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阅读,打开教育的另一扇门
9179700000009

第9章 后记

我这个人没有进过大学,尽管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中师生,却也不是正牌的,只是在一所挂了师范牌子的教师进修学校的“中师班”上了10个月的课,又实习了10个月,然后就直接到一所“戴帽子初中”做教师了。

在我幼年的时候,我的祖母、外祖父常常会给我们弟兄几个讲一些流传久远的小故事;读书识字了,我们就从图书出租店里租阅那些记载这些故事的小人书和其他情节更为诱人的书。于是,在那个“电灯电话”“楼上楼下”“一大二公”人人吃食堂的年代,我们兄弟三个会把饭票省下来,去租阅我们喜欢的图书,尤其是公案类的书。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已基本上能将《彭公案》《施公案》《狄公案》这些书读下来了。

遗憾的是,正当读书的年龄,却只让你读一本书。我们的初中和高中其实就是在“学工学农”的刷标语中度过的。我一个同学的舅舅,当时是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他给了我同学一本《红楼梦诗词批注》。我借来一看,如获至宝,读完对曹雪芹佩服得五体投地,他精通的东西太多了,风筝、饮食、绘画,诗词、地理、天文……真是无所不晓。读高中的时候,我的一位语文老师送了我一本没标点没注释的《文心雕龙》。现在想来,在那个无书可读的年代,能读到这些,真是人生之大幸。

恢复高考那年,我被我们县教师进修学校的“中师班”录取了。因为刚恢复办学,没有教材,只有老师编的讲义,我的古文老师和古汉语老师很喜欢我,他们在刊物上发现了什么资料,尤其是古汉语方面的,就会给我看。就这样,我养成了一个抄书的习惯。10个月的“中师”生活,我抄录的资料超过了一尺高,这使我在以后参加函授的古汉语考试时,只花了半个小时就做完了本该两个半小时完成的试卷。

既然搞教育了,教育究竟是什么,大家都在说,我也想弄明白,于是开始了如饥似渴的阅读。因为阅读,我结识了许许多多的同道者,如肖川、张文质、刘铁芳、刘良华、许锡良、陈大伟、邝红军、朱永通、张以瑾、林茶居等朋友,并通过他们结识了更多的朋友,读到了更多的好书。

尤其要感谢《中国教育报》王珺女士,这些年来是她一直给我鼓励和机会。2012年,在《中国教育报》的“年度推动读书人物”的颁奖礼上,我说自己最大的缺憾是年轻时没有读到足够多的书,现在正当恶补的时候。正是出于这样的动机,这些年我阅读了大量的教育经典,写下了数十万字的读书笔记。

当有人提议我将这些读书笔记整理成一个册子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就是上面提到的和没有提到的这些远近的师长与朋友,没有他们的指点,我不会知道天下有这么多的好书,更不会将阅读视为生命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我还要感谢的是我的夫人和女儿,没有她们的支持,我也不可能有今天的坚持。感谢宁波出版社的徐飞、陈静编辑为这本册子的编辑所付出的辛勤劳作,也感谢我的朋友邱磊老师为整理这个册子所付出的劳动,今天这个册子即将付梓,但愿自己在阅读与实践中积累的对教育的感悟和理解能让志同道合者少走弯路,更希望各位同行能在个性化的阅读中远离看似热闹实则乏味甚至贻害无穷的“诱惑”。

凌宗伟

2015年6月10日于嗜书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