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统特务实录
965600000014

第14章 中统头子徐恩曾之一1

1.徐恩曾其人

提起中统,最应该提一个人:徐恩曾。徐恩曾身在中统,执掌中统十多年,是整个中统帝国名正言顺的缔造者。可以说,没有徐恩曾,也就没有中统;没有中统,也就没有徐恩曾。许多人都会觉得,特务头子应该像顾顺章那般,不仅精通各种杀人技巧,而且善于乔装打扮,甚至是土遁之术。但是徐恩曾却完全颠覆了特务形象。他个子中等,大约一米七二,不胖也不瘦,外表文雅,一副书生气。而且其人十分文雅,待人接物有外交家的风范。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正牌子美国归来的洋硕士(美国卡耐基工学院硕士),竟然是令人闻风丧胆的大特务头子。而且此人还是一个顶级无线电专家,与学工矿的陈立夫曾是同学。就是这样一个人,后来成为名噪一时的大特务,与军统魔王戴笠齐名。

徐恩曾出身名门,毕业于上海南洋大学(现在的上海交大),留洋归来曾在上海做了一阵子机电工程师(与陈立夫有点类似)。不过就在此时,他竟然连续接到了同学陈立夫打来的电话。

“老徐,你最近在做什么?”陈立夫问。

“哎,在忙机电……现在咱们国家这方面极其落后,要花力气研发!”此时的徐恩曾还是一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打算在无线电等方面有所成就。

陈立夫话题一转,模仿当年蒋介石的口吻,道:“研究什么机电啊?现在政局不稳,大环境糟糕得很,研发无线电,不如为国所用。你还是跟我干吧,单纯的技术工作是没有前途的。”

“现在放弃,岂不是白学了?不行,这事我不能答应!”徐恩曾毅然拒绝了陈立夫。刚刚回国的徐恩曾似乎对政治不感兴趣,不过陈立夫几乎每天都会打电话过来,哪怕是简单地问候一下,也会与徐恩曾保持联系。

1927年,陈立夫已经是蒋介石眼里的红人,而且对于刚刚成立的“CC”而言,正是需要人才的时候,陈立夫同样是一个欣赏人才的人,所以他非常在意自己这个留洋同学。“四一二”之前,陈立夫跟随蒋介石来到上海,虽然他要事缠身,还是抽出时间与徐恩曾见了面。他约徐恩曾到一个极有名的饭店吃饭,顺便招揽他。但不管陈立夫如何劝慰,都没有取得效果。不过徐恩曾也非铁石心肠之人,他答应了陈立夫,如果是技术方面的,他可以参与,但绝不干涉政治。

1927年秋天,徐恩曾终于迈出了人生的关键一步。在其留美前辈李范一(时任上海南洋大学校长,中国无线电行业奠基人)的推荐下,徐恩曾来到南京,参与了南京军事委员会筹建的交通技术学校筹备工作,后来便加入了陈立夫、陈果夫创办的“CC”。此时徐恩曾凭借其能力担任交通技术学校的办公室主任,后来又在李范一的举荐下,进入蒋介石的法眼。陈果夫也十分欣赏徐恩曾,于是令其担任了一个重要角色:国民党中央组织部总务科科长。徐恩曾踏足政治,逐渐在政治圈里尝到了甜头。徐恩曾发现自己喜欢上政治了,于是他越来越大胆,担任总务科科长时间不到一年,便完全赢得了二陈的欢心,成为CC系里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徐恩曾担任总务科科长的时候可谓尽职尽责,并且建立了各项制度,这些制度条例一度成为整个特务系统的关键条例。

还有一件事不得不提,那就是徐恩曾帮助国民党中央总部安装了第一台500W的播音机。1928年这一年里,可以说徐恩曾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安装播音机上。他不畏惧夏天的炎热,能够吃苦,并且在这方面拥有极大的热情。安装电台给他带来极大的成就感,这让他想起自己在美国的那段留学经历。

1922年,徐恩曾像许多求学的莘莘学子一样,只身一人来到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开始了长达三年的求学生涯。在这三年里,他先后在美国西屋公司(也叫威斯汀豪斯公司,著名的发电、输电企业)学习,然后又去了卡耐基工学院学习,主攻管理专业。这三年里,他学习和掌握了许多先进技术,他梦想有朝一日能够成为一名技术和实业领域的专家。三年的留洋生活对他的影响很大,他的生活方式是美式的,思考问题的方式也是美式的,他几乎变成了一个拥有东方面孔的美国人。正是那段留洋生活,让徐恩曾变得与众不同。但是谁也不会想到,以后他竟然选择当特务。正是因为徐恩曾在电台方面的热情,他一下子感染了陈果夫、陈立夫。1928年的8月1日这天,电台终于落成。而徐恩曾也名正言顺地当上电台台长。电台的揭幕仪式,来了诸多名流(其中也包括蒋介石、戴季陶等国民党巨头),徐恩曾忙前忙后,也时不时像导游那般详细介绍电台的来历。

徐恩曾越来越不安分,虽然当上了电台主任,但是他还想继续往前走。此时陈立夫当上了国民党中央党部的秘书处长,而陈果夫则是时任的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部长,两个人都是大权在握,作为他们的老乡、亲戚、同学,徐恩曾肯定是要挪挪窝的。所以古人说:树挪死,人挪活。想必徐恩曾也意识到了这点,他打算换个地方干干。此时CC派系里的“浙江社”(主要成员是蒋介石、二陈、戴季陶、陈其美、张静江、朱家骅、潘公展等)帮了他的大忙,他逐渐进入了“特务”行业。1929年党务调查科科长吴大钧被调至中央统计处任处长,叶秀峰掌管了调查科。但是叶秀峰后来与自己的同学陈立夫发生个分歧,便借故离职。此时的党务调查科已经向等待许久的徐恩曾招手了。于是陈立夫安排徐恩曾进入了党务调查科,从而让他走上了特务之路。

当上了党务调查科科长,徐恩曾的野心继续膨胀。调查科虽然只是一个不起眼的科室,但是经过此地深造,都有着不错的发展前途。第一任科长陈立夫,已经成了国民党中央秘书处处长;张道藩发展也不错,被调到南京市政府干秘书长;吴大钧也是刚刚提拔不久,已经是中央统计处处长了;至于叶秀峰,离开调查科后反而到南京政府做了组织部部长。初来乍到的徐恩曾也是这么想的,他觉得自己在这里镀镀金,早晚要离开这个地方。

不过这一等就是很长时间,见别人都挪动了,自己却没有挪动,他开始着急了,一着急就开始瞎猜。他猜测是不是党国领导对他有意见?还是觉得他的本事不够,无法胜任?他越是瞎猜,越是失眠!不过此时陈立夫却用“钱”封住了他的嘴。徐恩曾的手下悄悄对他说:“徐先生,上面给咱们拨这么多款说明重视咱们,你不要多想了!”徐恩曾被自己的手下一语点开。他心想:是啊,是这么个理儿。于是他一边摸索,一边着手组阁,扩大自己的队伍。于是也就有了后来的“特工总司令部”!徐恩曾这一干就是15年,直到1945年被叶秀峰重新取代,才结束了他的特务之路。

2.徐恩曾身边的三个女人

留洋三年的徐恩曾,不但是管理学硕士,而且还是个响当当的才子。正所谓才子风流,徐恩曾也是一个十分风流的人物,一辈子阅女无数,而且也结了三次婚。这三个女人一个比一个优秀,一个比一个漂亮。三个女人有传统的,也有思想开放的,甚至还有共产党员。

先说说他的第一个老婆梅于琴。这个女人是徐恩曾的同乡,是通过媒人介绍的,算是包办婚姻。这种婚姻形式其实对徐恩曾而言是非常不公平的,仔细分析一下,有三个原因:其一,徐恩曾是一个有学问的人,一个人格独立、思想独立的人怎么会忍受强加进来的爱情呢?更何况这个梅于琴无貌无才,又怎能引起徐恩曾的兴趣呢?其二,徐恩曾好歹也是留洋分子,大家都知道,留洋的人一定受了西方文化的影响,而且徐恩曾是一个受西方影响很深的人。自从他回国后,经常听外国的歌剧,吃西餐,看英文报纸,甚至后来他连写回忆录都通篇用英文写。他的婚恋观应该也是西式的,恋爱是自由恋爱,包办婚姻是徐恩曾无法接受的。当然他与梅于琴的结合,更多是碍于母亲的意愿。其三,梅于琴本人是一个封建色彩极其浓厚的女性,价值观、道德观与徐恩曾相差甚远。都说“女子无才便是德”,但这句话放在徐恩曾的耳旁,却成了“不思进取”。徐恩曾欣赏的是那种才貌双佳、思想开放的女性,而绝不是这种被封建色彩勾勒得满目疮痍的女性。梅于琴就是这样一个女性,无才无貌,甚至连个自己的名字都没有,典型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式的婚姻。

起初,刚刚留学归来的徐恩曾与梅于琴的感情还可以,这一点更多源于女人的神秘对徐恩曾产生的吸引作用。毕竟他刚刚回国,涉世不深,勉强还可以接受这样一个女人。随着徐恩曾进入CC系后,眼界大开,而且这些机构里的女人个个漂亮,而且都是一些思想开放有文化的女性,这让刚刚见了些世面的徐恩曾蠢蠢欲动,欲罢不能了。

徐恩曾慢慢开始厌倦梅于琴,觉得梅于琴要才无才,要貌没貌,整个一“三无”女性。他开始慢慢找借口不回家,哪怕花钱去青楼,也不愿意回家。后来梅于琴生气了,抓着徐恩曾的领子问他:“你是不是在外面找女人了?”

徐恩曾推开梅于琴,一脸怒气道:“你自己也不照照镜子,这副模样,我怎么带你上街?更何况我也是个有身份的人!”

“你想怎样?”

“我想怎样,你心里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