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综合竞争力是由专业能力乘上人脉竞争力的合集。当缺乏人脉,一个人要成功必须依靠一点一滴的种植耕耘,而拥有了人脉仿佛坐上了直升机直达事业的巅峰。因此,每个人想成功毋庸置疑要有自己的人脉圈,而如何科学地战略地构筑人脉圈,是有规律可循的。
临渊羡鱼,不如创造人脉
众所周知,要想成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专业上的竞争力,另一个是人脉竞争力,而你所取得的成就是一个两者相乘的关系。因此,我们往往会看到一个人专业上无敌,但不善于与人交际,结果做着与自己能力不相称的工作;若有人脉相助的话,这个人的竞争力将是不可限量的。
出生于非富即贵的家庭中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大多数人都生于平凡,没有办法在站上起跑线的时候便能结识显贵、富豪,有的甚至极少能遇到与自己志趣相投,对自己未来事业有助益的朋友。那怎么办呢?很多人就陷于整日的抱怨之中,为自己的不成功找一个借口。其实,无论你如何发泄都无法改变这个生而不平等的事实,但依然有机会让你扭转命运,就是创造你的人脉网络。
哈佛大学曾对贝尔实验室顶尖研究员作了调查,来确认人脉网络在一个人的成就中的重要性。调查发现,被大家认同的杰出人才,重点不在专业能力上,而是那些杰出人才会采用不同的人际策略。这些人会多花时间与那些在关键时刻可能有帮助的人培养良好的关系,在面临问题或危机时便更容易化险为夷。
潘基文自小受着良好的教育,但在他20岁时家道中落,需要他挣钱补贴家用。这时他遇到了人生第一次重要选择,是去美国还是去印度做外交官?潘基文自然是心里向往美国那个世界的中心,能去见见世面也好,但考虑到消费水平高,很难攒下钱来,只好选择了发展中的印度。
潘基文到任后,并未因为印度不是心中所想的地方而失意,而是认真投入到了工作之中,很快便以自己的才气引起了韩国驻印度总领事卢信永的注意。卢信永发现这个小伙子谈吐不俗,心思缜密,办事沉稳,很多棘手的问题到了他手里都会迎刃而解。
潘基文也愿意向这个有极其丰富外交经验的领导取经,他也意识到卢信永将会对自己的外交生涯产生重大的影响,于是更加卖力气地四处奔波,把领事馆的各项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后来,卢信永担任了韩国国务总理,他首先想到的是十几年前在印度一起共事过的那个小伙子,立即把他推荐到了总理府工作,后来更破格提拔他担任了总理礼宾秘书、理事官。潘基文的职务像坐了直升机一样,他最后如愿当上了联合国秘书长。
潘基文是有才华的,但如果没有卢信永这个伯乐,很可能就会被埋没。但我们也可以看到,潘基文受到重用的过程不是被动地等待着被发现,而是靠自己的实力积极主动地去争取,创造出自己的人脉。
很多人都会有一个不服气的看法,就是一旦有人给我机会,我一定能大显身手,甚至做得更好。但遗憾的是你就是得不到给你做出业绩的机会,可以说在起跑线上就输了。有些人虽然本事一般但因为一次机会,便开始了自己事业接二连三的连锁反应,虽然比自己有才华有潜力的人比比皆是,但就是能够在众人羡慕、嫉妒的目光下节节高升。道理很简单,就是有些人总是把时间用在苦练内功上,却不考虑“构筑人脉的方法”。等待机遇早晚会落到自己头上的想法,可能是中国传统思维里觉得低调、谦虚、被人发现得来的荣誉更尊贵,但这种谦虚在当今社会显然已经不适用了。
自然,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拥有自己的人脉,也有累积自己人脉的特有方式。总的来说,构筑人脉需要有一些基本的素养,比如自信、微笑等等,这些在本书的很多章节都有详细的解读。其中积极主动是比较重要的,要想多多地创造人脉,就要多多地结识人。
在数学上有一个“大数法则”,讲的是假设你有一枚硬币正面代表你能够成为朋友,反面代表不能。当你随意投掷两次时,可能巧合占了很大比重,而当你投一百次以上时,成为朋友与不能成为朋友的概率接近50%,也就是说你结识的人越多,也将会有越多的人成为你的朋友,这个给予我们一个重要的人际交往启示是:一定要广结人缘。
与其临渊羡鱼,不如从现在开始就去加强主动与人沟通的自信和愿望,如果总是怕被拒绝,而不愿意主动走出去与人交往,就根本谈不上什么构筑人脉了。
始终敬业,为机遇时刻准备着
对于很多取得成功的人来说,在被问及成功历程的时候,如果他比较诚实的话,往往会觉得一切都是机遇,自己也不清楚为什么得到了提拔的机会,然后又在这个平台上做出了成绩,结果就一帆风顺。
是的,当我们谈到一位商场上叱咤风云的人物时,总要去追寻“第一桶金”的故事,因为资本原始积累是很难的,一个人要想把生意做大,资本是非常重要的。同样一个人要想有更大的发展,便要询问他的第一次提拔,因为第一次做出业绩、升迁的机会,才让他真正登上了一个台阶,开始一步步走向事业的巅峰。
重要的是,这个社会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靠熬年头而得到晋升的机会,有很多人做了一辈子底层公务员没有升职,做了一辈子图书小编却没有升为主编,做了一辈子业务员却没有成为经理等等。这种原地停滞的情况对一个人来说其实是以前工作的延长战,这种情况就算排一辈子队,也可能不会碰到施展才能的机会。要知道企业的人资构建往往是金字塔形,越往下人越拥挤,对职业技能要求也越低,可能过不了两年你发现周围都是比你小很多的年轻人。要想打破这种魔咒,就要尽量早一些得到升迁的机会,使你脱离最底层的年龄竞争。
不可不提的一点就是,得到提拔任命最困难的地方是潜规则。虽然往往在台上说的是唯贤任命,采取公平竞争的方式,但结果通常是暗箱操作得到的。当然,如果你一开始就有着很强的人脉,便可以通过潜规则得到最快的上升,但对于没有这个捷径的一般人,就要想尽一切手段让别人想起你,并认为你是合适的人选而推荐你。
但如何让对方认为你就是合适的人选呢?就需要尽量表现得敬业,使你在人群中显得与众不同,才能有机会被注意到,进而靠近升迁的机会。
汉斯和诺恩同在一个车间里工作,每当下班的铃声响起,诺恩总是第一个换上衣服,冲出厂房,而汉斯则总是最后一个离开,他十分仔细地做完自己的工作,并且在车间里走一圈,看到没有问题后才关上大门。
有一天,诺恩和汉斯在酒吧里喝酒,诺恩对汉斯说:“你让我们感到很难堪。”
“为什么?”汉斯有些疑惑不解。
“你让老板认为我们不够努力。”诺恩停顿了一下又说,“要知道,我们不过是在为别人工作。”
“是的,我们是在为老板工作,但是,也是在为自己而工作。”汉斯肯定地回答说。
我们可想而知,如果老板想要在两人中提拔一个予以重用,当然是汉斯。的确,当你手中摸到一把烂牌时,只有认认真真地把它打好,才有可能获得绝地反击的机会,如果你一看到牌烂就弃牌出局,那么从放弃的那一刻就已经输了。同样,如果你没有富贵的家庭出身,也没受到一流的教育,敬业就成为了唯一的武器和砝码,因为老板都喜欢敬业的人,始终勤勉敬业是你走向成功的一条途径,也有可能借此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美国标准石油公司里,有一位叫阿基勃特的小职员,工作十分敬业。他每次签名时都要在名字下面写上“每桶4美元的标准石油”字样,就算是写信、收据上的签名也从不例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因此被同事叫做“每桶4美元”,而他的真名倒没有人叫。
公司董事长洛克菲勒知道这件事后说:“竟有职员如此努力宣扬公司的声誉,我要见一见他。”于是邀请阿基勃特共进晚餐。后来,洛克菲勒卸任,阿基勃特成了第二任董事长。
这是一件谁都可以做到的事,可是只有阿基勃特一个人去做了,而且坚定不移,乐此不疲。嘲笑他的人中,肯定有不少人才华、能力都在他之上,可是到最后,只有他成了董事长。
阿基勃特就是通过敬业而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以至于洛克菲勒这样的董事长也知道了。其实,当大家在当笑话来讲阿基勃特“每桶4美元”的故事时,无形中也在作着一种推荐,也正是这种推荐让阿基勃特广为人知,得到了一个让所有人都艳羡的机遇。
俗话说,机遇总是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当你看到别人获得机遇时,可能总是想不过是走狗屎运罢了,机会总有轮到我的一天。其实,仔细思量一下就会明白,机遇不是从天而降的,事实上这个人一直都在为了机会而不懈地努力着。
自我管理,SOHO成为未来主流
在这里提出一个人脉重要性的新概念,就是未来社会的变革,终身雇用制将解体,而取而代之的是个人SOHO(自由职业)式的商业合作。人们越来越需要自我管理,以及努力构筑个人的人脉圈。
随着人们个人文化水平的提高,越来越不需要公司这种强制劳动的组织存在,企业的职能也由原来的按月发给员工工资的级属关系,变成了以项目合作为主的合约关系。企业由过去剥削工人剩余劳动力型,转变为争取项目然后召集人马来完成的代理型,这种合同式的管理模式,有效地降低了公司运营成本和风险,而原来的员工可以多元化地选择自己参与的项目,做得越多得到的收益也越多。事实上,即使再强的企业在现在这个商业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也很可能会有倒闭的危险。人们现在不得不考虑管理自己的一生,这个责任也越来越重。
这个商业时代已经不是过去“一个萝卜一个坑”,靠着公司的名头打天下的时代了。每个人要想保住自己的饭碗,就要用业绩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自我肩负起的责任越来越重了。如果社会不认可你的能力的话,光是靠着原来公司认命你的管理地位是越来越不行了。
于是,人脉网就越来越重要了,你所取得的成功和业绩将成为你参与游戏的入场券。这种人脉概念与原来我们说的那种吃吃喝喝的交际人脉有所区别。过去的友情人脉建立在个人在企业中的地位的基础上,一个人动用企业的权力使双方达成合作,而未来却是以利益交换为前提,取决于在合作中能做出什么样的贡献。
玛瑞是一名设计师。她最早受雇于一家装饰公司,做住宅及办公室室内装潢设计,后来又涉及商业装潢设计领域。在积累了五六年的工作经验后,她自己办了一家设计工作室,成为一名SOHO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