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你也能过好日子
941900000066

第66章 有爱就有财富(1)

我有一个愿望/百年之后/请把我的骨灰埋在海港/让我每天迎送中外货轮/驶向五洲四洋/不要坟头/不要墓碑/千万不要占地/留着寸土寸金的土地/建设新的码头、仓库和堆场……

这是一首参加京唐港建设的一位普通员工写的诗,写得很深情、很悲情,非常感人。

在京唐港,所有参与这座大港的建设者和经营者,对自己的港口都有一份真挚的感情,透过这样的感情,我们能够感受到京唐港人热爱自己的港口、热爱自己事业的那份赤诚。

从20多年前在那片盐碱地的草丛里支起那块“唐山市港口建设筹建处”起,多少人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挥洒在这片海岸线上……人们清楚地记得,当年时任筹建处主任的崔抚礼领着筹建处几名职工来到王滩海岸的时候,北风卷着雪花扑面而来。地面上没有路,他们硬是在荒滩上踩出一条路来。没有住房,他们就在盐碱地上搭起帐篷。没有电灯,他们点亮蜡烛和煤油灯。没有取暖设施,他们燃起堆堆篝火。啃着馒头和咸菜,他们硬是把冰结的冻滩和沙岩凿开……

是他们,怀着理想,送来了希望,带来智慧,沸腾了海湾,--举起擎天的臂膀,驾长风,鼓起燕赵大地的希望风帆。

在这里,无时不在拼搏,在这里,无时不在奉献,在这里,每一分钟都是一个惊叹号,在这里,每一秒钟都在描绘美好的明朝……

京唐港人谁也不会忘记创业的每一个春秋。

建港之初就参加了筹建处工作的张印春说:“那会儿,我们几个人别的什么也没想,只想着把建港动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做好。要说当时苦,可是真苦,受的那个苦、遭的那个罪,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但我们都感到值。我一个冬天就穿烂了三双鞋。我爱人也曾生过我的气,我就劝她说,一个人活着总得为社会做点事情吧!”

京唐港人从一开始建港就把自己融入了港口建设的事业中。这种情结是怎么也割舍不下的。就像好夫妻二人过日子,开始是爱情,时间久了就变成了亲情,就相互成了各自生命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建设京唐港的日子里,许多感人的场面,许许多多感人的人和事,说出来能叫人掉眼泪:

天津大学毕业生潘利民,毕业后分到了京唐港。他接手的第一项外出工程就是京唐港挡砂堤。当时他正在谈恋爱,在工地上一干就是6年多,恋爱、结婚只能挤出时间来安排,后来儿子出世了,工地上离不开他,直到儿子出世第八天他才回去看了看……

潜水工段长齐振江的爱人,煤气中毒被送进医院高压氧舱急救,醒来后要求前来看望她的领导说:“别告诉老齐,他忙,不能让他为我分心。”老齐的儿子见父亲一个多月没回家,赶到工地上看看爸爸在干啥,老齐从早到晚忙个不停,竟没顾上和儿子说说话,儿子只好默默地回了家……

赵柏朝的爱人在单位食堂上夜班,晚上家里只留下一个不满10岁的女儿。女儿得了腮腺炎,连续输了12天液,母女俩硬是没有告诉在港口施工的赵柏朝……

郑国江的父亲患癌症久卧病床,郑国江不能在父亲床前尽孝,渔讯时花掉半个月的工资买些鱼托人带给老人,当老人离开人世时,他还在工地上忙活着……

京唐港的建设者,把整个生命都交给了海港,每一个港池都盛满了他们对事业的真情,每一个码头都是他们筑起的丰碑。

如果说,是建港初期的有限条件,建港人演绎了不计其数的艰苦创业的动人故事,那么在京唐港已初具规模、各方面条件都得到了改善的今天,一位癌症患者,每天化疗后自己掏钱搭乘车五、六十里,仍坚持着上班,已长达一年之久,并且仍在坚持着,又该作何评说?

运营保障部主持党支部工作的副书记陈晓军向我们讲述了他们党支部委员夏连生的动人事迹--

夏连生同志患的是淋巴癌,他自己知道,医生没有瞒他,可他一直瞒着单位。从去年检查出来是淋巴癌,他只向单位说身体不适,要请假看看病,每天要晚到岗位一会儿。陈晓军这位女支部书记心细,见夏连生老请假看病,觉得不对劲儿,就常去医院或家里去看望夏连生。接连看望了几次,夏连生的“机密”就保不住了,只好给陈晓军同志说了实话,但要求陈晓军绝对不准对外人讲。陈晓军心疼自己的职工,掉了泪,组织大家为夏连生捐了款,去看望夏连生更勤了。陈晓军作为党支部副书记对夏连生的关心,使夏连生深受感动,他对陈晓军说:“我虽然得的是癌症,可也不是一天半天就能要命。组织上对我这么好,同事们对我都这么好,我活一天,就应该坚守工作岗位一天,为单位做些事儿。”

采访中,陈晓军同志很动情地对我们说:“都说战争年代容易出英雄,和平年代不容易出英雄,特别是在企业单位里,怎么出英雄?英雄的标准是什么?以我看,夏连生同志就是一位英雄!”

尽管因为时间关系我们未能见到这位英雄,但从夏连生同志身上,我们看到了京唐港人爱港如家的精神,看到了京唐港人敬业的思想境界,同时也看到了京唐港“人性化管理”的巨大力量。请注意夏连生对陈晓军说的那段话:“……组织上对我这么好,同事们对我都这么好……”京唐港的人们,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前前后后,都在用感情感染着感情。

京唐港人,爱港爱在骨子里!

写京唐港这些年来所涌现出来的模范人物和先进工作者,我们还真的有些为难了。那么多的先进、劳模和英雄,写谁不写谁?仅已经走入我们视线记录于我们的采访本的,就有这么一个十分壮观的“队伍”了--

储运公司库管员陈贵民,装卸公司调度室主任王大勇,拖轮公司党支部委员、航标主管李光,技术管理部副部长王荣山,总经理助理兼装卸公司总经理王瑞杰,总公司副总经理李建振,总调度室主任赵克非,拖轮公司经理刘维胜,储运公司经理王纯生,引航站站长、特级引航员赵秋玉,业务部部长兼物流公司总经理赵小强……他们都在各自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突出成绩。京唐港之所以日新月异,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就是因为有他们,以及更多的诸如赵贵民、钱大勇、孙光、李荣山、周瑞杰、吴建振、郑克非、王维胜等先进、模范和英雄们的爱港情结、敬业精神所取得的。

花开满树,单表几枝。

王瑞杰是一位杰出青年。1990年,王瑞杰从武警部队转业,被分配到京唐港工作。他曾历任门机司机、门机队队长等职。从部队转业来京唐港之初,他对电工知识知之甚少。在实际工作中使他认识到,做一名合格的门机司机,不懂电是不行的。于是他买了许多《电工基础知识》之类的书籍,从易到难开始自学,并虚心向电工师傅们请教。有时为了弄清一个电子元器件的构造,他就找来已报废的元器件进行拆卸分解,然后再按图一件件对照着组装,直至弄懂为止。他学完了《电工基础知识》,又开始系统地学习《电工拖动知识》,作了近10万字的学习笔记。这些知识为他提高门机修理技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边学边用,在排除故障时将电器的故障记录下来,然后查找资料,分析原因,直至找出排除故障的办法。王瑞杰成了修理门机的技术能手。

前几年,京唐港从青岛港购进了两台已使用过14年的旧门机,门机上的电器都是旧型号,并且电缆老化,工作起来稳定性极不可靠。王瑞杰凭着对门机修理的熟练技术,带领一班人对那两台旧门机进行改造,使门机的工作性能得到了全面提高,一下子就为单位节约了近8万元的维修资金。王瑞杰以身作则,扎实做好自己所负责的每一项工作,表现了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品格。一天夜里,有一施工船因大风撞在了挡砂堤上,船舱里进了水,被拖到了一个泊位里。这时候,如果不把船舱漏水处吊离水面,排水堵洞,船将沉入泊位水底,麻烦可就大了。危急关头,王瑞杰主动请缨,和工友们一起下决心要把船吊起来。当时大家都为他们捏了一把汗,因为稍有不慎,将造成机倾人亡的严重后果。王瑞杰和工友们凭着过硬的技术,利用海水的浮力,并随着潮水涨落,直至将船舱里的水排净并堵住漏洞,才从门机上下来。王瑞杰在工作中不怕脏,不怕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有着极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对他来说,工作中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多年来,他没与家人一起过一个团圆年,很少休过一个完整的星期天和节假日。有一天,王瑞杰的母亲因病住进了医院,公司领导让他去医院照顾母亲。可是,3.85万吨矿粉船马上就要在5号泊位靠港停泊。5号泊位是1.5万吨级泊位,靠3.85万吨级的船只能乘高潮进港,在低潮前卸出5000吨才能保证船舶在港的安全。并且这条船卸的快慢对今后此类货源能否在京唐港上岸至关重要。他坐出租车到医院匆匆看了一眼病中的母亲,就含泪回到了生产现场……

像王瑞杰这样的奉献者,在京唐港为数不少,他们在接受我们的采访时都说:“干工作,能把自己所负责的事情做好,能把自己应承担的责任担当起来,让组织放心,让领导满意,让周围的同志们都有一个好的评价,认为自己还行,是件很愉快很幸福的事。”

是的,劳动着和奉献着就是一种愉快,一种幸福的事,这是因为他们热爱自己的港口,热爱自己的事业,也热爱自己的生活--这就是京唐港人的人生哲学,这哲学渗透了他们的灵魂与行为。

如今,王瑞杰已不是当年的门机司机或门机队队长的王瑞杰了,而是总经理助理兼装卸公司的总经理,他的责任重大,他身上担子格外沉重。京唐港共有员工1000多人,装卸公司员工人数占了1/4。人多并不是他肩上担子沉重的主要原因,人多加强管理就是了。关键在“装卸”二字上呢!不论京唐港的年吞吐量是几千万吨,还是上亿吨,都是要靠他们装卸公司来完成任务的。就像打仗,装卸公司是港口最前沿的阵地,是硝烟弥漫的战场!在那里,任何夸夸其谈,任何纸上谈兵,都是毫无用处的,要的是实打实,硬碰硬!

王瑞杰和他的装卸公司全体员工们,是好样的。2006年,按上级下达给他们公司的装卸任务,他们已超额完成了800万吨。

李光,现任京唐港航标主管,是一位许振超式的好员工。

李光1990年应征入伍,在海军部队里就从事航标管理工作。1994年转业来到京唐港后,就对港区不规范的航标设施提出了积极的改进意见。首先是对5万吨级航标灯质和发光周期的调整。原导标的前中标为4秒单闪,后中标为6秒双闪,不能突现同步。李光提出将前标改为0.25秒等明暗快闪,后又改定为定光,大大提高了航船的安全。原设在航道内的活节式灯桩,每座造价十几万元,安全系数又低,在使用中曾有5座被先后撞沉。李光改活节式灯桩为经济适用的24米浮标,既经济,又提供高了安全系数。

在担任航标主管岗位上,李光还进行了自行布标的创新。1998年,2万吨级的航道疏浚完工后,所有航标都要重新布设。当时是京唐港最困难的时期。为节约支出,他提出了自行布标并得以实施,一边实施一边学习用GPS定位。经过180天的奋战,他带领员工们安全起标20余座,为单位节约了大笔资金。自行布标,既是李光的大胆尝试,也是京唐港人的一次创举。

在京唐港,张小强是业务部部长兼物流公司经理。别看在他手下只有21个人,他这个岗位可是个带有战略意义的重要岗位。

张小强是河北遵化人,1994年河北农大毕业后分配到京唐港。在河北农大,他学的是农业机械,京唐港有个机修厂,于是张小强就被分到机修厂里去了。其实,农业机械和京唐港的这个港口机械修理厂,绝对是“驴头”对不住“马嘴”的,可世界上的事往往就是这样,要不然怎么会有“阴差阳错”这个词呢?

既然来了,就好好干呗,张小强在机修厂一干就是4年,直到1997年,他才开始干业务。

据张小强介绍,1997年那会儿干业务,就是坐门等客,来货就干,不来就算。刘卫民任董事长后强调:“等米下锅就是等死!”从此才开始有了紧迫感,才知道干业务要有个清晰的思路,要有目标,要有意识去追去求。想想也是的。环渤海湾的港口那么密集,京唐港西有天津港,北有秦皇岛港,眼皮子底下又有个孪生兄弟曹妃甸港,按常规去发展的确没有出路,因为自己确实不存在什么“比较优势”。

张小强笑着自我介绍道,可能刘董事长、孙总经理发现了他还是个有点脑子的人,就把他调到业务部长、物流公司经理的领导岗位上了。常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也是有一定的道理。没到领导岗位之前,对业务对物流方面的事他虽然也想,但很少往深里往细里去想。到了领导岗位上就不一样了,他就要尽职尽责了。可这个“业务部”、“物流公司”的“职责范围”有多大呢?说小也可能很小,说大就能大得无边无沿。因为这是一个“物流大市场”,也可以大到“全中国”,也可以大到“全世界”。

别管这个“市场”有多大,张小强总是干得比较出色吧,就连刘董事长都夸他“动脑子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