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李叔同禅心人生
9296500000001

第1章 前言

1942年10月13日福建泉州不二祠温陵养老院晚晴室内,一位儒雅长者手抚经卷,低首吟哦。既而,他将经卷轻轻放置书案之上,用低沉的声音唱着:“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斛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旋即,他轻唤弟子取来纸笔,徐徐写下了“悲欣交集”四个字。之后,他起身走向门槛,一只脚缓缓迈出,另一只脚还驻留在室内。未尽的天光,柔和地打照在他清矍的脸上,整个人与周围的一切消融在一片苍茫之中。

天心明月,奈何零落;菩提两世,悲欣交集。

这是余者对一代宗师——弘一大师圆寂前,穿越的想象。一脚迈出,一脚驻留,是对他在俗39年,在佛24年的比况,更是他将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沟通的象征。如此绵长无休的情景,或从另外一个角度契合了这位高僧遗世独立的精神与际遇,谜一样的李叔同,留给世人无尽的感慨和思索。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史中,大师可称得上是公认的通才和奇才。

二十文章惊海内,一轮圆月耀天心。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音乐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闻名于世。他还是中国话剧运动的先驱、中国话剧的奠基人。他在中国美术史、音乐史和话剧史上都开辟了一个新纪元,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培养了不少艺术人才,许多著名音乐家、美术家皆得其亲传,如著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皆出自其门。这样一位艺术修为全面的艺术家,在历尽繁华之后,毅然皈依佛门,从此不问凡尘,立志埋名,不务名逐利,甘于澹泊,枯守孤寂,过起了参禅悟道的僧侣生活。他在24年的孤灯黄卷和古刹钟声中,悉心研究佛经,使失传多年的佛教南山律宗再度兴起,因而被佛门弟子奉之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不管选择什么道路,都可以在此领域登峰造极,这足以令人叹为观止、无尽追慕。他充满离奇变故的一生行状,便是一部让人读不透的书。诚如他的好友,现代著名文学家、语文学家夏丏尊在《弘一大师永怀录》的序言中所概括的那样:“宗师一生,为翩翩之佳公子,为激昂之志士,为多才之艺人,为严肃之教育家,为若戒律精严之头陀,而卒以倾心西极,吉祥善逝。其行迹如真而幻,不可捉摸,殆所谓游戏人间。为一大事因缘而出世者耶?”这亦是当时知识界对李叔同——弘一大师的看法。

现代著名作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出版家叶圣陶这样评说李叔同:“是深深地尝了世间味,探了艺术之宫的,却回过来过那种常以为枯寂的持律念佛的生活。”太虚大师曾为赠偈:“以教印心,以律严身,内外清净,菩提之因。”卓越的佛教领袖、杰出的书法家赵朴初先生评价大师的一生为:“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从儒到士再至佛,李叔同的生命历程,泾渭分明地分为了“俗”与“佛”,然而它们之间却没有完全割裂,深厚的文化传统精髓始终牵系着他的内心,贯穿着他的思想。他早年多才多艺,积极入世,行为上又秉承和蔼慈悲、克己谦恭、庄严肃穆、整洁宁静的处世之道;中年以后顿悟世情,虽超尘世外,但举止又无处不合乎人情。

本书采撷宗师对生命和信仰感悟的微言大义,加以疏释延伸。阅读李叔同的人生轨迹与至理箴言,从中可以领略到散发着其独特人格魅力的气息,从而启迪智慧,烛照微茫。

我到为种植,我行花未开。

岂无佳色在,留待后人来。

——李叔同

花期方至,栽花之人已远,满园奇葩,沁人花香,独留余者于空想中静心品味一代宗师留下的缕缕浮香,将隔世种花人慢慢忆起——“说不尽的李叔同,道不完的弘一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