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种人际交往中,取信于人早已被公认为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基本条件之一,同时也是生活于文明社会的现代人应具有的一种优良品德。因此,无论在正式还是非正式的场合,你都绝对不能对此疏忽大意,说不定仅仅是一次五分钟的迟到就会让你失去一条最为关键的人脉。在人际交往中,一个人对他人的承诺,实际上事关个人的信誉,一个人只有遵守承诺,言而有信,才能获得别人的信任与尊重,这样的人,才能真正地立足于社会,并且赢得良好声望。
人际秘诀,成功在于主动联系
诺基亚手机有一则广告宣传语:“成功在于联系。”这句话揭示了编织人脉网络的一个真谛,每天为你的人际关系多投入一点点,你终将得到回报。
从心理学上来说,人出于自我保护一般来讲都是比较被动的,但每个人其实都希望得到关心和友谊,所以交朋友是人的一种需要。而另一条心理学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一个人认识的人越多,可能结交的朋友就越多。两者综合起来,告诉我们一个人脉交往秘诀就是,要想获得广泛的人脉就要主动结识更多的人,并保持联系。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尽管与人交往的欲望很强烈,但仍然不得不忍受孤独的折磨。在潜意识中,他们总是等待别人首先接纳他们。他们的朋友很少,甚至没有朋友,这往往与他们在社交上总是采取消极被动的退缩方式有关。所以,编织自己的人脉网络时,要主动去制造与别人相处的机会,主动出击才是正确的选择。
据传,日月光半导体前总经理刘英武当初在美国IBM工作时,为了争取与老板碰面的机会,每天都细心观察老板上洗手间的时间,自己选择在那时去上洗手间,以增加互动。他如此有创意地主动出击,就是为了让老板熟悉他、了解他,以便提升自己的人脉竞争力。
别人同你一样是不会无缘无故对其他人感兴趣的,因此,要想赢得别人的好感,同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形成一个丰富的人脉网络世界,你就必须去充当交往的主动者,使自己处于主动的地位。当你主动与陌生人打招呼,主动与人攀谈,并一次次获得成功的经验后,你的自信心便会越来越强,人际关系也会越来越好。
主动结识朋友会让你有一个很好的初级人脉圈,为了让人脉真正地为你服务,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则需要花一些时间与人通话、见面、吃饭、喝咖啡、聊天,保持联络与维护。每天为你的人际关系多投入一点点,你终将得到更大的回报。
从事营销工作的罗纳德所在的公司开始时对销售人员管理比较宽松,希望每一个销售人员都能够发挥各自的才能,创造最大的效益,但销售业绩始终不能令人满意。于是,公司采取了新策略,由过去各自为战的销售模式转变为彼此呼应的团队营销。
每一个销售计划都是由几个人组成的团队共同来完成。每个人在团队中都有明确的分工,大家各司其职,定期碰头通报各自的进展情况,然后商讨并作出及时的决策。所以,虽然大家不是每天坐在一间办公室里,但彼此之间还是要保持密切的联系。在这种经常保持联系的工作状态下,人际关系比起从前更加和谐,公司的业绩也很快得到了提高。
事实证明,这种“团队作战”的组织形式,比过于分散的个人方式更有成果,可以群策群力地完成好工作。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即便再大,也还是有限的,他必须要依靠别人的帮助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于主动、经常性地保持联系。老话里有句“远亲不如近邻”,就是说一个久不走动的亲戚,遇到意外时还不如天天见面的邻居更有帮助。通过实践发现,一个人人际关系好往往是由于他与别人经常保持联系的结果。当你认识的是一名新顾客,如果能经常与他联络,持久保持一种朋友关系,那么有新产品上市,推荐给他时接受程度就比较高;反过来,即使一位老顾客,你有一年没有联系了,突然打电话过去请求他购买新产品往往不会成功。
从人性的角度来看,每一个人都习惯被动,很少有人会喜欢到一个场合主动交朋友。但人脉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格外重要,要求我们必须去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如果你平时也不愿花时间在上面,往往到了关键时刻,才发觉自己的人脉资源太少。
事实上,改善人脉非常容易,简单地讲只是一个观念的改变,可能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变化。从概率上讲,主动去结交的人,往往更容易交到好朋友。因此,编织人脉网络时只有主动出击,主动联络,勤加沟通,才会有所收获。
跻身圈内,“他荐”令你身价暴涨
是圈内还是圈外人,有时对一个人的事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圈里圈外,是一个人身价的分割线,进入圈内意味着你被这个行业的人所认同,你是专业的,你所从事的是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工作,因此你的报酬将与这个圈子的行情相当;而未能进入圈内,你可能就是外行,那么你只是个常规工作者,想要与圈内人交朋友也比较困难。
圈内与圈外,之所以冰火两重天,这里面有一个人际交往的心理学。圈子是存在很多规则的,要进入这个圈子首先要有这方面的认知,否则是不会受到欢迎的。所以,要进入一个圈子先要学习,学习这里面人的穿衣风格、兴趣爱好,这通常是一种聪明的办法。通过互相交流信息、切磋体会都可融洽人际关系,让你尽快地融入圈内。
因为一些高端的项目和比较专业领域的项目,进行大范围的社会招标往往浪费精力,也很难招到。在各个领域里,高手总是有限的,而且相互之间肯定都比较熟悉。比如说网球比赛选手,他们之间经常交手最了解对方的实力;编程高手,他们都是各领域内的佼佼者,这种专业内互相间的推荐方式也是最便捷的,像微软公司就极少对外招聘员工,人才的引进往往都通过在职员工、同行的推荐,简单面试然后进入公司工作。
因此,要想获得机会,单凭个人宣传,是很难进入圈内的。这时就需要一个人脉间的相互推荐,“他荐”才是让你真正跻身圈内的关系所在,可能只在一夜之间你的身价就会暴涨数十倍,这并非无稽之谈。
这种例子,发生最多的是在演艺圈。我们知道一个新人走红往往就是一部大片,因此像与周星驰合作的“星女郎”、与张艺谋导演合作的“谋女郎”、还有参与007系列电影的“邦女郎”,她们往往一片成名,从而声名鹊起,走上事业的巅峰,而她们往往是通过他人的推荐才走上了荧屏和银幕的。好莱坞的电影工业早就商业化了,它的电影制作分工极细,制片人身边的摄影、摄像、技术、美工、电脑特技等等一系列相关工作人员,都是经过他人推荐进入拍摄组的,而且推荐者与被推荐者同为专业性人才,都拥有着相当丰富的经验。演艺圈是一个排他性比较强的行业,一个导演专业的毕业班可能会出几十个导演,但真正能够有机会执导的简直是九牛一毛,因此即使是电影学院科班出身的专业人才,往往也要依靠人脉才能得到实习的机会。
其实,在圈内能够得到推荐往往取决于人与人之间的相容度,与我们常说的社会普遍的性格特征关系不大。也许一个人在品质上、道德上有缺陷,但只要在某个方面与推荐者发生了强烈的共鸣,便可以得到宽容和接纳;反之即使一个人再谦恭,如果缺乏相互吸引的特殊才能,也将不被列入引荐的名单。
春秋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叫管仲的年轻人,他有一个好朋友叫鲍叔牙。鲍叔牙知道管仲是一个很有贤能的人,所以在很多地方对他比较宽容。比如,管仲家境贫穷,与鲍叔牙一起做生意时经常喜欢占便宜。鲍叔牙毫不在意,始终对管仲很好。后来,鲍叔牙做了齐国公子小白的家臣,管仲做了公子纠的家臣。公子纠与齐桓公争夺齐国王位而上演了一场宫廷斗争,结果公子纠被杀,小白登位成为齐桓公。鲍叔牙反而向桓公推荐管仲,并说服齐桓公不记前仇任用管仲当了齐国的宰相。靠着管仲的谋略,齐国大治,齐桓公称霸。
从整个历史来看,管仲的个人职业生涯是非常失败的,而且品德不好。他赚朋友钱,打仗时逃跑,自己原来辅佐的主子死了也不自杀,这样的人之所以得以出人头地,就是靠鲍叔牙的举荐,从而,由一个阶下之囚,转瞬间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治国宰相。我们要说,为什么鲍叔牙会这么宽容管仲,难道世间只有一个管仲吗?我想就是因为鲍叔牙与管仲在核心价值上有着高度的融洽,我们可以将其简称为“圈内效应”。因为这个世界上顶尖的人才总是非常稀少的,而跻身在这个层面上总会得到超过一般人的机会。即使你犯了一些错误,只要对事业、团结有利,也会得到好的机会,如果换做默默无闻的圈外人,有九条命恐怕也不够用。
因此,要想迅速地提升自己的身价,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就要想方设法进入某个圈内,而这也将成为你成功道路上迈出的最至关重要的一步。
个人品牌,让你脱颖而出的关键
传统观念中,每个人都希望能靠到一棵大树好乘凉,进入一家资本雄厚的企业或者能得到一个吃皇粮的肥缺是最重要的。将公司的品牌与信誉放在个人身上,这就同喜欢穿阿迪达斯或者耐克这样被篮球巨星代言的品牌球鞋,来代表自己的球技一样,只是虚荣的产物。事实上它们无法真正让你有质的改变,一旦你把那些装饰剥掉,就像没有羽毛的鸡一样感到现实的寒冷与个人的无助。
所以,与其投靠一个企业,把自己的命运、未来托付给它,让自己的价值依托这个公司品牌而实现,不如把自己作为个人品牌进行投资,这样你的命运将掌握在自己手中。离开了这家公司,你的前途一样光明,而且会越走越好。人脉投资也是如此,如果你只通过公司的平台与其他人建立业务上的合作往来,一旦有一天你离开这家公司,只能孑然一身地孤独离开,而客户会继续与公司合作。因此,建立人脉网络的意义,应该说是对“个人品牌”的一种推销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