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整合科技资源跨区域科技赈灾
939600000008

第8章 科技赈灾的内涵与层次 (3)

统计表明:随着海洋灾害预报水平和沿海地区抗灾能力的提高,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中等强度以下风暴潮、海浪灾害中已经较少或没有人员死亡;平均每次特大风暴潮、海浪死亡237人,相比20世纪上半叶下降了90%多。监测是整个应急管理工作的基础,海洋灾害立体监测能力的增强有效提升了我国的海洋灾害应对水平。以赤潮灾害为例,自2001年起,国家海洋局对赤潮实施立体监测,5年来尽管赤潮次数和面积大幅度增加,但造成的经济损失却仅为原来的1/20,平均每年减少直接经济损失5.6亿元。此外,我们还充分利用国家公共通信网中的各类有线网络及VSAT、海事卫星等无线通信技术,构建海洋灾害信息传输网络,初步实现海洋观测站、监测车、监测船、浮标、卫星地面站与各级业务中心和各级海洋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互通。

必须看到,由于我国特殊的地质条件和自然地理环境,加上我国科学技术相对落后,减灾能力严重不足,特别是对于地震这样一种破坏性极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根据当代世界范围内现有的科技水平,人们还不能准确测报地震发生的时间、地域中心和地震强度,一旦发生较强地震就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难以弥补的巨大损失。可见科技防灾的道路仍很艰难,还需我们不断地努力。

2.3科技救灾--科技赈灾在灾中的行动

科技救灾就是在灾害发生后,在科学技术支撑下快速有序地作出应急反应和迅速高效的救援行动。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这将是一个被历史定格的时刻。在这一瞬间,山崩地裂,江河失色。所有的中国人都被这样一个消息震惊: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汶川伤,国之殇。第一时间里,全国四面八方的救援力量潮水般涌向四川,与此同时,科技救灾行动在全国范围内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国家在行动,地方在行动,个人在行动,企业在行动......汶川、青川、绵竹,一个个原本不为人熟知的地方成了全国人民含着泪、揪着心急切关注的焦点。各级各类救援人员迅速奔赴灾区,赈灾救人。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活跃着大批科技工作者,来自卫星遥感、航拍航测方面的专家夜以继日地加紧分析气象、地质、灾情等图像信息,为抗震救灾决策服务。同时,包括搜救设备、应急照明、饮水设备在内的大批高科技装备,也在灾区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科技部第一时间组织的科技救灾为例,主要从以下方面展开。

2.3.1六项措施,紧急应急

2008年5月12日,科技部下属国家遥感中心紧急启动应急工作机制,成立了应急工作小组,制定了应急预案,并随时待命整装出发。当晚,国家遥感中心为国家减灾委提供了"北京一号"小卫星的存档影像,并部署实拍,掌握灾区最新影像信息;同时安排863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专家组组长周成虎教授负责技术总协调,随时提供遥感信息和技术服务。此后短短半个月,累积面积超过1 000平方米的遥感影像挂图、80多期灾情监测和评估专报,对中央及有关部门组织救灾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来对唐家山、肖家桥、天池乡等高危堰塞湖的长期监测和分析,又对排险决策提供了直接的技术支持。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作出的有关指示精神和重要部署,充分发挥科技在抗震救灾工作中的重要作用,2008年5月13日上午,科技部召开党组扩大会议,研究部署减灾救灾工作方案,采取了六项应急措施:一是迅速组织多领域专家对地震灾情和预防次生灾害进行综合技术研判,掌握第一手材料,为抗震救灾决策服务。本次地震震级高,有感范围大,波及宁夏、甘肃、青海、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重庆、贵州、云南、广西、西藏、江苏、辽宁、上海等地。综合分析、研判此次地震的原理、成灾机制及发展趋势,对于救灾减灾工作的科学决策意义重大。二是必须利用的卫星遥感、遥测等先进技术手段,获取灾区遥感、遥测等图像资料,为及时、准确掌握灾情提供有效帮助。

三是根据灾区的紧迫需求,组织一批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应急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产品(装备),尽快送到一线,服务抗震救灾。要动员全国科技界和各地科技部门的力量,针对灾区面临的燃眉之急,如次生灾害评估与治理、灾后民居与道路修复重建、供电、通信、饮用水安全、疾病防治等,加强灾区抗震救灾、灾后重建工作的技术应用、推广和指导。筛选、推广一批灾区急需的便携、耐用的供电、供水等方面的实用产品和设备。组织一批应急实用技术,编制《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实用技术手册》。建立专家组,为实用技术与产品的筛选工作和灾区抗震救灾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四是从科技经费中紧急安排500万元,用于支援四川地震灾区。同时,在国家科技计划中再安排3 000万元,专门用于支持抗震、防灾、减灾科技项目。

五是印发部署科技抗震救灾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直接领导下,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发挥科技在抗震救灾中的作用。受灾省区各级科技部门要充分发挥科技工作在抗震救灾中的作用,要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积极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和沟通,积极行动起来,组织专家为当地的救灾减灾工作开展技术服务,协助当地政府做好救灾减灾工作。六是尽快建立遥感、地质、建筑、医药等各领域的技术咨询专家组,随时准备赶赴一线投入抗震救灾。加强对地震次生灾害的预防,尽快组织专家加强对滑坡、泥石流等地震次生灾害的研判,协助有关部门对易于发生次生灾害的地区和设施采取紧急处置措施并加强监控,为防范、减少次生灾害的危害,保证水库、大坝、铁路、公路、桥梁、隧道、涵洞等重要设施安全提供技术手段。

2.3.2调集专家,献计献策

当四川汶川灾情发生后,前方一线抗震救灾紧锣密鼓,但是鲜为人知的是,在后方,科技部快速组织了一个跨部门、跨学科的专家群体,夜以继日,争分夺秒,为抗震救灾紧张工作,为国家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献计献策,担当着参谋部的角色。

面对抗震救灾的紧迫形势和艰巨任务,科技部迅速建立抗震救灾专家支持机制,组成抗震救灾专家组,发挥专家组跨学科的综合性优势,在灾情研判、重大问题应对以及具体措施等方面,为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提出综合性分析意见和建议。2008年5月12日震情发生的当天,科技部所属国家遥感中心启动应急工作机制,立即组织三支遥感专家队伍及时开展遥感遥测和震情分析,为各级抗震救灾部门提供决策建议。科技部社会发展司、农村司、高新司等有关单位发挥专家的技术优势,筛选抗震救灾实用技术、产品,编写抗震救灾与灾后恢复方面的技术手册,为灾区政府和人民群众提供实用、可靠的技术、产品与服务。

2008年5月16日,由国家减灾委员会和科学技术部联合组织的抗震救灾专家组正式成立,为国家抗震救灾决策提供信息保障,为当前抗震救灾提供应急科技支援,开展震情灾情综合评估。其中,科技部组建了由公共卫生(包括灾后心理康复干预)、食品安全、饮用水安全、建筑(工程)安全诊断与重建、地震引发次生灾害预防测试等多个方面的专家队伍。100多名专家立即投入紧张的工作。每天上午,各小组根据前方信息,分组讨论,形成建议。下午三点,各组再集中会商,总结凝练意见,形成综合分析报告和图件,当天上报国家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及相关部门。每天下午,万钢部长必到现场参加会商,认真听取汇报,同时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和前方科技需求,对专家组工作提出新的方向并进行具体部署,力争后方建议、技术产品与前方救灾的科技需求紧密结合,使专家组成为国家抗震救灾指挥部的重要参谋。

专家组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综合分析专家组,充分利用掌握的相关信息,迅速开展灾情研判,并对其造成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估,为即将大规模开展的灾民转移安置和灾区恢复重建提供决策依据。该组下设灾区基础信息组、地震-地质灾害影响评价、巨灾灾情评估、社会经济和综合对策5个工作小组。另一部分是技术支撑专家组,主要任务是充分挖掘和梳理现有的科技成果和科技产品,组织高效、实用的先进技术产品进入灾区,精选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先进实用技术和产品,编制技术手册和实用产品清单,公开发布。该组下设卫生防疫、食品安全、饮用水安全、建筑安全诊断与重建以及地震次生灾害预防5个工作小组。

这些专家组的成立意义重大。以卫生防疫组为例,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等国内主要的卫生防疫力量都汇集在一起,共同战斗。卫生防疫组成立后,与前方保持热线联系,积极收集传染病动态,取得一手资料。专家提出的紧急生产驱蚊剂、紧急调用除臭剂、在重灾区开展快速大面积空间喷雾杀灭蚊蝇、合理使用消毒剂和杀虫剂、防控气性坏疽知识、建立现场快速检验实验室6项重大卫生防疫建议案,都被科技部采纳,并上报国务院和四川前线抗震救灾指挥部。同时,该组还派遣心理专家奔赴救灾一线,开展心理咨询和培训。

震后部分灾区供电设施瘫痪,无法实现正常照明,技术支撑专家根据前线反馈的信息,提出意见,科技部迅速作出反应,组织生产了大量LED手摇照明灯具运往灾区,急灾区之所急。

前方清洁饮用水告急,饮用水安全小组提出"多点取水"的建议,即把分散的水源集中管理,统一分配。特别是提倡高地取水,收集高于平地数百米的高山上未被污染的溪流使用,以便有效地利用受灾范围内的水源。这条建议也被纳入灾区社区委员会职能,许多救援部队利用此方法取水。

科技部组织抗震救灾专家集中研究、共同会商、突出综合,针对地震监测、救援、灾民安置、卫生防疫、心理康复等十几个重大问题提出了综合对策建议,并及时报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受到国务院领导和抗震救灾指挥部的高度关注,成为抗震救灾政策的重要依据。

在国家减灾委、科技部抗震救灾专家组的基础上,经国务院批准,又进一步成立了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由来自地震、国土资源、建设、高校和中科院等系统的30名专家组成,主任为马宗晋院士,副主任为许志琴院士和史培军教授。其任务是,进行地震和地质构造的现场调查与评估,协助国家地震部门做好地震预报和次生灾害防治工作;为制定灾后重建规划提供科技依据;总结这次地震发生的原因、规律与趋势,为今后防震减灾工作提供科学意见。2008年5月22日,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召开了第一次全体会议。制定了专家委员会的工作计划,并进行了任务分工。专家委员会设余震预测预报、地震发生机理、灾损评估、次生灾害防治和灾后恢复重建5个小组深入开展研究。

2.3.3组织专家,前往灾区

在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科技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专家,多批前往灾区提供智力支持。万钢部长明确要求,专家组在研究受灾群众安置和灾后重建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当前社会系统的复杂性,提出切实可行、科学高效的意见和建议,当好决策参谋。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由于地质串层污染,灾后废物、生物遗骸污染,二次化学污染等次生灾害影响,水质安全、食品安全、空气污染、疾病防疫等民生问题十分突出,对先进检测技术需求紧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