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如果会吃饭,你就会成佛
901800000011

第11章 随师学禅 (4)

首先说怎样做人。汉字里,一撇一捺,就是一个“人”字。“人”字两画,很简单。但是人有精神,有思想,有发明,有创造,这些从哪里来呢?我们仔细地来思考一下“人”字的结构,如果说只有一撇,不成字;只有一捺,也不成字。这一撇一捺,如果不摆在适当的位置,就不是一个“人”字,或者是“八”,或者是“入”。由此我们可以想象,人生在世不容易,你要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环境中摆准自己的位置,把握机遇,否则,人的一生会稀里糊涂地过去了。

人生的修养,特别是修学生活禅,就是要我们打破时空的局限,获得彻底的觉悟和自由。我们能够突破时空的局限,我们这一短暂的生命和有限的能量,就能无限地扩充。

在做人这个问题上,我拈提出八个字:信仰、因果、良心、道德。做人如果能够把握这八个字,能够从这四个方面净化生命、提升生命,那就是逐步获得时空无量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一、信仰

人生不能没有信仰。人生没有信仰了,就好像一个人没有灵魂一样,做一切事情没有定盘星,没有内在的符合善法的标准、符合自他利益的标准。如果人生的方向不能定位,我们做人做事的目标就不会很清晰,就是盲目的。

我觉得佛教在当代,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还是有优势、有条件为人类提供一个恒固的精神寄托、精神依靠。在佛陀的教导中,有几点特别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

第一,佛陀教导我们,生命是无常的,它不是固定不变的。佛陀提出“无常”的观念,是一种非常积极的思想。如果人真的是有一个不可改变的命运的话,那么我们将是处在一种绝望的生活状态之中,既不可以改造我们的命运,也没有解脱的希望,那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白搭。生命是无常的,这给我们提供一个改造生命、解脱生命的机会。面对着无常的生命,就给人提供了无限的创造的机会。

第二,佛教主张“万法唯心所造,因缘而起”。一切的事物都是有因有缘的,世界上不存在无因无缘的事物。因缘是什么呢?因就是一切事物存在、发展的内在根据,缘就是外在的条件。如果光有内在的根据,没有外在的条件,一个事物要存在、要发展是不可能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诸法都是有条件的存在。我们想一想,有没有一个不要任何条件就能独立存在的东西,大家找找看,能不能找到一个不依赖因缘而存在的东西,不依赖条件而存在的东西?

佛教说一切法因缘而起,“心净则国土净,心秽则国土秽”、“一念善即天堂,一念恶即地狱”、“一念迷即众生,一念悟即解脱”,也就是说我们人类所处的国土的秽与净,个人五蕴身心的美与丑、强与弱、贤与愚,以及寿命的长与短、命运的穷与通、得与失等等,这一切都不是先天决定的,都不是由某一个外在的力量加到我们身上的,都是每一个人的心在各自的业力的作用下所感现出来的、所感召出来的。

因此,超越和解脱的根本就在当下,当下的一念悟就是天堂,所以一心分为十法界,十法界在什么地方,不是在一个遥远的不可捉摸的空间,而就在我们方寸之中,就在我们当下的这一念。它并不是一个渺茫的彼岸世界,彼岸世界就在此岸,离开了此岸,不会有彼岸,离开了秽土,哪儿去找净土?佛教的这种积极的精神,完全是建立在我们当下的这一念心之上,因为要去把握过去的东西,可能是个妄想,未来的东西还没有来,你不可以去把握,最现实的就是当下的这一念。当下这一念,一念即永恒。一个人能够把握住每一个当下,他的修行就到家了。

第三,佛陀教导我们“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这个观念也是非常特殊的。从这一点出发,一下子就把我们的人性升华了,给我们提供了无限创造和努力的机会和目标。因为我们每个人看到自己都是非常的渺小,没有希望,都在绝望中度过一生,佛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最大的希望。这种思想和儒家的“人人皆可以成圣贤”、“人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思想有相类似的地方。佛教说众生和佛在本性上是平等的,这个本性就是佛性,我们每个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是本自具足的,这就是我们作为人类的优势。佛和众生的关系,不是救世主和被救者的关系,而是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师生关系就是慈悲融洽的关系。众生可以拥有佛的慈悲、智慧和福德,正如《华严经》上面讲的“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我们一旦把妄想执著排除了、净化了,那么就会发现,如来的功德我们本自具足。

第四,佛教给我们提供了成佛的途径。这个成佛的途径是我们修行解脱的方法。这些解脱的方法不是凭空假设,而是经过释迦牟尼在修行过程中实践过的,也是一切诸佛菩萨和历代祖师大德所证实过的。它是真实不虚的,绝对不是揣摩、猜测的方法,而是被无数的实例证实过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三学也好,六度也好,它的实质就是强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利利他、自觉觉他”,强调以净化心灵作为枢纽,以观照自心作为实现心灵净化的一种手段,以慈悲和智慧作为自利利他的最高的方便。所以,佛教的解脱方法实际上已经把人生的终极关怀和道德实践、个体的解脱和社会的完善等等圆融在一起了。在这里,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仅是个人的社会存在价值的圆满实现,同时也是每个人究竟解脱的必由之路。

二、因果

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有因有果的。种什么因结什么果,就像春天播什么种子,秋天就有什么样的收获一样。所谓:如是因,如是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人生做一切事情,一个最根本的出发点,就是要明白因果道理。人生的际遇多种多样,但人生的种种际遇,都不是偶然的,都是因果规律在起作用。

我们要有健康的信仰,在结果上尽管不可选择,在种因上我们却有选择的主动权。既然自己能选择,过去的事情我们无法挽回,但是可以多做善事,多种善因,多创造善因善缘,对过去的缺陷、对过去的遗憾,还是可以弥补的。

佛教告诉我们,时间分为三世:过去、现在、未来,我们的生命就在时间中存在,所以我们的生命也分为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三世的生活状况如何、生存际遇如何,就叫做三世因果。

三世可以在一念间。因为每一念都可以从时间上界定过去、现在和未来。也可以把过去、现在和未来拉长到生命很遥远的过去以及很遥远的未来,这就是佛教对生命的基本看法。

三、良心

如何保证因果的规律在生活中得到落实?良心就是保证。良心是什么?良心是非常奥妙的。只要我们有一念恻隐之心、一念向善之心、一念慈悲之心、一念爱心,就说明你的良心在发生作用。良心在儒家的思想里面说是“天理良心”,它和上天所规定的根本道理是一致的。上有天理,下有良心。天理就是宇宙万物的自然法则,良心就是我们人的良知良能。人有良知良能,所以从古至今,善事的积累、好事的积累、功德的积累,总是占主要位置,这就是良心的落实。

四、道德

具体讲到佛教的道德,就体现为佛教的清规和戒律。清规戒律归纳到最小的范围,就是五戒。五戒的内容很具体: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人生对于自己和他人,会做出种种好事或者不好的事,无非是这五个方面的延伸。

佛教所说的五戒,都是从生命的互相尊重、互相爱护出发而制定,都是为彼此的生命安全与自由提供方便和条件出发而制定。

第一是不杀生,不杀生包括不对人类生命造成伤害,以及不对一切动物生命造成无辜伤害。不杀生体现为对生命的珍重。第二是不偷盗,是指对他人的财物不要窃取,不要不与而取。有物质财富,才有生命的安全和生命的延续。既然每个人都有改善生存条件的权利和需求,那就必须相互尊重,别为了自己的生命需求,就不顾其他生命的需求,而把他人的物质财富据为己有。第三是不邪淫,是指除了正当夫妻生活和夫妻关系以外,不要有不正当的婚外关系。那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也是对他人人格和家庭幸福、子女尊严的一种尊重。第四是不妄语,包括不骂人(不恶口),不挑拨是非(不两舌),不说低级下流的话(不绮语),不说无中生有的话(不妄言)。不妄语戒是养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保证。

上面的四条叫做性戒,意思是它本身的性质不但是佛法方面认为是不道德的行为,在国法来说也认为是不道德的行为。

第五是不饮酒。饮酒这件事,国家的法律并未禁止,佛教考虑到酒能乱性,饮酒过量,就很可能把上面四条戒都毁犯了;所以,制定不饮酒这条戒,是为了保证杀、盗、淫、妄这四条戒能够守持清净而制定的。

修学生活禅,能够按照“信仰、因果、良心、道德”要求自己,就会有一个幸福、圆满、尊贵的人生;反之,人生的种种缺陷,都是由于没有很好地落实这八个字而造成的。

净慧法师说:“修学生活禅的人,在做事的方面,也有一个八字方针,那就是‘感恩、包容、分享、结缘’。”

做人与做事,应该是一体的,不可截然分开。做人就是做事,做事就是做人,这样我们的人格才是完整的人格,才不是分裂的人格。把做人和做事紧密地联系起来,在做人中做事,在做事中做人,人做好了,事也在其中。由此看来,做人是第一位的。

我们所讲的做事的八字方针,实际上讲的还是做人,是人格在做事当中的不断升华与圆满。无论是感恩、包容、分享还是结缘,都是要人去落实。人在做事中以何种理念、何种心态从事每一件具体工作,至关重要。

做事的八字是做人的八字方针,做人的八个字也是做事的八字方针,虽然侧重各有不同,实质上都是要完成人格修养的完善与圆满。人格圆满的极致,用儒家的话来说,是成圣成贤。所谓圣贤,无非是人格修养达到了纯善无恶的境界。用佛家的观点来说,人格修养圆满了,那就是成佛作祖,佛祖无非是人格最超越最圆满的觉悟者。

一、感恩

佛教认为,我们应该感恩天地万物,归纳起来,不出四个方面:第一是要感恩父母;第二是要感恩一切的众生;第三要感恩国家;第四要感恩三宝。

父母的恩我们很容易理解,众生的恩往往就不容易理解。我们想一想,如果没有周边的人存在,没有整个宇宙的存在,没有这个山河大地的存在,哪里有我们个人的存在呀?所以说每个人的存在,跟整个山河大地是一体的。所以我们要感恩众生,对山河大地要感恩,对一切的生命要感恩。真正懂得感恩的人,他没有不能原谅的人,他没有不能信任的人,他没有不要感恩的人。作为一个有感恩思想的人,一切会积极地向好的方面去看,向好的方面去想,然后尽一切的努力,发扬好的东西,摒弃那些消极的东西。这也是我们感恩国家的一种积极的态度。从修学生活禅的角度讲,我们也要感恩三宝,三宝就是佛宝、法宝、僧宝。因为如果没有历代的三宝,我们今天也就无法修学生活禅。

二、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