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21世纪政治经济学
9180700000049

第49章 知识胜过一切,智慧的重要性,专业技术和技巧(3)

如果你愿意,可以把未来看作一个管理变化的问题展开讨论。因为越来越多的变化,一定会引发严重的问题。事实已经摆在眼前。将来要接受培训的不只是各个级别的管理人员和经济政策制定者,公共行政人员、地方政府官员和各行业的专业人员也要掌握在不稳定环境下理性行事、理性思考的能力,这是未来社会所需的必要技能。服务于非政府组织的工作人员也需要掌握上述能力。你必须能够想到未来实践中会遇到的问题,过去的经历可能无法为你提供有效的帮助。思考历史时,想一想“如果……会怎么样”(或者“如果当时的环境不同,已经发生的事情会变成什么样子”,也就是假设已经发生的情况发生了变化,重新进行推理),这样的设想很有用。重新假设一段历史,未来自然会发生变化,这个游戏既简单,还能锻炼创造力,“如果……现在会变成什么样”。“如果”后面要加的就是可能出现的各种变化。

在一个行动周期开始之前,进行一番这样的思考,不会有什么坏处。所谓的行动周期可能是一天、一周、一个月或者一年,甚至是十年、几十年都有可能,在这期间所有的事情都会发生变化,而我们所有的行动都要从思考“什么在发生变化、如何变化、为什么变化”开始。每一年都会经历昨天,过完一周又一周,一个月又一个月。虽然时间匆忙,但是值得花时间去思考。让变化自然发生,世界可能总会给我们带来惊喜,但是有系统的规划未来一定是有好处的。意识到变化的发生,鼓励自己思考将来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如何发展,明天会遇到什么,下一周会发生什么,一个月、一年之后会变成什么样。思考未来并不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不仅如此,把未来摊在自己面前,根据自己和他人的利益塑造更美好的未来,也很容易做到。

将来的成功应该归功于那些管理者,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活动家、经理、战略家和政治家,他们不仅能对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主要是组织的适应性、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或国家经济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等方面)做出反应,还能把自己的发展战略付诸实践。作为企业领袖只需要做好一件事,那就是危机管理(有人认为危机是一直存在的),否则的话,公司永远会缺乏机遇、缺乏理念,永远不可能健康发展,能做好危机管理的人才配得上成功人士的封号。如果一位财政部长,只能做到短期内收支平衡,无法维持长期的动态平衡,他就不是一位出色的部长。如果你掌握的知识和信息比别人多,比别人优秀,你就能获得成功。

互联网革命及其引发的后果是我们未来要面对的第十一大问题。其中既存在风险,也充满机遇,机遇的主导地位还是比较明显的。互联网技术已经十分先进,2013年全世界约有12亿电子设备通过宽带接入网络,宽带用户有8亿(很多使用的不是家用宽带而是移动网络)。在几年前,这些都还只是不确定的可能,如今已经变成了事实。与此同时,网络社区在全球兴起,这些社区与品牌建立了新型连接,形成了信息交换的基础协定。之前的互联网活动除了时间,基本上不用花费任何成本,这也导致了网络的蓬勃发展。但是这种脆弱的关系只能短暂维系。

当Facebook的注册用户(注册用户和使用人数不是一码事)达到10亿,虽然这个数字没有实际意义,但网站还是在首页大肆庆祝,就像是为了匹配公司在纽约证交所明显被高估的股票市值。很多人在社交网站上炫耀自己的社交智慧,虽然大多数是在浪费时间,即便如此,却出现了很多方便大家继续浪费时间的交流工具,在不久以前,这些构想还只能在科幻小说中出现。如今人们能分享即时信息,随时随地感受“身临其境”的意义,但是向上推不了几代,乔治·斯蒂芬森那时候正在为第一次技术革命做准备,着手组建第一台蒸汽机呢。

现在,谁也阻止不了互联网的扩张,网络会给人类各个方面的活动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互联网带来的很多变化比给经济活动带来的变化还要深远。互联网改变了人的心理,改变了社会文化。政治变革正在加速。如今,如果不能借助高超的技术手段在互联网上做手脚,几乎无法赢得选举。2012年举行美国总统大选时,每位候选人背后的支持者至少花了10亿美元,比两位候选人的竞选资金高出很多(巴拉克·奥巴马的竞选资金是5.67亿美元,米特·罗姆尼是3.61亿美元),背后的操作才是成败的关键。

将来,从技术上来讲,直接民主是可以推行的,政治动荡也会因此变得越来越危险。即便是现在,如果是互联网高度普及的国家,比如新加坡或爱沙尼亚,只要政府要求每位成年公民都要注册一个指定的在线论坛,马上就可以实现问政于民,并且能得到及时的回复。这种形式就是高度的民主化,和公民投票的性质是一样的,但是不需要进行专门的管理,能节省成千上万倍的选举成本。世界政坛一定会迅速刮起效仿的浪潮,向先锋国家学习如何问政于民,如何通过互联网听取更多民众的心声。如果政治家不向民众提问,民众自然会主动质问政治家们。网络会逼迫政治家与民众交流,更准确地说,人民会要求政治家们回答互联网用户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如今,即便是罗马教皇也要在推特上回答民众的问题,教皇的用户名是@pontifex,语言引导多达八种。

从技术角度来看,已经有能力让当权者凡事征求民众的意见,当权者当然应该站在民众的立场关心民众的利益,但是当权者决定的大部分问题,民众都觉得没有被征询过意见,这就是潜在冲突的根源。有时是因为,当权者害怕自己的特权被削弱;有时是因为他们认为当时的困境不应该通过投票解决,应该交给专业人士处理。有些议题应该民主表决,有些议题应该让技术人员应对。因为很多情况和可能出现的后果是无法向普通民众充分、全面地解释。比如特定的经济议题、安全问题,和科学研究或能源部门相关的运作,确实不应该通过大众投票做出决断。即便是议会成员也未必能理解各种税收和预算是怎么制定的,更不用说各种复杂的法律条文,但是他们还是要为这些决议投票。举个例子,如果波兰公共财政法案中没有对应的条款,提案再怎么合理,议会也不会提高政府的财政预算,因此总统在完成财政法案修订之前,不会把预算法案交到议会表决。

在一般性讨论或正式投票中,哪些因素是确定代表人选的标准,相关的争论会一直持续,很难达成一致。网络引领人类历史跨入了一个新时代,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要求“在线投票”,政治群体会发现,越来越难消除这些请求的影响力。关于英国是否要加入欧盟的问题,恐怕最终不得不通过全民公投得出结论。这也说明苏格兰独立的问题无法继续逃避,英国已进行全民公投决定苏格兰的“去留”。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不是一年投一次票,从现在开始几天举行一次投票,一定会有很多精彩的理念浮出水面。

但是,现代社会不会出现古希腊时期的直接民主。官方或非官方的互联网势力将会变得越来越强大。很多人认为推特和Facebook在幕后推动“阿拉伯之春”运动,强调一下这种想法实在有些夸张。电子通讯和社交工具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前不久开罗爆发的“二次革命”中,当然了,就算没有这些东西,该发生的迟早还是要发生。随着时间的推移,网络群体收集基层意见、发起签名请愿、提出请求的案例,将会变得原来越常见。代议民主制度中的行政人员和官员将不得不面对这个现实。很多受欢迎的博客已经能够影响公众意见,当权者必须要考虑他们的观点,这些博客比发行了好几年的报纸和收视率较高的电视节目还有影响力。

网络已经无处不在,经济和政治环境变得和以往完全不同,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所有的言行都要更加谨慎才行。社会形态决定意识形态,这是永恒的真理,但是在电子社会和电子经济中,我们会觉得是网络在影响社会形态,网络和社会形态又合力重塑了人们的意识形态,确切地说是网络正在通过经济活动改变社会形态。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除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结构中的文化、社会和政治特点也会对根基造成影响。

网络发展带来的挑战很有意思。能干的政治家在解决经济和社会问题时,很多时候不仅要做出正确的判断还要符合大多数人的诉求,跟以往相比,工作难度大大增加。政治家们不只是面对议会而是整个社会,不只是在选举时,而是任何时候都要绷紧神经。很多时候,必要的结构改革和制度转型因为得不到半数票支持,代议制民主无法正常运转,虽然知道症结在哪儿,如何改变会让事情走上正轨,却无能为力。如果进行一次或者两次全民投票,就能走出这种困境,但是如果经常进行全民投票,出现的问题可能会越来越频繁。

这种现象说明,不管是什么形式的民主,如果不能让社会向好的方向发展都没用。政治立场正确才有可能实现最高程度的民主。实用主义一直坚持精简结构。民主应该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手段,而不是社会发展的目标。从长期来看,所有民主改革,都应该以满足人们的真正需求、提高社会满意度为出发点。讽刺的是,很多时候人们是为了民主而民主,把社会问题反倒扔到了一边,我们不应该只顾大多数人的眼前需求,应该放眼未来,看清他们真正的需求。

随着网络的发展,既有新的机遇也会产生新的威胁,政治形势也会出现两种变化。一方面,高速的信息交流以及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经济发展会变得更高效,我们所做的决定也会更理性、更专业。另一方面,也会出现更多的煽动性言论,愚昧的思想和极端思想也会迅速蔓延,带来巨大风险。无论是微观的地方级别的、宏观的国家级别的,还是庞大的全球活动,各级别管理过程中都会遇到荒谬的刁难。好在理性最终会占上风,其他领域的进步也会影响网络社会。

人们把互联网视作一个全新的领域,有人称之为虚拟空间,这个概念是与现实空间对应的。在这个全新的貌似无限的空间中,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活动已经展开。网络经济正在不断增长,电子商务覆盖的领域不断扩张。目前的电子商务以服务业为主,从销售到设计,媒体机构到行政机关,教育到娱乐,全都提供了网络服务,制造业的其他分支也已经加入网络大军。军事领域当然不会落后,美国的遥控飞机、无人驾驶飞机,如果没有网络就不能自己飞到阿富汗扔下炸弹。如果没有网络,射杀奥萨马·本·拉登时,美国总统和他的幕僚、顾问,就不能在世界的另一端看到实时画面。

如果完全从经济学角度出发,估计英国是最支持互联网经济的国家,英国互联网经济取得的成果占国内生产总值8%。排在后面的都不是欧洲国家,依次是:韩国、中国、日本、美国、印度、澳大利亚。预计到2016年,世界20大经济体的互联网部门将会增加一倍。

大家普遍认为,互联网经济产值在总体经济产值中的占比会增加,虽然错过了这一轮的经济增长高峰期,但是这部分经济活动会为提高国内生产总值做出一定贡献,虽然与之前的二十年相比,未来十年的经济增长水平会相对较低。并不是所有人都同意这个观点,这是可以理解的,也有一部分痴迷互联网的人把互联网的发展前景描述得过于美好。我们不要忘了,大部分研究都是根据需求制定的,公司开展互联网业务都是出于商业目的,为了扩大自己的利益,如果预测结果是互联网会走向没落或者一直不温不火,不要期待哪家公司会因为对互联网发展感兴趣进行投资。我这里引用的数据是电信运营商订购的。有趣的是,研究团队中的首席专家在这份报告的第二句写的是:“只有上帝才知道哪里是尽头!”真是可惜,写报告的专家居然都不知道答案。

实际情况到底如何呢?互联网经济扩张的极限在哪里?如果互联网经济不是转瞬即逝的潮流,拥有充分的发展动力,我们是不是该把它视作一种全新的经济类型呢?那些分析师和评论员怎么知道互联网经济在总产值中所占的份额?他们甚至不知道电力对总产值的贡献具体是多少。难道因为电力企业没有要求专家们进行研究?评估互联网对国民收入的贡献是否存在实际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