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一个人的国家记忆
942600000068

第68章 一场与瘟疫殊死搏杀的城市保卫战(1)

第一个游客吊厢已近在眼前。只见战士伸出右腿,轻轻地开启厢外的门闩。然后将安全绳索套在游客身上,再帮助其通过滑轮缓降器往下滑去--成功啦!第一个吊厢里的游客安全地降到距离索道四五十米的地面时,现场一片欢呼。

第二个吊厢里的游客以同样的办法获得成功的营救。

“我们有救啦!有救啦!”其余的吊厢内的台湾游客,欣喜若狂地等待着命运之神前来搭救。那一刻,他们的心中,大陆的营救队员是世上最亲的亲人!“我愿意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你们中间的任何人!”一位刚刚被救下的女游客,抱住营救队员如此说。

营救队员没有时间回答她的问题。他们继续在小心谨慎和紧张地开始救援后面的那些游客。

索道太危险。动作不能重了,而轻了又无法救下吊厢内的人。每营救下一个游客,都要花去较长时间。

队员们换了一个又一个。吊厢内的游客有些急不可待了。“哐当!”“哐当!”踢打声又响起……

“你想死啊?”其他吊厢里的台湾游客不干了,骂骂咧咧起来。

踢打吊厢的是最后一个吊厢内的男游客。这是唯一一个只有一个游客在里面的吊厢。也许太孤独,这位B先生的神经似乎已经崩溃了。无论谁的话他都不听,一个劲儿地只管踢着吊厢,而且嘴里不停地喊着“我要出去!我要出去”的话。他的行为给抢救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因素。可,谁也无法制止他的疯狂……

“太危险了!照这样下去,后面的几个吊厢随时可能被他的折腾而毁了!”指挥员万分焦急,又无可奈何。

“怎么办?”“什么怎么办!加速营救呗!”政委要求队员们尽一切力量全力投入最后的战斗。

此时天色又开始变黑--若不在天黑之前将最后的游客安全营救下来,便意味着又要让剩余的游客在半空的索道上多呆一个夜晚。“这不等于让他去死一样嘛!不行,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把他营救下来!”现在只剩下最后的一个吊厢了。里面只剩B先生了。不把他救出,就等于送他去死。

现场的人都清楚这一点。

“别踢了!我们一定营救你下来!要配合,千万千万!”营救队员不停地喊着。

“你不要命啦!快安静点,解放军同志一定会把你救下来的!相信他们!他们是世界上最好的人!你不要踢了--”那些被救的游客也在地面上不停地鼓励B先生。

英雄的战士开始了最后的营救。索道上发出“咝咝”的声音,令现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到极度紧张。

1米、5米,10米、20米……现在离B先生的吊厢只有三四米远了。战士甚至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B先生湿透了的下身,但就在这个时候,B先生又一次疯狂地踢起厢门,而且越踢越猛烈--“我要出去!我要出去--!”他嘶哑地叫喊着,听不进战士和现场同行者的规劝。3米、2米……战士正准备伸出右腿开启吊厢外面的门闩时,突然“哐当”一声,B先生自己将吊厢门踢开了!“别动!千万别动!马上救你来了--”战士向他喝道。

可B先生看了一眼营救他的战士,然而双腿一跃,纵身向几十米深的山下跳去……

这一幕谁也没有意料到。

这一幕让所有在场的每一个生命都感到了绝望的生命是什么样!B先生坠落在山坡的树杈中间,当时没有死。队员们立即将他放在担架上,接力向山下飞奔--被地震震塌的道路根本没有了,只能连滚带爬地往山下走。三公里的山路,他们整整用了一个多小时,所有的抬担架的队员全都遍体鳞伤……他们尽自己的全力将奄奄一息的B先生送到山下的救护车上,又将其护送到成都人民医院。遗憾的是,由于B先生伤势太重,最后死在了手术台上……

“报告总部:12名台湾游客除了一名意外伤亡外,其余全部获救……”消防队政委向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报告道。

“祝贺你们成功!”“谢谢大陆同胞!”消息迅速传到海峡另一边的台湾,电波里回荡起骨肉同胞间少有的欢呼与浓浓亲情……

这是我们经历的都江堰震中的一幕。它是痛苦中的一幕悲喜剧。它因此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熟悉而陌生的城市。

以前来都江堰,总是在城里转,并没有注意都江堰市其实还管辖了很大一块地盘。它下属有12个镇,其中包括此次地震中出名的聚源。2004年之后,都江堰下辖12个镇外,另保留了两个乡:向峨乡和虹口乡。

不曾想到,这两个紧挨汶川映秀的山乡,在此次大地震中饱受摧残。本来通往汶川的路是通都江堰的虹口乡,而恰恰因为这里的“生命线”被彻底地掐断。到了20多号,即便想到虹口乡,却已无法如愿。

“你要想看倒塌的学校,向峨乡必须去。”四川省委的朋友对我说。

“好吧,我们就到向峨乡去。”我问,“从都江堰到那里需要多长时间?”“几十分钟就到了。”果不其然,出都江堰后,经过一段山路,就进入了向峨乡境内。但路非常难走,尽是坑坑洼洼的泥路,由于前些日子下过雨,许多路段的路面像是泥潭一般--我由此想到了这个偏僻山乡在经历地震摧毁后的前一两天的困境!“马上就要到了。”穿越过一片很大的废墟和农舍之后,司机说。

看到了:这就是向峨乡的所在地!沿着公路形成的一条山乡小镇的“7”字形街道,大概可以看出这个小镇往日的风貌。但呈现在我眼前的却是不见一间完整房子的巨大废墟!狭长的,除了中间一条为抢救队伍专门腾出的通道之外,整条约500米长的“7”字形小街两边,皆是坍塌的废墟……只有空降兵部队的一台大型挖掘机在捣毁那些半塌半斜的残余建筑的场面,似乎还能感觉到这个死亡了的山乡还有一丝生命。

陪同我的朋友是省委组织部门的,所以在他来向峨乡前就为我讲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当然发生在向峨乡。而且后来中央组织的抗震救灾事迹报告团里就有这个人,他便是向峨乡党委书记罗鸿亮。

下面是罗鸿亮书记的报告内容:

5月12号下午,我正在莲花湖畔的莲月村主持一个村道建设工作会。突然,地动山摇,莲花湖像开水一样翻滚。有人大声喊:“地震了!”我和大家赶紧跑出会议室,爬上湖边的岩石,朝乡政府方向望去,那边已是满天黄烟,什么都看不清。不好,得马上赶回去!我和同事们急忙往乡政府跑。一路上,周围的农房几乎都垮了,水泥路面到处坍塌开裂。乡政府和周边的情况比我想象的更严重:成片的房屋只剩下几栋孤零零地立在废墟中,整个街道变成了一片砖瓦堆!“罗书记,乡政府大楼垮了,好多乡干部都埋在了底下!”“罗书记,爱莲社区的房子垮了!”几个村民跑过来对我说:“中学的教学楼垮了!”我心里一惊,中学垮了?!这可是上课时间,几百个学生啊!我火速把在场的乡干部叫过来,主持召开了向峨乡历史上最短的一次党委会,大家作出了一个生死抉择:先救学生!乡长付岷涛立即带着一群干部拼命向学校奔去,边跑边对惊恐的人群喊:“快去学校,快去救娃娃!”地震把中学的教学楼全部震垮,废墟中不时传出孩子的哭声、呼救声。已经赶到学校的家长哭喊着,扑在废墟上疯狂地刨找着自家的娃娃。

慌乱中,有群众问:“乡干部都到哪儿去了?!”民政干部罗代强跳上乒乓球台,大声说:“哪个说乡干部不在,我就是乡干部!男人们都站过来!”慌乱的人群一下子安静了许多。

付岷涛嘶哑着嗓子对大家说:“现在只顾自己,谁家的娃娃都救不出来。都到那边去,到呼救声最多的地方去,救一个算一个!”男人们过来了,女人们也过来了。身强力壮的男人站到了废墟的最上面,其余的人排成两行,把砖头和水泥块不断往后传!10多分钟后,废墟里救出了一个活着的娃娃!但是由于没有大型机械,救援进展十分缓慢!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废墟中,孩子们的呼救声越来越稀少,越来越微弱,我的心也越来越沉……

怎么办?必须找到救援机械!我们马上派人四处寻找。15分钟后,东林村村主任袁凤群带着自家的两台挖掘机赶了过来!挖掘机进场后,迅速清除了废墟旁的路障,并打通了操场连接校外的通道。怕挖掘机伤到娃娃,木匠任隆富带着几个人,拆掉倒在操场上的篮球架,土法上马,硬是把挖掘机改装成了简易吊车!这两台临时改装的吊车,在最危急的时刻发挥了巨大作用!任木匠指挥吊车,吊开水泥板,干部群众立刻跟进抢救。

自救中,我们用手刨、用肩扛,用自制的吊车救出了30名学生。当天晚上,1000多名解放军、武警和消防官兵陆续赶到向峨救援。最后,从废墟中一共救出了68名学生!前面提到的罗代强,在组织救援前已经看到了埋在废墟里的儿子。当时儿子露出了一只脚,老罗一眼就认出了儿子脚上穿的那再也熟悉不过的鞋和袜子。但为了不打乱救援安排,老罗没有向救援队伍表露过自己的孩子还埋在废墟下。3天后,孩子的遗体从废墟中抬了出来。儿子留给老罗最后的记忆,就是废墟里露出的那只脚。他后来告诉我,晚上睡觉就不敢闭眼,一闭眼,儿子的鞋和袜就在眼前晃……

16号清晨,学校救援基本结束后,一部分机械和力量随即转到乡政府增援。但是,太晚了!直到5月17号凌晨,地震发生后的第5天,乡政府废墟中才清理出最后一批干部的遗体,包括乡长助理易大东在内,8人遇难……

32岁的易大东,去年9月从都江堰市下派到乡里挂职。当时,几块水泥板死死地压在他身上。救援的同事鼓励他要挺住,一有机械和人手马上就来救他,他却用微弱的声音说:“不要管我,你们先去救学生……”大东结婚多年,忙于事业,把要孩子的时间一推再推。大东走了,留下了永远的遗憾,但从得救孩子的笑容里,我仿佛能看到大东生命的延续……

乡干部李明,在乡政府大楼完全垮塌的一瞬间,用力把一名来乡里锻炼的女大学生推出了死亡地带,自己却被深深地埋在了废墟里。后来,解放军战士进村入户帮助群众清点财产,来到李明家,问李明的妻子有什么贵重物品需要清理。她说:“其他的都不需要了,我只希望能找到丈夫的‘优秀共产党员’证书。我要让女儿知道,爸爸是一名铁骨铮铮的共产党员!”地震后的这些日子,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脑海里总会闪过这几个朝夕相处的同事的身影,浮现出他们的音容笑貌。如果早救他们几个小时,或许他们就能活下来。

但生死关头,我们别无选择,只能把生的希望留给群众!这几天到我乡爱莲社区的人,都会看到一块爱莲社区党支部的牌子立在废墟旁的受灾群众安置点。立牌子的人是社区党支部书记王婉民。地震那天,她的母亲遇难了,她流着泪朝掩埋母亲的废墟鞠了三个躬,说:“妈,女儿不孝,顾不到您了……”说完就匆匆赶去疏散群众。第二天,当她再次跑过家门口时,家里人已经把母亲的遗体收拾停当。作为女儿,她能做的,只能是最后一次帮母亲换上一双新鞋。5月16号下午,受灾群众基本安置妥当。王婉民带着支部几个人回到原来的办公地点,从废墟里刨出了“向峨乡爱莲社区党支部”的牌子。她把这块牌子再次竖起来,她要让社区的群众都知道,地震没有震垮他们的党支部!5月17号,胡锦涛总书记到成都察看灾情,指导抗震救灾工作,得知我们向峨乡的情况后,高度评价了向峨乡党员干部危难时刻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做法。总书记的关怀和激励迅速传遍了向峨乡的每个角落。在乡、村和社区党组织的带领下,受灾群众正在走出地震的伤痛,振奋精神、团结一致、共渡难关。现在,16个受灾群众安置点都插上了鲜红的党旗,全乡24个党支部已全面恢复工作,545名佩戴党徽的共产党员奋战在灾后重建、恢复生产的第一线。

545个党员就是545颗种子。这些种子播撒在全乡5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向峨人民就一定能够重建家园、创造美好的新生活!罗鸿亮书记的报告内容与他跟我讲的和当地群众给我讲的是一致的。在5月23、24日采访的时候,我受这个乡感动的故事中,确实也有这两件事:一是乡干部在自己同事压在废墟时,首先提出了“娃娃要紧,先救娃娃!”;二是在群众处在六神无主、一片惊恐和无家可归之时,爱莲社区的女支书王婉民带着支部几个党员,从废墟里刨出了那块“向峨乡爱莲社区党支部”的牌子,并高高地竖在了废墟之上,让群众能够聚集在他们身边,这是何等的伟大壮举!向峨乡因一句豪言和一个壮举,将载入汶川抗震救灾的史册,并获得人们永远的记忆。

在同样的生命需要拯救的时候,乡干部们把自己的生命留给了学生娃娃,这让到处是悲情的汶川地震中亮出一道崇高的人性光芒。

向峨乡干部们的行为,在我看来可以比得上***堵枪眼、***手托炸药包炸敌人碉堡等等英雄的行为。因为与之所有的生命相比,作为成人、作为天下的父亲和母亲,如果需要作生命的选择,他们都会毫不犹豫地将生的可能留给他们的孩子。

大震之时,在乡干部被埋的同一条街上、仅隔二三百米的向峨中学,当时有400多名学生被埋,罗鸿亮他们选择对了,一句“娃娃要紧,先救娃娃”,让那些无助的孩子和绝望的父母们有了一丝希望,即使在灾后的许多时间里,虽然不无悲痛地常常想起自己的儿女死去的那一幕悲惨情景,他们仍然不会有太多的怨气向政府和干部身上宣泄……这是向峨乡干部们作出正确选择后获得的最大安慰。

关于这个问题,笔者不想作深入研究。我只是想补充关于这个乡在此次大地震中失去生命的那一部分痛--生命之痛。

这是主要的。地震灾害之所以使我们流了那么多眼泪,尽管有很多是被抗震救灾的英雄事迹和人性复活与人和人之间的那种大爱所感动的眼泪,但我们无法回避那些突然失去生命的事实。

8万多条生命(其中包括失踪的),在瞬间从我们的身边消失了,有的甚至是整个家庭、整个班级,以及那种造成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悲惨现实。我们不能不关注,不能不作最重要的关注。

因为这是生命。

我不得不补充罗鸿亮书记的报告内容,因为他在报告中提到一个叫任隆富的木匠。事实上,这位叫任隆富的木匠是个英雄,因为他将挖掘机改装成简易吊车,并在现场连续工作近50个小时,他一人至少就救出了5个学生。直到15日凌晨搜救结束后,木匠才悄悄拉着在此遇难的女儿的遗体回家。

“任木匠就是从这条山路上把女儿拉回家的……”这位老乡指着那条崎岖的山路对我说。望着泥泞而狭窄的山路,我不知道任木匠最后是何等的悲伤。据说他在现场没有掉过一滴眼泪,因为他没时间掉眼泪。在解放军大部队没有到来之前,现场没有大型机械设施,一切抢救都是靠双手刨,而横七竖八的水泥组成的废墟和瓦砾,光靠双手刨的结果是,那些原本可以不死的人很快会断气……任木匠的英雄壮举就是他有一套木匠功夫和他善良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