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蒙台梭利教育法
9952900000004

第4章 感官教育——完善孩子的心理感觉

感官是心灵之窗,它对智力发展具有头等重要性。智能的培养首先依靠感觉。感官教育在幼儿心理发展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使孩子对事物的印象清晰、纯正,更能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创造力、想像力,促进其心智发展,塑造其人格。

1.感官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智力的培养首先要靠感觉,只有利用感觉来搜集和辨别事实,才能产生初步的智力活动。在幼儿时期打下良好基础,是培养孩子的认识能力和辨别是非能力的保障。

不少人认为,婴儿出生后只要五官齐全,就自然“眼能看、耳能听、鼻能嗅”,因此,婴幼儿的感官教育常常被人们忽视,由此对各种感官的专门训练也缺乏认识。

但实际上,感官教育是人类自然成长的基础。只有在幼儿时期打下良好的基础,才能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才能使孩子从外界吸收更多更有益的知识。

感官是心灵的窗户,感官对智力发展具有头等重要性,感觉训练与智力培养密切相关。智能的培养首先依靠感觉,利用感觉搜集事实,并辨别它们,而感觉训练也是初步的、基本的智力活动,通过感觉训练使孩子对事物的印象清晰、纯正,这本就是一种智能和文化的学习。

人的智力高低与教育有较大关系,通过感觉教育可以在早期发现某些影响智力发展的感官缺陷,并及时采取措施使其得到矫治和改善。正是基于对感觉的极大重视,感官教育在“儿童之家”所提出的运动、感觉、语言和智力操练这一程序教学结构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1.感官教育是智力发展的基础

如果没有感觉,人就与环境隔绝了。感觉是初步的和基本的智力活动,它使人的心理和外界联系起来。因此,智力的培养首先要靠感觉,只有利用感觉来搜集和辨别事实,才能产生初步的智力活动。高级的智力活动,比如想像(抽象),同样需要感觉来支持,它是建立在感觉发展的基础上的。

运用训练感觉的教具材料可以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精确化,使孩子逐渐认识事物,对事物进行辨别、分类,把混乱的现象排列成序,抛弃多余,找出事物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智力活动的表现。这不仅能使幼儿的注意力集中,还能在这个基础上产生评价、理解能力、形成概念,发展创造能力。

2.感官教育是艺术教育的第一步

对孩子而言,在幼儿期对感官进行全面的教育,是他长大成人后,具有审美感和艺术鉴赏能力的必要前提。每种感官都有其特有的艺术领域。有了视觉,才会有绘画、雕塑和所有的造型艺术;有了听觉才会有音乐、舞蹈和与其相关的艺术;通过嗅觉,人们去寻找好闻的东西,加以培养制造,发明了香料;味觉将食品制造变成了一门真正的艺术——烹饪……

让孩子具有艺术鉴赏能力,这是教育工作的基本目标之一。只有提高辨别刺激的细微差别的能力,才能有灵敏的感官和很高的鉴赏力。和谐就是美,只有具有灵敏感官的人才能领略到艺术品的和谐。无论是从美育的领域看,还是从艺术表达和对美的理解看,感官教育都具有重要意义。

3.感官教育可以塑造良好的人格

从事过感官工作的孩子不仅能娴熟地使用双手,而且能更加敏锐地感知来自外部世界的刺激。如果一个人既明白事物特性的有规则的分类,又知晓每种特性的等级,那么,他就可以明晰周围环境和自然界中一切纷繁复杂的现象。从这个角度上说,外部世界对于他而言,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了。这实际上是一种陶冶,可以完善孩子的人格,使孩子对周围环境的态度更加积极。

4.感官教育促进人的心理发育

幼儿生命之初从环境中获得经验的器官就是感觉器官。幼儿发育就是通过感觉器官进行感受运动而来。感觉器官受到环境的刺激之后,传达到脑部,再由知觉神经传达到肌肉,使之产生运动。由一连串反复进行的感觉运动使幼儿心理得以正常发育。它还是高级心理活动发展的基础,它最终会促进幼儿创造性的发展。任何人创造性的起点都是他们心理中的某些规则和精确的东西,因此在教育中我们必须注意感官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孩子人格的塑造和创造力的培养。

感觉在幼儿心理发展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幼儿的认知活动中,感觉占据重要地位。为了能使感觉得到正常的发展,必须让孩子累积一连串的感觉运动的经验,因此必须训练感觉,设置能刺激孩子感觉的丰富环境,并提供孩子活动的机会。

2.感官教育的目的

感官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发展儿童的感觉,让他们所接受的各种感觉沿着理性的道路发展。在一种有序的基础之上,儿童可以建立起清晰而强有力的心智。

感官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训练幼儿的注意、比较和判断的能力,使幼儿拥有敏捷、准确、精练的感受力。

为了适应现实生活以及未来的时代,幼儿必须对环境有敏锐的观察力,因此必须养成观察时所必要的能力与方法。感官教育的目的实际上就是要训练每个人变成一个观察家。

小孩的教育都遵循着一条原则,即帮助孩子天然的心智和身体方面的发展。教育的这两个阶段经常是相互交织的,但是根据孩子年龄的不同,会有某种阶段占优势。感觉的发展要比智力活动的发展居先,在3~7岁的阶段,是身体迅速发展期,也是感觉形成的时期。儿童在这一时期发展他的感觉,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更加关注周围环境。

在这一时期,应当有意识地指导感觉刺激。而且通常情况下,感官教育对于成人来说非常困难。如果我们希望通过训练使这种感官教育完善,就有必要在感觉形成阶段进行感官教育。

感官教育的一般目标:

(1)让人体的每一个感官都得到均衡和谐的发展。

(2)让每个感官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3)提高辨别感官刺激的能力。

(4)让感官对接受到的不同刺激做出不同反应,对相同刺激做出类似的反应。

(5)在任何情况下,均能正确地理解客观事物,也就是说,感官的感知应该和客观事物的特性完全一致。

(6)能通过感觉器官的验证,充分肯定自己对客观事物已经达到的认识能力。

(7)通过各种感官的活动,能掌握自己生活的周围环境的情况,以使自己的行动适应环境并对客观情况做出合理的反应。

(8)能深刻地分析和牢记被感知的事物,保持记忆的纯洁性。

(9)能正确地区分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这五种感官感知的事物。

(10)能对见到的、听到的、触摸到的、尝到的和闻到的各种事物的价值做出正确的判断。能认清引起某种感觉的原因。

感官教育的重点包括两个方面:生物学方面和社会学方面。从生物学方面来讲,它能帮助个体在自然方面有效发展,使器官的感觉、神经的反应和联系更完美;从社会学观点来看,则在于使个体适应周围的环境。从这两方面来看,感官教育都是最重要的。

从生理学的观点来看,对于感觉训练的重要性也非常明显。当外部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所产生的信号就沿着神经通路到达神经中枢,产生相应的神经反应,这种反应通过发散神经通路达到运动器官,产生运动。人类通过外围神经感觉系统收集各类刺激,通过这种方式,他与周围的环境进行直接的联系。因此,与神经中枢系统有关的精神性发展、具有社会性行为的人类活动就可以通过运动神经器官,以个人的动作如手工、书写、讲话等等展现出来。

教育应当指引并使这三者更好地发展。因为这一过程本身在中枢神经部分大大减弱,所以教育应当给予感觉练习和运动神经练习同等的重要性。对于教师或家长,小孩子的教育应当被指引到这一方向:减轻他们在这种没有指导下的努力所导致的浪费,而将这种努力转换到征服的快乐上来。我们的使命就是展现生命中最重要和最美好的东西,让儿童找到快乐和满足。

3.感官教育的注意事项

教育者必须减少对孩子们的干预,但也必须让孩子向着正确的目标努力。如果我们想通过训练使某种感觉充分发展,那么我们就应该用相应的方法进行训练。

3~6岁阶段是孩子发展的敏感期,也是感觉活动和认知活动相辅相成的时期,这个时期孩子的感觉不断发展,开始能观察周围的环境,事物的刺激吸引着他们的注意力。在这个时期,教师可直接用感觉刺激法促使孩子的感觉得到合理的发展,同时也为孩子建立一个积极的心理状态打下基础。如果错过了感官的自然形成时期,日后再加以训练,不仅增加了难度,而且也不可能达到完善。总结起来,教师或家长需注意的是以下8个方面:

1.感觉训练的一大技术特点是感觉隔离

任何时候都要尽可能做到这一点。例如训练听觉应在安静而黑暗的环境中进行,这样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对一般感觉训练,如触觉、温觉、压觉和立体感觉的训练,都应该把孩子的眼睛蒙起来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大大提高正常儿童的兴趣,不致使练习陷入嬉闹玩笑之中,也不至于把儿童的注意力集中到蒙眼上,而是集中到我们想进行的感觉刺激上。

2.教育者要正确引导

在孩子通过多次重复练习,从感觉转移到观念的过程中,教育者必须参与其中,力求使儿童的内部注意力独立出来,让它集中于感知上。教育者必须减小对孩子们进行干预,但也必须让孩子在这种自我教育当中向着正确的目标努力。如果我们想通过训练使某种感觉充分发展,那么我们就应该在感觉的形成期,用相应的方法训练。

3.教育者要适当地进行测验

教师必须要始终进行小测验,以保证他所预期的教学目标得到实现,并且,这种小测验一定要限定于名称课程所引起的注意力范围之内。测试的目的在于,让我们了解在孩子们的头脑中,名称和物体是否还保持着联系。教师必须要考虑到遗忘的时间,要让测试和课程之间有一个短暂而安静的间隔。接下来,清楚而缓慢地说出他所教过的名称或者是形容词,可以问孩子:“哪一个是光滑的?哪一个是粗糙的?”

孩子会用手指指着物体,教师或家长就能知道孩子是否已经建立起了联系。但如果孩子没有这样做,如果他犯了错,不要急于去纠正,应当暂停课程,过些天再继续。为什么不纠正呢?因为,如果孩子在建立名称和物体的联系失败时,惟一能够继续的方法就是重复感觉刺激的行为和名称,也就是说,去重复课程。如果我们一定要纠正他,以一种斥责的方式说“不对,你错了”之类的话,就会使这个孩子比其他人更容易生气。这会保留在孩子的头脑中,会对名称的学习产生阻碍。

4.激发孩子的神经活动

如果孩子没有犯任何错误,我们可以激发他与物体的观念相对应的神经活动,也就是说让孩子说出名称或者形容词。我们可以这样问:“这是什么?”孩子回答:“光滑。”这时可以打断他们,教他们如何清晰正确地发音。首先,让孩子深吸一口气,然后大声说出“光滑”。当孩子这样做的时候,指出孩子发音中的缺陷,或者指出孩子所习惯的某种特殊的婴儿口音错误。

5.必须耐心等待孩子自发观察行为的形成

当孩子对周围环境进行自发的观察时,对每一次新发现,孩子们都能收获一种快乐。我们应该热切地观察孩子们通过何种方式,在什么时间实现了某种特定概念的推广。我们不能通过说“你去观察”这种方式去塑造一位观察者,而是要给予他们观察的能力和方法。而方法的获得,需要通过对感觉的练习。一旦我们唤起了这种行为,孩子的自我教育就有了保证。

6.感觉训练的通用原则

(1)一致性识别(将相似物体配对,将物体插入适合它的位置中);

(2)对比性识别(对立物体的区分);

(3)相似物体的区分。

为了在某段时间内将孩子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感知源上,最好尽可能地隔离感觉,例如在进行训练时保持房间内安静,或是在进行那些与视觉感知无关的训练时,将孩子的眼睛蒙上,让孩子克服困难,训练到一定的程度后,孩子感知事物的能力就会变强。

7.感官训练的顺序

感官训练是开发孩子智力的一个过程,从易到难,无疑是科学的训练方法。教师或家长应该先让孩子接受存在鲜明对比的刺激,再接受对比不鲜明的不同刺激。例如,我们首先呈现红和蓝,最短的和最长的竹竿,最薄的和最厚的等等来区分;然后再呈现有细微差别的色彩和在长度、尺寸上差别非常小的东西来加以区分。

8.感官训练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感觉训练期,即只通过自主训练就能获得准确的感觉差别的时期。

第二阶段——把感觉和名称联系起来。例如,向孩子出示红、蓝两种颜色。出示红色时就说:“这是红的”;出示蓝色时说:“这是蓝的”。然后把这些有色线条放在孩子面前让他们看见。

第三阶段——认识相应名称的物品。对孩子说:“给我红的,”然后说,“给我蓝的”。

第四阶段——记忆相应物品的名称。给孩子看一件物品,问孩子:“这是什么颜色?”

4.触觉训练

触摸和抚摩练习,能促使孩子们在周围的环境中寻找类似的感受和体验,从而不断完善自己。

触觉练习可以让孩子在“触摸”中不断地完善自己,不仅可以提高辨别各种渐趋相似却略有不同的触觉的能力,而且还可以提高孩子控制自己动作的能力。

1.触觉训练方法

(1)对木板粗糙度的感觉练习

①教具

A.一块分成两个大小相等的长方形木板,一个长方形贴上光滑的纸,或者把木板面打磨得很光滑;另一个长方形则贴上砂纸。

B.一块与上面相同的木板,用光滑的纸和砂纸纸条相间蒙在上面。

C.一组不同光滑度(从光滑的精制纸到粗糙的砂纸)的纸条。在其他地方介绍的有关材料,在这些训练中也可使用。

②练习前的准备

让孩子在小盆里用香皂仔细把手洗干净,并在另一个盆里用温水再清洗一遍。然后,告诉他们怎样把手轻轻擦干,这样,就为孩子独自洗手、洗澡作了准备。

③教孩子怎样触及物体

教孩子用手指头柔软的指尖部分尽可能轻微地分别触摸两个表面,让孩子感觉到它们的不同。在接触两个表面时,孩子的小手指尖一前一后的微妙运动,是培养孩子控制能力的最佳锻炼方法。

刚刚清洁干净,并且还用温水浸泡过的小手增加了美感和优雅,整个练习是对孩子进行“触觉”培养的第一步。同时要让孩子在触摸时闭上眼睛,告诉他这样能更好地辨别感觉的区别,并鼓励他这样做,引导他不借助视觉来区别触觉产生的变化。

在对孩子进行触觉培养的启蒙教育时,老师或家长应积极参与,不仅要给孩子们示范“怎么做”,而且要保持安静,要握住孩子的小手,引导用指尖尽可能轻柔地触摸两个不同的表面。当孩子感觉到它们的不同后,孩子自己就会按照被教授的方法不断地去重复体验不同的感受。

(2)对各类布料的感受练习

教具:天鹅绒、缎子、丝绸、羊毛、棉布、粗糙亚麻和精细亚麻等。每种布料都选两块非常相似的布,它们的颜色都非常明亮和鲜明。

前面要求孩子必须去触摸,现在则要求孩子抚摩这些不同的布料。从粗糙棉布到精细丝绸,孩子可以根据布料精细程度或粗糙程度,相应地采用果断的方式或轻柔的方式去抚摩它们。

由于之前的练习,孩子能在抚摩这些不同的布料中找到极大的乐趣。在这一过程中,孩子往往都自觉地闭上了眼睛进行练习,为了怕自己不尽力,甚至会用一块干净的手绢把眼睛蒙住,在抚摩布料时,把类似的布一块压在另一块上成对放好,然后把手绢解下来,自己检查一下是否出错了。

这种触摸和抚摩练习特别吸引孩子,能促使孩子在自己周围的环境中寻找类似的感受和体验。

2.热觉训练方法

教具:

①一套小金属碗,内盛不同温度的水。用温度计测量水温,设法使其中两碗的水温相等,用于孩子的热觉训练。

②可设计一套用轻金属制成的带盖的容器,注入水,容器附有一个温度计。触摸碗的外面,就可以得到所要求的不同热度的感觉。

让孩子把手浸入冷水、温水和热水中,这是很有趣的练习。这种练习也可用脚重复做。

3.压觉训练方法

准备一些(8×6×1)/2厘米的三种不同木质(紫藤木、胡桃木和松木)的小木板,重量分别为24、18、12克,逐个相差6克。木板应十分光滑,如果可能的话,表面涂以清漆,以免板面粗糙,并保留木质的本色。

取两块木板让孩子分别托在手掌上,然后手上下移动以测重量。手的上下移动应逐渐变得几乎感觉不出来。让孩子闭上眼睛,区分重量不是靠看颜色,而是纯粹靠压觉。

4.感知重量

教具:重量不同的各色小方块。

训练方法:

①让孩子坐在相同的位置,并告诉他把所有黑色的方块也就是沉一些的,放到右边;而将浅颜色即稍微轻一些的方块放到左边。

②接着蒙住孩子的双眼,让他进行这个游戏,还要让他每次同时拿起两个方块,孩子或许会拿起两个相同颜色的方块,有时候则是不同颜色的,但最终应要求孩子将木块放在正确的位置上。

5.视觉训练

开展这种训练活动要达到的是一个内在的、深层次的目标,即让孩子训练自己的观察能力,并引导他对所观察的物体进行比较,从而形成自己的判断、推论和决定。孩子只有通过不断地重复做这种锻炼注意力和理解力的练习,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1.关于大小的视觉训练

(1)镶块

这套教材由长55厘米、宽8厘米、厚6厘米的三块木块组成,每块又包括10个嵌在相应大小孔里的圆柱形木块,顶端有木质或黄铜提钮,其形状类似化学家使用的砝码。

第一套圆柱高都为55毫米,但直径不同。最小的直径为1厘米,其余的依次递增1/2厘米。

第二套中的所有圆柱直径都相同,为前一套中最大直径的一半——27毫米,但高度不同。第一个像小圆盘,高度仅为1厘米,其余的依次递增5毫米,第十个高度为55毫米。

第三套中的各个圆柱的直径和高度都不同,第一个直径和高度均为1厘米,其余的高度和直径都依次递增1/2厘米。孩子用这些镶块自己进行练习,学会根据厚度、高度和大小区别物体。

教材由松木制成,打光,并漆以清漆。

(2)分级的三套大方块

①大小:较大和较小的物体。这一组由10个涂以玫瑰色漆的木质立方块组成。最大的底边为10厘米,最小的为1厘米。其间每个递减1厘米。另配备一块绿布毯,可以是油布,也可以是硬纸板。游戏玩法是从大到小依次垒起这些木块,垒成一个小宝塔,最大的一块作为塔底,最小的一块作为塔顶。毯子铺在地板上,立方块散乱地放在毯子上。在毯子上垒塔的过程中,孩子练习跪下、起立等动作。检验方法是看塔从底到顶是不是逐渐变小。错放的木块一眼就可以看出,因为塔边线条会不齐。孩子开始玩这套积木时,最常见的错误是把第二个立方块当作第一个做了塔底,而把第一个放在第二个的上面。混淆了最大的这两块。

②厚度:这一套由从厚到薄的10个棱柱体组成。最大的底边长10厘米,其余依次递减1厘米,长度都是20厘米。涂成深褐色。孩子玩时,把它们撒在小地毯上,弄乱后按其厚薄顺序一块挨着一块摆好,注意其长度完全一样。这一套棱柱体构成一个梯形形状,从低到高,一步比一步宽,孩子可随意从薄的开始或从厚的开始。这项练习的检验不像圆柱镶块那样肯定,大圆柱不可能插入小圆孔,较高的圆柱会突出孔板的表面等等。而在搭楼梯的游戏中,孩子的眼睛就很容易发现错误,因为如果排置错误,楼梯就呈不规则状。

③长度:长短物体。由10根正四方形木棍组成。边长为3厘米,第一根长为1米,最后一根长为10厘米,其他依次递减10厘米。全棍以10厘米为间隔交错漆以红蓝两色。把木棍并排放在一起时,颜色必须相对应,以形成横向红蓝条。整个形状如同风琴的风管组成的直角三角形,斜边逐渐缩短。孩子把这些撒开弄乱的木棍加以排列,然后按长短次序和对应的颜色排列在一起。这个练习也提供了很明显的检验错误的方法。如果位置摆得不对,木棍沿斜边的递减长度则会参差不齐。

这三套积木都允许孩子用稍微不同的方法堆砌,将积木散乱放在地毯或桌上,然后在隔有一定距离的另一张桌上把它们排列整齐。当孩子每搬走一块积木时,一定不能分散注意力,因为必须记住在混放的积木中所要找出的下一块的大小。

这些游戏对4~5岁的孩子极为相宜;而简单的堆砌对3~4岁的孩子更适合;用粉红色立方块建塔对3岁以下的孩子最有吸引力。

2.形状差异的视觉练习

(1)教具

①木制平面几何镶块。

②30×20厘米的长方形托盘,托盘漆成深蓝色,黑色边框。这种托盘的形状可以变化,以便能做出任何配套选择。配以一些木方块,可一次提供至少2至3个几何形状。

③一套10厘米见方的白色卡片,这些卡片构成一组其他性质的几何形状。这组的第一套形状用蓝色纸剪成,裱贴在卡片上。第二套用蓝纸剪成同样形状的轮廓,轮廓线宽为1厘米。第三套形状相同,轮廓由黑线划成。这样,便有了托盘、镶块以及3套硬卡片。

④可装6个托盘的框子,框的前面板可随顶板掀开并取下。每个抽屉装有6个与镶块对应的镶框。

第一个抽屉里装有4个光木方块和两个镶框,一个镶框是长菱形,另一个是梯形;

第二个抽屉装有1个方块和5个长边相同、短边各异的长方形;

第三个抽屉装的是直径递减的圆形;

第四个抽屉装的是6个三角形;

第五个抽屉装有6个多角形,从五角形到十角形;

第六个抽屉装的是曲线形(一个椭圆形,一个卵形等)。

(2)镶块练习

练习时,给孩子一个大框子或托盘,里面放着想让他练的形状。先把镶块取出放在桌上,弄乱后叫孩子放回去。这种游戏对3岁以下的孩子也适用。

孩子玩这个游戏时必须识别形状,必须仔细观察,只有经过多次尝试后才能成功。经过三四次练习后,孩子能极其熟练地识别几何形状,漫不经心地把镶块放到应放的地方,或者觉得这种练习太容易了。这便是可以引导孩子系统观察几何形状的时机。

在这种练习的第一阶段,即使是明显不同的形状,孩子也必须反复试做,联合应用视觉和关于形状的触觉对识别大有帮助。

孩子做练习时必须要协调手上的新动作。可以先让孩子用右手食指和中指柔软的指尖部分去触摸几何图形的轮廓。接下来还要触摸与图形相对应的孔径的轮廓,只有都触摸过之后,孩子才能正确无误地把图形放进它们的位置里。

通过这种方式,孩子对形状的识别会变得更容易。无论是不能一眼就识别出形状特性的孩子,还是那些错误地把最不同的两个图形互相放错位置的孩子,在触摸过图形及其孔径的轮廓后,都能识别出形状的特性,并把它们迅速放回原位。

在触摸几何图形的过程中,孩子的手对所触摸的事物就有了一个具体的了解。这一点在孩子触摸木框时显得尤为突出,因为孩子的两个手指只需顺着木框的边沿走,木框既是一个障碍,又是一个非常明确的向导。在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必须准确地把这个触摸的动作教给孩子,这对孩子以后的练习和训练非常重要。

因此我们必须给孩子示范该如何去做,不仅自己要缓慢地、清楚地做出这个触摸动作,而且还要引导孩子的小手进行第一次尝试,以保证触摸到所有的细节部分——角和边。当孩子的小手能够正确和准确地完成这些动作时,他就能够真正沿着几何图形的轮廓来感觉它的形状,经过多次的练习后,孩子就能协调好准确摸出一种图形形状所需的手上的各个动作。

6.色彩感知训练

色彩感知训练不仅能提高孩子双手的工作能力,还能训练其注意力和记忆力。但只有通过反复练习,孩子才能逐步完善。

1.教具

准备许多绕着彩色毛线或丝线的小板。这些小板两头都有木边,防止缠在上面的丝线和桌面接触。教孩子在拿小板时要抓住木边,以免弄脏了鲜艳的颜色。这样,就可用很久而又不用更换这些材料。

整套工具由两个独立的盒子构成,每个盒子中装有64种颜色的方块板,也就是说,每个盒子中有8种不同的色调,如黑、红、橙、黄、绿、蓝、紫和棕色,每种颜色有8种深浅色度,于是共有64块小方块。准备两套这样的小板,即128块。把它们装在两个大盒子里,每个盒子分成8格,每格里放6块。这样,一个大盒子里共有64块。

2.用色板进行练习

(1)颜色配对练习

①孩子要做的第一步练习就是给颜色配对:从打乱了次序的小方块板中挑出两个颜色相近的方块板,然后把它们并排摆出来。我们并不是把128块方块板都混成一堆让孩子们从中去挑,而是选一些颜色对比非常鲜明的方块板来让孩子做练习,比如,红色、蓝色和黄色,挑出3对或4对这三种颜色的方块板,把它们混在一起。

②然后拿出一块方块板,或许是红色的,向孩子示范一下如何从那一堆小方块板中选出与我们已经拿出的那个红色的方块板配对的那个方块板。做完这些后,把配成对的方块板放在桌子上。

③再拿出一个方块板,这回可能是蓝色的,然后让孩子选出与之相配对的方块板组成另一对。我们再把方块板混在一起,把次序打乱,让孩子自己重复这个练习,比如,让孩子选出两个红色的方块板、两个黄色的方块板和两个蓝色的方块板,将它们配对并排放好。

④配对的颜色将从2种增加到4种或5种,3岁大的小孩子最终能够从混成堆的小方块板中配出10对或12对颜色相近的方块板。

(2)颜色深浅度练习

当孩子的眼睛锻炼得足以识别出配对颜色的一致性时,他就可以做一种颜色的深浅色度练习,孩子在察觉每种颜色各种色度之间轻微的差别这一过程中锻炼了自己。我们不妨随便选择一种颜色,比如蓝色,将8种色度不同的蓝颜色方块板,从最深的蓝色开始,一个接一个摆好。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孩子清楚“下面该怎样做”。

当然,只有反复地练习,孩子才能完善自己区别细微差别的能力。而且将方块板一个挨一个整齐地排列成一条直线,使成列的方块板看起来像一条具有明暗色彩的漂亮丝带,这需要有一定的手工技巧,也同样离不开反复的实践。

(3)两个建议

①每次做练习时都先挑出颜色最深的方块板,这个建议通过给孩子一个明确的方向,可以极大地推动他的选择。

②我们可以不时地引导孩子观察一下两块相邻的方块板的颜色,以对它们进行直接的比较,并把它们与其他颜色的方块板区分开来。这样的话,在摆放一块方块板之前,孩子一定会将它与其相邻的方块板进行非常仔细和小心的比较。

3.填色练习

先准备一些填色图片,让孩子用彩色铅笔或蜡笔进行填充。接下来还可以让孩子使用画笔,为此,父母或老师要为孩子准备一些水彩颜料。最开始的填色图片可选择一些小的事物,例如花朵、树木、房屋、蝴蝶等,接下来就是一些简单的风景,如天空、草原、人等。

这种填充绘画不仅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孩子观察周围环境时对色彩感知力的自然发展,还能加强这一感知能力。儿童应该是绝对的自由,自由选择颜色,例如,可以让孩子将一只小公鸡画成红色,或者将水里的鱼儿画成黄色,但这些往往不是观察的结果,或者说,孩子还没有真正成为一名观察者。不过,无论孩子是选择细致而协调的颜色,还是对比强烈的颜色,最终都可以判断孩子在颜色感觉训练中的进步。

我们应该尽力让孩子记住图画中的物体在真实环境中的颜色,这有助于鼓励孩子去观察周围真实的事物。之后,孩子可能会要求进行更难的图画练习,但我们只有等到孩子将颜色涂在轮廓线以内并选择了正确颜色的时候再做这下一个训练。

4.色彩记忆实验

(1)现实意义

“色彩记忆”实验的现实意义在于,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与脑中印象相对应的实际存在的事物,把证明他们已经获得了一定智能的具体实物握在手里,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个真正的胜利。

(2)色彩记忆实验方法

①对于大一些的孩子来说,上面的色彩感知练习能够促进孩子“色彩记忆”的开发。在仔细地观察过一种颜色后,孩子无需用刚才所观察到的颜色来引导,就能从混在一起的五颜六色中找出与其相近的颜色。因此,儿童是通过记忆来识别颜色的,他们不再需要用实际存在的事物而是靠留在他们脑袋里的印象来比较颜色的差别。

②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记忆颜色的练习可如此进行:先给孩子一种颜色,让他尽可能地观察,让他到离此处一定距离的另一张桌边去,从上面放着的所有彩板中挑出刚才看过的那种颜色来。

7.听觉训练

听觉训练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的耳朵区别轻微的噪音和正常的声音。这种练习具有训练美感的价值,也不失为培养纪律的好方法。

1.听觉训练的目的

我们都知道,小孩的叫嚷和摔打东西的噪音会破坏教室的秩序。实验虽然只是经验性的,不能进行感觉测量,但非常有用,能近似地知道孩子的听觉灵敏度。

2.听觉能力实验

(1)“儿童之家”的声音实验

以通常的方式建立安静秩序。在这种安静中,我们开始制造声音和噪音,这些声音在开始的时候有着强烈的对比。

当更加安静时,老师说:“咝!咝!”声调不断变化,时而高声短促,时而低声悠长,孩子慢慢就被吸引住了,有时她还说:“再安静些——再安静些!”

接着,她又发出“咝咝”声,越来越轻,并小声重复说:“再安静些!”然后以更低的声音悄悄说:“好,我听得见时钟走动的声音了!”“好,我听得见苍蝇飞动的声音了!”……

此时孩子们非常兴奋,坐在那里保持一种绝对安静的状态,似乎整座房间空空荡荡的。接下来老师小声说道:“让我们都闭上眼睛。”重复几次这种练习,让孩子们熟悉一下静止不动和绝对的安静,如果这时候有哪个孩子破坏了这种气氛,只需要用一个音节、一个手势告诉孩子立刻回到刚才的安静当中去就足够了。

在寂静中,老师发出乐音和噪音,开始时发出强烈对比性的音,然后再发相近的音。

(2)全身振动训练

还可对孩子进行全身振动训练。当室内(教室或家庭客厅)获得安静秩序之后,摇动铃铛,发出悦耳的声音,时而平静甜美,时而清纯悦耳,将这种振动传遍孩子的全身,使一种平和的感受贯穿于孩子身体的每一部分,这是非常有好处的。此训练可增强孩子对噪音的敏感,进而停止发出杂乱难听的声音。

(3)听觉敏感期的练习

听指令做动作、听歌词做动作,安静游戏、寻声游戏,猜猜我是谁,看大画册、听故事、听录音、讲故事,指令接龙、神秘袋游戏、传悄悄话,音响的配对、乐器与音响的配对、辨别不同质地物品的声音、声音与图片的配对,为故事配音、猜谜语等。

8.“宁静”的课堂

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练习,可以让孩子尽快地注意到声音之间的特殊联系,它与听觉训练不同,它不是制造声音,而是尽可能地消除周围环境的各种声音。

我们教孩子“不要动”,要求孩子尽量抑制住运动神经冲动,以促成身心真正的“宁静”。

但我们也不能单靠嘴说“静静地坐着不许动”,要给孩子做个榜样,给孩子示范如何能够绝对一动不动地坐着:脚不动、身体不动、手臂不动、头也不动。呼吸运动也应该放轻,避免发出声音。

孩子要学会做好这个练习,最基本的条件就是找到一个舒服的姿势,即保持平衡的姿势。所以,当孩子要坐下来做这个练习时,无论他是坐在小椅子上,还是坐在地上,都必须让自己坐着舒服。同时,让房间内的光线保持柔和,否则孩子会闭上眼睛,或用自己的小手蒙住眼睛。

当一切都安静下来时,孩子仿佛发现了一个充满声音的新世界,但这些声音虽然侵袭了这深沉的宁静,却并没有扰乱它。

当孩子熟悉“宁静”后,他们感觉声音的能力也更强了。对于感受过“沉静之美”的孩子来说,那些过于喧闹的声音逐渐变得令人讨厌了,他的心灵,也希望从喧闹中解脱。

在“儿童之家”,当老师点过孩子们的名字后,“宁静课”就算结束了。老师或者其中一个孩子,坐在班级后边或是在隔壁的房间里,一个一个点名,来唤醒那些处于沉静中的孩子。点名时,注意要小声些,声音不能太大。当孩子听到别人点他的名字时,他就站起来,向传出声音的那个地方走去。

自此,孩子们继续完善自我,他们走路时动作轻微,注意不碰到家具,移动椅子时不弄出一点声音,小心翼翼地在桌子上放东西。教育的效果可以从孩子们举止的优雅上体现出来。

还可以非常肯定地说,这个练习能够培养孩子的社会精神,让孩子获得更多的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克制能力也由此得到增强。

一堂宁静课,它证实了能够达到安静的最成功的教育方法。

一天,当一名老师走进一个“儿童之家”,在院子里碰到一位母亲,她抱着她4个月大的孩子,这小家伙还在襁褓中裹着。这个安静的小家伙像是平静的化身。这名老师把他接过来,抱在自己怀里,他仍很安静。

她抱着他走向教室,从教室里跑来的孩子们伸开双臂,拉着她的裙子,几乎要把她撞倒。她向他们微笑着,让他们看这个小家伙。他们懂得这个意思,在他身边跳着,闪着快乐的眼睛看着他。

她与簇拥着她的孩子们一起走进教室。她们坐下,老师坐在一张大沙发上,不像平常那样坐在他们的小扶手椅上。她是严肃地坐着的。他们带着既温柔又高兴的神情看着她抱着的小孩,谁也没有说话。

最后她对他们说:“我给你们带来了一位小老师。”

孩子们立刻投以惊奇的眼光和愉快的笑声。

她接着说:“是的,一位小老师,因为你们谁都不知道怎样做到像她这样安静。”

这一下,孩子们都变了姿势,变得安静了。

“还没有一个人的手脚像她这样安静。”每个孩子都认真注意自己的手脚姿势,老师微笑着看着他们,“你们总要动一下,但她一点也不动。”

孩子们严肃地看着。关于这位小老师比他们更行的想法,看来已为他们接受了。

老师说道:“你们谁也不能像她这样安静无声。听她的呼吸多么微弱!你们翘起脚走近点听一听。”

有几个孩子站起来,踮着脚尖慢慢走到婴儿跟前,弯腰听着。更加安静了。

孩子们惊奇地看着周围,他们从未想到,即使他们安静地坐着仍会发出声音,也从未想到,小婴儿比长大的人更能保持安静!他们几乎停止了呼吸。

老师这时站起来,说道:“悄悄地走出去,踮着脚尖走,别出声!”她跟在他们后面说:“我还是听到一点声音,但是只有她,这个婴儿和我一起走,没有发出任何声音。她无声地走出来了!”

孩子们笑了,他们理解了老师说的真理和笑话。老师走去开窗户,并把婴儿递给了看着他们的那位母亲。

这小家伙似乎留下了她微妙的魅力,占据了孩子们的心灵。事实上,自然界没有什么东西比新生婴儿的呼吸更优美。在这个人类的小生命中,凝聚着力量和新奇,体现着人类生命的威严。孩子们也在这个人类新生儿生命的安静之中感到了诗情和美意。

9.嗅觉和味觉训练

嗅觉和味觉训练不仅能发展孩子的感觉能力,提高孩子的注意力,而且还能增强孩子对一些词语的理解。

1.嗅觉的训练

小孩的嗅觉尚未充分发展,这使得用嗅觉方法很难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先让孩子嗅新鲜的紫罗兰和茉莉花,然后蒙住他的眼睛说:“现在我们给你花”,于是一个小朋友拿一束紫罗兰凑近他的鼻子底下,使他能猜出花的名称。

为区别花香气味的浓淡,花的给予量逐渐减少,直至一朵。

在家时,父母们也可选择用各种蔬菜,例如西红柿、白菜、韭菜,乃至各种水果等等,训练孩子的嗅觉。

2.味觉的训练

(1)婴儿出生后,第一个给予他味觉刺激的是母乳或代乳品,如果不及时给予其他的味觉刺激,将会引起小儿偏食、厌食。所以,父母应当在婴儿1个半月时适当喂些橘子汁,3个月左右可以用筷子蘸各种菜汤让孩子尝。

(2)用奶粉喂养,应3~5个月换一种奶粉,避免长期食用一种口味的奶粉,导致孩子味觉迟钝。这些不断变换的食品可以给予孩子充分的味觉刺激,对其味觉能力的发展很有帮助。

(3)6个月以后,给婴儿尝尝甜的、酸的、咸的饮料,或鼓励孩子用舌头接触各种味道的溶液:苦的、酸的、甜的以及咸的都行。并在训练的过程中用一定的语言进行强化,比如问孩子“酸不酸”等。

(4)准备小碗、小勺、小托盘,三份同颜色不同味道的液体:甜、酸、咸。父母最好与孩子一起品尝这些液体,告诉孩子“这是甜的”、“那是酸的”、“这是咸的”等,并反复进行,加深印象。

(5)准备香蕉、橙子、苹果等可口的水果,让孩子都闻一闻,尝一尝,告诉孩子香蕉是甜的,橙子、苹果是酸甜的,再问问他喜欢吃哪种味道。

实际上,4岁的孩子就能很容易学会这些游戏,也很喜欢识别各种味道,每次实验完了后,用玻璃杯装上温水,仔细嗽口。于是,味觉练习也就成为一种保健练习。

另外,由于味觉的感受器官是舌头,舌头的不同部位感受不同的味道,有的只能感受酸,有的则只能感受苦……在训练中,父母们可以为孩子教授有关味觉的知识。

10.立体感觉训练

触摸感觉练习和肌肉知觉训练,能使孩子在识别物体的同时得到快乐,能增强孩子将各种不同物体与它们各自的特性联系起来的能力,以及运动知觉的能力。

1.立体感觉训练的含义和目的

立体感觉,指的是通过用手触摸立体物体的轮廓,来辨别其形状。这种感知并不仅仅包括触觉(触觉仅能使我们辨别物体的表面是粗糙还是光滑),它来自于两种感觉的结合:触觉和肌肉知觉,其中肌肉知觉是运动知觉。

3~6岁的孩子,处于肌肉运动的形成阶段,正是这种特殊的肌肉知觉促使孩子去运用“立体知觉”。当孩子自发性地蒙上眼睛来分辨诸如方块、圆球等各种各样的物体的时候,他就是在锻炼自己的感知能力。

2.立体感觉训练

(1)教具

福禄倍尔砖块和立方块。此外,也可用任何其他小物体,例如玩具兵、小球、弹球、硬币、豆子、豌豆等等。还可以让孩子区别各种差别很小的物体,如玉米粒、麦粒和稻粒。

(2)训练内容

①父母或老师让孩子注意这两种物体的不同形状,要他们睁着眼睛,仔细准确地感触这些物体,并反复用话提醒他们,把注意力集中于物体各自的特点上。

②然后告诉孩子把立方块放在右边,把小砖块放在左边。只是触摸,不用眼睛看。

③让孩子闭上眼睛或蒙住眼睛,再重复这种练习。让孩子认识这些形状的最有吸引力的方法就是让他们闭上眼睛猜出物体的名字。

经过这样的练习后,当孩子睁开眼睛时,他将更加饶有兴趣地观察这些物体的形状。

3.物体运动感知训练

(1)教具

一个球体、一个棱柱、一个棱锥、一个圆锥和一个圆柱。

(2)训练内容

①让这些立方体动起来。显然,球体四面自由滚动,圆柱体仅能朝一个方向滚动,圆锥绕着自己滚动,而棱柱和棱锥却直立不动,但棱柱比棱锥更容易倾倒。这种训练能让孩子对几何形体产生兴趣。

②声音辨别能力的训练。

当摇动这些圆柱体时,根据圆柱体内物体性质的不同,它们会发出强度不一的声音,从很大声到几乎听不到声音。

练习的第一步是辨别同样强度的声音,把发出同样强度声音的圆柱体成对摆放。

接下来的练习是比较声音的强度,让孩子根据几何体发出声音的强弱将六个圆柱体排成一排。这个练习类似于色板练习,它们也要配对并根据颜色深浅摆放。在做这个练习时,孩子也要在桌子旁找个舒服的姿势坐好。

我们给孩子进行过简单的讲解后,孩子就自己做这个练习,做练习时,孩子的眼睛要蒙上以便更好地集中注意力。

11.自由绘画

自由绘画的重要之处就在于,它能揭示孩子的观察能力和细致程度,展现孩子的个人偏好,并培养孩子对形状的感知力。

在对平面几何图形进行观察,或面对厨房各式碗筷、客厅里各种家具的时候,这些都是属于孩子的珍贵的精神资源,也是智力教育的“教具”。教师或父母应该让孩子不但能够观察形状,而且能够区分出人类和自然的创作,去欣赏人类劳作的成果。因此,有必要让孩子进行以下三种训练:

1.自由绘画

给孩子提供一张白纸和一支铅笔,告诉他可以随心所欲地画。

一般说来,第一次的绘画没有任何形状,非常混乱。我们应当问孩子他想画什么,并且应当记录在图画下面。通过训练,孩子的图画会变得越来越清晰。那些属于细节的东西在孩子们粗略的草图当中也逐渐被观察,并记录下来。

2.填充绘画

这种绘画包含了“对书写的准备”。这种绘画对色觉所发挥的作用,就像自由绘画对形状感觉所起的作用。填充绘画能够揭示儿童对于颜色观察的能力。

这种练习包括用彩色铅笔填充黑色轮廓线图案。这些轮廓线表现了一些最简单的几何图形和各种不同物体。对于儿童来说,这些图形和物体在学校、家庭和校园当中都是非常熟悉的。儿童必须选择相对应的颜色进行填充,这样就能够告诉我们他是否对他周围的物体进行了观察。

3.玩泥巴或捏橡皮泥

这种练习是小孩非常喜欢的一种游戏,而且也具有与自由绘画和选择不同颜色的铅笔填充颜色同样的意义:通过这种练习的间接帮助,能够让孩子确定并且对各种不同的感觉和观念更加清晰化。

在练习当中,儿童可以随心所欲地用粘土做自己想做的东西。教师或家长可先给孩子一个木质圆盘,里面放着粘土,然后再给出一些用粘土做成的优秀作品。这能大大激发他们模仿的兴趣。

在家时,可让孩子用粘土或橡皮泥照着家具如电视、水瓶、茶壶等等捏出模型。

最开始,有必要让孩子对物体进行具体描述来确认物体,但是到了后来,作品逐渐变得容易辨认,孩子学会了复制几何物体。

这种粘土模型,毫无疑问是非常有价值的教具,并且同时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孩子,挖掘孩子的潜能。

12.艺术美感教育

从自发、自由、随意的涂画,逐步发展到有意识的表达与表现情感、愿望及认识,这实际上就是孩子视觉——空间智能发展的表现。

教育家曾仔细研究过儿童绘画时20种基本类型的涂鸦线。这些涂鸦线是人类的神经系统与肌肉高度协调的结果,它们与孩子的图画之间的关系,就好比是砖瓦和建筑之间的关系一样,孩子早期自发描画出来的图形,皆可被包含在这20种基本的涂鸦线类型中。

无论是1、2岁孩子胡乱的涂鸦,还是3、4岁孩子的象征画,5、6岁孩子的形象画,都是孩子在不同的阶段视觉——空间智能进步的具体表现。

视觉——空间智能,是多元智能中的重要能力之一。这种能力是指准确观察世界,并做出解释或者把世界的方方面面传达给别人的能力。视觉——空间智能强的人,其视觉观察力非常敏锐,具有成为画家、雕刻家、摄影师、设计师等的先天条件。

很多年轻母亲虽然也懂得视觉——空间智能训练和美术教育的重要性,但是面对整天乱涂乱画的孩子仍有些爱莫能助。的确,年轻母亲除了需要极度的耐心和宽容以外,还需要一些方法和技巧。

1.引导孩子观察与创造

因势利导,顺应孩子的需求和兴趣,引导孩子去观察,发现孩子自己创造的线条、形象符号与现实生活中的哪些物体相似。孩子的行为得到鼓励和强化,他就会有意识地运用这些符号来表现自己的经验,这就是孩子从自发、自由、随意的涂画,逐步发展到有意识地表达与表现情感、愿望及认识的过程。

比如可以拿着孩子画的满是线、点、不规则图形的图纸,引导孩子细心观察和发现自己的“作品”。父母一边用深色的笔在孩子的线条中勾勒出一些孩子能认识的物品或动物,一边用话语进行解释,比如告诉孩子:“这是一条鱼,我们给它画上眼睛;这是一个圆圆胖胖的娃娃脸,我们给她加上眼睛和嘴巴。”父母要一边说,一边动手画,让孩子在旁边观察,让孩子感到有趣,一幅跃跃欲试的样子。这就达到了我们的指导目的。

2.营造艺术气氛

在家庭开展艺术情感教育。父母要努力创设充满艺术气氛和情感的家庭环境,家庭布置力求美观、大方、朴实、整洁,富有艺术性。常给孩子看画册、讲故事,丰富孩子的绘画情感与想像力。墙上贴着优美的绘画,桌上搁置着新颖别致、五彩斑斓的装饰品,从而给孩子以美的启迪和享受,对孩子的兴趣、爱好、情绪、性格带来重要影响。

3.培养观察与感受

经常带孩子到郊外玩。扩大孩子的视野,感受自然界多姿多彩的变化,培养孩子的观察力、记忆力及感受力。总之,父母的启蒙教育对孩子的绘画乃至空间知觉能力的发展,都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4.一个小游戏

游戏名称:吹泡泡的金鱼——添画游戏。

游戏目的:训练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发展手部精细动作,开发孩子的想像力与创造力,提高视觉——空间智能。

准备材料:水彩笔、画纸、旧杂志或图书、剪刀、浆糊。

适合年龄:1~3岁。

参加人员:孩子、爸爸或妈妈。

游戏方法:

(1)从旧杂志、书上剪下一些色彩鲜艳的小金鱼、小虾、小乌龟图片贴在白画纸的下方。

(2)拿着画纸给孩子说故事,以引起孩子画画的兴趣。对孩子说:“这是一个很好玩的海底世界,里面有很多可爱的小鱼、小虾、小乌龟。我们数一数,一共有3条小鱼,2只小虾,1个小乌龟。小鱼一边游一边从嘴里吐出一串串的小泡泡,多好看啊!”父母一边说,一边在一条小鱼的嘴边画几个小圈圈。

(3)孩子一边听故事,一边挑出他喜欢的水彩笔在画纸上涂抹,让孩子在纸上任意画横线、竖线、大圆、小圆。

(4)等孩子把画纸涂满了后,开展欣赏活动,我们就把孩子抱在身前,一手拿画纸,一手拿笔,依照孩子的线条进行观察、引导。

我们要带着欣喜的口吻说:“看,我们孩子画得多好啊,这一条条横的波浪线是海水,这弯弯曲曲的竖线是水草,还有孩子画的小泡泡刚刚从鱼嘴里吐出来,太美丽了。”

我们一边说,一边用深色笔把孩子的相关线条加深,以便让这些有特殊含意的线条和形状从杂乱的画面中凸现出来,加深孩子对自己创作的线条含意的理解和记忆。