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脉在职场上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人通过人脉关系找到了好工作,也有同时进入一家企业,有的人受到重用提拔得快,而另一些人几十年都在做同样的工作。也许并不是能力上的差别,而是把刀用来劈柴还是指挥军队的职能问题。所以,人脉往往是年轻人最初的资本,让你的才华得到充分的发挥。学会职场人脉技巧,让你在办公室如鱼得水,让自己的职场前途一片光明。
穿衣形象提升人际关系
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秉承着“穿衣戴帽,各有所好”的老话,不太讲究衣着搭配,随性而为。可是在工作环境中却不同于平时,还是应当有一定的“规矩”,如果非要一相情愿地特立独行,可能会被人视为“不懂规矩,没有品位”,进而影响你的职场前途。
这并非危言耸听。艾伯特与丹尼尔是工作上的搭档,丹尼尔比艾伯特晚一年才进公司,当初作为老员工的艾伯特还曾带其出去拜访客户。但不出半年,老客户渐渐把电话先打给丹尼尔,重要的新客户,老板也首先交代给丹尼尔。前不久业务部要提一位主管,经理直接向老板推荐了丹尼尔。
艾伯特觉得十分委屈,自问没有做错什么事,怎么就被漠视到这种程度呢?升了职的丹尼尔请他喝酒,艾伯特问出了这个疑惑,丹尼尔给的答案是:“你的衬衣、西装、领带和这个行业不匹配。”
穿衣打扮对人脉、职业发展有这么重要吗?显然,人际交往第一印象是最重要的,一见钟情说的也是对外表的看法。谁都愿意与一个举止优雅、衣着得体的人交往,而不喜欢一个不修边幅之人。一个人只有个人形象做好了,才能赢得上层人士的赏识,赢得下层人士的信任,才能集合自己的力量系,一步步走向成功。
由此可见,办公室的穿着打扮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人脉。做事有分寸,而上班族的穿着也同样需要有分寸,要穿符合自己身份的衣服。比如与领导同席出现时,员工不能穿得过于招摇,喧宾夺主的话,老板会心存芥蒂觉得你不懂世故,职业仕途都将受到影响。因此既要保持大方得体,又不能抢领导风头。
现在有很多书籍专门对穿衣风格进行研究。比如,职业女性最好遵循“四点不露原则”:手臂不露、大腿三分之二以上不露、脚趾不露、胸线不露。因为“皮肤露出得愈多,露掉的权威就愈多”。一些女性普遍喜欢穿的细肩带洋装、露背装等较暴露的服装,不但有损专业形象,还会让男同事感觉很不自在。
常言说:“人靠衣装,佛靠金装。”一身得体的衣着会给你增添不少自信,也会让上司对你多一些信任。人脉之道千万不要忽视“以貌取人”的力量,这在经济学上是最节省成本、最行之有效的一种判断方式。外表气质是一种优势,人们在没有经历长时间的接触过程的情况下,往往只能由外表来打印象分,这时往往都会选择衣着整洁、彬彬有礼的人来信任。如果你是老板的话,也会选择那个外表更有吸引力的人为你服务吧。
《当幸福来敲门》那部励志片中,男主人公面试的前一天在家粉刷墙壁时,正巧警察登门,以拖欠房租罪拘留他一天。第二天早晨,他急急忙忙赶到证券公司面试,身上的衣服皱巴巴的还有痕迹,庆幸还好来得及参加。当时,那位主审官就问了一个问题:“你要是我的话,有什么理由录取一个衣着邋遢的人来担任这个职务呢?”好在主人公十分机智地说:“那一定是他的裤子很不错!”巧妙地化解了这次面试危机。但生活中,却不会那样幸运,也没有那么多机会让你使用幽默,可能明明你有能力获得的工作,就因为身上那件皱巴巴的衣服而失败。
有个人应聘某个职位,在问他薪资要求时,他说“年薪20万”。公司人力资源主管只看了一眼他的领带就拒绝了,理由是“看着就不像”,因为年薪20万的人是不会打质地粗糙的廉价领带来面试的。你不要责怪别人以貌取人,职场着装主要视场合、企业性质、职位等因素而定,应聘行业不同,着装自然不同。年薪20万的人自然有和他薪资相当的交际圈子,而共同圈子的人衣着品位是有潜在要求的。就如同穿T恤不允许进入高档餐厅一样,不合时宜的衣着会让人怀疑你的工作能力。
从衣着可以判断一个人是否是“成功人士”,尽管这个说法不是很全面,但是对职场中人来讲,是有参考意义的。要年薪20万就要让人家看到年薪20万的人的样子,不是说要穿金戴银,而是要有起码的着装体现。这对于那些参加面试的大学生更是一个警醒,花费了很多银子才完成了高等教育,千万不要吝惜在找工作时买几件上得了场面的衣服。“人靠衣裳,马靠鞍”,毕业要完成从学校到职场的转身,良好的着装是必需品。成功的着装反映的不仅是我们个人形象的问题,更显示出对客户、访客及周围同事的好感与尊敬。
着装既是一门技巧,更是一门艺术。着装与穿衣并非是一回事。穿衣,往往所看重的是服装的实用性,起到穿在身上遮羞、蔽体、御寒或防暑的作用;着装则上升到体现一个人自身的阅历、修养或审美品位的层面。保罗·福塞尔在《格调》一书中就如何辨析阶级时举了两个家庭的例子:说两个彼此为邻的家庭收入相等。一家是蓝领工人,每天吵吵嚷嚷,而又觉得十分自然,女的最喜欢到就近的超市购买衣服,觉得便宜又不错,家里从不买书;而另一家整天都非常平静,女人喜欢去远一点儿的镇上买品牌衣服,家里有很多书和唱片,有时两人会去电影院看最新上映的电影。虽然两家在收入上相等,但过的是两种生活,福塞尔借此说明阶级不完全视经济收入而决定。可见从着装搭配,可以折射出人们的教养与品位,甚至社会等级。
在各种正式场合,尤其是办公室中,不注意个人着装者往往会遭人非议,而注重个人着装者,则会给他人留下良好的印象,使他人对自己产生一定的好感,从而为自己赢得人脉。
职场交往要有“豪猪”的智慧
在一个寒冷的季节,一群豪猪想要互相靠近取暖,然而在它们挨得过近时,自己身上长的利刺会伤害到对方,倘若离得太远的话又无法抵御寒冷。于是在反复的试验中,它们找到了一个合适的距离,既不会刺痛对方又可以相互取暖。在现代职场中,同事之间的交往恰恰同豪猪的相处是一样的道理,最好保持着不远不近的适当尺度,不可过于亲密。
办公室同事间的友谊与真正意义上的朋友是不一样的,即便彼此友好、相处融洽,但并不意味着你们的关系超越了工作关系,可以像知己一样完全解除防备、毫无顾忌。职场如战场,这是一个充满激烈竞争的地方。在没有利益纠纷的时候同事似乎可以毫无保留地谈论心事,甚至可以将自己很困扰的隐私暴露给对方;但一旦涉及利益,那将是一个致命的打击。那些倾心相谈的隐私就会成为把柄,很可能因此而将你的职场生涯断送。
下面这个故事中的小敏现在非常后悔她过早地交付信任。那女孩刚刚到公司受训,迫不及待地想和小敏做朋友,两个人经常一起吃午餐。小敏忘了戒备,向她传授新人应该注意的各项问题,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工作经验传授给她。可是当她有了自信时,却开始有意识地排挤小敏,利用小敏过去讲的私生活,大肆在公司高层面前添油加醋地编造故事。最终她成功地将小敏赶出了公司,自己取而代之。这告诉我们,跟同事交朋友一定要谨慎,而且一定要心中有数,什么是可以交流的,什么是需要保留的。在你决定和你的同事分享重要信息前,一定要确定他是可以信任的,不会在将来把你的友谊当做上位的跳板。
下属与上司亲密也不可过度。一定要明白,上下有序,即使领导愿意与下属建立一种轻松的关系,甚至开开玩笑什么的,但是你不要把它看成是上司把你当朋友。职场与官场不同,是以赢利为目的,在关系与利益之间,人们毫无例外地会选择利益。假如你业务做不好的话,就算你是上司的什么亲人,也会被“大义灭亲”的;而倘若你的业务过硬,并且忠心耿耿,还能为公司创造利益,即便是不做上司的朋友,上司也会对你另眼相看。与其靠拍马屁来上位,不如用业绩来说话。
“讲人情”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特点,因此有些人在职场上打“友情牌”。他们错误地以为,只要能和老板有亲密的私人关系,自己的晋升便有保障,合作便顺其自然。事实上并非如此,即使原来是朋友,成为领导后也会因为关系的转变而发生逆转,因为在工作中友情绝不允许超越上下级关系。
当张倩得知自己被调往行政部的时候非常开心,因为行政部经理是她的大学同窗,在大学的时候两人情趣相投,无话不说。张倩本以为和她共事一定会很轻松,但情形并非如此。昔日的同窗、今日的领导对她完全没有以前那么热情,在公事上她言简意赅,张倩有些不很熟悉的环节向她请教的时候,她甚至含糊地一带而过;下班后她们也各走各的,再也不像以前那样,下课后一起去餐厅小坐,聊聊彼此的心里话。过了几天后,聪明的张倩就看出来了,同窗之所以这样做,一是想和她保持距离以分清职位高下,以便管理;二是担心同样也很出色的张倩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张倩看出了这两点,不再对友情抱有太高期望,两个人越走越远最后形同陌路,仅仅是碰面打个招呼而已。
张倩的遭遇告诫我们上下级关系在职场上超越了友情,保持一定的距离,既保护了领导也保护了自己。运用豪猪的智慧,只做上司的左膀右臂,在工作中积极配合领导,不去涉足领导的家事与隐私,在非常正式的场合时,所谈的内容要有所选择和避讳。
另外,真正的朋友关系往往建立在相似性的基础上,“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就是说的这种现象。企业家与企业家容易成为朋友,学者和学者容易达成共识,艺术家与艺术家有共同话题。上司和下属地位是不平等的,在缺乏共同根基时也难以建立真正平等的友谊。
假如你想和上司建立友谊,很可能会被同事视为“投机分子”。即便你获得了上司的信任,也会失去同事之间微妙的平衡,这将对你日后的工作造成一些不好的影响。上司和你就像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你可以努力和他无限靠近,保持步调一致。等你和你的上司一样成功了,自然就是朋友了。
一家公司的业务经理曾说过:“我不愿把私人生活和工作搅在一起,我不喜欢雇用朋友,当然我也不和朋友做生意。”还有人说:“现在,几乎所有企业的竞争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着重于精英人才。最要紧的是工作业绩,而不是你的工作风格、背景或家庭。”
学会赞美,争论没有赢家
赞美是一种重要的交际手段,每个人都喜欢受到表扬和重视,不喜欢被批评。有时不经意的赞美会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而批评也可能瞬间疏远两个人,甚至几十年的友谊也会分道扬镳。威廉·詹姆斯说过:“人性深处最大的欲望,莫过于受到外界的认可与赞扬。”
在工作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愿意显露自己的才华。但是在与人合作的过程中,要学会适度的赞美,即使对方做错也不要表现得锋芒毕露,以权威的姿态发号施令。人都不愿承认自己的过错,即便你说得再有道理,也不会受到别人的喜欢。
姜文导演在片场总是赞扬自己的演员,在重拍镜头时也会先称赞所有的工作人员:“嗯,很好,下面我们来个表现稍微夸张的镜头。”经这么温柔地褒奖,没有人会反对,自然接纳了导演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