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哈佛财商课(修订本)
9936400000001

第1章 理财先“理脑”

——你和哈佛生的理财差距在于这些观念

挣得多就不会穷?看看泰森就知道了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我们都能看到这样一群人:或是住着豪宅、开着名车的富豪一族,或是一些工作光鲜、薪水丰厚的白领金领,虽然他们收入颇丰,可是一旦落魄,其处境往往还不如一些普通老百姓。

拳击史上最年轻的世界重量级拳王迈克·泰森,在他二十年的职业生涯中,聚敛了至少3至5亿美元的财富,但是在2003年8月2日,泰森却向纽约曼哈顿区破产法院提出了破产申请。这位昔日腰缠万贯的拳王,拥有一双令对手胆寒的铁拳,为什么却掌握不住自己用血汗换来的金钱,使自己陷入财务危机中呢?

著名投资人、财商教育领路人、《富爸爸穷爸爸》的作者罗伯特·清崎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曾经对学生说:“人们在财务困境中挣扎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在学校里学习多年,却没有学到任何关于金钱方面的知识。其结果是,人们只知道为金钱而工作,但从来不学着让金钱为自己工作。”拳王泰森陷入财务困境也不外乎是这个原因。哈佛大学金融理财师约瑟夫先生曾经对泰森陷入财务困境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为以下三点:

首要责任人是泰森的拳击推广人唐·金,他在泰森身上榨取了巨额的利润,以至于泰森的收入跟不上消费;其次是泰森的第二任妻子莫尼卡,奢靡的生活方式,糟蹋了泰森大量的金钱;最后便是打官司产生的巨额诉讼费。

上述原因让泰森陷入财务困境,但是归根结底,是理财方式不当,成为他破产的罪魁祸首。泰森消费极为奢靡,他离婚案的法庭文件记录显示,泰森每月的基本生活开销都要近40万美金。

从1995年到1997年,他花费了大约900万美金用于法律官司,23万美金用于呼机和手机,41万美金用于生日舞会。2002年6月,他负债8100美金用于照料他的老虎,65000美金保养他的豪华轿车。实际上,泰森在1991年以后,净收入不断减少,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奢侈的消费习惯,所以导致他入不敷出。

泰森几乎没有任何理财规划。我们都知道,信用消费一直是美国人的基本消费习惯,所以做好信用和债务管理成了个人理财最重要的部分。但是泰森的债务管理却非常混乱,完全缺乏债务预警的机制。从1998年起,泰森就已经承担了巨大的债务压力,但习惯于信用消费的他,还是在2002年12月22日选购了一条价值173706美元、镶有80克拉钻石的金链。而即使是在申请破产保护后,他的律师也并不是很清楚他的资产与负债状况。

一个完全不懂财务及理财的拳王,当然也有自己的财务顾问,但是他的财务顾问不仅没有将他个人的财富进行有效的增值,更没有制订所谓的现金规划、债务规划、税务规划等理财计划。泰森的发言人雷蒙·拜恩说,正是因为这些人胡乱使用泰森的钱,才造成这位前拳王现在的窘境。

一个身家几亿美元的拳王,在不当消费及缺乏理财规划的情况下,居然会陷入财务危机,变成一个穷光蛋。因此对理财投资不重视的我们,每个月几千块或是一两万块的收入,陷入财务危机太正常了。

罗伯特·清崎在哈佛大学演讲时就曾调侃道:“很高兴受邀来到这里为大家演讲,比我用一美元在一天内赚一亿美元还要高兴。当然,那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绝不能因为不可能就对一美元不屑一顾。相反,我们应该对它有足够的认识,因为它将决定你是富有还是贫穷。”

罗伯特·清崎在演讲最后对哈佛学子这么说:“上天赐予我们每个人两样伟大的礼物:思想和时间。轮到你运用这两样礼物去做你愿意做的事情了。随着每一美元钞票流入你的手中,你,且只有你才有权决定你自己的前途。愚蠢地用掉它,你就选择了贫困;把钱用在理财项目上,你就会进入中产阶层;投资于你的头脑,学习如何获取资产,财富将成为你的目标和你的未来。选择是你做出的。每一天,面对每一美元,你都在做出自己是成为一名富人、穷人还是中产阶级的选择。”

所以要记住,想要避开财务困境,高收入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人不要一味地为金钱工作,而应该让金钱为自己工作。

不会赚钱不是你的错,但对钱不负责就是你的不对了

“干得好不如嫁得好”成为时下很多年轻女性的生活目标,她们显然就是希望能够嫁给有钱人,这样不仅后半生有了保障,也不再需要她们出去忙碌工作。人们看似都十分在乎别人的资产有多少,但究其根本,不过是想看对方能否帮助自己过上财务自由的生活。

财务自由是引自欧美的投资理财概念,核心含义就是:当你不想工作的时候,也不必为金钱发愁。当你不用为了钱而不得不工作的时候,你便自由了。

哈佛商学院的学生在课堂上都会听到这样一句话:“想赚钱首先要从‘心’开始。”也就是说,要搞清楚金钱在自己生活中的意义。是有计划地开源节流还是大手大脚?是要做个谨慎的管理者管理金钱,还是不把钱当一回事,有一分就想办法花两分?

诚然,人人都渴望拥有财富,但实现财富自由并不是指人们可以在金钱消费上随心所欲。如果不能对金钱负责任地管理,那么无论拥有多么庞大的财富,也不能真正达到财富自由。因为财富再多也是有限的,而一份尊重财富的责任心却是无价的。

近几年,富二代炫富的新闻陆续成为各大门户网站的头条,并且是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南京某青年买下用1999朵24K金箔玫瑰组成的爱心花束,只为向女友求婚;某少女为了炫富用打火机点燃人民币;北京某女青年只用一分钟,就在商场刷卡消费150多万;更有人买成堆的名牌包拍照,炫耀自己家里有几套别墅……各种炫法层出不穷,别出心裁。

这些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人不用像普通人那样,将成为有钱人作为生活目标,他们自己就是有钱人,但他们最后未必能实现财富自由。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对金钱没有正确的认识,他们沉浸在金钱充裕的世界里已经成为习惯,知道花钱的爽快,却不懂得赚钱的辛苦。他们也没有足够的工作能力,对物质的欲望却又无限膨胀。就算钱再多,也总有用完的一天。只有真正尊重金钱,带着对生活的责任心认真管理金钱的人,才有可能达到财富自由的境界。

李嘉诚拥有令人称羡的亿万资产,却对一块钱非常看重。不是他吝啬,而是他懂得财富的真谛。有一次,李嘉诚在上车前掏手绢擦脸,带出了一枚一块钱的硬币滚落在地上。那时天正下着雨,他执意要去把钱捡回来,但秘书因为担心他会被雨淋到而坚决制止。后来,还是站在一旁的侍者捡回了这一块钱。李嘉诚付给侍者100块的小费,他说:“如果不捡起来,被水冲走就浪费了,这100块却不会被浪费。钱是社会创造的财富,不应被浪费。”

我们说的“对钱负责”,怎么负责?不是说看住口袋里的钱这么简单。我们普通人虽然没有像李嘉诚那样雄厚的资产,但却可以学习他这种重视金钱、对金钱负责的态度。钱不是人人都有,但重视的态度却是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的。只要能合理安排理财计划,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那么像富豪一样达到财富自由的境界绝对不是梦想。

宋林拥有一个令人称羡的美满家庭,年收入过百万,一般人得到这么多钱,最先想到的大概是如何消费。但擅长理财之道的宋林早就将一切安排妥当:他先是给女儿筹备教育基金,将富余的钱投入到房产和股市中,还给父母买了养老保险,宋林的规划终点是“每年稳定取得的投资收入高于100万元”,目前他正处于冲刺阶段,并已经看到了提前实现的曙光。

在生活中,不少人都有这样的感觉,就是钱不知不觉就花光了,具体买了什么,消费在哪里,他们没有任何印象,这就是蔑视金钱的表现。宋林的理念就值得学习,那就是做到真正对钱负起责任。而负责的起点就是要准确了解自己的情况:“我现在的财产状况是什么样的,我要怎样去挣钱,挣来的钱有哪些做储蓄、哪些做开销、哪些用来投资。”然后给自己量身定做一个计划,稳健而有序地将这些愿望一步一步地实现。

生活中像宋林这样拥有充裕资产的人恐怕还是少数,作为普通的工薪族,通过适当的理财与节约消费,一样能够达到财富自由的目的。比如:

一、正视钱的作用,挣多少并不重要,能留下多少、怎样使用才重要;

二、学会攒钱,并教育自己的孩子也这样做;

三、省下一分就等于多挣一分,抵制“可买可不买”的消费品的诱惑,把所有钱都花光是个坏习惯;

四、搞不清楚钱到哪里去的时候,可以记账。把每天的开销详细记录下来,从中发现不该消费的项目,以后避免犯这样的错误。

要做到以上四条并不难,难的是持之以恒。金钱是忠诚的,你尊重它,它便也尊重你;你管理它,它便会忠实于你。

等“有了钱再说”,那你这辈子都发不了财

时间是财富最好的朋友,张爱玲说过:“出名要趁早。”对于理财来说,更要趁早。

现代社会中,我们的计划似乎永远也赶不上变化快,买车、买房、子女教育、学业深造、医疗、养老等,都需要我们提早规划,提前打理,这样才能从容应对人生。

可是大多数人似乎没有这种远见,而是想当然地认为:“反正我还年轻,也没有很多财可理,等以后再说吧!”这是许多年轻职场人士的想法,对于他们而言,有钱就花掉,“及时行乐”是他们不进行投资、理财的理由。

年轻人因为收入不高而不投资;中年人因为家庭负担重而不投资;创业的人,因为初创企业“嗷嗷待哺”而不投资;未婚的人,因为还没感受到家庭重担而不投资;已婚的人,又常常因为养房、养车、养小孩支出太多,收入已经没有可投资的余地而不投资。

殊不知,真等到负担减轻时才投资为时已晚,剩下的时间已不够准备足够的教育基金及退休金了!这样的人生,几乎每一个阶段都在手忙脚乱中开始,在仓促无序中结束。到最后何来财富自由,何来享受生命呢?

所以,就理财而言,学习如何理是第二步;首要的是,不论财富多少,现在就开始理财!别让“有了钱再说”耽误了自己的“钱程”!

对于高端理财者来说,他们很明确什么年龄阶段应该做什么事情。一般来说,年轻时,他们会把投资重心放在自己身上,目的是培养自己的“致富”能力,这样随着年龄的增长,一旦积蓄的资产具备一定规模,从40多岁开始,自己消费的支出就可以从投资得来的复利中抽取了。理财重心也相应由资产的“积累”转移到了资产的“保值”上。

那么,大多数普通人呢?可能有人会问:普通的工薪家庭,钱算计来算计去就是那么多,实在不知道该怎么理?其实这是一个误区:理财投资不是有钱人的专利,恰恰是我们普通人必须做的。对于普通人来说,生存必需支出在整体支出中所占比例更大,这样一来,一旦遭遇变故就会面临更大的压力,这就要求我们从普通理财中“滚雪球”。

下面,就以子女教育基金为例,算一笔账,看看及早理财与推后理财对家庭规划究竟会产生多大的影响。

现在教育花费高涨,养育成本随之增加,从一个小孩子出生到供孩子读完大学课程,教育支出至少要几十万元;如果再到国外自费留学的话,至少要花100万元。

对于工薪家庭来说,100万是一个天文数字,一个月几千元的收入多久能攒够100万呢?

其实,如果能及早开始规划孩子的教育基金,通过系统化的执行,要准备数百万元的教育或孩子成家基金,并没有那么困难。我们仍以积累100万元教育基金为例:如果孩子出生的时候,我们就采取定期定额投资的方式,每月支出1665元,假设每年投资回报率为10%,那么到孩子18岁的时候,我们将轻松拥有100万的教育基金;但是如果到了孩子10岁的时候才想到准备,则每月需要支出6840元,趁早理财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所以,无论我们属于何种身份、何种收入水平,理财都应该秉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原则,越早规划和实施越好。这样,在面对人生变故的时候,才不会出现“钱到用时方恨少”的局面。“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在理财上同样适用。

哈佛图书馆墙壁上二十条校训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投资未来的人,必定是忠于现实的人。作为世界最知名的大学之一,哈佛时刻对学生进行一项教育,那就是:要有长远眼光,为未来投资。从无数从哈佛走出来的商业和投资界精英身上,我们可以知道,这种教育绝不仅仅表现在学习和工作当中,更对他们的投资理财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股神巴菲特从小就受到良好的理财教育。他从6岁起就知道储蓄,虽然每月只存30块。但到13岁时,他就拿出3000块买了人生的第一只股票,并愚公移山般年年储蓄,年年投资,几十年如一日。结果在85岁时成为比微软的比尔·盖茨更有钱的人。

西方有句话说得好:“安度晚年有两种方法,要么认真储蓄,要么死了算了。”中国也有句俗话——“养儿防老”,其实这句话放在今天,应该是“养钱防老”才对。不是钱不多就不需要理,反而越需要钱的人,越要及早规划。理财越早进行,自己的负担越小,将来给儿女的负担也会越小。而且这样带来的好处不仅是泰然的生活节奏,更是自如掌控人生的成就感。

试想我们的父母,他们当年的生活条件比现在艰苦得多,为什么他们可以顺利养大几个孩子,现在还能过着经济独立的退休生活呢?那是因为他们在年轻的时候已经懂得理财。就像台湾首富王永庆的那句名言一样:“赚一元钱不是一元钱,存下一元钱才是一元钱。”

哈佛的第一堂经济学课:区分消费和投资

在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后,有很多美国人一夜之间变得一无所有,但也有这样一群美国人,他们生活无忧,几乎没有受到次贷危机的影响,他们就是恪守“哈佛理财教条”的哈佛毕业生。

为什么哈佛毕业生能够抵挡住次贷危机呢?因为他们出身名校、有稳定的工作或收入丰厚吗?都不是,而是他们在踏入哈佛课堂的第一天,他们就会接触并执行以下这三个理财概念:第一个概念是区分消费行为和投资行为;第二个概念是被人们称为“哈佛教条”的“每月先储蓄30%的工资,剩下才能进行消费”的理财军规;第三个概念是“理财中最重要的两句话”。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三个改变哈佛学子命运的概念。

首先,区分消费行为与投资行为,这可以说是任何投资理财的前提,但是很多人在消费前,并没有这样的概念。那什么是投资,什么又是消费呢?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比如两个同学甲、乙,他们手上现在各有50万美元,甲买了一套房子,而乙买了一辆名车,数年之后,甲的房子不断增值,价值达到80万美元,而乙的二手车,10万美元也无人问津。

看过美国电影《购物狂的自白》的人都知道,电影里有一个绿围巾女孩令人记忆犹新,她不惜血本购买时尚名品,身陷债务危机。她在差点迷失自我的时候,忍痛将收藏的所有心爱名牌抛售出去,令人称奇的是,她不仅还清了所有债务,而且还获得了一笔收入。在购买和享受奢侈品的过程中,她遇到了富豪白马王子,在事业上也发展迅速。

当然电影是为了提高观影效果,有意夸大了奢侈品的投资保值作用,但是这也告诉我们如果在购物时,对自己的所购物品能够做出理性的判断,知道是消费行为还是投资行为,至少我们能像电影的主人公一样,不仅没有债务危机,而且还能赚一笔。

其次,我们再来看看“每月先储蓄30%的工资,剩下才能进行消费”的哈佛理财军规。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大家拿到工资,首先进行的是消费,消费剩余的再进行储蓄,但也有一些聪明的人,他们会先将一部分储蓄起来,可能是工资的10%,也可能是20%,也有人会像一些哈佛学子一样,储蓄30%,但是大部分人在一个月后或几个月后,又将储蓄的钱取出来花了,这样一年下来,还是储蓄不了钱。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16岁开始闯荡商界。他最先是在一家商行当簿记员,虽然收入不多,月薪只有40美元,但他仍然把大部分钱积蓄起来,为日后的投资做准备。两年后,他开始做腊肉和猪油的投机生意,成了一个小有资本的商人,这时他仍然保持着储蓄的习惯,他要为今后的大投资做准备。

机会来了,在1859年石油业掀起热潮时,他凭借长期积蓄的资本,在一家炼油厂拍卖时,不惜重金,每次叫价都比对手高,最终获得了这家炼油厂的产权。这就是他赖以起家,登上石油大王宝座的标准炼油厂。经过二十年的经营,洛克菲勒控制了美国90%的炼油业,成为亿万富翁。他成功的基础,就是他16岁时开始养成的存款习惯。

投资理财的前提是储蓄,如果不储蓄就不可能理财。著名理财规划师刘彦斌先生也说:“年轻人应该先从攒钱开始,收入像河流,财富像水库,花出去的钱就是流出去的水,只有剩下的才是你的财,如果你是月光族,那你有什么财可理?所以说年轻人一定从攒钱开始。”

最后,我们来看看“理财中最重要的两句话”,这两句话分别是:“一定要投资,并且要求投资年综合回报率要在10%以上”“持之以恒,不论是储蓄还是投资,必须坚持十年以上”。

著名投资家罗伯特·清崎曾将这两句话比喻为“减肥”:“如果你想减肥,保持完美的身材,那这一定是个漫长的过程。你得经常锻炼,改变饮食习惯,并坚持一段时间,效果才会显现,不可能一夜之间瘦下来——除非你做了吸脂手术。即使如此,你仍然需要调整你的生活方式,以保持减肥效果。”

投资是一个过程,只要你肯坚持,没有什么其他秘诀可言。在投资的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得到的经验、树立的信心,比最终的目标更为重要。自身能力得到发挥与提高,这才是投资的真正价值所在。

投资理财,人性比方法重要一万倍

有人说,投资不是很简单的事吗?找个当今最红火的项目,把钱往里一投,然后坐享其成就可以了。也有人说投资恐怕只有那些大商人、大投资家才会弄明白吧,我们普通人玩投资肯定会被骗的!

其实,投资不可能非常简单,但是也绝不会那么困难。以上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误解,具体的投资方法暂且不谈,仅抱着这些偏颇的投资态度就一定不可能理财成功!这就像股市中的一句至理名言:“炒股炒什么,炒的是人性。”投资理财也是一样,有正确的态度最起码可以积少成多,但徒有经验方法却总是态度冒失,恐怕就只有赔钱的份了!

就像杭州的冯先生有太多门道摸不透,最后看来看去,钱却被自己不知不觉花掉了。

杭州的冯先生在三年前从广告上看到要提前为孩子的教育基金做准备,便当即下决心为自己刚出生不久的宝宝买了一份保险,每两年领取一次生存金。夫妻二人本来打算把这笔钱存下来,用作孩子将来的教育基金。但两年后当冯先生真的把这7000多元的生存金领到手时,他的内心却动摇了。他对投资不了解,本想把钱投进股市,因为不了解又害怕赔光,就打消了这个念头;转念想存进银行吧,又感觉利息太少。最终,就在夫妻俩对理财项目拿不定主意时,他们却经不住某商场打折活动的诱惑,用这笔钱购置了手机和电脑。

在生活中可以看到很多像冯先生这样的人,他们对高风险投资非常恐惧,总是想如果把钱投进去,不要说得不到回报,万一连本金也赔光了该怎么办?同时,他们对低风险的固定储蓄也不屑一顾,利息回报只有一点点,看不到明显的增长。于是便开始在恐惧与贪婪中左右摇摆,如果这时又经受不住消费品的诱惑,这钱也就轻易地花出去了,到头来可能还纳闷自己为什么没有存款。

19世纪中期,正值美国加利福尼亚淘金热。汤姆·费恩是美国肯塔基州的一个农场主,他听到很多朋友去加利福尼亚淘金并成为富翁的故事后,十分心动。经过再三考虑,费恩决定卖出农场,然后又向朋友凑了一大笔钱,向着梦想中的加利福尼亚州出发了。

若干年后,他两手空空地回来了,加利福尼亚州并没有让他赚到钱,反而赔得一干二净。当他站在故乡的土地上时,却惊奇地发现:他原来的农场上正在大规模开采金矿,从他离开这里之后就开始开采,到现在也一直如此。费恩后悔莫及,但一切为时已晚。

大多数投资者都认为自己有能力把握投资方向,可以做出最准确的判断。但就算是经验丰富的投资家也常有失败,这是为什么?其实,经验与技术固然重要,但是人性的弱点把握不好,才最可怕。很多时候,人们并不能适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能静下心来分析眼前的变化趋势,而是被人性的弱点所左右。比如股民面对熊市时很恐惧,面对牛市时又异常贪婪。在极富冲刺性的现实变化中,他们眼中只有不断攀升的股指或一直低迷的股票,他们无暇顾及平日挂在嘴边的投资原则,只为眼前利益所迷惑。

哈佛商学院在经济学课上讨论时,学生曾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有时候商业就是人性,人性就是商业!”人的聪明敏锐可以帮投资者选出最好的投资方式并赚到钱,但恐惧贪婪的弱点却可以把投资者的资本一夜掏空。这不是危言耸听,奇虎360公司董事长周鸿祎的一次失败就能说明这点。

IT出身的周鸿祎虽然在IT行业做得风生水起,但对投资充满热情的他却总是容易听信创业者的口头蓝图,然后头脑发热。曾经有一位创业者找到周鸿祎说要做羊奶,说牛奶的市场已经过度饱和,而羊奶业尚无人涉足,所以具有很大的投资价值。投资羊奶既能挣钱,又能带动农民养羊、帮助农民脱贫,是多有意义的一件大事啊!周鸿祎很快就被这天花乱坠的计划侃晕了,他只尝了两次对方提供的羊奶,就立刻拍板投资了几百万。

可没想到短短一个月后,对方就说钱花完了,周鸿祎感到很意外,这才想到去实地调查。他后来发现事情和他想象的有很大差距,创业者不仅往奶里掺添加剂,而且他养的羊也根本不出奶,还得去别处收奶维持。这个创业者只想着向投资人要钱,也不去做销售,当然会把投资花光。

周鸿祎这几百万虽然打了水漂儿,但他就此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做投资不能凭想象,也不能凭热情,更不能冲动。”

投资本来是很简单的事,为什么有资深投资者投资失败,也有初涉市场的人投资成功?关键还在于“人性”二字。由于恐惧与贪婪、想象与冲动,人性的弱点蒙蔽了投资者的双眼,扰乱了他们的理性,原本遵循的投资原则被扔到一边,当然会掉进失败的深渊。

不过,人性的弱点固然难以克服,但也不是毫无办法,只要戒掉“懒、愿、贪、惧”,相信缠绕在我们心里的魔鬼很快就会变成天使了!

懒: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任何东西没有付出是绝对得不到回报的。如果你愿意行动起来尝试新的方式,那你就有机会赚到更多的钱。这世上没有人可以不劳而获。

愿:人性中有一种本能,就是只愿意相信自己希望看到的事,不管它是真是假。可往往就是在这个弱点的影响下,投资者看不清现状,理不清头绪,到最后越输越惨。要学会接受不喜欢的事物,良药苦口,有时被认为是最麻烦的投资方式,恰恰是最稳妥也最保险的。

贪:是人就会有贪欲,在投资中这个弱点表现得尤其明显。人们在巨大利益的驱使下,会抱着侥幸心理铤而走险。不少人就是被“贪”这个字拖累到血本无归。所以,要控制情绪,坚持自己最初的投资理念,走最长远的那条路,这样才能成为最终赢家。

惧:很多人害怕投资,怕自己辛苦攒下的积蓄会一夜之间消失。但是如果因为对投资的恐惧而望而却步,那就永远只能做站在市场外的看客。重要的是先学会如何投资,找到适合自己的项目。既想赚大钱又想永远不赔本,这是不可能的。

总之,上帝从没有规定过谁不能获得财富。很多时候,不是你不能收获财富,而是你不相信自己能够收获财富,总想得到更多才最终错过好时机。要坚持最初的投资理念不动摇,不管发生什么变化,一定不能自乱阵脚,要梳理心情,力求冷静地去看待大局。人性的弱点无法避免,但要学会抗拒干扰。

走别人的路,只会让自己无路可走

前些天,一则“为一双腿投百万保险费”的新闻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事情是这样的,美国一位模特为自己美丽、修长的双腿投了份巨额保险,因为“腿”几乎是她财富的唯一来源,她这么做,正是想在遇到不可预测的变故,或是在因衰老被市场淘汰之后,仍然能通过保险得到不菲的收入。

这着实令许多少女赞许艳羡,不过羡慕归羡慕,即便普通女孩也有美丽、修长的双腿,想拥有这样的投资计划也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为什么呢?因为普通人的腿不会产生和模特一样的经济效益,所以在投资上自然也不会有必然回报。不过,不能采取完全一样的投资方式,不代表普通女孩就不能拥有令人羡慕的、专属于自己的理财方法。

就像大海里的大鱼和小鱼,大鱼处在食物链顶端,小鱼只有被吃的命运。但是等大鱼死后,它的尸体可就成了小鱼的美餐。其实,理财方式也一样,没有强大与弱小、好与不好之分,关键是自己的实际条件更适合哪种理财方式。

哈佛商学院的佩若德教授就指出:“投资者持有什么样的投资理念,是由其思想、性格、阅历及学识所决定的。投资决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投资理念。”

以不同年龄层的女性理财方式调查为例:

20-25岁的新入职女孩,这时她们除了要做好基本的储蓄和定期定额投资之外,更要拿出一部分钱来投资自己的能力和人脉,这样既能达到让“钱生钱”的目的,还能轻松摆脱“月光族”的困扰。

对于25-30岁的女性来说,步入二人世界甚至已生儿育女,生活规划就变得更为重要。这时的理财,不仅要考虑房贷、车贷、医疗,子女教育基金、重大疾病保险也都要考虑在内了。

而女性到了40岁左右,则要把子女的成家基金和自身的养老费用安排妥当,这样不仅可以做儿女的坚强后盾,更主要的是,在晚年时不会给子女带来过重的负担。

所以,一定要为自己量身定做一款理财计划。投资计划不具有可复制性。

如今人们投资的盲目性仍然非常严重,有多少人觊觎因为某只股票重仓而一夜暴富的“暴发户”;有多少人的眼睛死死盯在基金或理财产品的涨跌上;又有多少人只是一味地研究和模仿那些所谓的投资大师,试图从中找到打开财富之门的钥匙。但问题是,这些投资大师的选股方法对于自己来说,真的可以复制吗?

巴菲特有句名言说得好:即使格林斯潘(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主席)和鲁宾(美国前财政部长)每天都坐在我的旁边,我也不会因为他们的意见而丝毫改变我的投资理念。这句话可以说道出了很多人在投资理财上削足适履的可笑。

曾有人这样问过巴菲特:过去十年,可口可乐不仅没有跟随大盘上涨,还下跌了30%-40%,怎么看待股票被高估而没有卖出的问题?巴菲特没有给出答案,也没有回答可口可乐是否被高估的问题。

但是对巴菲特研究颇深的人道出了其中真谛:巴菲特对于投资周期的理解,与其他人是不一样的,他最擅长的是以十年为单位来计算投资和收益。而我们当中,有谁能做到以十年为周期考虑自己的理财计划和人生规划呢?

归根结底,屁股决定脑袋,每个人所处的位置不一样,立场不一样,看待问题的方式、思考的逻辑自然也不一样。也许巴菲特对前面的问题没有说出口的答案就是:可口可乐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护城河也还在,如果股价跌了,我还会再买。

另外,对于大多数的普通人来说,缺少的不仅仅是收入分配的规划,还有对当今市场上花样繁多的理财产品的甄别能力。每家金融机构都说自己的理财产品是最好的,其实适合自己的实际收支状况的那个才是最好的。

总之,就像哈佛商训中说的那样:能否成为一名成功的投资者,主要在于,能否根据各种投资方式所要求的条件,与自己相对照或做调整,并从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投资之道并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能够适应自身条件、适应行情发展的投资理念就是最好的。

为什么钱越花越有,越省越穷?看懂了,钱就来了

如果一个人手中只有一元钱,他能活多少天?这个问题在不同的人心中有不同的答案。

有这样两个乞丐,他们都手握一元钱:乞丐A用这一元钱去买了个饼,吃饱后觉得很满足,而接下来烦恼的事自然就是明天能讨到多少钱;乞丐B呢,则用一元钱批发了十条皮筋,然后以每条5角钱的价格卖出去,最后他不仅得到了今天的饭钱,甚至连后天的钱都不用发愁了。

上面说的这两个乞丐的故事,其实就是生活中两种人的理财观念:

一种人,热衷于享受存折上慢慢增长的数字,然后盘算着到下个月、下下个月的时候,账面的数额会增长多少,这些钱又可以使用在哪些地方。他们不知道,就在他们掰着手指给钱做加法的时候,另一种人已经因为采用了更加灵活、高效的理财方式,让金钱以乘法的速度增长了。

《哈佛商学院启示录》中,就把金钱简单地累计称作“线性收入”,而通过投资得到的高回报称作“投资收入”,这两种人最重要的区别是:“前者以时间衡量,一旦不工作就失去收入,而后者却可以不断地带来收入。”其实,这句话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给钱做加法,自己永远被工作牵着走,且积累不了财富;而给钱做乘法,才能成为金钱的主人,让钱自动给自己创造财富!

普利策是在匈牙利出生的犹太人,17岁时到美国谋生。他最早在美国军队服役,退伍后决定自己创业。在反复观察和思考之后,他看中了报业这块奶酪。可是,那时的他既没有资本又没有办报经验,想做报业简直是异想天开。虽然前途多坎坷,但普利策相信自己,他为自己规划了一个前进的方向,决定踏踏实实从头做起。

他先是找到圣路易斯的一家报社,谋求一份记者工作,以便熟悉这个行业。因为他没有工作经验,自然遭到了该报社的拒绝。但普利策认定了这个目标,他不想在开局就败下阵来。后来他不断拜访这家报社,努力介绍并推销自己,最终打动了报社的老板,录用了他。但条件是,试用期一年并且只给他一半薪水。为了自己的理想,他答应了这一苛刻的要求。

几年过后,普利策用自己平日攒下的积蓄买下了一间濒临倒闭的报馆,开始创办自己的报纸,取名为《圣路易邮报电讯报》。虽然在报馆开办初期,资金周转很困难,但那时美国商业迅速发展,很多企业为了竞争不惜投入巨资打广告做宣传。普利策便以此为契机,让报纸走以经济信息为主的路线,承接各种广告。就这样,他利用客户预交的广告费周转了资金,使报馆的运营步入正轨。报馆开办五年,每年为他赚至少15万美元。他的报纸发行量稳步上升,生意也越做越大,最后他成了美国报业的巨头。

有句话说:“用力气赚钱的人是傻子,用钱赚钱才是真正的聪明人。”这话或许有些偏激,但细细想来也不无道理,美国报业巨头普利策的经商策略就生动体现了这句话。

储蓄是所有理财方式的基础,虽然回报低但风险也低,不仅是普通家庭的财务安全保证,也是投资者迈向投资市场的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人们在拥有稳定的经济基础之后,才有实力去寻找另外的“在金钱上做乘法甚至是平方”的投资方式。

再以徐州的普通打工族杨晶为例,她在结婚后和丈夫勤俭持家,渐渐攒了第一笔积蓄。但她没有像多数人那样“有钱存银行”,而是把这笔钱买了国债。结果五年以后,这笔国债的本息正好翻了一番。然后她又把这笔钱投入股市,两年以后,她所持的股票总市值已高达40万元。回头看看她当初的工资,只有区区800元而已。假设她这800元一分不花都存下来,七年以后也只有7万左右的存款而已。由此可见,钱的作用不仅可以用来消费,也能“生”钱。

很多仍在观望的人心想:“我现在手头储蓄下来的资金太少了,再攒攒,等宽裕了再拿出来投资。”但是几年以后,手头的钱也并没有攒下多少,他们仍旧在攒钱的圈中打转。如果你也是“攒钱大军”中的一员,不妨问问自己:你真的只满足于缓慢积累的理财方式吗?为什么不拿出钱来灵活运用,用它去创造更多的财富呢?

把一元钱看作资本的人可以活一辈子,把一元钱看作一元钱的人活不了几天。

李嘉诚有句名言:“30岁以前要靠体力赚钱,30岁以后要靠‘钱’赚钱。”你不理财,财不理你。让自己的财富搁置下来就等于停滞不前,只有想办法使金钱运转起来,才会有更多的财富源源不断地流进口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