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儿童拖延心理学
9776900000003

第3章 探寻儿童拖延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拖延行为并非心理学或者医学范畴,但是严重的拖延行为却会折射出人们深层次的心理问题。孩子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他们的每一个行为背后都隐藏着心理原因。父母一定要意识到,唯有追寻问题的根源,找到真正的原因所在,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当孩子表现出选择性拖延行为时,父母首先要学会读懂孩子,才能有的放矢地帮助他们戒除拖延症。

趋利避害是孩子的本能

小宇是个贪玩的男孩子,虽然已经四年级了,但是拖延的表现非常严重。他不仅写作业拖延,而且理发、洗澡也拖延。有的时候到了暑假,爸爸妈妈送他去老家和爷爷奶奶生活一段时间,他就像是解放了一样,根本不愿意回家。

这个暑假,小宇想念奶奶了,央求妈妈把他送到老家去。妈妈工作忙,抽不出时间,他就迫不及待地让妈妈给他买票,因为他想自己坐火车回老家,到了车站之后,让大伯去接他。妈妈思来想去还是不放心,只好请假把小宇送回老家。

眼看还有十几天就要开学了,小宇已经在老家玩了一个多月,爸爸妈妈由于工作太忙,只好打电话劳烦大伯送小宇回来,妈妈到时候会去车站等着他们。不想几天过去了,妈妈没有接到大伯的任何消息,打电话问大伯,大伯告诉妈妈:“小宇不想回去啊,还说愿意留在老家上学呢。”妈妈很着急:“眼看着就要开学了,赶紧让他回来收收心,五年级课业很重,学习很紧张呢!”妈妈让小宇接电话:“小宇,马上要开学了,快点儿回家吧,妈妈还给你买了新书包呢!”小宇说:“妈妈,离开学还有十天呢,您就让我再玩几天吧。回家之后您和爸爸都上班,我又要一个人留在家里,多无聊啊。要不您让我在老家上学吧,我保证认真学习。”

就这样,小宇又在老家住了三天,妈妈又打电话催促,小宇居然说要等到开学前两天再回家。妈妈实在不能等了,只好请假回老家亲自“押解”小宇回家。

回到家里独自等着迎接开学,自然没有留在奶奶家里有趣,所以已经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了一个多月的小宇再也不想回家了,因此一而再再而三地拖延回家的日子。其实小宇妈妈大可不必过于着急,因为这完全是正常现象。人们总是热衷于自己感兴趣的、擅长的事情,而对于自己不感兴趣的、不擅长的事情发自内心地想要逃避,这就是趋利避害的本能。成人如此,孩子更是如此。

与成人相比,孩子更加感性,缺乏理性和自制力,对于利害关系的把握没有那么明确和透彻,更多的是遵循天性。所以对于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孩子一定会主动去做,而且乐此不疲。对于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他们难免会畏缩,甚至产生排斥和抗拒的心理,根本不愿意去做。又因为孩子本身比较弱小,无法采取有效的办法实现逃避,所以无奈的他们更多地采取拖延的办法,尽量延迟事情的到来。

推而广之,面对自己有可能获得成功和有极大可能遭遇失败的事情,孩子会选择去做哪一件呢?除了年幼的孩子没有成功与失败的概念,也不懂得区分之外,大多数孩子都会选择前者,他们不愿意遭受失败的痛苦和挫折。不得不说,趋利避害常常影响孩子,使得孩子不知不觉就陷入拖延之中。

父母要想消除孩子的抗拒心理,让孩子不再拖延,不能只是一味地强制孩子变得雷厉风行。如果父母能够尊重孩子,在做任何决定之前都征求孩子的意见,给孩子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那么孩子就有积极的渠道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在这种情况下,明智的父母再表示对孩子的理解和体谅,孩子自然不会再以拖延的方式消极抵抗了。

选择性拖延症背后的抗拒心理

每次周末在家,娅娅的表现都让妈妈抓狂。原来,娅娅对于妈妈给她规定的玩半个小时电脑游戏和看半个小时电视的周末活动,总是迫不及待地想要去做。甚至有时周末的早晨,爸爸妈妈还在睡觉,她就已经早早地起床打开客厅的电视看起来了。等到爸爸妈妈起床之后,她不吃早饭,就迫不及待地去爸爸妈妈的卧室里玩电脑。

然而,等到写作业的时候,尤其是写妈妈布置的课外作业时,娅娅却不愿意马上完成作业。看到娅娅面对作业愁容满面的样子,妈妈简直怀疑这还是之前那个生龙活虎、精神抖擞看电视、玩游戏的娅娅吗?

在咨询心理专家之后,妈妈才知道娅娅可能患了选择性拖延症。也就是说,娅娅对于自己喜欢的事情会马上主动去做,甚至迫不及待地完成,但是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她却立刻感到精力不济,根本不愿意去做。

妈妈恍然大悟,接着咨询了心理专家要如何做才能帮助娅娅正确对待学习。专家建议妈妈不要过于强迫娅娅,因为对于患有选择性拖延症的孩子而言,一味强迫未必能起到好作用,要让娅娅自主规划学习,尤其是对于课外作业的选择,更是要得到娅娅的首肯,让她自己安排固定的时间完成,才能最大限度改变她的选择性拖延症症状。

明白了趋利避害的道理,选择性拖延症也就不难理解了。所谓选择性拖延症,顾名思义就是说拖延并非针对每一件事情,而是当事人根据事情选择是否拖延。大多数情况下这种选择并不是有意识的,而是人们在趋利避害的本能驱使下,故意推迟那些对自己不利的行为,或者延迟做那些会引起不好后果的事情。通常情况下,人们更愿意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情,因为这样才会取得好的结果。越是难度大的事情,他们拖延的时间也就越长。

那么,当孩子身上表现出选择性拖延症时,父母首先应该意识到孩子并非真的是患有拖延症,而是不喜欢做某件事情才暂时引发了拖延症症状。父母应该追根溯源,先弄清楚孩子为什么不喜欢做某件事情。有些孩子抗拒一件事情是因为未知或缺乏经验而造成的内心恐惧;有的孩子恐惧一件事情是因为此前关于这类事情有过不好的记忆和体验,才会“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例如,孩子是因为发愁作业太多,那么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分析如何给作业排序,才能让作业完成得更高效,让完成作业变得更容易。当父母不是站在孩子的对立面,而是与孩子站在同一战壕,体谅孩子、理解孩子、包容孩子,就能有效地解决孩子的选择性拖延问题。

对于孩子坚决不做的那些事情,父母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要将原因简单归结于孩子只是不感兴趣或者比较排斥,而是要探究孩子坚决不做、想方设法拖延背后的特殊原因。虽然父母与孩子朝夕相伴,但是未必了解孩子的内心。了解真实原因之后,父母可以通过形象生动的方式向孩子展示,很多事情看到的和真实的并不一样,每个事物都有它的魅力所在。对于孩子非常排斥的事情,如果原因合理,父母应该理解,切记不可强迫孩子。对于难度较大的事情,可以协助孩子一起制订计划,分阶段完成,降低难度的同时,让孩子能够知道所有问题都有迎刃而解的办法,就看他们愿不愿意动脑筋。

完美主义的孩子更容易拖延

文文是个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孩子,不但学习成绩好,在手工方面更是有着超出常人的天赋和水平。虽然小学六年级课程比较紧张,但是她依然对手工充满热爱。每当有闲暇的时候,其他同学会通过玩游戏、逛街、读课外书等方式来放松自己,但是文文却会马上拿起自己心爱的工具箱,开始为芭比娃娃做衣服。看到女儿如此热爱做手工,妈妈虽然有些担心文文运动量不够,但又觉得女孩文静一些也好,至少具有淑女风范。

周五的一个下午,文文和平常一样放学后很快就写完了作业,又开始做手工。妈妈下班回来之后,看到文文给芭比娃娃做的小裙子已经初具模型了,情不自禁地夸赞:“文文真棒,这件裙子简直比芭比娃娃本身穿着的裙子还漂亮。”不想,妈妈话音刚落,文文就生气地把做了一半的裙子摔到地上,怒气冲冲地说:“才不是呢!”

后来妈妈才知道文文花了好几个小时做芭比娃娃穿的小裙子,但是始终无法让自己满意。妈妈意识到文文对于自己的要求已经超出了她这个做妈妈的对一个孩子的要求,自己真诚的赞美反而使文文的心受到了伤害。果不其然,自此之后很久,文文都没有再碰工具箱,而那件做了一半的小裙子,也没有再继续下去。

直到妈妈又送了一个新娃娃给文文,文文对这个新娃娃爱不释手,才又找出工具箱。这次,妈妈小心翼翼地说:“文文,妈妈看得出来你真的很喜欢做手工,但是凡事都得一步一步来,就像你现在给娃娃做衣服,做得一次比一次好,将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就可以成为一名服装设计师了!”听到妈妈的肯定,文文笑着抬起头,说:“是的,我的梦想就是成为设计师,我还要去巴黎呢,我要成为全世界著名的时装设计师。”看到文文欢欣鼓舞的样子,妈妈悬着的心总算是放了下来。

在对自己做的裙子不满意之后,文文产生了深深的挫败感,甚至从此之后不愿意再给娃娃做裙子了。她因为达不到对自己的预期要求,所以对原本喜欢和擅长的事情产生了怀疑,从而发自内心地抗拒和拖延。直到得到妈妈送的新娃娃之后,文文才战胜了拖延,重新鼓起勇气拿起针线给娃娃做裙子。在这个事例中,文文就有完美主义倾向。

所谓完美主义,从心理学上来讲就是一种“凡事追求尽善尽美的极致表现”的人格特质。具有完美主义倾向的孩子,往往是那些本身已经很聪明、很优秀的孩子。正因如此,他们对自己的要求会比一般的孩子更高、更严苛,会给自己设定不切实际的高标准,常常因为不满于结果而深陷痛苦中,不能自拔。父母不要以为完美主义只发生在成年人身上,觉得孩子还小,心思少,就不去重视他们拖延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

那么,有严重完美主义倾向的孩子有哪些特征呢?第一是非此即彼的极端思维,比如在学习成绩上,99分对他们来说就相当于不及格;第二是设置过高的目标,并因为无法实现而受挫;第三是对自己不满,不仅对失败不满,即使成功了也会不满,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好;第四是为了追求完美,在一件事情上过分纠结,要么就是走向完全放弃的另一个极端。这样的孩子容易产生自我怀疑、自我否定,从而对自己失去信心。

实际上,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不可能绝对完美,更不可能在人生的路上做到面面俱到。对于过分追求完美的孩子,首先,父母要传递给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让他们认识到不完美才是这个世界的常态。其次,父母要引导孩子对自己形成正确的评价。很多孩子是因为从小就在父母的高期待中长大,所以无法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自己,这种情况下父母就要多认可孩子已有的成绩,给予积极的鼓励,而不是空洞的赞美,以免导致父母和孩子都在不知不觉中盲目拔高目标。

要知道当孩子顾虑过多、对自己要求太高时,他们就无法放开手脚去面对人生。想要自己的孩子拥有更好的人生,首先要做的就是教孩子悦纳自己、宽容自己。当孩子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接受自己不可能把凡事都做得完美的现实时,他们就开始成长。

逆反心理使孩子做事更拖拉

最近这段时间以来,乐乐和妈妈简直成了冤家对头,妈妈让他往东,他就偏偏往西,总而言之,他的原则就是不能让妈妈感到满意。实际上,乐乐对于自己的心态也感到很纳闷,他不知道自己为何偏偏要与妈妈作对。

周末,妈妈早晨八点叫醒乐乐,让他洗漱吃饭,之后就开始做作业,这样下午才能抽出时间去看他最喜欢的《蜘蛛侠》电影。乐乐也知道妈妈说的是对的,但是他就是不想按照妈妈说的去做。他赖在床上不愿意起床,起床之后又不想去洗脸刷牙,最终导致他在妈妈的催促声中洗漱完毕,吃完饭之后都已经十点钟了。

妈妈简直要抓狂了,妈妈原本准备让乐乐写完作业之后再出发去电影院的。妈妈歇斯底里地喊道:“乐乐,你能不能不像蜗牛一样啊,你到底想不想看电影?”看到妈妈崩溃的样子,乐乐心底竟然很得意:我就不配合你,看你能怎么办!

妈妈当然不能怎么办,电影票已经买了,没办法退票,如果乐乐不完成作业就去看电影,那么晚上又不知道要拖延到几点了。妈妈无奈,只好严肃地对乐乐说:“立刻、马上写作业,一秒钟也不要耽误,全速开动,不然电影票就算作废了,你也不能去看电影。”对于已经五年级的乐乐而言,看电影似乎已经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了,尤其是妈妈还以看电影为借口要挟他,这使他更不愿意妥协。他慢慢吞吞地说:“随便,反正我也不想去。”妈妈气得眼泪在眼睛里直打转,趁着乐乐写作业的时间,她在微信上和学心理学的妹妹说了此事。

妹妹看到姐姐这么生气,安慰道:“姐啊,难道你不知道孩子从五六年级开始就进入青春叛逆期了吗?你这样以看电影为由要挟乐乐,他就算真的想去看电影,也不会向你妥协的。我倒是建议你换种方式对待孩子,毕竟他们现在逆反心理很强烈,不会轻易向你低头。既然如此你不如赞美和鼓励他,也许效果反而更好呢?”

妹妹的话让妈妈陷入沉思,的确,孩子长大了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如果逆反会使他们更加拖拉,那么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妈妈,的确不应该再这样下去了。

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大多数父母都会面临这样的困境:从前温顺听话的乖孩子突然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但不爱跟父母沟通交流,反而想尽办法跟父母对着干,对于妈妈的话毫无理由地抗拒,哪怕妈妈说的是对的,他们也不愿意听从,让他向东,偏要向西,让他快点,偏要磨蹭。妈妈们其实也无须惊慌或者伤心,毕竟青春叛逆期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人生阶段,只要父母能够摆正心态,以正确的方式对待孩子,尽量避免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一切就不会那么糟糕。

事例中,乐乐之所以宁愿不看电影,也不愿意接受妈妈的建议就是逆反心理在作祟。青春期是孩子最需要得到他人认同与尊重的时期,他觉得自己已经是大人了,如果还是以这样的方式被妈妈降服,会很丢面子。所以,当孩子对父母的意志表现出逆反态度时,不要着急发火,首先要想一想自己是否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要知道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尊心也会变得越来越强,这在男孩子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父母在与叛逆期的孩子说话时要格外注意语气与用词,避免用命令的口吻对孩子呼来喝去,更不能透露出强迫、威胁的意味,避免进一步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父母要学会聆听孩子的心声,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意见,关心和重视他们内心的感受,让他们知道自己是被尊重、被重视的,自己的想法是独特的、有价值的。

依赖心理让孩子爱拖延

上小学六年级的丫丫是一个追求完美的女孩,写作业的时候她常常因为作业本上出现错误就撕掉那页纸,重新写。看到这里,很多人一定以为丫丫是个校园版的“女强人”,不管什么事情都力求尽善尽美。其实不然,丫丫是一个拖延成性的女孩。

周五下午放学,老师布置周末作业,让每个同学完成一份手抄报。丫丫不以为意,只是在回家的时候告诉妈妈要做手抄报,之后就把这件事情抛之脑后了。原来,从小到大妈妈几乎代劳了丫丫学习之外的所有事情,有的时候轮到丫丫出黑板报,都是妈妈去学校帮她在黑板上抄写文章的。这次是出手抄报,和学习没有必然的联系,因而丫丫在和妈妈说完之后就高枕无忧地去学习了。

妈妈这个周末一直在忙着加班,就把丫丫要出手抄报的事情忘记了。直到周日晚上,妈妈才问丫丫:“丫丫,你说这个星期有什么事情要做?就是你周五放学的时候告诉我的。”丫丫有些不耐烦地对妈妈说:“我周五一放学就告诉您了呀,要出手抄报。”妈妈一拍脑门:“啊!那你做了吗?”丫丫无辜地摇摇头:“没有呀,以前不都是您做的吗?”妈妈抱怨道:“哎呀,我忘记了。你怎么也不提醒我一下呢?你知道我这个周末一直在加班。”丫丫还是不着急,说:“那您现在就做吧,反正您两三个小时就做完了,也不耽误睡觉。我以为您做了呢,就没想着这件事情。”

妈妈对丫丫的态度感到有些不高兴,说:“以后你还是自己完成吧,你要学会独立完成自己的事情。妈妈工作越来越忙,哪里有时间总是盯着你啊!”丫丫不以为意地说:“妈妈,您还没帮我收拾书包呢!”妈妈看了看丫丫,无奈地摇了摇头。

在这个事例中,丫丫完全把自己置身事外,觉得周五下午放学把做手抄报的事情告诉妈妈就没有她的任何事情了,仿佛做手抄报是妈妈的作业。丫丫还因为已经周日晚上了妈妈还没有帮她收拾好书包而抱怨妈妈,可想而知丫丫平日里必然是依赖妈妈已经成为习惯了。一旦没有了妈妈的帮忙,她就会把原本自己该做的事无限拖延下去。

父母是孩子在世界上的第一顶保护伞,是孩子最强大的依靠。孩子对父母有着本性的依赖,成长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逐渐摆脱依赖的过程。然而有些父母意识不到这一点,总是大包大揽,导致孩子的依赖心理越来越严重,总觉得凡事都有人代劳,自己无须操心。如果丫丫的妈妈能够偶尔狠心一次,不帮丫丫完成手抄报、收拾书包,那么等到丫丫去了学校,发现因为自己的拖延手抄报没完成、要用的书本也找不到,她接下来必然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替自己操心。

父母的全权包办,对于孩子而言绝不是好事。正如有人所说,放手是父母对孩子最好的爱。明智的父母们一定要学会放手,让孩子尽早经历风雨,茁壮成长。

父母终归不能陪伴孩子一辈子,当孩子在父母的羽翼下渐渐长大,他们终究会离开父母的保护,独自到外面的世界里自由翱翔。被父母过度呵护的孩子自理能力很差,不管什么事情都不愿意主动去做,他们觉得无论什么事父母都会为他们做,哪怕时间紧迫父母也会为他们处理好一切。或许有些父母会想,孩子还小,自己能做的就尽量帮他们做,殊不知孩子一旦形成依赖心理就很难戒掉,等到他们长大了,独自外出求学、工作,甚至组成自己的家庭,就会因为缺乏自理能力而手足无措、举步维艰。

勤快的妈妈容易教出懒惰爱拖延的孩子,与此恰恰相反的是,很多“懒妈妈”教育出来的孩子反而更能够独立自主,把每件事情都处理得很好。要想帮孩子戒除拖延症,勤快的妈妈们从现在开始变得“懒惰”一些吧!这样才能给孩子更多的机会锻炼自己,给孩子更大的空间成长,尽早与拖延症说再见。

要求太琐碎,超出孩子的接受范围

学校要春游,一年级的豆豆兴奋不已,因为这是她第一次和老师、同学一起去郊游。整个晚上她都喋喋不休地说着春游的事情,却没有发现妈妈担忧的样子。所谓“儿行千里母担忧”,妈妈很担心豆豆第一次和同学们一起出去不会照顾自己,担心会出现安全问题。

为此,妈妈对豆豆说:“豆豆,赶快收拾明天春游的东西吧。为了方便你明天找东西,妈妈就不帮你收拾了,你要自己收拾,这样你就知道什么东西在哪里,一下就能找到了。”豆豆有些为难,问妈妈:“我要收拾什么东西呢?”妈妈说:“食物,水,还有牛奶以及水果等。此外,你还要带干纸巾、湿纸巾,还有垃圾袋。我想想,最好再带点创可贴和治拉肚子的药,以防万一……”

妈妈叽里咕噜说了一大堆,豆豆始终懵懂地看着妈妈,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妈妈说完很久之后,豆豆还是磨磨蹭蹭的,没有收拾东西。妈妈问:“豆豆,你怎么还不开始收拾呢?明天大巴车早上七点半就要出发,咱们要早早地起床去学校。”豆豆应着,但还是无动于衷。又过去十分钟,妈妈开始催促豆豆,豆豆委屈地说:“妈妈,我不知道应该怎么收拾。”

妈妈恍然大悟,对于从未收拾过东西的豆豆而言,的确无从下手。为此妈妈把豆豆需要用的东西都找出来,再让她按照顺序装入背包的各个口袋里,还叮嘱她需要用的时候记得把这些东西找出来。这下子豆豆变得非常积极了,成了妈妈的好助手。

在这个事例中,豆豆之所以拖延完全是因为妈妈的要求太琐碎,又忽略了豆豆此前从未自己收拾过那么多东西。妈妈在意识到豆豆可能一下子无法达到所有的要求之后,先把东西整理好放在一边,再由豆豆自己负责按照顺序装入背包里,这样豆豆就感觉这件事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了。

其实,父母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常常犯同样的毛病,那就是不自觉地把孩子当作成人,采取与成人沟通的方式与孩子交流,却忘记了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的心智并未完全发育成熟,因而接受能力有限。当父母的要求太过琐碎,超出了孩子的接受范围,孩子自然会因为无所适从而两手一摊,迟迟不肯动手。父母只有学会从孩子的视角看事情,用孩子的思维水平考虑问题,才能明白什么样的事情是孩子善于也乐于去做的。

很多父母与孩子沟通时丝毫不顾及孩子的感受,又因为孩子不能完全理解他们的意思,更无法按照他们所说的去做因而迁怒于孩子。当看到孩子拖延时,有些父母还会心急如焚,不由分说地就责怪孩子,导致孩子也非常委屈。毫无疑问,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父母是占据优势的,父母的语言组织能力更强,生活经验更丰富,所以更应该肩负起让沟通顺畅的责任。

日常生活是非常琐碎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更是要经历无数个第一次。父母唯有多用心,陪伴孩子走过人生中的每一个第一次,用耐心和爱心与孩子交流,向孩子展示这个世界,才能帮助孩子不断成长、成熟起来。

面对孩子突如其来的拖延,父母先不要着急,而是要反省自己与孩子的沟通是否准确到位,再认真想一想孩子此前是否有过类似的经验。如果没有,那么就详细告诉孩子该怎么做,或是父母先为孩子做示范。相信当孩子明确自己该如何做之后,就不会因为不知所措而拖延了。

孩子的等待交换心理

周末,妹妹甜甜的幼儿园布置了一项作业,即要求孩子们在家用A4纸完成一张以庆祝中秋为主题的贺卡。对于才三岁半的甜甜而言,显然无法凭借自己的能力独立完成这项作业,因此妈妈把这项重任交给了哥哥浩浩,让他带着甜甜一起制作贺卡。然而,浩浩从周六拖延到周日,到了周日下午还是没有任何动手做的迹象。妈妈不由得着急起来,催促浩浩:“浩浩,已经下午了,你怎么还不带着妹妹做贺卡啊?”浩浩笑了笑,对妈妈说:“不要着急啊,妈妈,我肯定会帮她做的。”

转眼之间时间又过去两三个小时,眼看着就要到傍晚了,浩浩还是无动于衷。妈妈不由得感到纳闷:浩浩以前不是这么拖拖拉拉啊,而且也很喜欢帮助妹妹,这是怎么了呢?直到傍晚时分,浩浩才说:“妈妈,我帮助妹妹完成作业有没有什么奖励呀?”妈妈恍然大悟,不由得暗暗想道:这个小家伙,原来是等着交换奖励啊!

妈妈笑着说:“可以奖励,可以的,到时候妈妈奖励你一套你喜欢的书,你自己挑选怎么样?”浩浩高兴得跳起来,他欢呼雀跃着喊道:“那就给我买一套《哈利·波特》吧!”

浩浩之所以一直拖着不帮妹妹做贺卡,原来是想以此为借口让妈妈奖励他。孩子的小心思是可以理解和体谅的,毕竟只有当智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孩子才会越来越聪明,也才会有更多这样的小心思。妈妈对于浩浩为了换取报酬而故意拖延的行为并不反感,反而主动提出要送给浩浩一套书,从而激发他的积极性,使他更愿意帮助妹妹,也让他得以实现自身的价值,获得更大的成就感。

未必每一个孩子都会有浩浩这样的小心思,但是很多孩子都存在着等待交换的心理,毕竟父母不可能毫无限制地满足孩子索要礼物的欲望。随着心智的成长和成熟,他们会有越来越多的心思,想要通过交换的方式帮助自己赢得更多索要礼物的机会,或者让自己的心愿得以实现。例如,有些孩子会和父母约定,如果自己期末考试排名在前几名,假期就可以去旅游,这也是一种交换。

也许有些父母会觉得孩子小小年纪就有这么多心思不是好事情,然而换一个角度想,孩子早一些认识付出与回报的概念,早一些学会谋划,也许比一直懵懂无知更好。所以爸爸妈妈们,当你们看到孩子无缘无故开始拖延时不要着急,先帮助孩子端正心态,认真洞察孩子的内心,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孩子的心理。

对于孩子渴望得到额外的奖励,父母不要总是不分青红皂白就否定孩子的想法,也许孩子渴望得到的奖励是他们需要的东西,也许孩子渴望奖励才会激发起自身的热情和动力,从而把事情完成得更好。

总而言之,对于拖延的孩子一味地催促并不可取,重要的是了解孩子心中真正所想的,不妨采取激励的手段满足孩子的心愿,同时激发孩子的动力,让孩子主动自觉地去完成某些事情,从而实现自己的理想。

做事缺乏耐心,孩子拖延成性

毛毛已经上小学五年级了,可做事情还总是没有耐心,经常半途而废,对于他认为烦琐、困难的事情,甚至会心生抵触,拖拖拉拉不愿意去做。于是,妈妈给毛毛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位著名的推销大师,因为年纪越来越大,他决定结束自己辉煌的推销生涯。在正式宣布退休之前,他想进行一次别开生面的演说,这也将会是他职业生涯中的最后一次演说。那天,人们纷纷慕名而来,整个会场座无虚席。人们非常期待亲耳听到这位推销大师的演讲,也希望从推销大师这里得到他成功推销的宝贵经验。

在人们热切盼望的目光中,舞台上的大幕缓缓地拉开了,人们没有看到推销大师,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悬挂在舞台中间铁架子上的一个巨大的铁球,这个球看起来就非常重。在人们热烈的掌声中,白发苍苍的推销大师走上舞台,冲着台下喊道:“我需要两个年富力强的年轻人,谁想来?”推销大师话音刚落,就有两个年轻人快步跑上舞台,他们为自己能够成为推销大师的助手感到荣幸。出乎人们的预料,推销大师只是拿出两个小铁锤,让两个年轻人同步敲击大铁球。

台下的观众不由得感到困惑,毕竟铁球非常巨大,而铁锤则只有正常大小,如何能够敲动铁球呢?老人面色平静,年轻人一下一下地敲击铁球,但是铁球纹丝不动。这时,年轻人开始同步发力,都竭尽全力地敲击铁球,然而铁球依然一动也不动。台下的观众开始交头接耳,他们认定小铁锤不可能使铁球动起来,都等着推销大师对此做出解释。

不想,老人只是从年轻人手中接过铁锤,然后他让两个年轻人都下台,自己则开始一下一下不疾不徐地敲击铁球。观众们以为又有了玄机,渐渐恢复平静。二十分钟过去了,铁球依然纹丝不动,观众们又开始窃窃私语,甚至有人失望离席。这时,有个观众突然惊讶地喊道:“动了,动了,铁球动了!”人们仔细看过去,铁球真的动了。

随着老人不断地敲击,铁球摆动的幅度越来越大,留下的观众全都啧啧称赞。这时老人语重心长地说:“我从事销售行业一生,只得出一条经验,那就是通往成功的道路上,耐心是战胜失败的唯一办法。”

妈妈讲这个故事就是为了告诉毛毛,耐心是获得成功非常重要的一个要素。

曾经有心理学家说,人的先天条件其实相差无几,之所以后天发展悬殊就是因为他们后天的努力不同,各自的耐心和毅力也不同。老人并非天生就是销售大师,他之所以能够赢得销售大师的赞誉,正是因为他拥有很多人都缺乏的耐心。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所谓耐心就是人们忍受痛苦的能力。很多人一旦遭遇不幸就会自暴自弃,而有些人在遇到不幸的时候,却能够坚持不懈,决不放弃。从这个意义上而言,耐心与人的毅力和承受能力也是密切相关的。

很多父母都为孩子拖延成性感到焦虑苦恼,殊不知孩子拖延有时并非是故意的,恰恰是因为缺乏耐心。首先,对于孩子来说,他们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是有限的,尤其是学龄前的孩子,一般不会超过十五分钟。直到十二岁以后,孩子能够稳定持续注意力的时间才会超过三十分钟,因此,他们往往难以集中注意力长时间坚持做一件事。其次,孩子的耐挫力不强,他们不像成人一样经受过许多锻炼和磨炼,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有限。这些是孩子成长发育的规律决定的,父母必须遵从客观条件,意识到“缺乏”是相对的。

在这个基础上,有些孩子就是真的缺乏耐心了:他们做一件事,总是比别的孩子更容易感到不耐烦;遇到点困难便不知所措,遇到小小的障碍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要退缩;做事情总是避重就轻,甚至对于成功也不敢努力去争取。实际上,这些孩子总是过于关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总是活在他人的眼光里。每当他们遭遇失败,想到的只是让别人安慰他们,而不想得到任何中肯的意见。所以缺乏耐心的孩子更拖拉,也总是会把有一定难度的事情推迟到最后去做。

孩子缺乏耐心的原因很多,有些是先天性格导致的,还有些是因为受到父母的影响。人们常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很多孩子都通过观察父母来给自己塑形。如果父母本身性格急躁,动辄埋怨、责骂他人,孩子自然而然地也会变得缺乏耐心。所以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必须谨言慎行,以身作则,一旦发现孩子缺乏耐心,父母要耐心引导孩子,帮助孩子树立信心。只要父母是坚定而又和善的教养者,孩子就会从父母那里获得最好的教育,找到最好的行为示范的榜样。

为了培养孩子的耐心,有心的父母还可以有意识地给孩子树立障碍,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注意不要一下子设置过难的障碍,否则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导致孩子自暴自弃。总而言之,养育孩子是一份需要用心、用爱进行的事业,父母必须有耐心、有恒心才能把这份事业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