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盖特纳“魅力攻势”背后的无奈
背后故事
盖特纳是一个很羞涩的人。对这位年轻的美国财长,我曾在许多场合采访过,但只要一问到比较棘手的问题,他必然会很快脸红,然后略显紧张地迅速回答你的问题。
他显然不是华盛顿官场的老手。所以,在奥巴马提名他出任财长后,人们猜测的一个问题,就是他的财长位置能坐多久。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每隔一段时间,美国经济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和争议,而问题和争议一出现后,人们马上就想,是不是该轮到盖特纳走人了。
虽然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但盖特纳毕竟还是坐稳了位置。在白宫首席经济顾问萨默斯等人挂冠离去之时,奥巴马依然让他担任美国财长。奥巴马看到的,应该是盖特纳的长处:他毕竟是技术官僚,做事认真规矩;他没有大官大财团的背景,清正廉洁;而且,他为人温和,没有官僚气。
当然,在坐稳位置的同时,盖特纳肯定也付出了旁人难以知晓的艰辛。其中的苦与乐、喜与悲,对他来说,应该也是一言难尽吧!
正文
2010年春,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特地和第一夫人米歇尔跑到费城的一家超市,在果蔬柜台前,羞赧的盖特纳笑意盈盈。据说,他们此行是展示奥巴马政府对美国儿童肥胖症的关注,但财政部长亲自出马去超市,用《华尔街日报》的话说,也是“很不寻常的”。
这其实是盖特纳发动的“魅力攻势”,因为在当时的奥巴马内阁中,他的任务最重,最艰巨,面对的指责和挫折最多。而且,相对于其他游刃有余的职业性官僚,盖特纳属于技术性官僚,在过去一年,磕磕绊绊不断,他的财长之路走得异常辛苦。
盖特纳的两难,一方面是必须坚守政策理性,另一方面又必须迎合政治风向。如果说,上台之初,借助于奥巴马的超级人气,这两者的冲突还不太大;但现在,随着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中期选举在即,两者泾渭分明,让身处其间的盖特纳,受尽前后夹击之苦。
外界对盖特纳的愤怒,是认为他对华尔街太软。金融危机是华尔街引起的,但政府却用纳税人的钱救助华尔街,而纳税人现在还生活在危机的水深火热当中,又露出贪婪本性的华尔街自然成为抨击对象。盖特纳自己就说,连他夫人都劝告他,不妨对银行咬牙切齿一点。
但盖特纳还真下不了手。比如,去年在政府决定扩大对花旗集团的股权时,考虑到公众对政府救助华尔街的公愤,奥巴马政府认为,作为惩罚性措施,花旗CEO潘迪特将被驱逐。但这遭到盖特纳的抵制。在盖特纳看来,花旗的错误根本不是在潘迪特任内犯下,驱逐潘迪特,不过是转移注意力,其结果是损害花旗而不是帮助花旗。
潘迪特的职位保住了,但盖特纳的民望则降低了。每次去国会出席听证会时,他总会遭到国会议员的严词斥责,更会碰到怒目相向的抗议民众。对此,盖特纳表示,他理解公众对他的愤怒发自内心,但这根源是民众对政府缺乏信心,作为执政者,他必须理性。
盖特纳长期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纽约联储行工作。在反对者看来,从纽约联储行调来的盖特纳,明显就是华尔街的人,因此才不忍对华尔街痛下狠手。《华尔街日报》的报道就说,许多美国人都想当然地认为“盖特纳先生曾经在华尔街工作过”。
常识出了错就难免闹出笑话,这也给了盖特纳反击的机会。去年,在一次听证会上,美国最大的工会组织——劳联产联领导人西尔弗(Damon Silvers)批评盖特纳“曾经在银行工作”,言下之意,难怪盖特纳更重视华尔街利益,而不是大众利益。
盖特纳当即打断他的发言:“事实上,我从未在银行工作过,我只在公共服务领域工作过。”
西尔弗还没反应过来,兀自回应道:“是的,那是很长时间以前,很长时间以前。”
盖特纳不依不饶:“从来没有过。”
西尔弗继续回应说:“我指的是投资银行。”投资银行,即指高盛、摩根士坦利、美林、雷曼兄弟和贝尔斯登等商业性银行。
“从来也未在投资银行工作过,我整个一生都在公共服务领域。”盖特纳毫不松口。
“哦,那好吧。”西尔弗最终只能退却。他事后说,他确实犯了一个常识性错误。
但盖特纳能封住西尔弗一人之口,却难塞悠悠万众之口,尽管他认为这种持中的政策更有利于美国经济,但对正陷入失业困境的美国人来说,对华尔街千刀万剐都不解恨,也自然对对华尔街手下留情的盖特纳“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
奥巴马政府也不得不开始调整政策。比如,在共和党赢得马萨诸塞州一关键性参议员席位后,备受冲击的奥巴马政府开始反思,并全面收紧对银行业的监管;盖特纳主导的金融监管方案被搁置。奥巴马转而倾向于更严厉的“沃克尔规则”——即美联储前主席沃克尔主导拟定的监管方案。
在宣布新方案时,原先一直紧邻奥巴马站立的盖特纳,由于中间隔了个沃克尔,显得格外尴尬。盖特纳靠边站了吗?一些经济学家对我说,如果奥巴马民意支持率继续下降,或者中期选情再度告急,很可能盖特纳将成为牺牲品,他或许将是奥巴马政府第一个下台的内阁成员。
盖特纳也明白这一点,所以也就有了他最近去超市争取民意的“魅力攻势”。在2010年一次内部玩笑晚宴上,盖特纳在以奥巴马身份发表讲话时就自嘲说:“在过去一年,我遭受了不少政治挫折,但也要看到光明面——至少我还要比盖特纳好一点。”下面自然心领神会,哄堂大笑。但对盖特纳来说,其中的幽默却可能是苦涩的。
本文发表于2010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