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环保:还地球新的生机(青少年科学探索·求知·发现丛书)
9060400000010

第10章 杀人不眨眼

本世纪以来,特别是50年代以来,日本、美国、委内瑞拉、澳大利亚、菲律宾、危地马拉、马来西亚等国的港湾海域,曾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大范围的赤潮,极为严重地破坏渔业生产,危害了人体健康。

日本的濑户内海原是风光秀丽的大渔场,渔业产量占日本的二分之一,养殖占日本的四分之一。60年代至70年代,赤潮频频发生。渔业和养殖业几乎瘫痪。1967年日本海域发生48次赤潮,1971年发生133次,1975年发生326次。有的赤潮延续数年不退,导致海中生物大量死亡。

在我国海域,赤潮危及人的健康和生命的消息时有所闻。1986年1月,台湾省沿海居民吃了紫蛤,造成30人中毒,其中2人死亡。制造这一惨剧的是赤潮生物塔马拉亚力山大大藻。1986年11月福建省东山县杏陈乡村民因吃了赤潮发生区菲律宾蛤仔,造成136人中毒,其中1人死亡,罪魁祸首是赤潮生物裸甲藻。1989年11月,福建省福鼎县店乡下居民因吃了赤潮区采集的红带织纹螺,造成4人中毒,其中1人死亡。浙江省1967年至1979年因食用赤潮发生后采集的织纹螺而引起的中毒事件有40多起,中毒者423人,死亡23人。

1957年6月,在阿拉伯海上,一艘前苏联货船正向前行驶着。突然,船头好像撞到了什么东西。船长立刻跑到前面看个究竟,令他吃惊的是,本来碧蓝的海水变成了红褐色,其间还夹杂着银光闪闪的物体。不知从何时起,货船已经驶进了密密麻麻的死鱼群中。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里的海水已形成了可怕的赤潮。

1986年11月16日,本来已是初冬的季节了,在这个季节里我国的北方一般是没有大的降水出现的,但是在山东省的东山岛地区却降了一场大雨。大雨过后不久,在东山岛地区的海域里发生了赤潮,海水很快变成了红色。当地的渔民没见过红色的海水,也不知道赤潮的原因,他们在惊异中对赤潮采取了置之不理的态度,依旧按照往常的习惯出海作业,照常张网捕鱼捉虾捞海蛤,并将这些海产品运到市场销售。这些从红色的海水中捕捞的所谓“鲜蛤”被人食用之后,结果导致数百人中毒,并有多人因品尝过多,中毒较深而死亡。

山东省东山岛海域出现的赤潮并不是一次孤立的事件,在世界许多海域也曾多次出现赤潮。赤潮的出现虽然不是经常性的,但发生赤潮的海域却呈越来越多的趋势,发生赤潮的间隔时间也越来越短,赤潮的规模和范围也越来越大,从而造成的危害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1972年3月17日在日本的濑户内海发生的赤潮,造成了该海域内1/3的海洋生物死亡。1987年危地马拉沿海的赤潮导致200多人因误食海洋鱼虾而中毒,其中有26人死亡。1987年在美国的东海岸也出现了一次赤潮,该海域中大约有1500~2500/只海豚因中毒死亡。1998年春季发生在香港近海海域的赤潮,给渔民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高达近10亿元港币。

世界各国沿海或近海水域因富营养化都不同程度在发生“流血”现象,且有增无减,损失日渐严重。1994年3月,在南非西海岸就出现了一股50多年来罕见的赤潮,臭鱼烂虾堆满整个海滩,有些海滩,臭鱼烂虾足足堆有3英尺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沿海自1980年以来,共发生赤潮300多次,其中1989年发生的一次持续达72天的赤潮,造成经济损失4亿元,仅河北黄骅一地10万亩对虾就减产上万吨。1997年10月至1998年4月发生在珠江口和香港海面范围达数千平方千米大赤潮,给海上鱼业生产造成的损失也是数以亿计。接着今秋渤海海域又发生了一次最大的面积(3000多平方千米)的赤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