将军一职,没有任何反应。

最终,不出杨延嗣预料,在符家和王家之间,赵光义选择了王家。

王家如愿以偿的拿到了左领军卫将军一职。

王承衍满心欢喜,还给了杨延嗣一个赞许的眼神。

左领军卫将军一职尘埃落定,杨延嗣心里也很开心。

因为伴随着左领军卫将军一职花落王家,他的两位兄长调职到武胜军的事情,也随之确定了下来。

相信过不了几天,他的两位兄长就会接到调任武胜军的命令。

这标志着,他的计划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正当他满心欢喜的时候,一声高昂的奏对声,给杨延嗣头顶泼上了一盆凉水。

“启奏陛下,近几年,各地匪徒猖獗,臣奏请派遣一支神卫军,出京剿匪。”

高怀德老态龙钟,抱着笏板奏请。

赵光义皱眉,“剿匪之事,交给各地驻军即可,神卫军乃是拱卫京师的禁军,派出去剿匪,会不会有些小题大做了。”

高怀德抱拳道:“陛下,各地驻军自然有剿匪之责。然,匪徒们碰见各地驻军剿匪,化整为零逃窜,穿州过县,各地驻军,没有调令,不敢出自守的辖区。因此,匪徒们游走在各地驻军辖区之间,屡剿不灭,往往在剿灭后数月,又死灰复燃。

所以,臣才奏请神卫军出京剿匪。神卫军乃是禁军,可以在各州府之间随意穿越,有此便利,必定能够快速剿灭各地匪徒,还百姓一个朗朗乾坤。”

赵光义并没有轻信高怀德,而是把目光投在了赵普身上。

“赵爱卿,此事你有何看法?”

赵普略微抱拳,沉吟道:“启奏陛下,冀国公所言,确实属实。各地也屡屡有奏报,奏请此事。”

赵光义点头,看向高怀德。

“高爱卿提及此事,可是有合适的人选推举?”

高怀德躬身施礼,奏道:“启禀陛下,神卫军左军都指挥使一职空缺已久,臣推举大同军都指挥使杨延平,担任神卫军都指挥使一职。命他率领左军一万三千人,出京剿匪。

大同军都指挥使杨延平,戍边多年,大小战役也经历了数十场……”

高怀德开始絮絮叨叨的介绍杨延平的过往。

杨延嗣听着,脸黑的像是锅底。

朝中文武百官,没有人不知道,神卫军一直都控制在高家手中。

高怀德推举杨延平入神卫军,摆明了就是公报私仇。

一旦杨延平入了神卫军,还不是任由高怀德拿捏。

杨延嗣黑着脸出列,粗暴的打断了高怀德的话。

“启奏陛下,臣弹劾冀国公高怀德,公报私仇,包藏祸心。”

说话被人打断,高怀德面色不乐。

瞧了赵光义一眼,见赵光义没有开口的意思,高怀德就开口训斥杨延嗣。

“杨延嗣,你扬言老夫包藏祸心,老夫怎么觉得是你包藏祸心。”

高怀德向赵光义抱拳,“老夫为国举才,为陛下分忧。怎么到你嘴里就成了公报私仇,包藏祸心了?杨延平与国有功,理当被升迁。你阻止老夫推举杨延平入京,难道是你们杨家,在大同军中藏着什么见不得人的秘密。”

高怀德的话,大义凌然。

朝中百官,明眼人都知道高怀德心中有猫腻,却没人去拆穿他。

杨延嗣暗骂了一声高怀德老狐狸。

高怀德的话不仅大义凌然,还给杨家头上扣帽子。

杨延嗣赶忙向赵光义施礼,道:“陛下明鉴,杨家对陛下忠义之心,可昭日月。”

赵光义淡然一笑,“杨家的忠心,朕看得见。”

杨延嗣咬了咬牙,一脸委屈,“陛下,高老匹夫欺负人。他分明是想把家兄调入到神卫军中,以势压人。”

杨延嗣一句孩子气的话,惹得赵光义哈哈大笑。

赵普等一众朝臣也被逗笑了。

高怀德听到杨延嗣骂自己老匹夫,破口大骂,“竖子,口出狂言,不分尊卑。”

赵光义笑着摆手,“高爱卿勿恼,小杨爱卿年幼,难免说错话。”

赵光义对杨延嗣道:“小杨爱卿,调职杨延平入京,可是国事,不是小孩子过家家。高爱卿毕竟是你的长辈,你不可再放肆。”

杨延嗣嘀咕道:“可是神卫军归属高老……冀国公统帅,家兄入神卫军,难保他不会给家兄穿小鞋。”

赵光义哈哈大笑,“神卫军,是朕的神卫军。你兄长杨延平是朕的臣子,有朕为你兄长撑腰,不会有人给他穿小鞋的。”

杨延嗣如释重负,灿灿一笑,“有陛下为家兄撑腰,下官就放心了。”

赵光义乐不可支,指着杨延嗣。

“你呀你,还得多磨练几年,一副孩子气做派。”

杨延嗣一番话,在赵光义和朝中众臣眼里,纯粹就是担忧家兄的孩子气做派。

对此,大多人都一笑而过,并没有真正放在心里。

也许,此前杨延嗣在弹劾朝臣的时候,表现的略微有些成熟。但是,在朝堂众人眼里,大多时候,杨延嗣不过是一个未满十六岁的孩子。

朝中,也唯有了解杨延嗣的沈伦、曹彬和赵普三人,若有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