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禅修养心
9297100000002

第2章 持平常心,参生活禅

平常之人常有,而平常之心难得。反过来讲,正是因为心难平常,人才变得如此平常。《小窗幽记》中有这样一副对联:“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这是禅的境界,也是平常心的体现。

持一颗平常心

《小窗幽记》中有这样一副对联:“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寥寥几字便足可看出作者的心境:无论何时何地,以平常心泰然处之,任世间起伏变化、我独守一寸心灵的净土,幽然独坐,外物的一切皆不能打扰我的内心。这就是人生入世时的境界,唯有如此方能从入世中的有我之境达到出世时的无我之境。

持一颗平常心,不为虚荣所诱,不为权势所惑,不为金钱所动,不为美色所迷,不为一切的浮华沉沦。

有一个人曾经问慧海禅师:“禅师,你可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呀?”

慧海禅师答道:“有!”

“那是什么?”这个人问道。

慧海禅师回答:“我感觉饿的时候就吃饭,感觉疲倦的时候就睡觉。”

“这算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每个人都是这样的呀,有什么区别呢?”这个人不屑地说。

慧海禅师答道:“当然是不一样的了!”

“这有什么不一样的?”这个人问道。

慧海禅师说:“他们吃饭的时候总是想着别的事情,不专心吃饭;他们睡觉的时候也总是做梦,睡不安稳。而我吃饭就是吃饭,什么也不想;我睡觉的时候从来不做梦,所以睡得安稳。这就是我与众不同的地方。”

慧海禅师继续说道:“世人很难做到一心一用,他们总是在利害得失中穿梭,囿于浮华的宠辱,产生了‘种种思量’和‘千般妄想’。他们在生命的表层停留不前,这成为他们最大的障碍,他们因此而迷失了自己,丧失了‘平常心’。要知道,生命的意义并不是这样,只有将心融入世界,用平常心去感受生命,才能找到生命的真谛。”

所以在禅宗看来,一个人能明心见性,抛开杂念,将功名利禄看穿,将胜负成败看透,将毁誉得失看破,就能达到时时无碍、处处自在的境界。

拥有一颗平常心,就拥有了一种豁达,一种超然。失败了,转过身揩干痛苦的泪水;成功了,向所有支持者和反对者致以满足的微笑。

其实,无论是比赛还是生活都如同弹琴,弦太紧会断,弦太松弹不出声音;保持平常心才是了悟之本。

现在的人们为了追求所谓幸福的日子,不惜透支健康、付出尊严、出卖人格,到垂暮之时,你会发觉年轻时孜孜以求的东西是那么虚无与缥缈,这时你会对生命产生新的感悟,明白平常心是真谛,是福气。

拥有一颗平常心,才不会浮躁,不会焦灼,不会被欲望填满心灵,更不会让灵魂搁浅在无氧的空间里。拥有一颗平常心就拥有了一种正确的处世原则,一分自我解脱、自我肯定的信心与勇气,不会高估自己,也不会自甘堕落。拥有一颗平常心就不会只追求物质的奢华,而把自己的灵魂淹没在如潮的尘海中。因为更多的时候,生活不是让我们追求外在的繁华,而是求得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所以说,用一颗平常的心去对待、解析生活,就能领悟生活的真谛,才会体悟平平淡淡才是真!

平常人常有,而平常心却不常有。所以平凡人常有,不凡人却不常有。

平常心是道

宋代一位高僧宗杲禅师曾经做过这样一首诗偈:

劝君不用苦劳神,唤作平常转不亲。

冷淡全然没滋味,一回举起一回新。

宗杲禅师的这首诗偈,里里外外无不透露出一种平常心,这种平常心既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处世方法,更是一种寻求心灵平静的方法。“一回举起一回新”,这意思有点像人们常说的“太阳每天都会升起,每天都是新生的”一般,让我们不要太在意每一次的得与失——不要停留在过去的喜悦或者悲哀之中。

在《景德传灯录》中有这样一则公案,说的便是关于平常心的。

从谂禅师问南泉普愿禅师:“什么是道?”

普愿禅师答:“平常心是道。”

从谂禅师又问:“可以趋向于道吗?”

普愿禅师说:“一考虑趋向就错了。”

从谂禅师接着问:“不考虑怎知是道?”

普愿禅师说:“道无所谓知或不知。知是虚妄幻觉,不知则不可断定为善还是为恶。如果真正达到了不疑之道,就像虚空一样的空旷开阔,怎么可以强作评说呢?”

从谂禅师当即便领悟了。

平常心是道,仅仅做到了不贪、不嗔、不喜、不悲是不够的,若我们能将心中那些恶念、那些虚幻的东西,如风吹散云彩一样全部驱散,我们的心灵便不会被外界所困扰,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奢望与恐惧,才是见到一颗存在于我们本性里的平常心。

事实上,事事平常,事事又不平常。平常心,实不平——平常心并非让我们事事漠不关心、对诸事不闻不问,而应该将其化作一种积极向上的力,犹如拨开云雾看到太阳一般,恃那些不正确的心态化为积极向前的驱动力——在危险面前,平常心就是勇敢;在利诱面前,平常心就是纯洁;在纷乱复杂的环境面前,平常心就是保持清醒智慧;在紧要的关头,平常心就是沉着地分析与应对;在荣誉面前,平常心就是谦虚;在诋毁面前,平常心就是自信……

相反,如果人们一旦失去了这颗平常心,则会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对于别人的成功常常认为是“小人得志”;对于自己的不得志,却总认为自己是生不逢时。

平常心藏于每个人的本性之中,只是一些人的平常心被心中的“迷雾”所遮挡,无法见“光”而已;那些能够积极、快意生活的人,总能将这颗本性中的平常心挖掘出来,认真体会好好感悟,故而他们无忧无虑。

以平常心观不平常事,则事事平常。平常心并非“四大皆空”,平常心更不是消极遁世;平常心是一种境界、一种积极人生。平常心是道,是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忧,无时不乐、无时无忧的道。

心定则事定

我国古代大文豪苏东坡一向认为自己的定力很高,很是得意,他写了一道诗偈,说: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苏东坡自夸一番,然后派仆人划船过江,送给佛印和尚欣赏。不料,佛印接过一看,立即把诗偈掷地,还骂了一句:“狗屁不通!”

仆人回去跟苏东坡一说,苏东坡气得直吹胡子,马上过江来找佛印评理。

苏东坡来到佛印住地,老远就嚷道:“佛印,刚才我派人送诗偈请教,若有不妥之处,只管明白开示,何故出言不逊,说我狗屁不通呢?”

佛印笑着问他:“你不是说‘八风吹不动’吗?为何我只放了一个屁,你就坐不住了,急着过江来找我算账呢?”

苏东坡一听,这才恍然大悟,心想:“我自视定力不错,故言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哪知让这和尚轻轻一扇,自己就沉不住气了,我的定力何在呢?”苏东坡忍不住笑了,只好打趣自嘲:“只说八风吹不动,谁知一屁过江来……”

留意你身边的人和事,许多时候你会发现,有些人真可谓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凭着那么聪明的头脑,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绝对是游刃有余。然而,他们并没有像我们想像的那样,事业有成,反而总是在生活中屡屡受挫,最后空负了一身才华。原因何在?心无定力。

利特尔公司是世界上著名的科技咨询公司。它的前身是其创始人利特尔1886年建立的一个小小的化学实验室,创立最初鲜为人知,丝毫也不引人注目。

1921年的一天,在许多企业家参加的一次集会上,一位大亨高谈阔论,否定科学的作用。而一向崇拜科学的利特尔带着轻蔑的微笑,平静地向这位大亨解释科学对企业生产的重要作用。

这位大亨听后,不屑一顾,还嘲讽了利特尔一番,最后他挑衅地说:“我的钱太多了,现有的钱袋已经不够用了,想找猪耳朵做的丝钱袋来装。或许你的科学能帮个忙,如果做成这样的钱袋,大家都会把你当科学家的。”说完,哈哈大笑。聪明的利特尔怎么会听不出大亨的弦外之音呢?他气得嘴唇直抖,但还是抑制住自己,非常谦虚地说:“谢谢你的指点。”因为利特尔感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其后的一段时间里,市场上的猪耳朵被利特尔公司暗中收购一空。购回的猪耳朵被利特尔公司的化学家分解成胶质和纤维组织,然后又把这些物质制成可纺纤维,再纺成丝线,并染上各种美丽颜色,最后编织成五光十色的丝钱袋。这种钱袋投放市场后,顿时被一抢而空。

“用猪耳朵制丝钱袋”,这个荒诞不经的恶意挑衅被粉碎了。那些不相信科学是企业的翅膀,从而也看不起利特尔的人,不得不对利特尔刮目相看。

利特尔公司因此名声大振。面对挑衅,利特尔忍受轻蔑,“虚心”接受指点;不大吵大闹、争执强辩,也不义正词严地加以驳斥,他不露声色,暗中准备,将猪耳朵制成丝钱袋,从而一举成名。

利特尔的成功告诉我们一个不争的事实:一个人的成功不仅仅需要智慧,而且需要定力,假如激烈的反驳和争论可以解决问题,那么,这个世界也就无需我们用实际行动来证明什么了。但是,生活的禅机告诉我们事实才是证明一切的最终衡量尺度。所以,我们长了一张嘴,却长了两只眼睛,两只手。

与人做毫无意义的争论,甚至是气急败坏的争吵于你无益,更显出你的浮浅与无知。那些得道的禅师任何时候都不会与人做毫无意义的争论。而且,他们总能以自己的禅智点化那些无知的人们。即使他们所面临的是生死大限也不会面露惧色。那份从容、那种决定是经过了生活的磨炼和对人生的深刻领悟所获得的。

我们都需要被放置在生活的风刀雨剑下打磨。从一个不成熟的人向成熟的人转变。走过人生的每一次风雨都应该有所收获,即使达不到禅师们的那种高深的禅境,也应该让自己有一些定力。心定才能事定,否则,你只能白白枉费这一生的好时光。

无定力就无成功可言,任何时候都能保持头脑清醒冷静,是一切胜利的先决条件。

任心清净

有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每天都从自家的花园里,采撷鲜花到寺院供佛。

一天,当她正送花到佛殿时,碰巧遇到无德禅师从法堂出来,无德禅师非常欣喜地说道:“你每天都这么虔诚地以香花供佛,来世当得庄严相貌的福报。”

信徒非常欢喜地回答道:“这是应该的,我每天来寺礼佛时,自觉心灵就像洗涤过似的清凉,但回到家中,心就烦乱了。我这样一个家庭主妇,如何在喧嚣的城市中保持一颗清净的心呢?”

无德禅师反问道:“你以鲜花献佛,相信你对花草总有一些常识,我现在问你,你如何保持花朵的新鲜呢?”

信徒答道:“保持花朵新鲜的方法,莫过于每天换水,并且在换水时把花梗剪去一截;因为花梗的一端在水里容易腐烂,腐烂之后,水分就不易吸收,就容易凋谢!”

无德禅师道:“保持一颗清净的心,其道理也是一样。我们生活的环境像瓶里的水,我们就是花,唯有不停净化我们的身心,并且不断地忏悔、检讨,改进陋习、缺点,才能不断吸收到大自然的食粮。”

信徒听后,欢喜地作礼,并且感激地说:“谢谢禅师的开示,希望以后有机会亲近禅师,过一段寺院中禅者的生活,享受晨钟暮鼓、菩提梵唱的宁静。”

无德禅师道:“你的呼吸便是梵唱,脉搏跳动就是钟鼓,身体便是庙宇,两耳就是菩提,无处不是宁静,又何必等机会到寺院中生活呢?”

是啊,热闹场中亦可作道场;只要自己丢下妄缘,抛开杂念,哪里不可宁静呢?如果妄念不除,即使住在深山古寺,一样无法修行。

正如六祖慧能所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人者心动。心才是无法宁静的本源。

有一位青年,因为受了一些挫折变得非常忧郁、消沉。有一次他去海边散步,碰巧遇到以前的一位朋友,这位先生正好是一位心理医生。

于是青年就向这位医生朋友诉说他在生活、社会及爱情中所遭受的种种烦恼,希望朋友能帮他解脱痛苦,斩断生命的烦恼。

安静沉默的医生朋友,似乎没听这位青年的诉说,因为他的眼睛总是眺望着远方的大海,等到青年停止了说话,他自言自语地说:“这帆船遇到满帆的风,行走得好快呀!”

青年就转过头看海,看到一艘帆船正乘风破浪前进,但随即又转回去了。他以为医生朋友并没有听懂他的意思,于是就加重语气诉说自己的种种痛苦,生活中的烦恼、爱情的坎坷、社会的弊病、人类的前途等等问题已经纠结得快要让他发狂了。

医生朋友好像在听,又好像不在听,依然眺望着海中的帆船,自言自语地说:“你还是想想办法,停止那艘行走的帆船吧!”

说完,就转身离去了。

青年感到非常茫然,他的问题没有得到任何解答,只好回家了。过了几天,他主动去找那位医生朋友了。一进门他就躺在地上,两脚竖起,用左脚脚趾扯开右脚的裤管,形状正像一艘满风的帆船。

医生朋友有点惊讶,接着就会心地笑了,随手打开阳台上的窗户,望着远处的山对青年说:“你能让那座山行走吗?”

青年没有答话,站起来在室内走了三四步,然后坐下来,向医生朋友道谢,说完就离开了;走时神采奕奕,好像对生活充满了希望,不见了当初的消沉、颓废。

医生朋友事实上并未回答青年的问题,青年自己找到了答案。医生朋友的话让青年明白了,解决生活乃至生命的苦恼,并不在苦恼的本身,而是要有一个开阔的心灵世界;人们只有止息心的纷扰,才不会被外在的苦恼所困扼,因此要解脱烦恼,就在于自我意念的清净,正如在满风时使帆船停止。

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像那被情感、家庭、社会所缠绕的青年一样,找不到安心的所在;唯有像佛祖一样讲觉悟,好好地在自己的身上下功夫,从内心的观照里,去改正自己的一言一行,才不至于觉得无休止的劳苦。

外在的纠葛、攫取太多,心就没有办法安宁,更无法净化;人对外在无限制地索取,常常是以支付心灵的尊严为代价的。我们应该抬起头来,看看屋外的松林,听听松涛的呼唤,眺望远处的大海以及满风的帆船,我们的心中会有对生命新的转移与看待。

每天让自己沉静几分钟,不要随着外在事物流转而变动,不要放弃洗涤自己、净化自己。把心放在可以安定的位置,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你且静看那莲花初绽,出于淤泥,却依旧心净气洁,不染尘丝。你心比莲心,自是莲心更比人心净。

常行一直心

六祖慧能在《坛经》中曾经提到过“常行一直心”,禅宗运用此语意为指导人们学会常用一种没有是非、区别的心去对待诸事诸物,那样便不会因“大事”的到来而提心吊胆、惴惴不安了。

皎然禅师对此深有感悟,这点感悟来自于他所作的诗偈《山居示灵澈上人》——

晴明路出山初暖,行踏春芜看茗归。

乍削柳枝聊代札,时窥云影学裁衣。

身闲始觉隳名是,新寮方知苦行非。

外物寂中谁似我,松声草色共无机。

偈中的“芜”,意为丛生的草;“茗”,是茶的通称;“隳名”,指隐姓埋名;“苦行”,则为宗教徒修行的一种方法;“外物”,谓超脱于物欲之外;“无机”,无机巧之心。

此偈实写作者对春天的感受,但文中却处处流露着清静寂定的禅机。这种清净寂定的心态,完全来源于惠能禅师所提到的“一直心”。

生活中,人们总是不能摆脱这样或那样事情的束缚,因此面对众多的突如其来的“大事”、“烦心事”,大多数人不但不知该如何应对,有时还会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这样对身体和心理健康都是不利的。

适时地放松心态,从容地看待那些“大事”,用一颗做“小事”的心态去面对处理,不但我们的身心会得到放松,“大事”同样会变为“小菜一碟儿”。

我国著名保健专家洪昭光教授是一位掌握了多门学科理论的医学家。他对健康人生有着深刻的见解。他认为:人表面看起来,高矮差不多,胖瘦也差不多,其实人和人有天壤之别。比如说人生吧,风风雨雨,每个人都会遇到生气着急不痛快的事儿,但是结果各异,原因也在于能否做到“一直心”。

洪昭光教授的病人中有这么一个60多岁的老头儿,大半辈子身体硬朗、没病没灾的。但是有一天他家遇到事儿了:他大儿子骑自行车从胡同里出去一拐弯,正好与对面开来的一辆大卡车相撞,把脖子撞断了,高位截瘫。他到医院时儿子正抢救:身上插着七八根管子,从鼻子一直到尿管,还有胳膊上、腿上到处都是。

老人这下犯了愁:他儿子才25岁,正准备结婚,医生告诉他儿子将高位截瘫,今后大便小便都成问题,别说结婚、工作不成了,就连生活以后一辈子都得要人伺候。医药费三天一万块钱,今后一辈子怎么办呢?

老头儿从医院回去之后就挺不住了,没过几天就吃不下饭,水都喝不下了。后来到医院拍了个片,查出是食道癌,喉管都堵死了。结果在开刀后发现胃里还有两个癌瘤。三个月前还很健康,压力一来就忧虑,三个月内两个部位三个癌,手术以后还是忧心忡忡,结果比儿子死得还早。对他来说压力造成了癌症。

事实上,大部分人的身体机能都是大同小异的,有很多情况下人们得病关键还在于“心”——有的人遇到点事儿就受不了、生闷气、干着急,那病准找上他;有的人遇到“大事”依然乐观处之,这样的人即便有病也不会病到哪去,甚至还会有医学奇迹发生。

人的经历不同,承受能力不同,面对压力的处置方式也不同。倘若能够深刻领悟六祖慧能的“一直心”,就会排解许多的心理压力,活得比别人轻快开心很多。

“一直心”的智慧,不仅仅表现在人们面对重大压力时,在更多的时候表现在得失观上,如果我们能够保持一种冷眼观得失的心境,那便真正做到了“常行一直心”。

《孔子家语》里记载:有一天楚王出游,遗失了他的弓,下面的人要找,楚王说:“不必了,我掉的弓,我的人民会捡到,反正都是楚国人得到,又何必去找呢?”孔子听到这件事,感慨地说:“可惜楚王的心还是不够大啊!为什么不讲人掉了弓,自然有人捡得,又何必计较是不是楚国人呢?”

“人遗弓,人得之”应该是对得失最豁达的看法了。就常情而言,人们在得到一些利益的时候,大都喜不自胜,得意之色溢于言表;而在失去一些利益的时候,自然会沮丧懊恼,心中愤愤不平,失意之色流露于外。但是对于那些志趣高雅的人来说,他们在生活中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并不把个人的得失记在心上。他们面对得失心平气和、冷静以待。

当我们在得与失之间徘徊的时候,只要还有抉择的权利,那么,我们就应当“常行一直心”,以一种平常心的心境去思考得失、去衡量利弊,心里便不会再产生那么多的苦恼与惆怅了。

“一直心”的智慧告诫我们,对待万事万物应该抱有一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常心。运用这颗平常心去观察、去做事,便能缓解心中的压力、抚平患得患失的大喜与大悲。

放慢生命的脚步

我们一生劳碌奔波,却总忘记要找个地方定居下来停一停,到最后骑驴也会被驴踢。

日休禅师曾经说过:“人生只有三天,活在昨天的人迷惑,活在明天的人等待,只有活在今天最踏实。”但是他又告诫人们:“今天,你别走得太快,否则,将会错过一路的好风景!”

现代人看起来实在太忙了,许多人在这忙碌的世界上过活,手脚不停,一刻不得空闲,生命一直往前赶;他们没有时间停一停,看一看,结果,使这原本丰富美丽的世界变得空无一物,只剩下分秒的匆忙、紧张和一生的奔波、劳累。

一天,一位年轻有为的总裁,以比较快的车速,开着他新买的车经过住宅区的巷道。他时刻小心在路边游戏的孩子会突然跑到路中央,所以当他觉得小孩子快跑出来时,就要减慢车速,以免撞人。

就在他的车经过一群小朋友身边的时候,一个小朋友丢了一块砖头打到了他的车门,他很生气地踩了刹车后并退到砖头丢出来的地方。他跳出车,用力地抓住那个丢砖头的小孩,并把他顶在车门上说:“你为什么这样做,你知道你刚刚做了什么吗?真是个可恶的家伙!”接着又吼道:“你知不知道你要赔多少钱来修理这辆新车,你到底为什么要这样做?”

小孩子央求着说:“先生,对不起,我不知道我还能怎么办?我砖块是因为没有人肯把车子停下来。”他边说边流下了眼泪。

他接着说:“因为我哥哥从轮椅上掉了下来,我一个人没有办法把他抬回去。您可以帮我把他抬回去吗?他受伤了,而且他太重了我抱不动。”

这些话让这位年轻有为的总裁深受触动,他抱起男孩受伤的哥哥,帮他坐回轮椅。并拿出手帕擦拭他哥哥的伤口,以确定他哥哥没有什么大问题。

那个小男孩万分感激地说:“谢谢您,先生,上帝会保佑您的!”

年轻的总裁慢慢地、慢慢地走回车上,他决定不修它了。他要让那个凹坑时时提醒自己:“不要等周遭的人丢砖块过来了,才注意到生命的脚步已走得太快。”

当生命想与你的心灵窃窃私语时,若你没有时间,你应该有两种选择:倾听你心灵的声音或让砖头来砸你、提醒你!

有一位老人,年轻的时候汲汲营营,每天都工作超时,拼命地赚钱。

节假日,同事们带孩子度假,他却到小贩朋友的店铺帮忙,以赚取额外收入。原本计划在还完房屋贷款后,便带孩子们到临近的泰国玩玩。可是,三个孩子慢慢长大,学费、生活费也越来越高。于是他更不敢随意花钱,便搁下游玩一事。

大儿子大学毕业典礼后一个星期,夫妻俩打算到日本去探亲。可是,在起程前两天的早晨,醒来时,他突然发现枕边的老伴心脏病发作,一命归天了。

这是怎样的遗憾?你是否也因为生活太快、太忙碌而忽略了你所爱的人呢?

其实,人不是赛场上的马,只懂得带着眼罩拼命往前跑,除了终点的白线之外,什么都看不见。我们不必把每天的时间都安排得紧紧的,应该留下空闲来欣赏四周的风景,来关心身边的人。

适可而止,见好就收

佛教讲“法不孤起,仗境方生”。因为“缘起”,因此人生有无限的机会、无限的力量、无限的潜能、无限的意义。可以说,人生就是一个“无限”。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无限,就毫无顾忌,妄肆而为。有的时候,更应该有个“适可而止”的人生。强开的花难美,早熟的果难甜,天地的节气岁令,总有个时序轮换。悬崖要勒马,尸祝不代庖,举凡吾人的行事,也要有个分寸拿捏。《宝王三昧论》也说:“于人不求顺适,人顺适则心必自矜。见利不求沾分,利沾分则痴心亦动。”“适可而止”的人生,实在可以作为座右铭的参考。

在生活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的起承转合过程中,人应随时随地、恰如其分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位置。中国人说:“贵在时中”时就是随时,中就是中和,所谓时中,就是顺时而变,恰到好处。正如孟子所说的:“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鉴于人的情感和欲望常常盲目变化的特点,讲究时中,就是要注意适可而止,见好就收。一个人是否成熟的标志之一是看他会不会退而求其次。退而求其次并不是懦弱畏难。当人生进程的某一方面遇到难以逾越的阻碍时,善于权变通达,心情愉快地选择一个更适合自己的目标去追求,这事实上也是一种进取,是一种更踏实可行的以退为进。古人说:“力能则进,否则退,量力而行。”自不量力是做人的大敌。当一个人在一种境地中感到力不从心的时候,退一步反而海阔天空。

一个聪明的女人懂得适度地打扮自己,一个成熟的男子知道恰当地表现自己。美酒饮到微醉处,好花看到半开时。明人许相卿说:“富贵怕见花开”此语殊有意味。言已开则谢,适可喜正可惧。做人要有一种自惕惕人的心情,得意时莫忘回头,着手处当留余步。此所谓“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宋人李若拙因仕海沉浮,作《五知先生传》,谓做人当知时、知难、知命、知退、知足,时人以为智见,反其道而行,结果必适得其反。

君子好名,小人爱利,人一旦为名利驱使,往往身不由己,只知进,不知退。尤其在中国古代的政治生活中,不懂得适可而止,见好便收,无疑是临渊纵马。中国的君王,大多数可与同患,难与处安。所以做臣下的在大名之下,往往难以久居。故老子早就有言在先:“功名,名遂,身退。”范蠡乘舟浮海,得以终身;文种不听劝告,饮剑自尽。此二人,足以令中国历史臣宦者为戒。不过,人的不幸往往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

任何人不可能一生总是春风得意,人生最风光、最美妙的往往是最短暂的。俗言道:“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就像搓牌一样,一个人不能总是得手,一副好牌之后往往就是坏牌的开始。所以,见好就收便是最大的赢家。世故如此,人情也是一样。与人相交,不论是同性知己还是异性朋友,都要有适可而止的心境。君子之交淡如水,既可避免势尽人疏、利尽人散的结局,同时友谊也只有在平淡中方能见出真情。越是形影不离的朋友越容易反目为仇。因此,古人告诫说:“受恩深处宜先退,得意浓时便可休。”即使是恩爱夫妻,天长日久的耳鬓厮磨,也会有爱老情衰的一天。北宋词人秦少游所谓“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不只是劳燕两地的分居夫妻之心理安慰,更应为终日厮守的男女情侣之醒世忠告。

高僧下山游说佛法,在一家店铺里看到一尊释迦牟尼像,青铜所铸,形体逼真,神态安然,高僧大悦。若能带回寺里,开启其佛光,济世供奉,真乃一件幸事,可店铺老板要价5000元,分文不能少,加上见高僧如此钟爱它,更加咬定原价不放。

高僧回到寺里对众僧谈起此事,众僧很着急,问高僧打算以多少钱买下它。高僧说:“500元足矣。”众僧唏嘘不止:“那怎么可能?”高僧说:“天理犹存,当有办法,万丈红尘,芸芸众生,欲壑难填,得不偿失啊,我高僧慈悲,普度众生,当让他仅仅赚到这500元!”

“怎样普度他呢?”众僧不解地问。

“让他忏悔。”高僧笑答。众僧更不解了。高僧说:“只管按我的吩咐去做就行了。”

第一个弟子下山去店铺里和老板砍价,弟子咬定4500元,未果回山。

第二天,第二个弟子下山去和老板砍价,咬定4000元不放,亦未果回山。

就这样,直到最后一个弟子在第九天下山时所给的价已经低到了200元。眼见着一个个买主一天天离去、一个比一个价给得低,老板很是着急,每一天他都后悔不如以前一天的价格卖给前一个人了,他深深地怨责自己太贪。到第十天时,他在心里说,今天若再有人来,无论给多少钱我也要立即出手。

第十天,高僧亲自下山,说要出500元买下它,老板高兴得不得了——竟然反弹到了500元!当即出手,高兴之余另赠佛龛台一具。高僧得到了那尊铜像,谢绝了龛台,单掌作揖笑曰:“欲望无边,凡事有度,一切适可而止啊!善哉,善哉……”

适可而止,见好便收,是历代智者的忠告,更是一门处世的艺术。

世事如浮云,瞬息万变。不过,世事的变化并非无章可循,而是穷极则返,循环往复。人生变故,犹如环流,事盛则衰,物极必反。生活既然如此,做人处世就应处处讲究恰当的分寸。过犹不及,不及是大错,太过是大恶,恰到好处的是不偏不倚的中和。基于这种认识,中国人在这方面表现出高超的处世艺术。中国人常说:“做人不要做绝,说话不要说尽。”廉颇做人太绝,不得不肉袒负荆,登门向蔺相如谢罪。郑伯说话太尽,无奈何掘地及泉,隧而见母。故俗言道:“凡事留一线,日后好见面。”凡事都能留有余地,方可避免走向极端。特别在权衡进退得失的时候,务必注意适可而止,尽量做到见好便收。

“退”之“进”道

五祖弘忍大师很懂得进退之道,在《坛经》里记载着,五祖弘忍大师自从发现六祖惠能的慧根之后,就一直在暗地里传授佛法给他,后来又偷偷地传衣钵给他。

有人可能会很不了解这件事情,其实事情很简单,如同《坛经》上说的“衣为争端”,弘忍大师生怕六祖因此而遭受劫难,所以告诫惠能:“汝须速去,恐人害汝。”然而,值得一提的是,传衣钵的事情本来是很光明正大的,为什么五祖弘忍大师却要做得如此神秘,还要六祖在拿到衣钵之后赶紧逃跑呢?

其实并非弘忍大师怕事,而是他采取了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较之鲁莽行事尤胜一筹,才使得禅宗得以在六祖惠能手中发扬光大。

进退之道本该如此——以退为进,不退焉有进。五代时期著名的禅师布袋和尚曾做过一首诗偈,将进退的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此偈中说的不论是“低头”,还是“退步”,都非常符合水田插秧的实际,又皆契合人生的禅悟之道。

要知道,人若在平视时,目光或为树障,或为山遮,难得及远,而“低头”插秧时,眼为之明,心为之静,而插秧之倒着走有如“退步”,实际上却是一种向前。

龙虎寺的住持无德禅师,请人来为龙虎寺画一幅壁画,要求这幅壁画须以龙虎为主题。

当壁画草拟的时候,僧人都感觉壁画不太理想,但是又说不出所以然。无德禅师看罢之后,指点道:“壁画中的龙前探身躯,而虎则是高昂虎头,威风确实威风,不过却缺少了摄人心魄的力度。为什么呢?因为龙要攻击的时候,先要弯曲自己的脖子积蓄能量;而虎要攻击之前,都是弓起脊背才能发动致命一击。”大家都为无德禅师的评论所叹服。

无德禅师把话锋一转,接着说道:“其实修道的道理也是一样的,只有先把自己的欲望收缩回来,把自己的身份放低,才会真正产生前进的动力。如果人不能韬光养晦,那么是绝对不能成功的。”

把自己的身份放到最低,反而越能得到别人的敬重。古代智者指出的这个奥妙,不知今天还会有多少人能够领悟?

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采取一种宁折勿弯的做法,一味地承受工作和生活带给他们的种种压力和烦恼,却不能用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将之化解掉。若是那样,人生也只是活在无限的迷茫和痛苦之中。

曾经有一篇文章《山谷中的谜底》揭示了这种现象:加拿大的魁北克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山谷中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唯一能引人注意的是,它的西坡长满松、柏、女贞等,而东坡却只有雪松。

这一奇异现象的形成是个谜,许多人都不能明白其中的原因所以被称为“山谷中的谜”。然而无意间揭开这个谜的,竟是一对普通夫妇。

那是1993年的一个冬天,这对婚姻正濒于破裂边缘的夫妻为了重新找回昔日的爱情,打算做一次浪漫之旅,如果能找回就继续一起生活,如果不能就以这次旅行作为最后的回忆。他们来到这个山谷的时候,天下起了大雪。他们支起帐篷望着满天飞舞的大雪,欣赏山谷中美丽的雪景。后来他们发现由于特殊的风向,山谷东坡的雪总比西坡的雪来得厚来得急。不一会儿,雪松上就落了厚厚的一层雪。随着雪越积越多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随着雪的重量向下弯曲,直到雪攒到一定的重量从枝上滑落。雪松依然抖擞精神迎接下一次大雪的堆积。这样一曲一折之间大雪没能耐何雪松。可其他的树却没有雪松这种本领,树枝就被积雪很轻易地压断从而导致树木的死亡。

帐篷中的妻子发现了这一景观,对丈夫说:“东坡肯定也长过杂树,只是不会弯曲才被大雪摧毁了。”丈夫点头称是。少顷,两人像突然明白了什么似的,相互吻着拥抱在一起。

丈夫兴奋地说:“我们揭开了一个谜——对于外界的压力要尽可能地去承受,在承受不了的时候,要学会弯曲一下,像雪松一样让一步,这样就不会被压垮了。”

过大的压力会把一个人压垮,如果人们能学会这种“弹性”将压力化解,便能拥有像雪松一样抖擞精神迎接更猛烈的风雪而屹立不倒了。

行军打仗一味向前虽然勇气可嘉,然而却未必能够打胜仗。解放战争时期,四渡赤水就是一种进退之道的经典胜利,也是我们人生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智慧。因此,慧者都不以一时的进退观成败,而是以一颗平常心化解掉内心的压力,采取以退为进的人生智慧实现人生。

在一定条件下,窄就是宽,低就是高,退就是进。掌握了这一点,就能使得心灵及其行为达到更高层次的自由。

在金钱面前保持清醒

有位高僧在云游四方时无意间拣到一块宝石,就顺手扔入背袋中。

有一天,高僧遇见一个疲惫不堪的人,高僧就和这人分享他所有的食物。这时,这个人发现了高僧袋子中的宝石,非常惊讶。高僧就毫不犹豫地把宝石给了他,他兴高采烈地走了。

不久,那人又跑了回来,恭恭敬敬地把宝石还给高僧,说:“我不要宝石了,我想要那比宝石更珍贵的东西。是什么原因使你愿意把这么贵重的宝石送给我?请告诉我。”

一个愿意以宝石赠人的人具有比宝石更珍贵的心,他已超越了金钱的束缚,成为脱俗之人。许多人在贫穷的时候也许对金钱的概念并不是很清晰。然而,当他的金钱越聚越多时,心灵也就很容易扭曲,那种有钱人的姿态会随着腰包的膨胀而逐渐凸显。这种人外表看来光鲜夺目,事实上已经成为金钱的牺牲品,心灵原有的色泽已被金钱掩盖、腐蚀。所以,他们的最终结局只会是被贪欲所累,悔恨难当。

几年前,曾有这样一位极度自负且贪心的职业高尔夫球选手,当时他已很有名气,可他却偏偏因为贪心而拒绝参加很多小型的赛事。原因很简单,就是嫌弃那种赛事提供的报酬有限。与此相比,他更热衷于出席一些带有表演性质的比赛,因为那样既省去了很多的力气,收入也相当可观。久而久之,人们知道了他的喜好,自然也就不再去关注他。

可是某一天,却有一个戴着墨镜、手拿高尔夫球杆的人找到了他。来者说他愿意出每个洞100美金的价钱来跟他赌一场,并说自己一定能够战胜他。他当然不傻,因为来者是一个盲人,所以他表示拒绝这场赌局。

然而那个人始终坚持要和他赛一场,并且反复强调自己一定能赢。

贪心使他终于接受了盲人的邀请,并一再提醒对方必须真的遵守每个洞100美金的规定来比赛。当他心急火燎地问那个盲人什么时候开始比赛时,对方的回答简单干脆:“我无所谓,就由你来选择吧,随便哪个晚上都可以。”

一句“随便哪个晚上都可以”,让所有看到这个故事的人都不禁哑然失笑,笑那个盲人所拥有的一份智慧,更笑那个高尔夫球选手终于因为自己的贪欲而受到了愚弄和惩罚。

在犹太人中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一个拥有着巨额钱财的守财奴去他的拉比那里乞求祝福。拉比先让他站在窗前,透过玻璃去看外面的街道,然后问他到底看到了什么,守财奴回答说:“看到了满街的人。”

接着拉比又把他带到了一面镜子前,问他又看到了什么,守财奴回答说:“只看到了我自己。”

于是,拉比对这个守财奴说:“窗户和镜子,它们都是用玻璃做的,只不过在镜子的上面又多镀了一层银。所以玻璃让我们看到了别人,而镜子则因为多了这层银所以就只能让我们看到自己了。”

这是一个多么简单的道理,只可惜能够真正懂得这个道理的人却少之又少。人一旦掉入了金钱的陷阱,那么即便有再简单明了的道理和再多的智慧,也很难再去拯救自己了。

所以,世人应时刻保持一份对自己和对金钱的清醒,不要让金钱腐蚀了自己的心灵,尽管你无须成为佛家的一分子,成为一个出世之人,但能够保持一种心灵的澄澈终归是好的。

生活求俭

让自己优于别人,在地位上和物质上令人羡慕是大多数人追求的目标。也许正源于此,使得许多人难以安于现状,安于平淡,安于简单生活,甚至因此而使他们失去了低调做人的本色。然而,他们并未注意到在追求生活表面的高层次时,就极容易让精神的追求趋于麻木、低俗。而人生的价值却正是精神的充实和满足。

所以,不少人对生活有一些过高的期望:拥有宽敞豪华的寓所、争取更高的社会地位、买高档商品、跟上流行的大潮,永不落伍,等等,都并非人生价值的真正体现。所以,佛教主张人们节俭以修身,不无道理。

乌达雅纳王妃夏马伐蒂向阿难陀供奉五百件衣服,阿难陀欣然接受了。

乌达雅纳王听说后,他怀疑阿难陀可能是出自贪心才接受了这些衣服。于是他探望了阿难陀,对阿难陀说:“尊敬的法师,你为什么一下子接受五百件衣服呢?”

阿难陀回答说:“大王,有许多比丘都穿着破衣服,我准备把这些衣服分给他们。”

“那么,破旧的衣服做什么用呢?”

“破旧的衣服做床单用。”

“旧床单呢?”

“做枕头套。”

“旧枕头套呢?”

“做床垫。”

“旧床垫呢?”

“做擦脚布。”

“旧擦脚布呢?”

“做抹布。”

“旧抹布呢?”

“大王,我们把旧抹布撕碎了混在泥土中,盖房子时抹在墙上。”

可见,阿难陀并非贪心,而是一个节俭的好榜样。无论是佛是人,节俭都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低调,不彰显。

若论富翁,台湾首富王永庆可以算做一个大人物了,即使在世界企业家行列中,“王永庆”这三个字听起来也是如雷贯耳。王永庆不仅是台湾最大的集团——台塑企业集团的董事长,也是台湾工业界的领袖,更是世界闻名的富豪。据美国一家杂志20世纪80年代末期编制的世界超级富豪排行榜,王永庆名列第十六位。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拥有数十亿美元资产的超级富翁,做人却并不张扬,个人生活也节俭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在家中,他每天坚持做毛巾操,所用的那条毛巾竟用了20多年,直到实在无法使用为止。家里用的肥皂,即使剩下一小片,也不会轻易丢掉,而是将其粘附在大肥皂上,力求用尽其剩余价值。

王永庆的这种作风,在公司里也同样保持着。除非有应酬,他一般在公司里吃午餐。他也不搞特殊化,吃的是和一般部门主管一样的盒饭。边吃边听汇报,检查工作。他招待客人,并不是到豪华大饭店里去大摆宴席,而是在各分公司设立的招待所里设便饭。

大企业里的高级管理人员一般都配有轿车,但台塑企业集团出于节约的考虑,不但处长级没有配备轿车,就连经理级也没有专车。一旦发现下属有铺张浪费行为,王永庆的处罚是相当严厉的。一次,有几名部门主管因公请了3位客人吃饭,花掉了两万元新台币。王永庆知道这件事后,不但把几位主管狠狠地教训了一顿,还对他们处以重罚。

像王永庆这样的超级富豪,一掷千金对他来说根本就不算什么。但他却能不求奢华,保持常人姿态,这可能是王永庆之所以走向成功的重要原因。

虽然王永庆生活上节俭,但他绝对不是一个守财奴。他创立的长庚医院,收费标准大大低于其他医院。他多次捐款给社会福利和公共事业,而且出手阔绰,毫不吝惜。他曾经一次捐给一家医院2.5亿新台币,用于医院的扩建改造。

王永庆的所作所为不失为一种低调做人的姿态。

佛教说,人的一生就是受苦的过程。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都来信奉这个观点,但是,你要谋求发展,就要处处小心谨慎,低调做人,把吃苦受累看做是很平常的事,这才是一种稳健的心态。

一切物品因缘而来,惜物就应惜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