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如果这是宋史5:官宦王朝
9397400000003

第3章 血色顺昌

宋绍兴十年(1140年)五月,金军兵分四路南下。

都元帅完颜宗弼率主力自黎阳(今河南浚县)攻开封。

既猛烈又出人意料,实事求是地说,别说后方的文官们,就连前线的岳飞、韩世忠、张俊等人都没有预判到这一点。寒带的游牧民族总是在深秋或者严冬时节发动攻势,这时马上就是夏季了,打仗之前先要挑战是否会中暑。

金兀朮来得突然,宋朝的官儿们应对得果断。洛阳方面的西京留守李利用弃城逃跑,南京留守路允迪投降,开封的东京留守孟庚投降,所有人没一个抵抗的……对此,赵构很失落地叹了口气,说:

——“夷狄之人,不知信义,无足怪者。”

这是对金国败盟的评价,定性为不懂事没礼貌。

——“士大夫不能守节,至于投拜,风俗如此,极为可忧。”

这是对各位留守大人的评价,士大夫临难不守节,真是太让人失望了,连基本的君臣协定都不遵守,真是让人担忧。

下面就没有了,他严苛地批评别人投降,绕过自己的投降,把之前做出的一系列失策都忽略掉。什么?这很无耻吗?不,这是非常高明的战略。

在外敌侵犯时,保持领袖的光辉形象是非常有必要的!

战场分成了东、西、中路三部分。中部战场形势最险峻,面临金军都元帅完颜宗弼10余万重兵临境,要由岳飞、张俊两大将合力迎战。

这有困难,两大将的防区宽阔,越是兵多将广地大,集结起来就越有难度。完颜宗弼不按章出牌,搞得南宋这边也人仰马翻。

这时,没有人去关注一支2万人的部队已经渡过长江,进入了敌占区。

东京副留守刘锜率领的八字军从临安出发,以900艘船装载,走水路渡长江,向开封进发。当金军铁骑蔓延整个北中国时,他已经进入淮河流域,临近一座叫顺昌的小城。

顺昌,今属安徽。它“襟带长淮,东连三吴,南引荆汝,其水洄曲,其地平舒,梁宋吴楚之冲,齐鲁汴洛之道,淮南内屏,东南枢辖”。泉河、颍河穿境而过,是姜尚、甘茂、甘罗、管仲、鲍叔牙、嵇康的故乡,宋朝有晏殊、欧阳修、苏轼在这里为官。

看着很隆重,可实际情况是城小墙又矮,没军械没人手,当年就是个小县城,经历十多年的兵火洗荡,更加破败不堪。

摆在刘锜面前的选择是:是进呢还是不进呢?

不进是理智的。

这时,刘锜的兵力在2万左右,与金军中路战场上的10余万重兵相比,实在悬殊过甚,无异于螳臂当车。

奋一时血气之勇,赔光南宋本就不多的一部分军队,尤其是开战之初,就全军覆没,这对士气是无可挽回的打击。

难道刘锜敢说他必胜吗?!

五月十八日,刘锜选择进驻顺昌,就在此地阻击金军。七天之后,金军逼近到离顺昌30里远的白涡口。

领军的是刘锜的老朋友韩常,对,就是在富平之战中被射瞎一只眼睛,还能拖着金兀朮冲出重围的那位猛将兄。

没有资料显示这时韩常知道顺昌城里的是刘锜,他按照常识在攻城前先缓解长途行军的疲劳,打算在白涡口稍作休整。

刘锜在当天夜里派1000人突袭金营,大出韩常预料,1万余人的营盘居然被冲破,金军被迫连夜后撤。初战告捷,金军前锋没见到顺昌城就被击败。

三天之后,金军的后援部队上来了。领军的人物声名显赫,号称“龙虎大王”。他是谁呢,在宋史、金史里找不出具体的姓名,但是频繁出现,此人是大殿下完颜宗翰同一时代的人,灭辽破宋期间非常活跃。后来据多方考证,此人很可能叫完颜突合速。

龙虎大王非同凡响,比韩常强多了,两者合兵达到3万多。他在大白天率全军向顺昌逼近,终于顺利抵达城下。

3万多精兵攻顺昌,回忆一下,当年破开封时金军不过5万多而已。要说突合速有什么缺陷的话,就是数百里疾驰,他手边没有重型的攻城器械,抵近城墙之后,金军箭如雨下,先压制再爬墙,然后很郁闷。他忘了这时是南宋,不是北宋。

破开封时,宋军的所有制式武器,包括神臂弓在内都偷工减料,根本没有性能。而此战城上城下对射,金军输得一塌糊涂,他们后撤,打算撤到宋军射程之外重整旗鼓,事情就在这时突变,搞到没法收拾。龙虎大王和猛将以及3万多金军都没料到,顺昌城里的宋军敢冲出城来,和他们城外肉搏!出城的是步兵,人数在5000名之内。

这个数字是极限。

顺昌之战自始至终宋军出战的士兵从来没有超过5000名。至于为什么,这是秘密……5000对3万,步兵冲击骑兵,怎么看刘锜都是疯了,敌军并没有伤动根本,只是稍微后退而已,这是战机吗?事实让人目瞪口呆,金军的骑兵被阵斩几千人,全军再次败退,一直退到顺昌城20里开外颍水之畔的东李村。

当天夜里大雨如注,电闪雷鸣中刘锜派500名士兵劫营。金兵自相残杀,乱成一团,被迫再次后撤几十里,远远地离开了顺昌。

六月初七,金兀朮与前锋部队会合,金军连营设在颍水北岸,“连接下寨,人马蔽野,骆驼牛马纷杂其间,毡车、奚车亦以百数。攻城战具来自陈州,粮食器甲来自蔡河”。远远望去,营盘超过30里。

多么壮观、雄浑、盛大、威武、配备精良的……连珠寨啊。又是30余里,还是连珠寨,金兀朮的习惯万年不改。这时,他本人站在心爱的连珠寨里,对龙虎大王等人跳脚大骂。

金兀朮传令全军,不必休整,明天就去攻城,当天就要攻破,在顺昌城的知府衙门里吃午饭。还有,重型攻城器械都不用带了,拖沓麻烦,根本用不着。

第二天,金军全军出营,13万重兵铺天盖地、严严实实地把顺昌城裹在中心。突合速等大将分别负责一面,金兀朮本人着白袍,骑甲马,率3000名牙兵四面巡视,督战全军。战前他许诺,谁先攻入城内,此城女子玉帛随他抢掠。

这一天风和日丽,万里无云,好大的一颗太阳很早就出工了,视野非常好。金兀朮对此很满意,13万金兵同时攻城,真是敌如海潮城似孤岛,只有2万人防守,这要如何支撑?!现实逼迫刘锜从一开始就要全力以赴,不然第一波攻势都挺不下来。可这人偏偏就隐藏了实力,把最精锐的5000名士兵始终留在第二线,说什么都不派上去。

要说一下5000人的秘密了。这绝不是刘锜托大,留着1.5万不用,只用这四分之一,而是只有这些能用。

八字军从临安出发时号称2万,其中夹杂了3000多的禁军,算是补贴,也是一种制约。光是这样也没什么,刘锜将门世家出身,怎样理顺军队内部,对他来说是很容易的。要命的是八字军号称2万,家属却占了一半还多!

历史文献里没有资料显示出顺昌城当天上午的攻防场面,能查到的只有两点。第一,13万金军从四面围攻,至午前顺昌城岿然不动;第二,顺昌城南城墙的某个位置上放着一具甲胄,刘锜不时走过来摸摸它,直到它在六月的太阳下被晒得烫手。

太阳只有一颗,汉人、女真人的盔甲都一样,这时城上的这具甲胄热得烫手了,下面战场上金军的盔甲也不会两样!

刘锜下令,5000人出城决战。

出哪个城门是关键。

有人提议出西门,那边的金军主将是韩常,干翻他八字军很有把握。可刘锜摇头,哪怕阵斩韩常,也不过是断金军一指而已。

出南门,杀完颜宗弼。

那一天,完颜宗弼和每一个女真大兵一样,在六月暑天的毒太阳下面热得发昏,在烫人的铠甲里洗桑拿。当顺昌的城门打开,5000名宋军步兵冲向他时,他一点危机的感觉都没有。因为在他身边的是金军骑兵的最精锐部分——铁浮屠。

浮屠是佛教词语里的塔。金军铁浮屠骑兵人马都披重甲,三五相连集体冲锋,在当时是势不可当的钢铁洪流。自从女真人起兵以来,在与辽、宋作战战场上一直保持全胜战绩。这时坐拥13万重兵,以铁浮屠重重护卫,金兀朮找不到半点危机的理由。

刘锜的步兵们近了。他们手持大刀长斧,看上去倒是干重活儿的样子,可凭这就想击败铁浮屠?金军骑兵手里拿的也不是柳条。可是更近些,女真人才发现宋军步兵的后背上还有东西,很像是一个个长竹筒……这是什么?

两军即将相接,一个个竹筒被打开、扔到地上,这时铁浮屠们才发觉不对,竹筒里装的都是豆子。该死的豆子,据《宋史·刘锜列传》记载,豆子是熟的,金军骑兵的马饿了一个上午,迫不及待地低头去吃,马蹄上绊着竹筒,顿时队形散乱自相践踏,乱成了一团。

我个人觉得这不太现实。想想呀,这样的热天,铠甲都热得烫手了,那么铁甲包裹的战马就好受了吗?它们还能争着抢着去吃豆子?哪儿来的这么好的胃口啊?对了,队形散乱是一定的。

金军骑兵们一片片地倒地,有被竹筒绊的,有被八字军大斧砍的,更多的是被互相勾连在一起的皮索铁链带倒的。混乱一旦发生就再也没法停止,宋军的步兵迅速破开了铁浮屠阵容,直逼金兀朮的身边。

这一刻,强大的女真族的骄傲,血腥的完颜宗弼在干什么,他应该暴怒起来,在震耳欲聋的咆哮声中收起他的刀枪,从马镫里抽出他的靴子。

既然不能用靴子去踹倒顺昌城的城墙,那么就用它把刘锜的步兵解决掉吧!可惜的是,他居然……被宋太宗赵光义附体了。

他居然转身就跑。

没有任何记录显示,金兀朮被刘锜的士兵近身了,刀枪武器没能接近他,他甚至没有像赵光义那样被箭射中,就这样,他竟然开始了逃跑。

他身边的士兵比赵光义当年的精锐,他面对的城池比当年的幽州城差了一万倍,他还有13万重兵没怎么消耗,他怎么可以身先士卒地逃跑?!可他就是这么做了,而且一旦开始跑,就再也没有停留,从顺昌一路跑回了开封。

用的速度,和来时差不多……这实在是艰巨的体力支出,他累得“气疾”,且“呕血不止”。这两个词是非常清晰的病历,完颜宗弼先生连累带气,搞得吐血了。可为什么没有重整旗鼓,回头再战呢?既然怒到这个程度,那就回去杀人出气嘛。刘锜的步兵也没法一直跟在他后面,从顺昌一路追杀他进开封城,他随时都能回头的。

他在路上唯一做的,是下马扯下来一大把柳条,把龙虎大王突合速、韩常两人绑在大树上,狠狠地抽了一顿。理由是突合速一直在他耳边唠叨,说这次南侵实在太失败了,根本就不该来……这倒情有可原,这个突合速实在太讨厌了。

可韩常郁闷,关老子何事啊,凭什么俺也要挨抽,还有没有天理了?!

顺昌之战就此结束。金军逃回了河南,龟缩进了开封城。大概有两个理由支持他们这么做。

第一,刘锜的战斗力,女真人坚称这不是宋朝的军队,而是从外国借来的“鬼兵”。

从此,刘锜在女真人的心里留下了一片巨大的阴影,直到几十年后海陵王南侵时,这个后遗症都没能消除。刘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都给予了金国巨大的压力。

第二,岳飞已经开始行动了。

鄂州方面的动作是最快的,岳飞迅速集结了兵力,派出两支军队进入了战区范围。牛皋由鄂州进京西路,在六月十三日首战告捷。10天后,岳家军统领官孙显大破金军于陈、蔡州界。

这是巨大的威胁,如果说刘锜给予金军的震撼还在可消化范围内的话,那么岳飞的行动足以震慑他们,放弃主动进攻。

尤其是之后岳飞亲临战阵,发动了宋、金战争以来最强烈的一次进攻。岳飞终于出征了,这一次赵构、秦桧以公文方式命令他这么做。之所以这么支持,不是说这两人突然间记忆力健全了,发觉自己是宋朝人,而是西南方向告急,迫使宋朝全力以赴在中路战场上主动出击,缓解那边的压力。

前面说过,金军兵分三路,其中左监军完颜撒离喝自河中(今山西永济)趋陕西,再一次试图由陕入蜀。这个时机掌握得太好了,就在这之前不久,川陕大将吴玠病故。

吴玠死于宋绍兴九年(1139年)的年尾,错过了宋金战争中最重要的一年。这是本该避免的遗憾,也就是说,吴玠不应该死于这时,他太不珍惜自己了。回顾历史,川陕方面是金国最初的主攻方面,吴玠在富平大败西军崩溃的情况下力挽狂澜,独木支撑过和尚原、饶风关等战役,不仅保住了四川,还夺回了陕西大部分。

这之后,金军对川陕绝望了,很长一段时间选择性地遗忘了这里。四川成了世外桃源,川人幸福的同时,吴玠也沉迷了。他流连于声色,并且爱上了烧汞炼丹。这门学问很高深,没有谁敢说自己精通,因为有成绩的据说都是神仙。

说白了,这是一种化学反应,出来的丹药是硫化汞,或者氧化汞。这是剧毒,谁吃谁升天,吴玠当然也没法例外。

时间聚焦在宋绍兴九年,在这之前吴玠对宋朝的意义比岳飞还要重大。岳飞是一把锐利的长刀,斩金断铁无坚不摧,长途奔袭立威异域。这是最完美的军人形象。可从国家的安全角度上看,吴玠是一面坚固无比并且带有尖刺的盾牌。他扼守住川蜀上游,确保下游整个江南的安全,在稳固的同时,大批杀伤金军的有生力量。这些贡献,对南宋而言是立国之本。

这一切都在绍兴九年时画上了句号,他没能坚持到最壮烈辉煌的篇章的开始。军人是以身许国之人,是手操国家命运的人,他的生命、身体是有特殊意义的,并不单单属于他自己。在这方面,他很遗憾地失职了。

绍兴九年之后,南宋的天空里只闪耀着一颗无比璀璨明亮的星,他就是——岳飞。这样说,会有很多人不服气,会问韩世忠呢,吴璘呢,刘锜呢,这些人难道都不足为道?

是,的确都不足为道。

为什么这么说,一切以事实为准绳,历史会给出最正确的答案。

回到西北方面,完颜撒离喝进军神速,奔袭250余里,几天之内就拿下了长安。这个速度让南宋的川陕方面没法反应过来,实事求是地说,斥候探马的速度都不见得比撒离喝跑得快。

这时川陕的主将不姓吴了,而是原四川安抚制置使胡世将。吴玠死后一个月,临安方面的追悼词、抚恤金以及分割行营右护军的命令就打包送来了。

追赠吴玠为少师,赐钱30万贯,谥武安。行营右护军的军权上交给川陕一把手胡世将,具体军权下分,由三个将领负责,分别是吴璘、名将郭成之子郭浩,以及右护军老行伍杨政。他们就是后来史称的“蜀中三大将”。

如此分派,赵构很欣慰,四川终于姓赵,不姓吴了。

不姓吴的右护军反应迟钝,当撒离喝逼近凤翔时,5万多名右护军分散在陕西各地,临时调整调度的将领们则在上任的途中。胡世将坐镇河池大本营,想召集高层开会,居然找不到人。

吴璘迅速赶到,他到时正赶上参谋们开会,中心议题是——河池大本营还要吗?因为撒离喝进军太快,右护军兵力分散,这时河池非常薄弱,撒离喝一定会以这里为目标,重点突破的……吴璘气得头晕,这帮死秀才都该拉出去砍了。

想当年吴玠把河池设为大本营,就是因为它地理险要总揽全局,越是危难的时候,这里的重要性才越是得以彰显。某次战前吴玠本来不在这里,还特意赶来阅兵,哪怕差点被金军突袭抓获,也毫不在意。河池如此重地,这时居然要主动放弃,这是从何说起?

吴璘以全家百口人的性命保证,一定要守住河池。至于下一步,就实在难说了。右护军兵力如此分散,这时被撒离喝突袭入境,已经谈不到集结决战了,只能是尽力地拖住金军,尽一切可能转移物资人员进四川,保住蜀口一线。

之后,一部分右护军在回山原一带竭尽全力拖住了完颜撒离喝,一连三天,他们顶住了金军骑兵的无数次冲击。其间,他们被强攻,顶住;被绕后偷袭合围,他们冲出了包围圈;逃向渭州,被追击,终于崩溃……

这一战撒离喝赢了,他可以喊叫出“我没赢过吴玠,可我战胜了右护军”之类的话,可是他也被消耗得很惨,被迫退回凤翔休整。

河池订下的计划实现了,一部分右护军的战死,保护了其余人员物资顺利地退回蜀川。大部分的实力保住了,陕西也相当于全境沦陷。

中原大战即将全面爆发,西北却被压制在危险线之下。岳飞就在这种局面下开始了他的第四次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