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汉朝旧事
900000028

第28章 郁闷

有句话讲,世乱思良将,家贫念贤妻。

虽说刘邦手下猛将如云,有曹参,有樊哙,有周勃,有夏侯婴,有灌婴等,这些人是厉害,可是就算凑一块都不是项羽的对手。比功夫,比蛮力,比勇猛,那个时候,没有人能比得过项羽。

唯一的可能,智取。

刘邦需要一位智将。

老天呀,求你给我刘老三赐一个优秀的统帅。刘邦每天都在祈祷。

张良智慧超群,他一个柔弱书生,上了战场,光脑袋利索不行,要活命还得靠手脚利索。再则,张良是战略家,政治家,若让他去统帅军队,也是难为他,所谓术业有专攻,这位汉军第一谋臣,之前带着韩王成一起攻略韩国故土,就没有多少成果,可见他并非是个杰出的统帅。

他是战略家,善于运筹帷幄,虽然兵法权谋也有一定水准,但因为韩信的出现,使他可以完全不用考虑怎么用兵打仗的事情,而安安心心地在战略上出谋划策。

军师并非不能统帅军队,张良自身的形象也是限制他带兵的一个原因。

司马迁就曾说道他原以为张良只是一般儒生而已,可当他见到张良的画像时,是大吃一惊,张良竟长得面若白玉,唇红齿白,而且身材瘦弱,按现代的话说就是标准的小白脸,小白脸要成为杀人如麻的将军,那是有难度的。

南北朝的时候北齐兰陵王高肃,长相柔美,史载“白类美妇人”。长得好,本是一件好事,在和平年代参加些比如南北朝好男儿之类的选秀节目,做个偶像还可以。可在战乱年代,王子公卿都要带兵打仗,俊美的外表反倒给他带来无尽的苦恼,敌将经常在对阵时故意对他呲牙咧嘴嘲笑他娘儿们。无奈之下,他命人制作了一个狰狞的面具,每次上阵都戴着。

一个将军,站在数万将士面前,要是弱不禁风,将士们能相信你吗?出征的时候,上战场的时候,你总要喊几句口号,喊出来的声音柔声细语的像个小姑娘似的,将士们能把命交给你吗?恐怕属下都会为有这样的将军而觉得丢脸。

杰出的将军一穿上铠甲,站在那里,一句话不用说,下面的士兵们便会热血沸腾。

简单点说,这叫英雄气概!

剥除那些所谓的天时,地利,粮草,政治环境,战争目的等等外在因素,行军打仗,要获得胜利,除了要勇,还要有气。

勇即英勇无畏,两军对阵腿打抖甚至尿裤子那就凶多吉少;气包括士气,杀气,气势。打仗说的直白点就是一群人在对砍,没人愿意无缘无故送死,你没有杀气怎么跟人家拼命,怎么去杀人?士气不高涨,精神不亢奋不集中,病恹恹的怎么活命?

一个没有气势的将军怎么能带出有气势的部队?

项羽之所以百战百胜,就在于他的英雄气概能激发楚军勇猛的斗志。

这样的军队,你怎么跟人家拼?

拼不了,那就只能智取。

所以对汉军来说,最需要的是一位有杀气更有非凡智慧的将领。

曹樊周夏等将领杀气是有,但不具备那样的智商。

他,英武与智慧并重,勇气与谋略的化身。他,曾经钻人家裤裆,遭众人厌恨,受他人施舍,他在游荡中进步,他在煎熬中成熟,他少年丧父,不农不商,极度贫困,高堂在时无力赡养,其母在贫病交困中死去。

他没有沉沦,饿得胃痛他也会研习兵法,他仗剑走天下,却从未拔剑出鞘,他在忍耐,他在等待,他在煎熬。

诗曰,腹有诗书气自华。他在穷困潦倒中不断的升华。

韩信,公元前三世纪世界上最杰出的大军事家,战术家和军事理论家。被后人称作兵仙,战神。

韩信,淮阴(今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人,父母双亡,不喜欢干活,喜欢蹭饭吃。与南昌亭长有些交情,饿的时候经常去他家蹭饭,蹭得多了,亭长老婆很不高兴,有一天亭长家早早的把饭吃完,韩信按时到来,等了好久都没见亭长家有吃饭的动向,正犯嘀咕呢,亭长老婆朝他一顿白眼,韩信毕竟聪明,领悟到其中的深意,于是再也不去他家蹭饭(还是有点自尊)。他跑到淮阴城下,开始钓鱼,有时候钓得了几条,能卖些钱,有时候钓不到,只能饿着肚子。淮阴河畔,有很多老妇人在那洗衣裳,经常可以见到韩信,一来二去,大家都认识了韩信,其中有一漂母,见韩信怪可怜的,总会将自己的饭食分给韩信,韩信很感激她,经常对漂母说:“感谢老母您厚爱,他日我飞黄腾达,必定会重重谢你。”

那漂母却有些不高兴:“你一个大男人,却不能谋生,我可没有指望你将来报道我什么!但是我是看你长得一脸贵气,觉得你既可怜又可惜啊!”

相信漂母这番话韩信记了一辈子。

别小看那几顿饭,俗话说,饱汉不知饿汉饥。我们现在是要吃好的,穿好的,而在那种朝不保夕的岁月里,能有顿饱饭吃都是件很奢侈的事。

韩信记住了漂母的大恩大德。

韩信腰间挂着一把随身宝剑,闲来无事到处晃悠,威风是很威风,但也给他招来了麻烦。

淮阴城里的一个屠夫,见韩信是横竖不顺眼,心想:一个穷鬼,这么嚣张,我得治治他。于是他拦住在街上显摆的韩信,满脸凶恶地说道:“韩信,你小子老带着这把剑晃荡,装什么哪?还把不把我们这些人放在眼里?我看,你其实就是个胆小鬼!”

这句话引来街上很多看热闹的人。韩信没搭理他。屠夫指着他的鼻梁骨,然后双腿叉开,说道:“敢死,就刺我,不敢,就从我裤裆中钻过去!”

满大街的人见有热闹可看,纷纷驻留脚步,几个街上的混混更是跟着起哄。

“韩信,胆小鬼!”“韩信,没种!死叫花子。装什么?”“钻哪,钻哪!”

众人都等着看一场好戏。

韩信见屠夫一脸轻蔑之色,皱了下眉头,也不说什么,慢慢弯下腰去跪着从屠夫的裤裆中钻过,又爬了起来,拍了拍尘土,神态自若。众人一阵哄笑,街上到处是不绝于耳的嘲笑声和谩骂声。

“龟孙子,就是个没种的狗!”屠夫望着韩信的背影骂道。

正是这么一个懦弱的行径,这么一个屈辱的举动,在韩信的不懈努力下,竟变成历史上的美谈。为什么一个日后能率领千军万马,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名将会甘愿钻人家裤裆?要知道,韩信手中还有剑。对此,韩信也有自己的解释,“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於此。”

忍就一个字,他只做一次。

有首歌词写道: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

韩信他是在磨炼自己的内心。

作为一个伟大的统帅,磨练的不仅仅是外在,还有内心,内心的强大才是真的强大。

项梁叔侄起义,渡过淮水。他投奔到项梁麾下当了个小兵。项梁败死,他又跟随项羽,项羽让他做了执戢郎中。他曾多次向项羽献策,项羽答复很简单,不予采纳。

项羽不喜欢搞阴谋诡计,在他眼里,与其浪费时间在伤脑筋上面,还不如多锻炼锻炼肌肉。

久而久之,韩信越来越寒心。

虽然说项羽不理睬他,但亚父却注意到了他。他给项羽的意见是:要么用他,不用就杀掉他,免为他人所用。

范增七十多岁的人,心却恁狠。

项羽的答复也很爽快:亚父,您多虑了,一个小小的执戟郎中,能掀起什么风浪?

范增只能一声长叹,后来再也没提过这事。

韩信的脑袋是保住了,但前途是保不住的,在楚军那里混,得不到项羽的赏识,能有什么前途!在楚军的这段日子里,韩信虽然默默无闻,却跟随着项羽亲身经历了几次大战。他虽然寂寞,却很充实。

一个伟大的统帅必须忍受寂寞,并在理论与实践中完善自己。

韩信不是一个能安于现状的人。

他有梦想,他胸中的百万雄兵,如果不运用于战场上,他宁愿死。这个时候,项羽从咸阳回来,分封完毕,天下兵戈暂息。汉王刘邦被迫入蜀,韩信早就听说汉王宽厚仁义,重视人才,于是离开楚军,随汉军一起入蜀。

这时候的刘邦,窝了一肚子的火,哪有心思去考察人才,而且一路上逃亡的将士很多,来追随的也很多,军营就像菜市场,进进出出。因此,韩信来投奔,并未引起重视,他只得到个连敖(楚官名,与军中司马差不多)的官职。

连敖没干多久,韩信积累满肚子的牢骚无处发泄,一天与十三个同僚喝酒,几杯酒下肚,酒精一上脑,嘴巴就管不住:什么楚霸王算个屁,汉王算个屁,什么他们就配给我提鞋云云...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 韩信等人的牢骚传到汉王的耳朵里。本来汉军军心不稳,将士思归,韩信这样口出狂言,坐法当斩。特殊时期,刘邦下令将这些人处死。

若是在平常,这也不算什么事,谁不会喝酒,谁喝酒喝高了不是胡言乱语,想当年,刘邦喝得烂醉的时候不知道咒骂过多少人!

兄弟们,别怪我,借你们的人头一用吧。刘邦很无奈,现在人心浮动,只能杀一儆百。

韩信和那十三个一起喝酒的军士被押赴刑场,夏侯婴监斩。

刑场上一片肃静。

夏侯婴一声令下,侩子手手起刀落,早有几颗人头落地。等轮到韩信时,侩子手一碗夺命酒下肚,做着标准的姿势比划了几下,就在他准备一刀下去的时候,韩信突然高呼:“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

原本肃静的刑场被这个死囚的声音震得发颤。

所有人都心中一惊,特别是“就天下”三个字,效果特别明显,说到人的心坎上去了,一个死囚临死前喊得不是什么打倒刘邦,不是化作厉鬼来找某某人之类的话,竟是发出“就天下”的感慨,能不让人多看一眼么?

夏侯婴多看了他一眼,正是这一眼,拯救了大汉王朝。

他赶紧命令侩子手等等。

韩信心知有救。

喔,韩信,你搞什么,这句话怎么不早点说?弄得大家小心肝扑通扑通地跳!(画外音)

哦,我韩信玩得就是心跳。韩信的眼里流露出绝处逢生的欣喜。

夏侯婴觉得这个囚犯挺特别,于是上前问询壮士还有什么遗言,没想到韩信说得不是遗言,而是争天下的策略,夏侯婴虽然听得云里雾里,但他的直觉告诉他这个年轻人不简单,他知道汉王正是用人之际,便留下韩信的性命。

夏侯婴怀着兴奋的心情归报汉王:汉王!汉王!我发现了一个奇才。

没想到往日求贤若可的刘邦却给了他一个让人惊奇的答复:喔,知道了。

夏侯婴一怔:汉王怎么这么冷淡。

大王,他真是个奇才。夏侯婴继续说道。

刘邦懒懒地看了他一眼,又是一个奇怪的答复:好吧,那就升他一级。下去吧,我累了!

刘邦实在心情不好,打不起精神。

夏侯婴虽然奇怪,但也不好多说什么,既然已经给韩信官升一级,够意思了,先观察一段时间再说。韩信逃脱了死亡的魔爪,做起了治粟都尉(管粮的官)。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对这个官,韩信当然不是很满意,管粮不是他的长处。

好歹脑袋还在,也升了个官。先干干再说!韩信心里安慰着自己。

治粟都尉这官其实没什么前途,但幸运的是韩信认识了他的上司--萧何。粮食属于后勤工作,萧何是总管后勤的丞相,韩信自然成了萧何的直接下属,大家共事时间长自然会在一起吹吹牛,串串门,泡泡澡。

萧何除了心细,他还有一项本领:识人。

有了交流的渠道,一段时间后,不免就兄弟长兄弟短的称兄道弟起来,经过长时间的接触,萧何最终确认:韩信,国士无双也。他是一个举世无双的人才,一个可以叱诧风云的人才,一个可以助汉王称霸天下的人才。

一个从来没有带兵打仗的人认识了另外一个从来没有带兵打仗的人,认识一段时间后,就认定他是大将军的不二人选。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多老辣的眼光。要是看走眼,萧何这辈子也得跟着阴沟里翻船。这不是一般人能有的能耐。

萧何向韩信许诺保荐他做大将,韩信很高兴,也充满着期盼。

可是日子一天天过去,却杳无音信。韩信又开始失望,长久的失望变成了绝望。

萧何不是打诳语的人,他还在考量,也在寻找举荐的机会。毕竟自己也冒着巨大的风险。韩信在长久的等待后终于失去耐心:萧丞相,谢谢你的好意,我知道汉王看不上我。我还是走吧。我不能困死在这里,我要去寻找自己的理想,寻找真正赏识我的人。

是的,不能在等了,也没必要再等。

天涯何处无明主,何必呆在汉王家。

打定主意,韩信便收拾好细软,交了官印,没有拜别萧何,趁着夜色,策马逃离汉军军营。这个时候,很多将士也是三五成群的逃离巴蜀。

巴蜀实在太荒凉,不是人呆的地方,也难怪刘邦会郁闷。

韩信溜走后不久就被人发现,于是向萧何报告,萧何心中一惊,赶紧放下手头所有的事情,快马加鞭的向韩信追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