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南齐中兴元年(501年)九月,萧衍正在京师建康城下鏖战,准备最后的总攻。不久,建康东府城守将徐元瑜就投降了,荆州的敌人萧颖胄暴病而亡。这时,襄阳城传来了儿子萧统诞生的消息。这是三十八岁的萧衍的第一个儿子。萧衍喜出望外,将长子的出世和前两大胜利合称为“三庆”。这个孩子就是萧统。
萧统不到一周岁,父亲就逼南齐的末代君主东昏侯把皇位“禅让”给了自己。萧衍当了皇帝后,襁褓中的萧统在天监元年(502年)十一月被立为皇太子。
萧衍对太子非常珍视,努力培养。萧衍任命临川王萧宏为太子太傅,尚书令沈约为太子少傅。沈约是经历了三个朝代的重要人物,耆年硕望,深于世故,政治地位很高。沈约还是《晋书》和《齐书》的作者,是公认的文坛领袖。他对萧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后来年迈的大文豪刘勰兼任东宫通事舍人,成为萧统最为亲近的文学侍从。萧统和晚年刘勰结下了良好的友谊。萧统在刘勰的影响下,对文学理论和作品批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从创作和讨论转向了作品收集和评论。萧统日后走上文学之路,可能与沈约、刘勰两位老师有密切关系。
天监五年(506年)太子萧统出宫独处后,在道德和能力上都表现得无懈可击。他日夜思念父母,每五日一朝。父子相见后,常常允许萧统留住内省,住个三五天再回去。梁武帝晚年大兴佛教,亲自讲经说法。太子萧统也跟着崇信佛教,遍览佛经。他的信佛并不是投父亲所好的表面文章,而是实实在在的信佛学佛。萧统在宫中招揽东南名僧,谈论不绝,常常能挖掘出佛学中的新意。除了紧随父皇信佛外,萧统在朝廷上也不敢懈怠。他每天准时参加早朝。天还没到五鼓,萧统就守在宫外等待城门打开。有的时候,父皇要在晚上召见太子,萧统就穿戴整齐、正襟危坐,随时准备入见,甚至为此坐到天明。南朝的社会风气讲究奢华,一些世族大家竞相攀比。萧统在物质方面却以身作则,生活非常朴素,不穿华丽的服装,膳食也不吃肉。
萧统还聪明好学。天监八年(509年)九月,他听讲《孝经》竟然就基本知道了经书的大义,听讲完毕还亲临国学进一步求知解惑。第二年,天监九年(510年),九岁的萧统正式入国子学就读。梁武帝萧衍车驾亲临国子学,走进课堂,赏赐国子祭酒以下的教职员工,并正式下诏:“皇太子及王侯之子,年在从师者,可令入学。”天监十四年(515年)正月,萧衍亲自在太极殿给太子行冠礼,对儿子寄予了厚望。
自从萧统懂事开始,萧衍就允许他参与一些朝政。内外臣工和奏事的人也将太子参与决策看做正常的事情。天监十一年(512)年,十一岁的萧统在宫内看到一些狱官在忙碌,就问左右随从:“那些穿着皂衣的是什么人啊?”随从回答说:“他们是廷尉的官属。”萧统就把这些官员叫过来问:“你们手中的这些案子,我能审判吗?”这些官员看太子还只是十一岁的孩子,半开玩笑地回答:“可以。”结果萧统拿过案卷真的判了起来,而且把所有的罪犯的惩罚都改为了署杖五十。这些官员这下子进退两难了,不知所为,只好把情况汇报给萧衍。萧衍笑着追认了儿子的判决结果。从此,司法部门常常把案卷递给萧统。父皇萧衍和司法系统凡是对某些案子或者罪犯想从轻处理,就都把案子交给太子审判。萧统的判决都非常仁慈。直到有一次,建康县有人诬告他人拐卖人口,真相大白后县令将犯诬告罪的犯人从轻发落,只判决了杖责四十。然后,县令将案卷交给萧统,希望萧统能够确认县里的轻判。想不到这一次萧统并没有从轻发落,反而判了犯人十年劳役。人们这才知道太子虽然仁慈,但也并非无原则的宽纵。
史载“太子明于庶事,纤毫必晓”。每当他发现奏折中有谬误或者巧词诡辩的地方,都一一指出,示其可否,让有关人员慢慢改正,但太子并没有因此弹纠任何一个人。普通年间,朝廷发动了对北魏的北讨。战争导致京师建康的谷价飞涨。萧统就下令东宫减膳,改常馔为小食,节约粮食。每当霖雨积雪天气,萧统就派遣心腹左右,周行闾巷,探视贫困家庭的生活,遇到有流落街头的人,就暗地里加以赈济。萧统还收集宫中多余的衣物在寒冬腊月施舍给穷人。如果遇到没钱收敛的尸体,太子就自己掏钱准备棺材和丧事。每当萧统听到百姓赋役勤苦的情况,都非常严肃地倾听,他还常常告诫有关部门朝廷统计户口未实,因此惊扰百姓。凡此种种为萧统获得了巨大的声望,“天下皆称仁”。
普通元年(520年)四月,慧义殿出现甘露祥瑞,群臣一致认为这是太子至德感动上天的结果。萧衍也肯定了这个解释。可见朝野上下对太子萧统都是满意的。
普通七年(526年)十一月,太子生母丁贵嫔病重。萧统赶往内省,朝夕服侍母亲,衣不解带。生母死后,萧统“步从丧还宫,至殡,水浆不入口,每哭辄恸绝”。他简直是痛不欲生,日渐消瘦。父皇萧衍看不下去了,派中书舍人顾协宣旨说:“毁不灭性,圣人之制。因为丧事毁了自己的身体就是不孝。我还在,你怎么能够这样自毁呢!你应该立即压制悲痛,恢复饮食。”萧统这才吃了点东西,从此直到母亲入葬,都是麦粥为食。萧衍又传话来说:“听说你吃得过少,身体非常虚弱。我本来并没有什么病,因为你这样折磨自己,胸中也积塞成疾。因此你应该强加□粥,不要让我为你再担心了。”这次,尽管父亲苦口婆心地劝逼,萧统还是每天只喝一碗粥,不尝菜果。萧统原本是个胖子,腰带有十围,等办完丁贵嫔的丧事,他的腰带就降到了五围。丧事完后,萧统入朝,群臣百姓看到他消瘦憔悴的样子,纷纷感动得掉下了眼泪。
二
可叹的是,历史并没有让萧统沿着理想的轨道顺利地继位称帝,没有让萧统的光芒继续增强。因为我们不能忽视萧统的父亲、梁武帝萧衍对太子的期望和态度。
梁武帝萧衍是个非常复杂的人物,做了许多惊天动地的事情,也有许多匪夷所思的举动。如果仅仅从才能上来说,萧衍无愧是南朝诸帝中的翘楚。他多才多艺、学识广博、文武全才,史书称他“六艺备闲,棋登逸品,阴阳纬候,卜筮占决,并悉称善。……草隶尺牍,骑射弓马,莫不奇妙”。即使是在繁忙的政治生涯中,萧衍依然能够“卷不辍手,燃烛侧光,常至午夜”。但同时萧衍也是一个“狠毒的角色”。开国皇帝可不是多愁善感、优柔寡断的文人骚客可以胜任的。萧衍就是靠赫赫战功和凶狠的政治手腕逐步坐上皇位的,对待政敌从不留情。
登基后,萧衍和多数皇帝一样,疑心很重。他害怕他人染指手中的权杖,时刻紧盯着身边重臣的言行举止。长期居于相位的沈约是谋划、辅佐萧衍登上了皇帝宝座的大功臣,同时又是太子少傅。但是萧衍并不完全信任沈约,始终架空沈约的权力。沈约的权力有名无实,处境既尴尬又危险,最后抑郁得病。天监十二年(513年),病中的沈约不知道出于什么考虑(有人说是前朝南齐的皇帝变成厉鬼来找他报仇),让道士给上天写了一封“奏折”说自己推翻齐朝、参与禅代等事并不是出于本意——言下之意是说这一切都是萧衍干的,沈约自己只是个从犯。沈约想以此来缓解自己的病情,谁知他的所作所为早就被梁武帝萧衍安插的密探给泄露了。萧衍龙颜大怒,数次命人谴责沈约的所作所为。沈约重病加上害怕,没几天就死了。有关部门按照惯例给沈约上谥号为“文”,萧衍亲自改谥为“隐”。“隐”是个恶谥,是评价一个人道德低劣、言行不一的意思。
这件事情让打小就在沈约督导下成长的萧统很震惊。他猛然发现,自己和父亲有着重要的差别。那就是父亲坚决捍卫权力,不惜对任何潜在威胁采取强硬措施,其中包括血腥镇压。没有经历过权力争夺和铁血战争,一生下来就被立为太子的萧统很难理解父亲的做法。
目睹了越多政治变故,萧统想不通的地方就越多。临川王萧宏曾经是萧统的太子太傅。这位王爷打仗是个外行,损兵折将,丧权辱国;贪婪敛财却是行家,把家中的房间都装满了金银珠宝,而且吝啬到不让他人观看的地步。萧衍对兄弟的这些缺点都忍受了。萧综是萧衍的次子、萧统的弟弟。萧综的母亲吴淑媛原来是南齐东昏侯的妃子,成为萧衍妃子七个月后就生下了萧综。尽管萧综极可能是东昏侯的遗腹子,萧衍却依然封他为王,还授予军权。萧综长大后老觉得自己不是萧衍的儿子,不仅和萧衍感情疏远,还在前线领兵作战的时候,公开投奔了北魏。萧衍闻讯,剥夺了萧综的封号,还将吴淑媛废成庶人。后来出于招降萧综的需要,萧衍又恢复了他的封号。这些事情,在太子萧统的世界观中可能都是惊天动地、无法理解的。萧统是发现饭菜里有蝇虫也不指出,以免厨师受罚的人。
萧衍对太子的所作所为虽然找不到可以教训或者警告的地方,但从心底是不认同的。萧统和父亲心目中的帝王形象有相当的距离。太子料理生母丧事的时候,孝行太过。萧衍曾经委婉地给儿子点了一下,还要求儿子多看看自己的言行,可惜萧统没有读懂父皇的话。这就为父子之间的分歧和决裂埋下了伏笔。
三
大通三年(529年),梁武帝萧衍和太子萧统之间的矛盾终于爆发了出来。
生母丁贵嫔死的时候,萧统派人给母亲找了一块好墓地,当时都已经开始除草和平整土地了。有一个卖地的人想把自己的土地卖给朝廷作为丁贵嫔的墓地,可以从中获利。因此他就去找了太监俞三副,说只要俞三副能把自己的土地“忽悠”给朝廷,就可以从地价中拿走三分之一的提成。卖地人的报价是三百万。俞三副心动了,秘密启奏萧衍说太子找到的土地并不如自己知道的一块土地风水好。他着重向皇帝介绍了那块地是如何的有利于皇家的运气。萧衍的疑心本来就重,俞三副的话很自然牵动了他头脑深处那根对太子不满意的神经,马上下令重新买地预备丁贵嫔的葬事。萧统没有办法,只好买了俞三副推荐的土地安葬母亲。俞三副也就轻易获得了一百万的好处。
葬事完毕后,有个真正懂风水的道士就对萧统说,丁贵嫔的墓地风水其实并不好。萧统忙问怎么个不好法。那个道士说这块地不利于长子,也就是不利于太子萧统的运道,如果用东西厌伏也许可以克制。萧统就按照道士的解释,备齐蜡鹅等东西埋在墓侧的长子位上。
东宫有两个宫监鲍邈之、魏雅,都是萧统的亲信。慢慢地,魏雅在萧统跟前更加得宠,鲍邈之则被疏远了。鲍邈之心中愤恨,就向梁武帝诬告说魏雅勾结道士,以压魔术诅咒萧衍,盼着萧衍早点死了好让太子萧统早登帝位。为了证明诬告的真实性,鲍邈之就说魏雅和太子在丁贵嫔的墓侧埋下蜡鹅等物诅咒皇帝。在墓地一事上,萧衍原本就对太子有所怀疑,接到举报后忙秘密派人挖开墓地查看,果然发现了蜡鹅等东西。萧衍瞬间就相信了鲍邈之的告发,之前儿子萧统建立起来的美好形象顷刻倒塌。南北朝是一个政治道德败坏的时代,父子兄弟相残的事情频频发生,难道这样的悲剧要发生在我萧衍身上了吗?即位前矫揉造作、沽名钓誉的太子很多,难道我的儿子萧统也是那样内外不一的人吗?萧衍震惊、愤怒,要深入追究这件事情。事情牵涉到太子,追究下去势必动摇萧统的政治地位。一些同情太子的大臣(徐勉等)慌忙坚决劝谏萧衍,反对将此事发展成血腥大案。萧衍不愧为开国君主,很快就平息了冲动,最后只杀掉了那个风水道士。
事情虽然化解了,但是萧衍对萧统积累的不满第一次表现了出来,冲塌了父子信任的堤防。
萧统在这个时候表现出了幼稚的政治素质。对整件事情,他选择了沉默,没有辩白,也没有补救措施。萧统就好像此事没有发生过一样,继续过着先前仁孝文雅的生活,继续和文人学士们选文。在内心,他知道自己的太子地位开始动摇了,但是他不知道该怎么办。忧郁的萧统对于“蜡鹅事件”终生“不能自明”。
就在萧统终日惶恐的时候,长期出镇外地的三弟晋安王萧纲突然被父皇征召入朝。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一天,萧统对左右人说:“昨天我梦见与晋安王对弈扰道,我把班剑送给了他。晋安王近日来到京师,难道是来接替我的地位的吗?”班剑并不是普通的佩剑,而是有着严格标准规定,证明个人身份的宝剑。萧统的梦境和担忧说明他也意识到了自己的地位岌岌可危。
梁武帝萧衍在对待父子亲情的问题上并不能像处理政治斗争一样快刀斩乱麻。他苦苦思索,如何重新处理与儿子萧统的关系。萧衍思考的结果是找不到结果,只好在当年九月,在同泰寺出家,要做和尚。群臣赶紧凑钱把这个“皇帝和尚”从寺庙中赎了回来。最终,萧衍保留了萧统的太子地位,在十一月任命南平王萧伟为空缺很久的太子太傅。南平王萧伟是萧衍的弟弟,以本宫领太子太傅并加镇军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衔。《南史》说他是“朝廷得失,时有匡正。子侄邪僻,义方训诱”,是个很严厉的皇族。选他为太子太傅,萧衍的用心很明显了。他觉得太子需要加强管教了。
第二年,(中大通二年,530年),萧统的政治地位进一步下降。
这一年,吴兴郡因为水灾失收,所以诏发上东三郡民丁开渠泄水。萧统上疏认为此举弊多,请求暂停,得到了父皇的同意。这一事件表明,萧统失去了几年前已经具有的参与决策的地位。他只能像普通大臣一样,事后对父皇的决策进行劝谏,而不是参与政策的制定了。是谁剥夺了萧统参与政治的权力呢?只有萧衍一个人能够办到。
这一年,萧统越来越少地出现在政治场合。父亲的猜忌和父子之间的巨大差异让他抑郁成疾,身体状况恶化了。
大中通三年(531年)的一个春日,久病的萧统乘舟采莲,愉悦身心。糟糕的是,由于侍从的疏忽,船只剧烈颠簸,将萧统晃入了水中。病中的萧统不仅溺水,而且伤到了髋骨。被人救起后,萧统的伤势日渐严重,最后发展到卧床不起的地步。三月,萧统病重。太子果然仁孝。遇到萧衍来信询问什么事情,萧统为了怕父皇知道自己的真实病情而担心,都挣扎着亲手给父亲回信。东宫左右看到太子病情恶化,计划向萧衍报告实际情况,遭到萧统的坚决制止。萧统说:“为什么要让父皇知道我的重病呢?”萧统的言行其中有孝顺的一面,同时难免夹杂着一丝无奈、幽怨。父皇已经不信任我了,我和父皇还是存在重大差别的。病榻上的萧统常常为此低声哭泣。
熬到四月,萧统在宫中逝世,时年三十周岁。得到太子死讯后,萧衍赶到东宫,放声痛哭。萧衍的哭声中既有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伤,更有为自己先前对儿子的猜忌的懊悔。他的死使朝野一片惊愕惋惜的声音。“京师男女,奔走宫门,号泣满路。四方氓庶,及疆徼之民,闻丧皆恸哭。”萧衍诏令用皇帝礼节将萧统入殓,上谥号为“昭明”。萧统因此被尊称为“昭明太子”。
四
萧统死后,萧衍面临着挑选新继承人的问题。
萧统是病死的,没有被废。因此按照封建宗法,第一顺位的继承人应该是萧统的儿子。也就是说,萧统的太子地位应该传给他的儿子,皇位应该继续保持在萧统这一支血脉当中。萧统8岁就结婚了,留下多位儿子。其中长子、出镇南徐州的华容公萧欢出任皇太孙,成为新的皇位继承人的呼声最高。萧衍在确立新继承人的问题上犹豫不决,拖延起来。他一度准备封萧欢为皇太孙,但蜡鹅往事始终徘徊在脑海中,让他难以释怀。最后萧衍选择三子萧纲为新太子。可能为了消除朝野对于为什么舍萧欢而立萧纲的疑惑,萧衍专门解释说:如今天下未安,择嗣须重贤德能力。身逢乱世,权力对人的要求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就是政治能力,因此他挑选了年长并且政治经验丰富的萧纲。这从反面也透露出了萧衍对昭明太子萧统的委婉否定。
从履历上来说,萧统的一生平淡无奇,仁德有余,强硬不足,缺乏刚硬的政治手腕和残酷的政治实践,并不符合父亲对帝王的要求。萧统死后,晚年的萧衍和梁朝遇到了接二连三的挑战,直到出现了几乎血洗萧氏皇族的侯景之乱。萧统如果尚在,能应付这样的挑战吗?
至今,萧统还被人怀念。东南各省,昭明遗迹,处处有之。这主要得益于萧统留下了一部《昭明文选》。
原来,萧统“好士爱文”,当时负有盛名的刘孝绰、殷芸、陆倕、明山宾、王筠等人相继进入了东宫的幕宾行列,得到礼遇。萧统经常与这些天下名士讨论文章诗词,后来在东宫新置学士,负责选文,遴选、编辑浩如烟海的历代作品,力图以一种文章总汇的形式刊印出版。阅读、核对、通稿和校对是既费时又费力的事情。期间,东宫的选文事业因为北伐和多位学士的逝世一度受挫,但萧统始终在坚持高标准的同时保证进度。蜡鹅事件发生后,萧统不想因为自己地位的动摇而影响到正在进展中的文化盛事。他更担心因为自己的被废而断送选文大事,因此加快编辑工作,将文选杀青。一部被后人称为《昭明文选》的宏伟大作正式成书了。《昭明文选》三十卷,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