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你也能过好日子
941900000027

第27章 和谐之下黄金遍地(3)

如今,在小榄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是人均每月350元。全镇共办理低保户829户2439人,经费由市、镇两级政府共同负担,每月发放低保金371557元,镇财政负担发放金额的73.6%。残疾军人的生活补贴,也由原来的家庭人均每月500元提高到800元,同时政府出资356352元,为48名残疾军人购买了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彻底解决了残疾军人的生活之忧。临时困难救助工作也做得有声有色,自2001年至2005年底,全镇共实施临时困难救助500余人次,救济金额1578744元。从2003年起,镇党委、镇政府决定在全镇实施基本医疗救助金报销制,制定了农村低保户每人每月35元和城镇低保户每人每月42元的定额救助制度,减轻了低保家庭的医疗负担。2005年,全镇又把基本医疗救助标准统一调整为每人每年500元,同时为全镇低保家庭成员共1675人,全数购买了合作医疗,解决了穷人看病难的问题。从2001年至2005年,全镇资助镇外读高中、大中专学生近200人次,资助金额70余万元。同时还开展了“同在蓝天下,共享一片爱”活动,全镇500多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850名困难家庭学生……

呵,社会太复杂!形形色色,包罗万象。构建和谐社会谈何容易!它需要平衡协调每一个条块,关注整体的每一个角落。经济腾飞、政治文明、民生幸福的小榄人也不得不把一部分精力用于管好“四种人”身上!

所谓“四种人”,是指吸毒解戒人员、刑满释放人员、行为偏差人员(含在校行为偏差生)和辍学青少年。

“虽然这‘四种人’在小榄镇为数不多,但如果不能有效地做好教育转化工作,不但会影响他们现在和将来的家庭,还会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使其成为社会包袱。因此,镇党委对这项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把社区教育就业工作列入了文明社区建设的考核内容之一。”镇党委书记黄标泉如是说。

为做好“四种人”的工作,2004年8月,小榄镇成立了“小榄镇社区教育就业办公室”,由一名副书记和一名党委委员专门负责。各社区也相应建立了“社区教育就业办公室”,全镇建立起一支由159人组成的社区教育就业工作队伍。

镇教育就业办公室辛群英、麦少容两位负责人向我们介绍,自2000年,近7年来,全镇共有刑满释放人员283人,吸毒解戒人员524人,辍学青少年204人,行为偏差人员(含在校偏差生)142人。镇党委、镇政府要求,一定要做好吸毒解戒人员和刑满释放人员生活和思想动态跟踪,想方设法为他们妥善安排合适的工作岗位,使其尽快重新融入社会,走向新生活。一定要热情、耐心地做好行为偏差人员的思想教育工作,使他们转变对社会的看法,转变人生观。一定要积极帮助辍学青少年解决学习上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使他们重返学校完成学业。为切实做好“四种人”的工作,镇教育就业办公室的同志们“多管齐下”,采取与社会、学校、家庭相结合,与就业工作相结合,与培训工作相结合等等办法,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辛群英、麦少容同志还向我们介绍了不少生动的事例--初二女生李某,受外面世界的影响,经常出入于酒吧,发展到后来连学都不愿上了!镇教育就业办公室的同志三番五次地找学校和家长了解情况,在摸清了该生的“具体情况”后,再“对症下药”,最终使李某回到了课堂。

社会青年罗某,是个独生子,他父亲去世后,因母亲是个清洁工,收入微薄,不能满足他的开支要求,常常动手打他母亲。镇教育就业办公室的同志得知这一情况,多次主动上门做罗某的思想工作。先是动员他参加技能培训班,结业后又帮他联系到一家企业,让他当了一名维修工。如今,罗某不但不打母亲了,还给母亲钱花,并且还谈上了女朋友……

据介绍,全镇179名辍学学生,基本上全都复学回校了。其他“三种人”,也大都悔过自新,融入社会,走上了新生活。

尊重富人,关爱穷人,帮助“四种人”--小榄镇开展的这些温暖人心的活动,实在让人感动。这些看似“小事”、“平常事”的事,处理得不好,就会后患无穷,就会给社会给家庭给个人带来极大的悲哀。比如说那些辍学的孩子,如果没有帮助“四种人”的爱心活动,他们就会陷入泥坑,甚至不能自拔。如今他们都回到课堂上去了……

近年来,小榄镇党委、镇政府倍加重视教育,加大了教育事业的投入,促使其成为小榄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领跑员,带动小榄镇经济社会更快发展。

1.布局调整:把原有的41所中小学校采取“撤销、合并、搬迁、转制”等办法,调整为小学20所,中学8所,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2.硬件投入:近几年来每年均投入超1亿元,共投入近6亿元,新建扩建了24所中小学校舍。另外,镇政府还发动了镇属几大公司资助农村小学的建设以及增添现代化教学设施,其中2004年资助额为500万元,2005年的资助额800万元。3.重视均衡:在重点学校里挑选优秀的教学骨干,派到薄弱的农村学校担任副校长,带去优质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学方法。4.创建品牌:目前,全镇已有国家重点职业中学1所,省一级学校13所,市一级学校或市规范化学校5所。2003年11月,小榄镇顺利通过“广东省教育强镇”督导评估验收。5.普及教育:普及12年教育,使所有学生都能读上高中,并能上到自己满意的学校。

小榄镇虽小,但是折射的却是当代中国历史进程的大世界!它的发展过程既是发展经济的过程,又是社会文明发展的进程。它让所有了解它进程的人感到激动。让我们尤为振奋的是,富裕了的小榄人,没有忘记“精神文明”建设,他们建设了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和谐小榄镇,建设了一个“无人不饱暖,无处不安康”的美好家园!

在春光明媚的4月里,我们行走在小榄75.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不见传统意义上的“乡村”了,工业化、城市化已在这片热土上处处展现。只有在偏远之地,偶见一片片“田园风光”,栽种的却是花木,而不是庄稼。陪我们“观光”的冯结红小姐告诉我们,那一片片“田园风光”是一家规模较大的花木公司。前几年在昆明举办的“世界园艺博览会”,就是这家公司代表广东省去参展的。

我们去参观小榄镇工业产品陈列馆的时候,已是中午下班之后的时间。为了多看一些单位,采访安排十分紧张。参观镇工业产品陈列馆,只能“见缝插针”。我们去时,只有一位姑娘正在吃着盒饭。冯女士向她说明了我们的来意,她便领我们去陈列馆参观。姑娘一边领我们参观那一排排、一层层品种繁多、应有尽有的各种工业产品,一边向我们讲解。小姑娘不仅普通话说得好,而且能把那么多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产品,从生产厂家、产品品牌、市场占有率、消费者满意度、所获得过的荣誉、所产生的效益等等,全凭她那张伶牙俐齿的美嘴,说了个溜儿转。我们都被姑娘的记忆和精美的解说所折服,便好奇地问她是什么地方人?哪所高校毕业?芳龄几许?姑娘笑笑说:“我就是小榄镇人,去年高中毕业没考取名牌大学,就到这儿来上班了,今年算是20岁了吧。”我们问她咋就讲解得这样好?她再次向我们微笑作答说:“干一行就尽可能干好一行呗。”

小榄有“菊城”的美誉,菊花文化贯穿于小榄的历史。

初起有“菊试”、“菊社”等民间组织,后逐渐演变为10年一度的“黄花会”。清嘉庆甲戌年(1814)举办大型菊花盛会,此后相约每60年一届盛会。

1994年11月19日至12月5日,小榄镇隆重举行了第四届甲戌菊花大会。大会布展10平方公里,陈展菊花82万盆,1568个品种,吸引了海内外嘉宾、游客600余万人观赏。

2004年11月,小榄镇举办(甲申)菊花文化艺术欣赏会,以“魅力小榄,展示菊艺新风采”为主题,在布展和菊艺上均有新突破。最大的一棵单株菊达45圈6211朵花,楼高23.26米的赏菊楼和单株嫁接247个品种的大立菊,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菊会期间,国家文化部授予小榄“中国菊花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2005年底,“小榄菊花会”被推荐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菊花的精气神韵已与小榄人融为一体,成为小榄人不畏艰苦、勤劳勇敢、拼搏奋斗的精神动力,更成为现代小榄人把握先机,开拓各项辉煌事业的原创生命力。

小榄菊花,久负盛名,然而这只是小榄之一景。“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村镇建设全国楷模”、“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镇”、“全国民政工作全优乡镇”、“全国造林绿化百佳镇”、“全国乡镇企业出口创汇五强镇”、“国家卫生镇”、“中国花木之乡”、“中国书画之乡”等等,的确是景点多多,让人目不暇接!

蓝天,碧水,绿地,花鸟。

小榄镇由一个以农业人口居多、以农业为主业的乡镇,在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以极快的发展速度,如今已发展、建设成为一个拥有15.7万户籍居民、16万外来人员的总计30余万人的新兴工商业城市。街道宽广洁净,建筑雄伟壮观,河流清澈见底,绿地如织似锦……小榄镇美不胜收!小榄镇真是遍地黄金可收!

小榄镇真美,处处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洁净、卫生,给我们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不要说宾馆饭店、办公场所、旅游景点、文化中心、临街商铺、集会广场……就连旮旯里也难见灰尘。这里离海洋近,也许与“海洋气候”有关。即使是这样,我们认为也是与政府对这里的有效管理分不开的。如果说穿皮鞋在小榄镇行走,十天半月仍是一尘不染、不需上油与海洋气候有关,那么地上连个烟头儿都见不到,就出自政府对这座城市管理有方的原因了--据说,中央某部一位官员到小榄镇调研,为验证离京前有人向他介绍的“小榄如何洁净卫生”之说,便在进入小榄境内后以步当车,沿街穿巷而走,走了几里路才发现地面上有一个烟头。随之这位官员连声称赞:“小榄洁净卫生果然名不虚传!”

南海之滨美丽的菊城,你是祖国的一颗明星;

看万菊争艳人杰地灵,闪烁着中华文明!

这是《菊城之歌》中的一段歌词。

小榄的确太美,美得让人有种冲动,有些忘返。怪不得现任菊城中学校长的吕麟和小榄镇教育办副主任的杨新华等这些高学历、有作为的年轻人,不仅自己应聘来到这里,而且把妻儿老小也纷纷从老家接来,永久性地在小榄镇安家落户。--原来,他们都是被“创业、居住”两适宜的“小榄之美”迷住了!

何止吕麟、杨新华,如今在小榄安家扎根的已有十几万人,他们与饱含感情的小榄本土人一起,激情地演绎着这个美丽家园中国式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