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
9823000000006

第6章 引领我们前进的旗帜(6)

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出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切实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

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善于把握客观情况的新变化,善于总结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善于总结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善于总结我们党治国理政和推进理论创新的宝贵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不断发展进步,最根本的就在于它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既破除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既继承了前人,又突破了陈规,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生动而具体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鲜活力量,再一次有力地证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仍然是共产党人正确认识和运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锐利思想武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因此,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五、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旗帜问题至关紧要。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这对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实践表明,形势越是复杂,社会越是多样化,就越需要在根本问题上统一思想、凝聚共识。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必须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不断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动力。我们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只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才能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巨大作用。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就是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本质和规律,使之成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只有在与实践的结合中、在指导实践发展的同时而又不断发展自身中,才能真正实现。对我们这样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马克思主义一定不能丢,永远不能丢,丢了就失去党魂、丧失根本,但这绝不是要我们死抱着马克思主义的片言只语或个别结论不放。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坚持马克思主义,到头来必然要葬送马克思主义。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必须始终坚持重在建设,妥善处理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要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不能缺位、不能含糊,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同时要坚持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努力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在最大限度扩大共识上取得最佳社会效果。正确区分学术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和政治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在什么范围发生就在什么范围解决,无论处理什么问题,都要有利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要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自觉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密切关注社会思想动态和文化发展趋势,着力提高驾驭意识形态复杂局面、引导社会思潮的能力,提高建设大众媒体、引导社会舆论的能力。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特点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所决定的

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化的精华,是划时代的科学理论。它坚持工人阶级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难曲折的探索而作出的历史抉择。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我国许多有识之士不断地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把各种各样的思想、主义都拿来试过,却无一成功。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自从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中国共产党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来观察中国的命运,终于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取得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在中国革命时期,我们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我们同样要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这是因为,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通过中国共产党)、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作为工人阶级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在文化领域必须居于统治地位。我们要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最根本的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因此,我们党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实行政治、思想、组织领导,在文化领域中理所当然要用马克思主义去统领文化建设。

改革开放是我国新时期的鲜明特征。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而且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结合在一起。我国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性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作为这种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在上层建筑上的反映,只能是马克思主义,而不能是任何其他意识形态在社会和国家生活中处于支配地位,必须反对指导思想上的多元化。

我们党执政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正在一步一步地深入人心,成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同时也要看到,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开放的扩大,随着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出现了许多新变化。此外,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我国的图谋依然存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情况相当复杂。例如,有人主张我国要实行全盘西化,认为只有现代西方文化才能成为中国现代文化,企图排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还有人主张指导思想也要搞多元化等等。面对社会经济关系的新变化,面对思想文化建设上的新挑战,迫切要求我们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一个系统的体系。在当代中国,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为核心,以优秀的民族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有机统一体。马克思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导,是振奋民族精神的力量源泉。我们有了这面旗帜,就有了精神支柱。今天,我们党拥有7300多万党员,我们国家是拥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各族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从事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宏伟事业。这样的历史伟业,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人民,巩固发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如果动摇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因此,能否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关系到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使全党全国人民更好地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