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如果会吃饭,你就会成佛
901800000017

第17章 禅门一日 (1)

一、闻钟早起

春在禅院,客舍青青。

在寮房的门口,看到一张“佛门作息”表:

04∶30钟鼓(起床)

05∶00—06∶00早课

06∶00—06∶30早斋(早餐)

06∶30—07∶30休息

07∶30—08∶00出坡(打扫卫生)

08∶00—11∶30坐禅

11∶30—12∶00过堂(午饭)

12∶00—14∶00休息

14∶00—16∶30坐禅

16∶30—17∶30晚课

17∶30—18∶00药食(晚饭)

18∶00—19∶00休息

19∶00—21∶00坐禅

22∶00钟鼓(休息)

我不禁吐了吐舌头。真想不到,寺院的生活竟然如此忙碌、充实。

我次日清晨,“梆、梆、梆……”清脆的早板,划破了沉寂的夜空,唤醒沉睡的人们。

早板过后,晨钟初响,此时是凌晨四点半。

听着钟声睡去,又听着钟声醒来。倾听钟声,心与钟声融为一体,随着钟声一起波动、减缓、慢慢消失。在钟声的帮助下,心回到当下一刻。

我从床上坐起来。外面一片漆黑。伸展一下胳膊,搓一搓脸。想起净慧老和尚所说“善用其心,善待一切”,我在黑暗里,微笑了一下。

充满欢喜的一天,从早晨面带微笑开始。微笑帮助我带着轻松与觉照走进今天。微笑帮助我进入安祥、喜悦、觉照之中。微笑帮助我让心觉醒,时刻关注当下。

洗漱毕,回到床边,穿上衣服,准备去上早课。打开门,见到外面一片朦胧,昏黄的光影里,已经有人往大殿走去了。

我迅速地朝大殿走去。黎明前的黑暗里,对于一路上遇到的僧人、在家信众,都报以微笑。

黑暗中,也许他们看不清我的笑脸,但这有什么关系呢。

二、朝时课诵

在柏林禅寺参学生活禅之前,我只了解“盲人摸象”等与佛教有关的故事。潜意识里,我觉得,所有宗教都是迷信。对于为什么这些迷信的事物,能够历经几千年而不衰?我一直想不明白。

缘分不可思议。踏进寺院,就有完全不同的感觉。站在大殿门外,看僧人们作晚课,听见引磬声、木鱼声,我泪流不止,直到功课结束。

说不出流泪的理由,既非感动,也非触景生情。

只是想流泪,仿佛泪水与我无关。

“这是你的善根发动了。”有僧人对我说。

我想,也许是吧。

早上四时半起床,五时上早课,念经、拜佛。一百多人站满了大殿,我站在后面。一开始,僧众五体投地,向佛像顶礼,只有我一个人直挺挺地站着。虽然我直挺挺地站着很刺眼,但是僧众没有人对我表示非议。然而,在早课中,僧众第二次顶礼时,我也跟着跪下了。

诵经开始,我听不懂僧众念的是什么、唱的是什么。只听清楚了一句“南无观世音菩萨”。心境却充满了庄严、宁静与融和。梵乐像春风,围绕我,温暖我,让我不由自主再次落泪。

在向佛菩萨礼拜时,我生起一种无边无际、也无明确对象的悲悯之情。泪水甚至濡湿了我匍匐的拜垫。

这一次次的流泪,缘于忏悔。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没有具体的所忏悔的人和事,也正因为这样,忏悔有了更为深远的意义和力量,好像从根本上否定了自己,又从根本上肯定了自己,再次喜极而泣。

诵经之后,僧众口诵佛号,在殿中绕佛。我排在队伍最后,双手合掌,两目微垂,随人流移动脚步,口中诵念“南无观世音菩萨”。行进的队伍像一条小河,蜿蜿蜒蜒,在拜垫间流动,首尾相接。我听见自己的声音与大家的融汇在一起,低沉委婉,声声相连,像一串不断的念珠。

在我的眼前,一条伸展着的道路,越来越清晰。

我明白了,我即将踏上那条真实地认识自我的道路。从今天开始,我不再是孤单独行的一个人,而是在一个行列里。我声声呼唤的,不是遥远的观世音菩萨,而是久已疏远、蒙尘的自己!

悲悯、忏悔、回归,像一阵阵的暖流,包围我的身心,虽然不停地行走,但我没有感到劳累。礼拜的时候,我的膝盖也不再疼痛。后来,我真诚地跟随僧众一起唱出“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边誓愿断,法门无尽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鼓声、钟声、磬声、木鱼声、佛号声,迂缓地、漫长地、和谐地在大殿里回荡着,悠悠扬扬飘入云霄。

六点钟,早课结束。

大殿门外,黑夜隐退,天刚放亮。尾随僧众的长队,我来到斋堂用早餐。数百人的队伍,静穆、整饬,没有言语的嘈杂,只有沙沙的脚步声。

此刻,大地不知不觉苏醒了。旭阳初照的黄瓦飞檐,已然层次渐显;啾鸣的鸟儿,正振翅盘旋。法雨甘霖滋润着的千年古柏,愈发遒劲;中兴之后的柏林禅寺,红墙黄瓦,殿堂楼阁,庄严古朴而又清新典雅;新修的塔院,肃穆整洁,赵州塔巍然屹立。

三、触摸大地

“佛教讲不著相,为什么还要人向石雕、泥塑、木刻的佛像五体投地呢?”

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心头,却没有答案。

尽管参加早晚课诵时,我也随众拜佛,但对于拜佛这件事,我很不以为然。

我和明海法师交流看法。他说:“你看到他人的著相,却放不下自己的念头,这也是著相。”

他讲了一个故事。

当年,在菩提树下,禅坐的悉达多王子即将成佛时,魔王为了阻碍他,想尽办法扰乱他进入甚深禅定,但是魔王所做的一切,都没有能动摇悉达多的决心。

最后,魔王绝望了,他走到悉达多王子的面前,希望王子能够举出自己成等正觉的证据。悉达多温和地移动放于膝盖上的右手,触摸大地。

他为什么要触摸大地呢?因为,在无始的生死轮回中,他已经是无数劫以来的修行人,而唯一的目的,就是追求无上的觉悟。他的从前虽已过去,但是在过去的生命中所做的修行,大地都见证过,也可以说,大地就是他的证据。

魔王看到悉达多触摸大地,知道自己彻底失败了。

所以,拜佛,既是礼敬佛陀这位伟大的觉者,也是礼敬大地,静静地触摸大地,让大地作证,我们正走在解脱的道路上。

“触摸大地”,第一次听到这个词,心中生起无比的感动,为这个词感动。于是,我将这份感动化成一种力量,一种实践。

站在拜垫前,我静静地合掌,然后缓缓地将右手下移,然后,再将左手放至右手的前方,整个身躯随着双手缓缓地伏下去,头接触到蒲团时,好像全身触摸着了大地,一行热泪突然涌出来……

在静静的触摸中,高贵与卑贱,富足与贫穷,傲慢与怯弱,都失去对峙,都是平等的;在大地的上面,国王与乞丐,智者与白痴,英雄好汉与无名小卒,都是平等的;在佛陀慈悲的微笑中,快乐与悲伤,幸福与苦难,都是平等的。

大地,是悉达多王子成佛的证据,也将是我们成佛的证据!

触摸大地时,在静静地感受中,感知伟大的佛陀与我们同在,无数的禅修者与我们同在。从此,走在解脱的道路上,我们将不再孤独。

从此,每进寺院,感受清净与安祥、庄严与宁静之时,会自然而然地进入大殿,柔软、徐缓而安祥地礼佛三拜,表达对诸佛菩萨的礼敬、感恩。

拜佛的动作,是心诚意敬地将双掌合起,低头弯腰,五体投地--两肘、两膝以及额头着地,完成头面接触佛足的崇高敬礼,故又称为顶礼。

弯腰低头表示谦虚,承认自己的福德智慧不足,而当五体投地,接触到大地时,则令人感动于大地孕育众生,负载众生,涵容一切的精神。

拜佛的动作,让人联想到,当人的内心充满了礼敬、感恩与忏悔时,也有如稻穗一样的,因成熟而下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